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网印花机的烘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76285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网印花机的烘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圆网印花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圆网印花机的烘房。【背景技术】:
[0002]烘房是圆网印花机的烘干设备,当织物经过圆网的印染之后,织物上的色浆还处于液体或者部分液固混合状态,最终的产品要求色浆以固体状态嵌入织物的表面,这就需要烘房以高温高压的方式使色浆迅速凝固。控温对烘房的烘干功能最为重要,温度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容易使印染的花色发生亮化,而低温可能会使色浆不能完全凝固。现有的烘干技术都是将印花机烘干导带平置,在烘房内提供热源并使用风机使热空气扩散到室内各个位置,原本的目的是使织物运行过的表面处温度达到理想的稳定温度,但往往只单向的向烘房室内鼓风,并且忽略织物和上半部分的烘房、织物和下半部分形成的烘房都形成了各自的空气循环模型,结果很容易导致织物表面的温度场紊乱,色浆的干燥程度不佳,不利于生产加工出优质的产品,影响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圆网印花机的烘房,本实用新型的烘房基于室内空气循环原理而设计,能使烘房最快速地达到稳定状态,并且使用最小的经济成本,使烘干的效率大大提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0005]本实用新型的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包括风机、热源体、导带、导带辊、压布辊、出风口、隔板;其中烘房的空间被织物和隔板划分为了上、中、下三个区域;风机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最大型号的风机有三个,起鼓风的作用,位于由织物和烘房上部分形成的区域,中型型号的风机有三个,起抽风的作用,位于由隔板和烘房下部分形成的区域,最小型号的风机有两个,起抽风的作用,位于由隔板和织物所形成的区域内;热源体有三个,由小金属棒固定吊于烘房房顶连接导线,位置与三个鼓风机位置对应;导带和导带辊组合体斜向布置,与水平面呈30°,压布辊有三个,都位于织物运行方向的下游;隔板与烘房的前后面相连接,与左右面有缝隙;出风口与织物出口相连通。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热源体为球体。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出风口的高度是织物到烘房顶部竖直距离的五分之
O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隔板的造型曲线与导带辊和织物所形成曲线的形状一致。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隔板的宽度大于导带辊的宽度。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考虑到原来织物和烘房所形成的相对封闭区域使该区域内的热空气很难达到稳定状态,在织物的出口处开设了出风口,这样使空气流体循环系统在原本的强制通风外增加了自然通风,能使烘房的温度更快速地达到稳定状态。【附图说明】:
[0011]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布置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圆网印花机烘房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圆网印花机烘房的左视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圆网印花机烘房内织物表面的温度场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0016]实施例: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17]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风机,第一风机1、第二风机2、第三风机3和隔板4、导带辊5、压布辊7、出风口 8、热源体9、导带10,其中烘房的空间被织物6和隔板4划分为了 A、B、C三个区域,第一风机I起鼓风的作用,位于A区域,第二风机2起抽风的作用,位于C区域,第三风机3起抽风的作用,位于B区域内,热源体9个数为三,材料为金属,由小金属棒固定吊于烘房房顶连接导线,位置与三个鼓风机位置对应,导带10和导带辊5组合体斜向布置,与水平面呈30°,压布辊7有三个,都位于织物6运行方向的下游,隔板4与烘房的前后面相连接,与左右面有缝隙;出风口 8与织物出口相连通。
