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投影电视接收机的水平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705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投影电视接收机的水平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电视接收机,并涉及用于在投影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中心调整画面的电路。
在使用阴极射线管(CRT)的电视接收机中,产生水平和偏转线圈电流以在CRT管颈上安装的偏转线圈中产生磁场,以便偏转电子束。偏转线圈具有两个单独的绕组,水平绕组和垂直绕组,用于控制电子束在CRT表面的x和Y轴上的移动。电子束由CRT管颈中的旁热式阴极元件产生,并且射束中的电子通过CRT阳极元件处的高电压向CRT的表面加速。CRT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很薄的荧光粉材料,当其被电子束撞击的时候会在短期内发光。因为这个射束穿过CRT的表面被偏转,所以用电平强度来调制它以便产生光亮度变化的区域,从而在CRT的表面上形成图像。结果的这个图像被称为光栅。
为了产生彩色光栅,三个单独的强度受控的阴极元件与三个不同的材料(即红、绿和蓝)彩色荧光粉材料结合使用,以便产生完全的色谱。
在投影电视接收机(PTV)中存在三个单独的CRT,每个CRT都只有一个阴极并且都在CRT屏面上都有一个不同的彩色荧光粉材料。这些CRT分别被称为红色、绿色和蓝色CRT。每个单独的彩色光栅图像都通过透镜放大并且被投影到屏幕以用于观看。在背投电视接收机的情况下,通过透镜放大的单独的彩色光栅图像经由一面镜子被投影到半透明屏幕的背面上以用于观看。
每个CRT的电子束都由单独的主偏转线圈和辅助线圈来控制,安装在每个CRT管颈上的辅助线圈被称为会聚线圈。然而,三个投影图像没有在观看屏幕上相互重叠。这是由于三个单独的图像从相应的CRT表面传播到屏幕的三个光路不相同。为了校正这个错误会聚(mis-convergence),驱动相应的会聚线圈的会聚电路产生电流。由会聚线圈产生而得到的磁场既帮助又对抗主偏转线圈场。
PTV的三个CRT通常被并排安置在水平轴上。按照惯例,绿色CRT被置于中间,红色和蓝色CRT被置于绿色CRT的外侧。而且,红色和蓝色CRT稍有些角度以便它们以向内的角度指向绿色CRT。这个与三色图像的不同光路耦合的安排使得红色和蓝色CRT的图像将以与绿色CRT图像不同的角度被投影到观看屏幕上,从而导致显示出来的红色和蓝色图像失真。为了帮助校正这个失真,蓝色和红色CRT的光栅图像在蓝色和红色CRT的表面上在偏离绿色CRT的方向上以水平方向被移动。当扫描光栅时,每个CRT的每个偏转射束都以同一方向移动,这个移动对于红色和蓝色CRT的极性是相反的。
有四个实现这个水平光栅中心位移的方法(1)将直流电流传递经过红色和蓝色的水平偏转线圈绕组;(2)将直流电流传递经过红色和蓝色的辅助会聚线圈的水平绕组;(3)使用安置的中心调整磁环来移动红色和蓝色光栅,以便环绕红色和蓝色CRT的管颈;和(4)方法(1)、(2)和(3)的任何组合。


图1A示出了没有任何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标准PTV的水平偏转电路的简化示意图。晶体管Q1是水平输出晶体管并且作为开关操作,其是由同步晶体管Q1切换操作的电路(未示出)以31.5kHz的频率来驱动的,因此最终产生的光栅利用进入的视频信号被正确地定时。二极管D1是阻尼二极管,并且电容器CR是回扫电容器。绕组LHG、LHB和LHR是分别安置在三个相应的彩色CRT的管颈上的绿色、蓝色和红色偏转线圈的相应的水平绕组。电容器CS是S形电容器,而绕组T1是扫描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在操作中,晶体管Q1最初被断开,并且电容器CS被充电到电源电压B+的电平。在绕组LHG、LHB或LHR中没有电流,因此电子束在CRT的中心。然后,以线性增加的方式,晶体管Q1作为低电阻开关导通,并且电流从电容器CS流经每个偏转线圈,然后流经晶体管Q1直到接地。三个电子束从相应的CRT中心向右边缘偏离。然后,水平驱动电路关闭晶体管Q1。然后如图1B中所示,在每个线圈中流动的电感电流(以及绕组T1中流动的电流)将流入水平回扫电容器CR,从而在短时间内将其充电到很高的值(VPK)。