一种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85091发布日期:2023-01-31 21:49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2.打印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墨盒作为打印机的耗材之一,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3.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将墨盒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部中,用于为打印机的打印提供墨水。现有的墨盒包括壳体,壳体的前表面上设有出墨口,墨盒能够沿壳体的长度方向装入打印机的安装腔内,打印机安装腔的内设有墨针。在墨盒装入安装腔的过程中,出墨口与安装腔的墨针流体连接,使墨盒内的墨水可以通过出墨口流入喷墨打印机中,实现墨盒向喷墨打印机的供墨。
4.在现有技术中,出墨口容易受到外部冲击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墨盒的出墨口容易受到外部冲击损伤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盒,可拆卸地安装至喷墨打印机的安装部中,所述安装部内设有墨针,包括:
7.墨盒主体,所述墨盒主体包括第一面,在所述墨盒安装至所述安装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安装部设置,所述墨盒主体内部设有容墨腔,所述容墨腔于所述第一面形成有输出孔;
8.供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面,所述供墨通道的进液端与所述输出孔连通,所述供墨组件可沿预设轨迹往复移动,以形成有第一姿态或第二姿态。
9.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还设有驱动组件,以驱动所述供墨组件沿所述预设轨迹往复移动;
10.其中:
11.在所述墨盒安装至所述安装部的状态下,当所述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所述供墨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墨针之间保持预设间隙,当所述供墨组件处于第二姿态时,所述供墨组件与所述墨针相连接,且所述供墨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墨针相连通。
12.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供墨组件包括伸缩套筒以及供墨管,所述伸缩套筒可沿所述预设轨迹往复伸缩,所述供墨通道的进液端形成于所述伸缩套筒的第一端,所述伸缩套筒的第二端与所述供墨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墨通道的出液端形成于所述供墨管的第二端。
13.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夹持部、主体部以及弹性恢复部,所述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供墨组件连接,所述夹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14.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墨盒主体的所述第一面上凸设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沿着所述预设轨迹的方向延伸,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第一引导槽,所述导向条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一引导槽内。
15.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恢复部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墨盒主体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主体部抵接。
16.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伸缩套筒包括弹性材质,所述供墨管包括刚性材质。
17.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墨盒主体上设有芯片板,在所述墨盒安装至所述安装部的状态下,当所述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所述芯片板与所述供墨组件前表面平齐或较所述供墨组件更远离所述墨针。
18.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墨盒主体的上侧设有墨量检测件和芯片板,当所述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所述芯片板与所述供墨组件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供墨组件与所述墨量检测件的距离。
