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钟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5866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球生物钟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理实验装置技术领域,通过实验模型,认识和理解困扰人类的人体生物钟原理。
背景技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这些周期性的运动规律,在地球上大多数人的生活里始终占主导地位,昼夜24小时为一周期的生活规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运动。24小时的存在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规律运动造成的,这是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的一大转变,地球的规律旋转运动,作用于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人类生命,并且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的时钟运动,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理信号,形成了生物钟的概念。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体内的生物钟相当“固执”,总是坚持24小时的休息时间表,而且如果把一个人放在每天不足或超过24小时的环境中,由于生物钟很难自动调节,他就会因为失眠等问题导致无精打采,影响工作效率。所以说,研究地球生物钟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生物钟规律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它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生物钟是什么?生物钟在哪里?它影响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首先,生物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物理运动的结果,只有认识它,理解它,才能揭开生物钟的真面目。在经过长期的观察,疑问、理解以及当代科学的启发。本实用新型试图解释困扰人类的生物钟形成机理,同时,还要符合目前人类关于生物钟的各种研究成果。现在普遍使用的地球仪是没有太空定位的地理教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以地球模型为主的,以24小时为周期形成的生物钟理论,同时用物理实验装置来解释生物钟的运动机理,以提高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设计原理从以上文章看出,生物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客观的条件是什么?那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行星和太阳恒星两颗星球。传统理论认为,太阳当空照,人类在地球即太阳在上,地球在下,难道事实果真如此吗?否,可否的根据是什么?人类的主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靠什么?首先是视觉,即眼睛,眼睛是一个以瞳孔为中心的小孔来看世界的,小孔和客观世界是平行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平行的事物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正立的图像吗?从照相机原理来解释,照相机摄入暗室底片的影像是通过镜头后的小孔实现的,而呈现在底片上的影像是一个倒立的缩小了的实像。由此,人们要想看清和理解和自己平行的实物存在,必须和照相机底片图像一样处于倒立的实体位置。人的直观和实物才呈现为对面直立的效果,否则,就会产生模糊不清、疲劳和视物颠倒或不可理解。
在以上现代光学理论的指导下,联系人类在地球上的生理存在和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条件,主观存在和客观现实为什么会出现长期的认识上的隔核和“不熟悉”,都是倒立人体和物像的“磨合”过程,人类才能逐步地认识客观世界。
由于人体白天是头部向下行的,这就须要考虑太阳在太空中的位置,说明太阳在地球的下部,太阳本如灶中之火,地球行星高悬在太空中,由于小孔成像的作用机理,才能够看到和认识客观世界,由此在人体内就产生了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时钟运动,以地球运行在农历春分、秋分昼夜平均的状态理解,在冬至和夏至就会产生因地球位置变化而带来的局部生物钟体能变化,因此就有了冬季和夏季作息时间表。在地球的北极和南极生物钟观念较淡漠。
因为地球上存在生物钟效应,所以由于地球的旋转运动产生的生物体能变化,使生物细胞异常活跃,从而造成了万物生存代代相传的繁荣局面。