绕组LHG、LHB、LHR和T1的并联值的等效电感形成具有电容器CR的高Q值谐振电路。因为三个偏转线圈中的电流现在的振幅正在降低,所以电子束迅速地从CRT的右侧移动到中心。现在,电容器CR经过偏转线圈在相反方向上迅速地放电,并且电子束继续一直向CRT的左侧移动。在视频电路降低电子束强度以至于其不可见的期间,电容器CR的这个充电和放电周期被称为水平回扫时间间隔。在水平回扫期间,阻尼二极管D1被反向偏置。当电容器CR完全放电时,电容器CR顶部的电压尝试变负以便正向偏置二极管D1。然后,以线性减少的方式,二极管D1把偏转线圈中的电流传导回电容器CS,由此电子束从CRT左侧移动回中心。然后重复这个循环。因此,在图1C所示的水平偏转线圈中分别产生坡状电流波形ILHG、ILHB和ILHR。电容器CS的电容值被这样选择以至其中的电流斜坡在电容器CS两端产生抛物线电压波形。这个抛物线电压波形被用来稍微变更每个偏转线圈中的电流斜坡,从而使其成为″S形″以补偿CRT屏面的平坦度。电容器CS的存在还有效地防止任何直流电流流过每个线圈。
图2示出了用于获得流经绕组LHB和LHR的直流电流以便移动红色和蓝色光栅的方法的示意图。″浮动″双直流电源由电感器L1、二极管D2和D3、电容器C3和C4、以及扫描变压器T的分接次级绕组T2a/T2b形成。这个安排产生两个直流电压,它们通常比B+电源电平高10伏特和低10伏特。因此,二极管D2和电容器C3的接合点的直流电压将比B+电源电压低10伏特,而二极管D3以及电容器C4的接合点的直流电压将比B+电源电压的电平高10伏特。应该注意,在图2中,三个偏转线圈顶端的平均电压是B+电平,而且电感器的任何绕组两端的平均电压降必须是零。同样地,绕组LHB和LHR两端的平均电压降也是零,因此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为10伏特。这导致流经电阻R1的直流电流IR1,和电阻R2中的直流电流IR2。由于电容器C1和C2的隔直流作用,这些直流电流必须分别流经绕组LHB和LHR。流经绕组LHB和LHR的直流电流导致相应的光栅在蓝色和红色CRT的表面上以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电感器L1是需要的,因为简单地把电容器C3和C4的接合点连接到B+电源将短路电容器Cs的所期望的作用。
然而,图2的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结构不是没有它的问题。问题在于需要相对较高数量的部件。此外,因为扫描变压器T被用来形成两个浮动电源,所以它需要三个引脚。扫描变压器T上通常没有足够的额外引脚,其中,PTV操作所需的几个其它的电压电源由变压器T上的绕组产生。因为它们的浮动特性,图2中形成的电源无法在PTV的其它电路区域中使用。中心调整电流的温度稳定性也是一个涉及到的问题。引起光栅移动的直流电流的电平由电容器C3和C4两端产生的直流电压电平、电阻R1和R2的电阻值确定,对于更小的范围,由电感器L1和绕组T1、LHB和LHR的电阻来确定。
电容器C3和C4两端产生的直流电压取决于二极管D2和D3的正向电压降。所熟知的是,二极管呈现一个取决于温度的正向电压降。这导致电容器C3和C4两端产生的直流电压对温度敏感。电阻R1、R2的精确电阻值、以及电感器L1和绕组T1、LHB和LHR的电阻也将取决于温度。最后结果是,光栅中心调整直流电流随温度而变化。这导致红色和蓝色光栅变成相对于绿色光栅移动,从而使得屏幕上的彩色图像没有对准。
图2的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改进在图3A中被示出。电感器L2和二极管D4被添加在蓝色水平偏转线圈LHB的两端,而电感器L3和二极管D5被添加在红色水平偏转线圈LHR的两端。电感器L2和L3在二极管D1的集电极整合脉冲波形以分别产生坡状电流ID4和ID5。因为存在二极管D4和D5,所以电流ID4和ID5如图3B和3C中所示被箝位到零。如图2中所示,电容器C1和C2也必须被添加到水平偏转电路以交流耦合绕组LHB和LHR,从而让直流电流注入绕组LHB和LHR而不干扰任何其它的电路。