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内安装有前述的墨盒。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往复移动的供墨组件,供墨组件在墨盒未使用时候,处于收缩状的第一姿态,在使用或者运输途中,墨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降低了供墨组件受到外部冲击力损坏的可能性。并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不需要直接接触出墨口,保证用户使用过程中不会沾染墨水,同时确保出墨口被外部污染的可能性降低。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墨盒的立体图;
22.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二姿态时的墨盒的立体图;
23.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墨盒安装至安装腔内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喷墨打印机的安装腔的剖视图;
25.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墨盒在安装腔中安装中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二姿态时的墨盒在安装腔中安装中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二姿态时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剖视图;
30.图10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二姿态时的剖视图;
31.图1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喷墨打印机的安装腔的剖视图;
32.图1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墨盒的立体图;
33.图1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供墨组件处于第二姿态时的墨盒在安装腔中安装中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0-墨盒主体,100a-第一面,100b-第二面,100c-第三面,100d-第四面,100e-第五面,100f-第六面,101-容墨腔,102-输出孔,103-导向条,104-芯片板,105-墨量检测件,
106-光遮挡件,107-操作部,108-弹性顶柱,109-凹部;
36.200-供墨组件,201-供墨通道,202-伸缩套筒,203-供墨管,2031-第一管体,2032-第二管体,2033-夹持凸起,2034-限位凸起;
37.300-驱动组件,301-夹持部,302-主体部,303-弹性恢复部,304-第一引导槽,305-导向凸起,306-第一板体,307-第二板体,308-第三板体,309-第四板体;
38.400-安装部,401-墨针,402-第二引导槽,403-触针,404-触发部,405-第一光学传感器,406-第二光学传感器,407-结合构件,408-阻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在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出墨口位于墨盒前表面的下部,在墨盒前表面上凸出设置。在使用或者运输途中,墨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由于出墨口在墨盒前表面上凸出设置,容易受到外部冲击损坏。
4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盒,墨盒大致为长方体形状,具有容纳墨水的功能,可拆卸地安装至喷墨打印机的安装部400中,安装部400呈具有开口的凹状结构,以便能够装卸墨盒,所述安装部400内设有墨针401,墨盒中容纳的作为印刷材料的墨水经由墨针401被供应至喷墨打印机。
42.为更好地对本技术的墨盒以及安装部400进行说明,现以墨盒安装在安装部400的状态下为基准,引用了x、y、z轴概念,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取相互正交的三个空间轴为x轴、y轴、z轴,其中墨盒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墨盒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墨盒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
43.墨盒具有第一面100a、第二面100b、第三面100c、第四面100d、第五面100e和第六面100f,第一面100a与第二面100b相对设置,第三面100c与第四面100d相对设置,第五面100e与第六面100f相对设置。
44.所述第一面100a和所述第二面100b是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面,并且所述第一面100a位于+y轴方向侧,所述第二面100b位于-y轴方向侧,墨盒的第一面100a面向安装部400设置。
45.第三面100c和第四面100d,所述第三面100c和所述第四面100d是与所述第一面100a以及所述第二面100b相交并在z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面,并且所述第三面100c位于+z轴方向侧,所述第四面100d位于-z轴方向侧。
46.所述第五面100e和所述第六面100f是与所述第一面100a至所述第四面100d相交并在x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面,并且所述第五面100e位于-x轴方向侧,所述第六面100f位于+x轴方向侧。