[0018]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源体9为球体,直径大小为对应风机半径的大小。烘房中的热空气流通是依靠风机吹拂热源体9表面的气体流动到室内使室内温度达到平衡,而比起砖体或者柱体,球体的尾流更加规律,砖体更是受台阶效应容易在尾部产生大的尾涡,柱体在空气流经圆周表面时与球体相差无几,但其两端截面的空气容易产生涡旋,不利于热空气规律地流通,球体只有在雷诺数大于400的情况下尾部才会出现明显的涡流现象,根据雷诺公式Re = U*D/v,其中U为空气速度,D为球体直径,V为空气动力粘度系数,Re为雷诺数,设定Re为400,速度U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验数据,球体直径最大可以取到实验区域宽度的一半而不出现尾部的涡流,规律的空气流动体对温度的恒定性至关重要,所以取热源体9直径大小为第一风机I的一半。
[0019]如图2、图4所示,织物6与烘房的上部分形成相对封闭的A区域,其区域内有相对稳定的空气循环系统。热空气经过第一风机I的吹拂水平向右流动,遇到烘房壁又向下流动,温度降低,遇到织物6又向左向上移动,温度又逐渐升高,其中竖直壁面还开有出风口8,因为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右部向下流动的部分空气通过出风口 8流出室外,根据室内通风原理,在有热源的条件下,流出室外的部分空气更有利于室内建立动态平衡的空气流动稳定系统,此系统的结果是室内同一高度的水平面温度一致,这对织物的烘干有比较有利的影响,这也是使织物倾斜放置的原因,织物在入口处水平位置较高,离热源较近,温度较高,故色浆能被很好地加热,在向右向下的流动过程中,高度逐渐降低,温度逐渐降低,织物表面的色浆能逐渐被冷凝固化。出风口 8的大小对于建立此空气流动动态平衡系统非常重要,开口太小流出的热空气流量太少很难建立,开口太大流出的热空气流量过多,那么流经织物表面的热空气就会减少也不利于建立此系统,故取其高度为织物6到烘房房顶竖直高度的五分之一为佳。
[0020]如图1所示,隔板4的造型曲线的形状与导带辊5、导带10、织物6所形成的区域曲线的形状一致,这是为了尽量减小其所形成的B区域的空间。A区域和B区域由织物6隔开,织物6的上下表面分别处于A、B区域,织物6的上下表面高度不一致,存在温度差,故存在空气流动,如图2,空气由织物6的上表面向下表面流动,因此A、B两区域存在着热交换,这对A区域的空气流动动态平衡状态不利,而B区域的体积越大,对A区域越不利,故应减小其所形成的空间。
[0021]如图1所示,隔板4的宽度大于导带辊5的宽度,织物6的宽度小于导带辊5的宽度,即隔板4的宽度大于织物6的宽度,织物6和隔板4向下宽度越来越大,这是为了抑制三个区域中相邻两区域之间的热交换,从而维护A区域的空气流动动态平衡状态,保证织物6的表面温度呈阶梯状分布,从而最终保证织物6的干燥品质。
[0022]本实用新型的导带10和导带辊5斜向布置使织物6也斜向运行,出风口 8的设置使A区域能更快地进入空气流动动态平衡状态,其结果是A区域中在不同的水平高度上温度不同,但同一水平高度上,温度相同,使织物6的上表面运行经过的区域经由高温到低温,由加热到冷凝过程,使织物6的印花凝固性更好,区域B和区域C中分别设置有2个和3个抽风机,这是因为这两个区域没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口,其区域内很难自身快速达到平衡状态,故设置抽风机将其空气规律排出,使其减少对A区域的影响。
[0023]所述实施例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列。
【主权项】
1.一种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机(I)、第二风机(2)、第三风机(3)和隔板(4)、导带辊(5)、压布辊(7)、出风口(8)、热源体(9)、导带(10),其中烘房的空间被织物(6)和隔板(4)划分为了上部、中部、下部三个区域,第一风机(I)起鼓风的作用,位于上部区域(A),第二风机(2)起抽风的作用,位于下部区域(C)中,第三风机(3)起抽风的作用,位于中部区域(B)内,热源体(9)有三个,其位置与三个鼓风机位置对应,导带(10)和导带辊(5)组合体斜向布置,与水平面呈30°,压布辊(7)有三个,都位于织物(6)运行方向的下游,隔板(4)与烘房的前后面相连接,与左右面有缝隙,出风口(8)与织物出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源体(9)为球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口(8)的高度是织物到烘房顶部竖直距离的五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4)的造型曲线与导带辊(5)和织物所形成的曲线形状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4)的宽度大于导带棍(5)的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网印花机的烘房,包括风机、热源体、导带、导带辊、压布辊、出风口、隔板。其中烘房的空间被织物和隔板划分为了上、中、下三个区域;风机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最大型号的风机有三个,起鼓风的作用,位于由织物和烘房上部分形成的区域,中型型号的风机有三个,起抽风的作用,位于由隔板和烘房下部分形成的区域,最小型号的风机有两个,起抽风的作用,位于由隔板和织物所形成的区域内;热源体有三个,由小金属棒固定吊于烘房房顶连接导线,位置与三个鼓风机位置对应;导带和导带辊组合体斜向布置,与水平面呈30°,压布辊有三个,都位于织物运行方向的下游;隔板与烘房的前后面相连接,与左右面有缝隙;出风口与织物出口相连通。
【IPC分类】B41F23-04
【公开号】CN204586109
【申请号】CN201520171977
【发明人】陈永林
【申请人】苏州华策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