通过注释绕组LHB和二极管D4中的瞬时电流和将等于电容器C1中的电流,来解释图3A的电路操作。换言之,ILHB+ID4=IC1。同样地,ID5+IC2=ILHR。在水平扫描开始时,当电子束在CRT表面左侧时,蓝色水平线圈中的电流ILHB等于电容器C1中的电流,因为二极管D4中的电流为零。随着电子束移动穿过CRT的表面,绕组LHB中的电流通过流经二极管D4的电流量而被减少。因为电容器C1中流动的电流平均值必须为零,所以这使得电流ILHB如图3D中所示变成非对称的。这导致蓝色CRT表面上的光栅向左移动。在水平扫描开始时,当电子束在CRT表面左侧时,红色水平线圈中的电流ILHR等于IC2减去ID5。当电子束移动穿过表面时,随着二极管D5中的电流ID5在扫描结束时被逐渐减小为零,电流ILHR增加。因为电容器C2中流动的电流平均值必须为零,所以这使得电流ILHR如图3E中所示变成非对称的。这导致红色CRT表面上的光栅向右移动。
还可以通过注释由于二极管D4和D5的原因,电流ID4和ID5实际上是具有直流值的交流波形,分别叫做ICB和ICR,这样也可以解释图3A的电路作用。尽管电流ID4和ID5的交流分量将分别流经电容器C1和C2,然而直流分量ICB和ICR必须分别流经绕组LHB和LHR以产生期望的光栅移动。相对于绿色线圈电流的光栅移动电平对于蓝色线圈是ICB,而用于红色线圈是ICR。光栅移动电平由电感器L2和L3的电感值来调整。电感器L2和L3的值较小导致ICB和ICR的电平较高并且还增加了光栅的移动量。
图3A中的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温度特性通过图2中的电路来改进,其中,ICB或ICR的电平分别由电感器L2或L3的电感值来确定,而不是由电感器L2或L3、或绕组LHB或LHR的电阻来确定。二极管D4和D5的正向电压降无助于ICB和ICR的电平,因为二极管D1的集电极处的电压脉冲是几百伏特。因此,图3A中的二极管D4或D5的正向电压降中的任何改变将被清除。通过仔细选择电感器L2和L3的磁芯材料,就有可能将它们设计成可忽略的随温度而变的电感。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低成本制造的投影电视接收机的行偏转电路中提供水平光栅中心调整电路,产生可忽略的功率耗散并呈现温度稳定性。
这个目的实现是通过一个在分别用于驱动投影电视接收机的红色、蓝色和绿色阴极射线管的红色、蓝色和绿色水平偏转线圈的水平偏转电路,所述水平偏转电路包括高电压电源;线路电感线圈,其被耦合在一侧上以从该高电压电源接收高电压;开关,其有选择地把所述线路电感线圈的另一个侧耦合接地;阻尼二极管和回扫电容器的并联电路,其耦合在所述开关两端,所述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偏转线圈的每一个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耦合到所述线路电感线圈的所述另一侧;和电容装置,用于把所述红色、绿色和蓝色偏转线圈的所述第二端耦合接地,其中,所述水平偏转电路还包括用于实现将由所述红色、绿色和蓝色阴极射线管产生的显示光栅进行水平中心调整的电路,所述水平中心调整电路包括电感线圈,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把所述电感线圈的第一端耦合到所述线路电感线圈的另一侧的装置;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串联电路,互连所述红色和蓝色偏转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之间的接合点被连接到所述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的电容装置具有用于至少把所述红色和蓝色偏转线圈的第二端耦合到连接节点的电容器装置,和用于把所述偏转节点耦合接地的S形电容器装置。
如此安排,本发明与图2的先有技术结构相比较呈现出许多的好处。特别地,产生所期望光栅移动所需的部件总数大大减少,从而产生了一个只需要较少印刷电路板面积的低成本、更可靠的电路。另外,本发明的中心调整电路中没有电阻,并且中心调整电路因此在操作中几乎不产生功率耗散。本发明的中心调整电路的温度稳定性比图2中所示的先有技术电路高得多。特别地在图2的先有技术的电路中,直流光栅移动电流由电容器C3和C4两端的电压来确定,并且主要由电阻R1和R2来确定,这些都是将随投影电视接收机的工作温度而变化的参数。在本发明的中心调整电路中,直流光栅移动电流主要取决于电感线圈的电感值。通过仔细地选择电感线圈的磁芯材料,就有可能把电感线圈设计成可以忽略电感随温度的变化。
本发明的中心调整电路实现了与图3A的先有技术电路相同的结果。然而应该注意,与图3A中所示的双电感器L2和L3相对,本发明的中心调整电路只需要一个电感线圈。