基于以上实践和理论,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作为客观存在的地球旋转实体,它是如何使人类的存在产生生物钟效应的呢?观察客观事物,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正因如此,我们不妨站在地球的北极之外看地球,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不停,昼夜交替,24小时一周。源于照相机小孔成像原理,人们要想认识客观世界,并且看清影像,必须具备头部下行与客观事物“并肩而立”的体位,同时在地球离心力作用下血液贯通头部,才能精力充沛,产生物质动力,从而改造社会。也就是说,由于地球的旋转功能,在地球体位运行至面对太阳时,人体倒立,体内血液上升,细胞活力增强,产生动力,也就实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钟规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案首先,以地球的存在为主,地球仪模型1以金属簿板为材质,外粘地球表面地理位置图,把地球仪高架,然后在地球仪水平外围赤道空间架设一人类定位的24小时分布表盘2,按左旋方向表盘上6时-18时以上涂以黑底白字,代表夜晚,夜间子夜零时起始在上部,白昼12小时在下部,在地球仪下部设立一圆型射灯3代表太阳位置,如同灶中之火,地球高悬太空中。在金属薄板地球仪的某重点城市的时区经线上的0时、6时、12时、18时分别吸附上一个人体形透明模型4,内装1/2红色液体颜料,代表血液,模型下部用塑料塞5封口,在塑料塞的后部延长加装园型永久磁铁6,以便吸附在地球仪上。金属簿板地球仪、24时分布图和射灯有钢材焊制的支架7支撑。
实验装置使用方法在以上实验装置构成以后,在实验时最好坐北向南,面向实验装置的北极方向。以地球在春分或秋分水平位置为例,将地球仪下方的射灯通电放光,照亮地球仪表面,然后将地球仪向标示东的方向慢慢旋转,观察人体透明模具内的红色液体流量方向和作用于人体的力学表现,然后结合近代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人体生物钟规律。
以地球仪水平位置6时开始,人体血液呈水平状态分布,此时黑夜已过,血液到达大脑产生苏醒,新的一天开始,血压升高,也是黎明时发生心脑血管病高发时段。一日之计在于晨,此时精力充沛,产生饥饿感,早餐。继而开始“日出而作”应对工作高峰,随着地球的旋转,经过四个小时的体力消耗,至中午12时,体位完全下行,头顶太阳产生疲劳感,然后午餐,补充体力,经短暂休息体内血液改变流向,以适应下午的工作状态,至18时由于地球位置的改变,体内血流下行,疲劳程度增加,逐渐进入“日落而息”的状态,至子夜,血液下行至谷底,新陈代谢能力降低,需要保温,睡眠质量最好,大脑充分休息。如此往复,夏、冬季随地球运行位置的改变,人体生物钟相应变化,久之在遗传细胞作用下,在人体内就有了主管生物钟的神经器官。因为地球位置的改变,白天和黑夜,通过眼睛传给大脑,指导人们作息,使体内大部份器官都受地球生物钟的支配。宇航员脱离了地球的机械运动后,就处于另一种失重的生物钟规律。因此,地球上规律的旋转运动形成的生物钟导致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此实验装置作以解释,人体生物钟不是可以破译了吗?综上所述,生物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原理可归纳如下北极之外看地球自东向西转不休昼夜交替生物钟白天原来头下行太阳本是灶中火地球高悬太空中小孔成像看世界力学旋转万物生
权利要求1.地球生物钟实验装置,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用金属簿板制作的地球仪,地球仪上吸附带有永久磁铁的透明人体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球生物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地球仪赤道外围有一左旋的0-24时的环形表盘,6-8半径以上为黑底白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球生物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地球仪下方设有代表太阳的射灯装置。
专利摘要地球生物钟实验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演示人体生物钟形成机理的实验器具。首先,以地球的存在为主,地球仪模型以金属板轧制,外粘地球表面地理位置图,把地球仪水平高架,北极面向实验者,然后在地球仪赤道空间用支架架设人类定位的24小时环形表盘。夜间子夜零时在上部,白昼12时在下部,左旋6时和18时以上黑面白字,代表夜间,在下部一定的距离外安装一射灯代表太阳,向上照射地球,如同灶中之火,地球高悬太空中。按试验者时区的重点城市,在经线方对向0、6、12、18时,分别吸附上一个人体形透明模具,内装1/2红色液体颜料,以代表血液,实验时,点亮下部的射灯代表太阳,向左转动地球仪,观察透明模具红色液体的变化位置,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流向,在匀速的地球仪旋转中,地球上的人类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不同的24小时生物钟效应。
文档编号G09B27/00GK2606418SQ0228454
公开日2004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3日
发明者石振民 申请人:石振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