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01651发布日期:2023-03-24 22:35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墨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墨盒。


背景技术:

2.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方式通常是由墨盒提供墨源,经由相应的墨水流道将墨水输运至打印头,在打印信号的驱动下将墨水自打印头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来完成字符或图形的记录。墨盒用于存储打印墨水,为打印机提供油墨,以使得打印机完成打印作业,因此,墨盒是喷墨打印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3.由于原装墨盒内填墨量非常少,频繁更换墨盒比较浪费,且原装墨盒的价格也高,并且自行加墨的话容易造成墨水中含有气泡,影响打印质量,因此,如何扩大墨盒的墨水容量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4.现有技术中,通过于原装墨盒上加装同样容纳有墨水的外置体,可以扩大墨盒的墨水容量,现有此种墨盒的外置体位于原装墨盒侧面,外置体与原装墨盒之间通过分体式流体部件实现流体流通,但现有技术的分体式流体部件的结构容易造成墨盒漏墨,密封不稳定,且工艺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盒,包括:
7.第一盒体,设有第一储墨腔,所述第一盒体上形成有第一端口部;
8.第二盒体,设有第二储墨腔,所述第二盒体上形成有第二端口部;
9.端盖,设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端口部通过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端口部建立流体连接。
10.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端盖于所述流体通道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用于与所述第一端口部连通,所述端盖于所述流体通道的第二端设有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用于与所述第二端口部连通,所述流体通道连接第一连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连通部。
11.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端盖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盒体以及所述第二盒体贴合,所述第一连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连通部设于所述端盖的第一侧,所述流体通道凹陷形成于所述端盖的第二侧。
12.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连通部均包括凸台,所述凸台凸出于所述端盖的表面,所述凸台上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延伸进所述第一端口部或所述第二端口部内形成密封配合。
13.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端盖的表面密封贴合有封膜,所述封膜覆盖所述流体通道。
14.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流体通道于所述端盖表面形成敞口,
所述第一端口部与所述第二端口部于所述端盖表面上的正投影完全落于所述敞口内。
15.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端口部包括第一墨水端口,所述第二端口部包括第二墨水端口,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墨水端口以及所述第二墨水端口。
16.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端口部包括第一空气端口,所述第二端口部包括第二空气端口,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空气端口以及所述第二空气端口。
17.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第一端口部以及第二端口部分别位于第一盒体以及第二盒体的同侧端部。
18.如上所述的一种墨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盒体与所述第二盒体可拆卸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流体通道一体式集成于端盖上,从而无需考虑墨盒在使用过程中因受到外力振动或不慎跌落或端盖的机械紧固件松动等原因造成流体通道与端盖脱离的情况,减少了漏墨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为后续的回收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20.另外,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回收的墨盒因端盖破损或丢失,进而提升回收墨盒的维修及再加工难度的问题,通过将该集成流体通道的端盖与上述回收墨盒装配,确保回收墨盒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实施例的墨盒的轴测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实施例的墨盒的其一方向的爆炸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实施例的墨盒的另一方向的爆炸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墨盒;
26.10-第一盒体,11-第一端口部,111-第一墨水端口,112-第一空气端口,12-芯片,13-充气口,14-供墨口;
27.20-第二盒体,21-第二端口部,211-第二墨水端口,212-第二空气端口;