上述和附加的目的和优点将在下文中显现,本发明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其中图1A示出了用于CRT投影电视接收机的已知水平偏转电路的示意图;图1B和1C示出了回扫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波形和经过CRT的水平偏转线圈的电流;图2示出了具有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另一个已知的水平偏转电路的示意图;图3A示出了具有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另一个已知的水平偏转电路的示意图;图3B和3C示出了经过二极管D4和D5的电流的波形,图3D示出了流经蓝色偏转线圈及其电容器C1的电流的波形,以及图3E示出了流经红色偏转线圈及其电容器C2的电流的波形;图4A示出了具有本发明的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水平偏转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B和4C示出了流经二极管D4和D5的电流的波形,图4D示出了流经蓝色偏转线圈及其电容器C1的电流的波形,图4E示出了流经红色偏转线圈及其电容器C2的电流的波形,图4F示出了流经电感器L4的电流的波形,而且图4G示出了分别流经红色、绿色和蓝色偏转线圈的电流的波形;图5是了具有本发明的光栅中心调整电路的水平偏转电路的第二类似于图1A、2和3A中所示,在图4中所示的本发明的水平偏转电路中,晶体管Q1是水平输出晶体管并且作为以31.5kHz频率驱动的开关来操作,用来同步晶体管Q1的切换操作与进入的视频信号。阻尼二极管D1和回扫电容器CR被安排在晶体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的两端。电源电压B+被施加到扫描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T1的一端,初级绕组T1的另一端被连接到晶体管Q1的集电极。
绿色偏转线圈LHG的一端连接到晶体管Q1的集电极,而其另一端经由S形电容器Cs接地。蓝色偏转线圈LHB的一端被连接到晶体管Q1的集电极,而其另一端经由电容器C1被连接到电容器CS。类似地,红色偏转线圈LHR的一端被连接到晶体管Q1的集电极,而其另一端经由电容器C2被连接到电容器CS。偏转线圈LHB和电容器C1之间的接合点通过两个二极管D4和D5的串联电路而被连接到偏转线圈LHR和电容器C2之间的接合点。电感器L4把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到两个二极管D4和D5之间的接合点。电感器L4替换了图3A电路的电感器L2和L3并且其电感值大约为电感器L2和L3的二分之一,以便实现与图3A中的电路相同的光栅移动电平。电感器L4中的电流通过整合在Q1的集电极上的电压信号而产生。因为二极管D4或二极管D5都是导通的,并且如图4F中所示,电容器C1和C2的值很大,所以这个整合在L4中产生没有直流分量的坡型连续电流。不同于图3a中的电路操作,如图4B和4C中所示的二极管D4和D5只导通一半的时间。
在水平扫描的前一半期间,当电子束从相应的CRT表面的左侧向中心移动时,只有二极管D5被正向偏置和导通,而二极管D4没有被正向偏置并且因此没有导通。红色水平偏转线圈LHR中的电流ILHR等于流经电容器C2的电流IC2减去流经二极管D5的电流ID5。当红色电子束穿过CRT向中心移动时,二极管D5关闭,并且接着在扫描的后一半期间,电流IC2由于二极管D5为零而等于红色水平偏转线圈电流ILHR。因为电容器C2中流动的电流平均值必须为零,所以这使得电流ILHR如图4E中所示变成非对称的。这导致红色CRT表面上的光栅向右移动。在水平扫描的后一半期间,当红色电子束从CRT表面的中心正向右边缘移动时,只有二极管D4被正向偏置和导通,而二极管D5没有被正向偏置并且因此没有导通。蓝色水平偏转线圈LHB中的电流ILHB等于流经电容器C1的电流IC1减去流经二极管D4的电流ID4。在水平扫描的前一半期间,当蓝色电子束从CRT表面的左侧正向中心移动时,二极管D4关闭,并且电流IC1因电流ID4为零而等于电流ILHB。因为电容器C1中流动的电流平均值必须为零,所以这使得电流ILHB如图4D中所示变成非对称的。这导致蓝色CRT表面上的光栅向左移动。
