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7659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是属于基础力学教学模型设计。
连续多跨梁是实际工程中常见结构,如机械中的某些较长的精密丝杠,道路上的桥梁,铁路用的行车钢轨,造船用于船体下水的横移架等。
在基础力学的教学课程中,连续多跨梁为超静定系统,占有较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化,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连续多跨梁的理论分析和应力测试,实施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该实用新型便于对连续梁的受力加以分析,又便于进行应力测试,从而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及学习掌握实验分析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加以实现的。主要结构包括基座,基座上安装固定、活动铰支座,铰支座的上支座支架轨道梁,轨道梁上设置移动砝码车及砝码的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铰支座由下面的支反力传感器和它的上面由双L型支架及支架上安装螺母和轴承所组成的上支座所构成。
上述的L型支架安装四个螺母,其中顶部两个螺母各安装一个轴承,下部两个螺母同心夹装一个轴承。
上述的支反力传感器,由是一个箱体骨架及在箱体骨架的侧板内、外贴装电阻应变片及引线所组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
图1中的活动铰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
图1中活动铰支座下部支反力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基座,2为活动铰支座,3为轨道梁上的电阻应变片,4为可移动砝码车,5为砝码,6为轨道梁,7为支反力传感器,8为L型支架,9为螺母, 10为轴承,11为传感器骨架,12为电阻应变片,13为引线。
对附图加以进一步分析,可明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基座(1)采用槽钢或工字钢制做,在该基座上设置3~5个沿基座长度方向移动的活动铰支座(2);每个活动铰支座由上部支架和下部的支反力传感器7所构成,其中支座由两个L型支架(8)对口摆放,支架顶部的螺母(9)各安装一个轴承,支架下部的两个螺母同心夹装一个轴承,于是三个轴承可夹持T型梁的水平边,该支座便可在基座与轨道梁之间沿轨道梁的长度方面改变位置,而且允许轨道梁有微小的移动,称之为活动铰支座。在支架的下面是支反力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传感器骨架(11)和在骨架箱侧板内、外壁贴装电阻应变片(12)所构成,传感器设有引线与应变仪相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教学时,通过改变活动铰支座的间距、所加砝码的重量大小及其所在位置,测定梁的不同弯矩,及不同载荷条件下连续梁各支座处的支反力大小,从而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
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测试精度高,可显著地提高力学实验教学水平。
权利要求1.一种连续多跨实验教学模型,它的主要结构包括基座,基座上安装固定、活动铰支座,铰支座的上支座支撑轨道梁,轨道梁上设置移动砝码车及砝码,其特征在于铰支座由下面的支反力传感器和它的上面由双L型支架及支架上安装的螺母和轴承所组成上支座构成。
2.按权利要求1所说的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双L型支架上安装四个螺母,其中顶部两个螺母各安装一个轴承,下面两个螺母同心夹装一个轴承。
3.按权利要求1所说的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支反力传感器是由一个箱体骨架及在箱体骨架的侧板内、外贴装电阻应变片及引线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续多跨梁实验教学模型。该实用新型主要由基座,固定、活动铰支座,轨道梁,移动砝码车及砝码构成。其结构主要特征在于:铰支座由下面的支反力传感器和设置在传感器骨架上的由双L型支架及螺母、轴承组成的上支座构成。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方便,测试精度高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文档编号G09B23/00GK2444285SQ00255738
公开日2001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16日
发明者方陆鹏, 富东慧, 王忠保 申请人:天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