28.30-端盖,31-流体通道,311-第一流路,312-第二流路,32-第一连通部,33-第二连通部,34-封膜,35-凸台,36-密封件,37-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现有技术中,现有回收墨盒扩容改型号一般在外置体尾面开设连通孔,再设置分体式流体部件与原装墨盒实现流体流通,达到扩容目的,原装墨盒用于向打印设备供墨,外置体通过分体式流体部件向原装墨盒补充墨水以及将原装墨盒中的气体排入至外置体中,
分体式流体部件通过端盖利用机械紧固件被封闭至盖板与原装墨盒之间。
31.发明人发现,由于端盖与原装墨盒侧壁之间仍存在间隙,因此设置于原装墨盒及外置体之间的分体式流体部件会因原装墨盒受到外力振动或不慎跌落或端盖的机械紧固件松动等原因造成分体式流体部件松动从外置体与原装墨盒之间的连通孔中脱离,进而造成墨盒漏墨。同时在回收行业中,回收的墨盒的端盖以及分体式流体部件因严重损毁,增大修复及替换难度,进而提高生产成本以及增加生产工序。
32.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流体部件的结构容易造成墨盒漏墨,密封不稳定,且工艺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墨盒1,包括第一盒体10、第二盒体20以及端盖30,其中:
33.第一盒体10作为原始墨盒,其内设有第一储墨腔,第一盒体10上形成有第一端口部11,第一盒体10处于作业状态时,第一端口部11与第一储墨腔相连通,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口部11为圆孔结构,一端连接第一储墨腔,一端连接外界,以将来自外部的墨水从第一端口部11输送进第一储墨腔,提高第一盒体10的储墨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第一端口部11也可以为其他截面形状,例如方形、菱形等规则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异形截面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34.第二盒体20作为外置体,第二盒体20内设有第二储墨腔,第二盒体20上形成有第二端口部21,第一盒体10处于作业状态时,第二端口部21与第二储墨腔相连通,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端口部21为圆孔结构,一端连接第二储墨腔,一端连接外界,以将来墨水从第二储墨腔输送进外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第二端口部21也可以为其他截面形状,例如方形、菱形等规则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异形截面形状,在此不做限定,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端口部21的截面形状优选为与第一端口部11的截面形状相同。
35.端盖3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并使用机械紧固件固定,以使得第一盒体10和第二盒体20装配牢靠,端盖30覆盖于第一端口部11以及第二端口部21上,端盖30内设有流体通道31,流体通道31用于供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端口部11通过流体通道31与第二端口部21建立流体连接。
36.在打印过程中随着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的消耗,第一储墨腔产生负压,第二储墨腔内的墨水依次经由第二端口部21、流体通道31以及第一端口部11后输送至第一储墨腔内,再经由供墨口14输送至打印设备中,从而完成对第一盒体10内储墨空间的扩容工作。第一储墨腔中的气体依次经由第一端口部11、流体通道31以及第二端口部21后输送至第二储墨腔内,在打印过程中,第二储墨腔持续向第一储墨腔补充墨水,直至第二储墨腔中的墨水被消耗殆尽,再接着继续消耗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直至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也被消耗殆尽。
37.通过将流体通道31(作用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流体部件)一体式集成于端盖30上,从而无需考虑墨盒1在使用过程中因受到外力振动或不慎跌落或端盖30的机械紧固件松动等原因造成流体通道31与端盖30脱离的情况,减少了漏墨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为后续的回收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38.另外,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回收的墨盒因端盖破损或丢失,进而提升回收墨盒的维修及再加工难度的问题,通过将该集成流体通道的端盖与上述回收墨盒装配,确保回收墨盒的正常使用。
39.以下通过两个实施例来对流体通道31的结构进行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晓,可以基于以下实施例所提供的流体通道31的结构,来进行更多的合理变形,在此不做赘述。
40.实施例一
41.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以及图3所示,端盖30于流体通道3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通部32,第一连通部32用于与第一端口部11连通,端盖30于流体通道31的第二端设有第二连通部33,第二连通部33用于与第二端口部21连通,流体通道31连接第一连通部32以及第二连通部33。
42.在打印过程中随着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的消耗,第一储墨腔产生负压,第二储墨腔内的墨水依次经由第二端口部21、第二连通部33、流体通道31、第一连通部32以及第一端口部11后输送至第一储墨腔内,再经由供墨口14输送至打印设备中,从而完成对第一盒体10内储墨空间的扩容工作。第一储墨腔中的气体依次经由第一端口部11、第一连通部32、流体通道31、第二连通部33以及第二端口部21后输送至第二储墨腔内,在打印过程中,第二储墨腔持续向第一储墨腔补充墨水,直至第二储墨腔中的墨水被消耗殆尽,再接着继续消耗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直至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也被消耗殆尽。