图4C中所示的电流ID5是具有直流分量值ICR的脉动交流波形。尽管电流ID5的交流分量将流经电容器C2,然而直流电流ICR必须以图4A中所示的方向流经红色水平偏转线圈LHR,从而产生所期望的光栅移动。因为存在电容器C2,直流电流ICR被限制在由电感器L4、二极管D5和绕组LHR所形成的回路中。尽管二极管D5只导通一半的扫描时间,然而电容器C2被充电并放电,因此在扫描的后一半期间,直流电流ICR保持连续地流动。电容器C2与绕组LHR一起工作并且把脉动电流ID5平滑成直流电流ICR。
图4B中所示的电流ID4是具有直流分量值ICB的脉动交流波形。尽管电流ID4的交流分量将流经电容器C1,然而直流电流ICB必须以图4A中所示的方向流经蓝色水平偏转线圈LHB,从而产生所期望的光栅移动。因为存在电容器C1,所以电流ICB被限制在由电感器L4、二极管D4和绕组LHB形成的回路中。尽管二极管D4只导通一半的扫描时间,然而电容器C1被充电并放电,因此在扫描的后一半期间,电流ICB保持连续地流动。电容器C1与绕组LHB一起工作并且把脉动电流ID4平滑成直流电流ICB。
图4G示出了蓝色和红色水平偏转线圈电流ILHB并ILHR的波形以及没有光栅中心调整电流的绿色水平偏转线圈电流ILHG。应该注意,蓝色和红色水平偏转线圈电流ILHB和ILHR从绿色水平偏转线圈电流ILHG被置换了一个等于电流ICB和ICR的量。
所期望的光栅移动电平由电感器L4的电感值来确定。为了实现增加的光栅移动,电感器L4的电感值必须被降低。为了减少光栅移动量,电感器L4的电感值必须被增加。应该注意,二极管D4和D5当流经它们的电流为零时进行切换,这大大地降低了所产生的任何射频EMI。
图4A中所示的光栅移位电路的所期望的动作可以在替换实施例中被实现,替换实施例相对于图4A的电路做出了略微的改变。在图5的实施例中,图4A的电容器C1和C2已经由电容器CS2和CS3所取代。另外,电容器CS已经被移除,并且电容器CS1现在已经被串联到绿色CRT偏转线圈LHG的水平绕组。电容器CS1、CS2和CS3的电容值彼此相等,并且等于图4A的电容器CS的值除以3。这从成本的观点来看是所期望的,因为电容器C2和C2必须具有很大的电容值,并且必须能够运送全部的水平偏转线圈的电流。因此,应该使用一个大电解质类型结构的电容器。电容器CS1、CS2和CS3的实际尺寸和电容值比较小,因此可以使用一个成本较低的塑料膜类型的电容器。
在如图6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感器L4的顶端被接回到扫描变压器T的绕组T1′的一个接头,而不是连接到晶体管Q1的集电极。通过这样做,绕组T1′抽头上的脉冲电压振幅比晶体管Q1的集电极处的脉冲电压振幅小。尽管电感器L4的电感必须被减小以实现与图4A相同的光栅移动程度,然而最后结果是,电感器L4两端的电压波形的伏秒乘积被降低,而且可以以较小的的物理尺寸和较低的成本来制造电感器L4。必须谨慎地利用图6的拓扑结构来设计电路,其中,因为抽头位置被移动接近绕组T1′的B+端,所以电感器L4的值必须被进一步降低,并且它将开始抵消S形电容器CS的期望效果。另外,图6的电感器L4中的电流斜坡具有比图4A的电感器L4的电流更高的S形程度。这将影响在图6的二极管D4和D5中流动的电流的直流电平。
最后,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图5和6中所示的实施例的特征被结合在一起。
在此公开的结构的许多变更和修改将被呈现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然而,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应该被理解成对本发明的限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所有这类修改都被定为包括在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畴内。
权利要求
1.一个用于在投影电视接收机中分别驱动红色、蓝色和绿色阴极射线管的红色、蓝色和绿色水平偏转线圈(LHG、LHB、LHR)的水平偏转电路,所述的水平偏转电路包括高电压(B+)电源;线路电感线圈(T1),一侧被耦合以便从高电压电源接收高电压(B+);开关(Q1),用于有选择地把所述线路电感线圈(T1)的另一侧耦合接地;阻尼二极管(D1)和回扫电容器(CR)的并联电路,耦合在所述开关(Q1)的两端;所述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偏转线圈(LHG、LHB、LHR)其每一个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耦合到所述线路电感线圈(T1)的