47.实施例一
48.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盒,包括墨盒主体100、供墨组件200以及驱动组件300,其中:
49.参照图5以及图6所示,所述墨盒主体100内部设有容墨腔101,所述容墨腔101于所述第一面100a形成有输出孔102,容墨腔101内的墨水可经由输出孔102送出。
50.供墨组件200设于所述第一面100a,也就是面向喷墨打印机的安装部400设置,参照图5以及图6所示,所述墨盒主体100的内部设有供墨通道201,用于供墨水流通,所述供墨通道201包括进液端与出液端,所述供墨通道201的进液端与所述输出孔102连通,从输出孔102送出的墨水,经由进液端进入供墨通道201,再从出液端送出至墨针401后被供应至喷墨打印机,所述供墨组件200可沿预设轨迹往复移动,以形成有第一姿态或第二姿态。
51.本实施例中,第一面100a并不是一个沿xz平面延伸的面,其具有凹进部分,凹进部分位于第一面100a的其他部分的-y轴方向,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供墨组件200设于此凹进部分,至少于第一姿态时,供墨组件200的出液端位于第一面100a的其他部分的-y轴方向,这样可以起到对供墨组件200的保护作用,在墨盒主体100受到外力冲击时,第一面100a的其他部分可以优先承受外力,由于此时供墨组件200处于缩进状态,可以减少受到直接外力冲击的情况,当墨盒主体100安装至安装部400内以后,供墨组件200再沿预设轨迹移动到第二姿态,此时供墨组件200的出液端可以与墨针401连接。
52.驱动组件300,以驱动所述供墨组件200沿所述预设轨迹往复移动,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预设轨迹沿着y轴方向延伸,驱动方式可以是人力也可以通过机械部件驱动,在此不做限定。
53.其中:
54.在所述墨盒安装至所述安装部400的状态下,参照图5所示,当所述供墨组件200处于第一姿态时,所述供墨通道201的出液端与所述墨针401之间保持预设间隙,供墨组件200不与墨针401接触,此预设间隙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在墨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供墨组件200受到外部冲击力损坏的可能性降低。并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不需要直接接触供墨组件200,保证用户使用过程中不会沾染墨水,同时确保供墨组件200被外部污染的可能性降低。
55.参照图6所示,当所述供墨组件200处于第二姿态时,所述供墨组件200与所述墨针401相连接,且所述供墨通道201的出液端与所述墨针401相连通,容墨腔101内的墨水依次经由输出孔102、供墨通道201后送至墨针401被供应至喷墨打印机。
56.参照图5至图10所示,所述供墨组件200包括伸缩套筒202以及供墨管203,伸缩套筒202采用弹性材质,例如橡胶等可伸缩变形的材质,供墨管203采用刚性材质,例如金属材质或塑料材质等,所述伸缩套筒202可沿所述预设轨迹往复伸缩,所述供墨通道201的进液端形成于所述伸缩套筒202的第一端,所述伸缩套筒202的第二端与所述供墨管20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墨通道201的出液端形成于所述供墨管203的第二端。
5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伸缩套筒202与供墨管203同轴连接,通过柔性材质的伸缩套筒202的伸缩变形,达到使供墨组件200沿着预设轨迹往复移动的目的,当伸缩套筒202处于收缩状态时,供墨组件200形成第一姿态,当伸缩套筒202处于伸长状态时,供墨组件200形成第二姿态,供墨管203负责与墨针401连接,由于供墨管203是刚性材质制成,不易变形,从而使得供墨管203与墨针401的连接稳定可靠。
58.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驱动组件300包括夹持部301、主体部302以及弹性恢复部303,所述夹持部301的一端与所述供墨组件200连接,所述夹持部30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
体部302连接,所述弹性恢复部303用于驱动所述主体部302沿所述预设轨迹弹性往复移动,夹持部301用于夹持供墨组件200,使得供墨组件200能随主体部302的移动保持同步运动,当供墨组件200处于第一姿态时,此时弹性恢复部303保持自然状态,供墨组件200沿预设轨迹移动,由第一姿态转变为第二姿态,供墨组件200在移动过程中,弹性恢复部303积蓄弹性恢复力,当供墨组件200由第二姿态要回到第一姿态时,弹性恢复部303的弹性恢复力释放,将供墨组件200自动沿预设轨迹返回。
59.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以及图10所示,供墨管203具有同轴连接的第一管体2031以及第二管体2032,第二管体2032与第二管体2032之间形成阶梯槽,第一管体2031延伸进伸缩套筒202内,第一管体2031的外壁面与伸缩套筒202的内壁面贴合黏接,伸缩套筒202的端部与阶梯槽抵接,以提高固定牢度,夹持部301夹持第一管体2031的外部,从而同时夹持伸缩套筒202以及供墨管203,避免伸缩套筒202与供墨管203松脱,更进一步地,第一管体2031的外部凸设有限位凸起2034,夹持部301抵靠在限位凸起2034上,当夹持部301沿预设轨迹移动时,限位凸起2034可以限制夹持部301的滑动,使其保持对供墨组件200的夹持作用,第二管体2032用于与墨针401连接,供墨管203的内壁面上凸设有夹持凸起2033,夹持凸起2033为环状结构,以夹持固定墨针401。