43.继续参照图2所示,端盖30为板面结构,端盖30的第一侧与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贴合,并通过做一些如黏接、扣合等连接操作,从而使得结合后得到的墨盒1结构更加稳定,提高装配稳定性,第一连通部32以及第二连通部33设于端盖30的第一侧,也就是面向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的一侧,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端盖30的第一侧凹陷形成有容纳槽37,第一连通部32以及第二连通部33收容于容纳槽37内,从而可以使得端盖30表面与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的表面更加贴合,密封效果以及美观程度更好,流体通道31凹陷形成于端盖30的第二侧,以利用成型加工。
44.进一步地,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端盖30的表面密封贴合有封膜34,封膜34覆盖流体通道31,以密封流体通道31,通过封膜34密封体通道,可以减小密封面积,且密封要求更低,降低漏墨风险。
45.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封膜34的材质包括透明薄膜、玻璃、亚克力板等,在此不做限定。
46.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连通部32以及第二连通部33均包括凸台35,凸台35凸出于端盖30的表面,凸台35上设有密封件36,密封件36延伸进第一端口部11或第二端口部21内形成密封配合,从而避免墨水在流通过程中,从两个部件的衔接处漏液,密封件36的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内容,在此不做赘述,只要能达到密封效果即可。
47.参照图1所示,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均为大致平坦的六面体形状,以方便成型加工,同时利于整体的装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在此不做限定。第一盒体10与第二盒体20的一侧侧部相贴合,第一端口部11以及第二端口部21分别位于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的同侧端部,这样一方面减少流体路径长度,减少漏液风险,另一方面使得端盖30的结构无需过于复杂,降低生产难度,再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二储墨腔中储存的墨水被全部消耗,不会造成浪费。
48.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端口部11包括第一墨水端口111,第二端口部21包括第二墨水端口211,流体通道31包括第一流路311,第一流路311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墨水端口111以及第二墨水端口211,在打印过程中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的消耗,第一储墨腔
产生负压,第二储墨腔内的墨水依次经由第二端口部21、第二连通部33、第一流路311、第一连通部32以及第一端口部11后输送至第一储墨腔内,再经由供墨口14输送至打印设备中。
49.继续参照图2所示,第一端口部11包括第一空气端口112,第二端口部21包括第二空气端口212,流体通道31包括第二流路312,第二流路31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空气端口112以及第二空气端口212。
50.随着第二储墨腔储存的墨水补充进入第一储墨腔中,第二储墨腔内会因墨水转移而产生负压,负压的存在导致第二储墨腔中的墨水无法流出,因此设置第二流路312来维持气液平衡,具体地,第一流路311与第二流路312物理间隔开,以避免墨水流入,随着第二储墨腔内的墨水流入第一储墨腔内,第一储墨腔的空气会通过第二流路312流入第二储墨腔当中,第二储墨腔与外界大气相连,因此可以很好地维持第二储墨腔的气压平衡,保证第二储墨腔的墨水正常流出,同时也可以加快第二流路312的过水速度。
51.本实施例中,第一盒体10与第二盒体20可拆卸连接,从而在第二盒体20内的墨水用完后,可以将第二盒体20替换掉,换上新的第二盒体20,以持续给第一盒体10提供墨水供给,方便快捷,可拆卸式连接固定方式可以采用扣接、卡接、螺接等多种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52.本实施例中,第一盒体10上设有芯片12、充气口13和供墨口14,其中:
53.芯片12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未示出)形成电连接,芯片12可存储可从内存中重新获得并被打印设备所使用的信息,信号还可被通过打印设备写入至芯片12中。
54.供墨口14与打印设备的供墨针(未示出)相结合,将第一盒体10内的墨水输送至打印设备中,充气口13用于打印设备内的充气装置向第一盒体10内设置的调节部(未示出)充气,使调节部中的调节组件(未示出)膨胀并将存储至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从供墨口14挤压至打印装置中供墨机构进行墨量检测,当打印装置检测到有墨水流入至供墨机构中时,供墨机构自供墨口14吸取墨水,执行打印操作,此时充气装置停止向充气口13吹气,调节组件中的气体经由第一盒体10的侧壁上设有的排气口(未示出)排出,调节组件塌陷。
55.实施例二
56.本实施例中,流体通道31于端盖30表面形成敞口,第一端口部11与第二端口部21于端盖30表面上的正投影完全落于敞口内,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流体通道31凹陷形成于端盖30表面的面向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的一侧,流体通道31优选为腰型槽结构,端盖30固定于第一盒体10以及第二盒体20上以后,流体通道31完全覆盖过第一端口部11以及第二端口部21,第一端口部11通过流体通道31与第二端口部21建立流体连接。
57.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