所述另一侧;和电容装置(CS、C1、C2),用于把所述红色、绿色和蓝色偏转线圈(LHG、LHR、LHR)的所述第二端耦合接地,其中,所述水平偏转电路还包括用于实现将由所述红色、绿色和蓝色阴极射线管产生的显示光栅进行水平中心调整的电路,所述水平中心调整电路包括电感线圈(L4),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把所述电感线圈的第一端耦合到所述线路电感线圈(T1)的所述另一侧的装置;第一和第二二极管(D4、D5)的串联电路,用于互连所述红色和蓝色偏转线圈(LHB、LHR)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D4、D5)之间的接合点被连接到所述电感线圈(L4)的第二端;和所述的电容装置,具有用于至少把所述红色和蓝色偏转线圈(LHB、LHR)的第二端耦合到连接节点的电容器装置(C1、C2),和用于把所述偏转节点耦合接地的S形电容器装置(CS)。
2.权利要求1中要求的水平偏转电路,其中,所述电容装置包括把所述蓝色偏转线圈(LHB)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一电容器(C1),把所述红色偏转线圈(LHR)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二电容器(C2),和用于把所述连接节点接地的S形电容器(CS)。
3.权利要求1中要求的水平偏转电路,其中,所述电容装置包括把所述蓝色偏转线圈(LHB)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一电容器(CS2),把所述红色偏转线圈(LHR)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二电容器(CS3),和把所述绿色偏转线圈(LHG)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三电容器(CS1),所述连接节点然后被接地,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电容器(CS2、CS3、CS1)包括所述的S形电容器装置(CS),它们具有相等的值,并且分别都等于所述S形电容器装置的电容值的三分之一。
4.权利要求1中要求的行偏转电路,其中,所述耦合装置包括用中央抽头形成的所述线路电感线圈(T1′),所述电感线圈(L4)的所述第一端被连接到所述的中央抽头。
5.权利要求4中要求的行偏转电路,其中,所述电容装置包括把所述蓝色偏转线圈(LHB)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一电容器(C1),把所述红色偏转线圈(LHR)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二电容器(C2),和用于把所述连接节点接地的S形电容器(CS)。
6.权利要求4中要求的水平偏转电路,其中,所述电容装置包括把所述蓝色偏转线圈(LHB)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一电容器(CS2),把所述红色偏转线圈(LHR)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二电容器(CS3),和把所述绿色偏转线圈(LHG)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连接节点的第三电容器(CS1),所述连接节点然后被接地,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电容器(CS2、CS3、CS1)包括所述的S形电容器装置(CS),它们具有相等的值,并且分别都等于所述S形电容器装置(CS)的电容值的三分之一。
全文摘要
一个用于投影电视接收机的水平光栅中心调整电路,包括被安置在三个阴极射线管的水平偏转线圈两端的电感器,以便提供反向极性的相等电流,电流被二极管引导到两个交流耦合的水平偏转线圈中来提供具有元件最少并且电路中几乎没有功率耗散的光栅中心调整。
文档编号G09G5/04GK1826815SQ200480021123
公开日2006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4日
发明者S·戈利克 申请人: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