60.参照图7以及图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300包括第一板体306、第二板体307以及第三板体308,第一板体306位于墨盒主体100的-z轴方向的底面,第二板体307以及第三板体308分别固定于第一板体306的沿y轴方向的两端,第二板体307位于第一面100a的+y轴方向,第二板体307设有多个,多个第二板体307形成夹持部301,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307设有两个,两个第二板体307对称设置,供墨组件200被夹持于两个第二板体307之间,第二板体307的至少一端与第一管体2031上的限位凸起2034抵接,第三板体308与第二板体307共同形成主体部302,第三板体308位于第二面100b的-y轴方向,弹性恢复部303位于第三板体308与第二面100b之间。
6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弹性恢复部303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面100b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板体308抵接,通过弹簧的弹性伸缩,实现将供墨组件200回到原位的功能。
62.当伸缩套筒202呈收缩状态时,弹簧呈伸展状态,不向第三板体308施加弹力;当伸缩套筒202呈伸展状态时,弹簧压缩状态,积蓄弹性恢复力,帮助伸缩套筒202恢复成收缩状态。
63.在墨盒在安装部400内安装到位时,而此时由于用户未向第三板体308施力,伸缩套筒202仍保持收缩状态,此时供墨管203不能与安装部400内的墨针401流体连接;弹簧呈伸展状态,不向第三板体308施加弹力。当用户向推杆组件后部施加沿安装方向51的力时,弹簧开始压缩,第三板体308沿y轴方向向前移动,带动与第三板体308连接的供墨管203向前伸出,使得与供墨管203连接的伸缩套筒202收缩部分伸出。当用户将供墨管203推到与墨针401连接时,驱动组件300安装到位,弹簧呈压缩状态,通过伸缩套筒202的弹力和供墨管203与墨针401连接固定的力,使得墨盒主体100保持安装到位的状态,使得墨盒内的墨水可以稳定地通过伸缩套筒202、供墨管203以及墨针401后流入喷墨打印机中,实现墨盒向喷墨打印机的供墨。
64.当墨盒使用完毕,从安装部400移除时,用户通过向操作部107施力解除墨盒和安
装部400的锁定结合,然后沿移除方向将墨盒从安装部400内取出,供墨管203与墨针401分离,伸缩套筒202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恢复收缩状态,供墨管203沿y轴方向向后移动;如果出现弹簧的弹力不足以使伸缩套筒202恢复收缩状态,用户可向第三板体308在y轴方向施加向后的力,通过供墨管203向后移动,带动伸缩套筒202恢复收缩状态,用户始终不需要直接接触供墨管203,保证用户使用过程中不会沾染墨水,确保供墨组件200不会被外部污染。而实施例的供墨管203在墨盒未使用状态始终保持收缩状态,在墨盒主体100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供墨组件200受到外部冲击力损坏的可能性降低。
65.参照图7以及图8所示,所述墨盒主体100的所述第一面100a上凸设有导向条103,所述导向条103沿着所述预设轨迹的方向延伸,所述主体部302上形成有第一引导槽304,所述导向条103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一引导槽304内,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板体307之间设有第四板体309,第四板体309与第一板体306之间形成第一引导槽304,第一引导槽304的内轮廓面与导向条103的外轮廓面相适应,从而起到引导驱动组件300移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支撑驱动组件300。
66.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墨盒主体100的第三面100c沿+y轴方向依次设有操作部107、芯片板104以及光遮挡件106,其中:
67.操作部107能够方便用户对于墨盒的操作,用户通过该操作部107对墨盒进行安装和取出。操作部107设置锁定构件和解锁构件。在墨盒安装到安装腔中时,锁定构件与安装腔上的结合构件407抵接,使墨盒固定在安装腔内。在墨盒从安装腔中移除时,解锁构件用于解除安装腔对墨盒的锁定。
68.在所述墨盒安装至所述安装部400的状态下,所述芯片板104上的晶圆与安装部400内的触针403电连接。优选的,触针403为具有弹性的导电钢片材料制成。晶圆上存储墨盒相关信息,如墨盒的生产日期、墨水颜色、墨盒中墨水余量等。打印时,喷墨打印机的控制单元读取晶圆中墨水余量等信息,并判断墨盒中是否存储有足够的墨水,若发现墨盒中墨水不足,则向用户发送墨水不足的警告信息,提醒用户需要更换新的墨盒。
69.光遮挡件106用于衰减所述墨盒安装部400内的第一光学传感器405发出的第一检测光;在本实施例中,衰减光指的是遮挡光或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当墨盒安装到喷墨打印机的安装部400时,安装部400内的第一光学传感器405在x轴方向上发射光,由于光遮挡件106在装入到安装部400时,位于第一光学传感器405的光发射器与光接收器之间,通过检测光接收器一侧接收到的光线的强度状态变化,可以检测墨盒是否正确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部400内。
70.墨盒的第一面100a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弹性顶柱108、墨量检测件105和供墨组件200,其中:
71.弹性顶柱108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弹性顶柱108被压缩后可恢复到初始状态。当墨盒安装到安装部400中时,弹性顶柱108与安装部400中的触发部404抵接,墨盒受到在移除方向上的弹性力,而该弹性力被触发部404和结合构件407的抵接所抵消,使墨盒可以安装固定到安装部400中。
72.墨量检测件105用于衰减所述墨盒安装部400内的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发出的第二检测光,以检测墨盒主体100的墨水剩余量。当墨盒安装到喷墨打印机的安装部400时,安装部400内的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在x轴方向上发射光,由于墨量检测件105在装入到安装部
400时位于第二光学传感器406的光发射器与光接收器之间,因此可以阻挡或衰减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发射的光线,通过检测光接收器一侧接收到的光线的强度状态变化,可以检测墨盒中的墨量是否小于预定墨量。
73.与本实施例对应的安装部400的结构参照图3以及图4所示,安装部400包括壳体,壳体具有一个安装口和4个安装槽。可通过安装口在对应安装槽中安装或移除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四个墨盒。安装槽包括设置在壳体内部空间下端底表面的第二引导槽402,沟槽在或拆除方向上延伸。当墨盒被插入或拆除形成在壳体底表面的第二引导槽402中时,墨盒主体100在插入或拆除方向上被引导。安装部400内每个对应墨盒的安装槽里都设置有墨针401、触针403、触发部404、第一光学传感器405、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和结合构件407。
74.其中第一光学传感器405和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均是由一对光学传感器组成,一端为光发射器,一端为光接收器。第一光学传感器405在高度方上位于第二光学传感器406的上方。结合构件407设置在安装部400靠近安装口处,结合构件407在受到力的冲击时可绕轴旋转。当墨盒安装到安装部400中时,墨针401与墨盒的出墨组件连接实现向打印机的供墨;触针403与墨盒的芯片板104接触,实现电信号的连接;触发部404抵接墨盒的弹性顶柱108;第一光学传感器405发出的光信号被墨盒的光遮挡件106遮挡或改变传递路径;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发出的光信号被墨盒的墨量检测件105遮挡或改变传递路径;结合构件407与墨盒的操作部107结合,固定墨盒。
75.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在墨盒安装至安装部400的状态下,当供墨组件200处于第一姿态时,沿着y轴方向,也就是墨盒安装方向,芯片板104与供墨管203平齐或较供墨组件200内供墨管203的管口更远离墨针401,这样可以避免芯片板104产生的切屑污染供墨管203的管口,影响墨水的流通。
7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包括安装部400,所述安装部400内安装有前述的墨盒。
77.参照图3至图6所示,安装部400内设有第二引导槽402,驱动组件300上设有与第二引导槽402形成导向配合的导向凸起305,导向凸起305的表面为倾斜面,其抵压于第二引导槽402上,一方面可以引导墨盒主体100的插入,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第一板体306的移动。
78.实施例二
79.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墨量检测件105设置于墨盒主体100的第三面100c上,且较光遮挡件106更远离墨盒安装部400,与之对应的,墨盒安装部400内的第二光学传感器406也改变位置,设置于墨盒安装部400的顶面,墨量检测件105用于衰减所述墨盒安装部400内的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发出的第二检测光,以检测墨盒主体100的墨水剩余量。当墨盒安装到喷墨打印机的安装部400时,安装部400内的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在x轴方向上发射光,由于墨量检测件105在装入到安装部400时位于第二光学传感器406的光发射器与光接收器之间,因此可以阻挡或衰减第二光学传感器406发射的光线,通过检测光接收器一侧接收到的光线的强度状态变化,可以检测墨盒中的墨量是否小于预定墨量。
80.继续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墨盒主体100的第一面100a上设有凹部109,芯片板104设于凹部109的顶面,在墨盒安装部400内对应于凹部109的位置设有阻挡部408,当墨盒安装到喷墨打印机的安装部400时,阻挡部408延伸进凹部109内,实现定位。
81.当供墨组件200处于第一姿态时,沿着y轴方向,也就是墨盒安装方向,芯片板104与供墨组件200内供墨管203的管口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供墨组件200内供墨管203的管口与墨量检测件105的距离,这样也可以避免芯片板104产生的切屑污染供墨管203的管口,影响墨水的流通。
82.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