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66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书写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储墨腔的书写工具,特别是如色彩笔,毡料尖笔,纤维笔尖,圆珠笔,钢笔和其他类型的书写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具有多储墨腔式的书写工具,其特点是存墨量较普通的书写工具大大地增加了,使书写时间可以成倍地延长,但是,当其中一个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用完,需要另一个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时,通过储墨腔与连接套的转动来实现重新向书写笔尖继续供应书写墨液,储墨腔与连接套之间的相接处必须是可活动的,但是,可活动处往往很容易出现渗漏现象;如果给储墨腔与连接套配合得很紧,可能会封闭住,但是无法转动,无法达到可转换的要求;如果是使劲地转,一旦能转动,连接处就又会出现渗漏现象,而且很容易造成储墨腔破裂。为了解决这些缺陷,还可以在储墨腔与连接套之间设置密封垫圈,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渗漏现象,这是因为当在静止状态时,密封垫圈可以将储墨腔与连接套相互挤压而封闭住,储墨腔的出口边缘与密封垫圈挤压封闭时,势必是密封垫圈出现凹痕,当储墨腔转动后,密封垫圈的凹痕处很难与转动后储墨腔的出口正好对位,很容易出现转动不到位或过头,并且相互挤压的力也减少了,因此,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渗漏现象,如果转动后的储墨腔未与密封垫圈上的凹痕重新对位,更是会出现渗漏现象,因为作用在储墨腔出口边缘的密封垫圈对出口边缘的密封必须是紧压和均匀地相接触才能产生密封效果的,密封垫圈的凹痕处被一段时间地挤压后与转转后储墨腔的出口对位时缺乏了密封垫圈应有的弹性,而密封垫圈的其他部位倒是还具备较好的弹性,反而影响了原凹痕处对多个出口边缘的密封而造成渗漏,再者,转动时必须从凹痕处转向大面积的平面处再回到凹痕处而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导致转动很重,甚止无法转动,或硬是转动会造成密封垫圈破裂或变形,因此,现有技术中多储墨腔式的书写工具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渗漏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具有高效密封性能的书写工具,避免了渗漏的危险,有效地延长了书写工具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采用了在密封垫圈与储墨腔之间设置具有至少两个通孔的密封带,从而形成了只对储墨腔的关健处进行重点密封,并且旋转时轻松。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具有出液口的至少两个储墨腔,用于提供给书写笔尖书写墨液、连接套,用于连接书写笔尖和所述至少两个储墨腔,连接套和至少两个储墨腔可相对旋转地相连接、密封垫圈,在连接套和至少两个储墨腔之间设置密封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密封垫圈与至少两个储墨腔之间设置具有至少两个通孔的密封带。
所述密封带为两个半圆合并状的结构。
所述连接套上设有进口,所述进口的边缘制成半圆状的凸起,所述密封垫圈上的通口套在所述半圆状凸起的外面。
所述至少两个储墨腔外设置隔温装置。
所述隔温装置分成可打开或结合的第一隔温件和第二隔温件。
所述在第一隔温件和储墨腔上各设有用于对位的标记。
所述连接套上设有限位块或限位槽,所述在储墨腔上设有限位槽或限位块与所述在连接套上设有的限位块或限位槽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在储墨腔与密封垫圈之间设置具有至少两个通孔的密封带,尤其是密封带为两个半圆合并状的结构,具有更好的可横向延伸能力和回弹力,在密封时弹性更好且弹力恒定,可多次重复密封,旋转时只是局部磨擦而产生较少磨擦力,显然是转动轻松,转动后的密封带与储墨腔始终是稳定地相密封,无因通常密封垫圈的容易变形和弹性不足而造成转动时密封失效,避免了渗漏现象。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局部的放大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密封垫圈和密封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F-F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重点示出了第二隔温件与第一隔温件分开后标记对位的情况。
图7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采用了连接套与储墨腔分解的方式,清晰地示出了限位块与限位槽的情况。
图中1——书写笔尖11——引水芯12——滚珠头13——抗漏器2、2′——储墨腔21、21′——出液口22——分隔带23——限位块3——连接套31——进32——限位槽33——凸起4——密封垫圈40——通5——密封带51、52——通孔6——隔温装置61——第一隔温件62——第二隔温件7——标记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1,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具有出液口的至少两个储墨腔2、2′可以为横向排列的结构,用于提供给书写笔尖书写墨液、连接套3,用于连接书写笔尖1和所述至少两个储墨腔2、2′、连接套3和至少两个储墨腔2、2′可相对旋转地相连接、密封垫圈4,在连接套3和至少两个储墨腔2、2′之间设置密封垫圈4,所述在密封垫圈4与储墨腔2、2′之间设置至少具有两个通孔51和52的密封带5,这样就形成了只在储墨腔2、2′需要密封的出液口 21、21′的边缘进行重点密封,避免了普通密封垫圈那样,它的封闭是整个密封垫圈都要有弹力地作用在至少两个出液口21、21′的边缘,必须要使其中一个出液口21上下相通,其它出液21′必须是全密封的,封闭要求很高,不得有半点误差,旋转时基本上是整个密封垫圈的平面都要相磨擦的,因此很容易产生渗漏或使储墨腔转动很吃力或无法旋转,或者造成密封垫圈变形或破裂,本实施例在密封垫圈上设置密封带,只是在需要密封的地方产生相挤压,而密封带5中设置通孔51和52为形成密封带5四周空隙的结构,具备了更好的可横向延伸能力和回弹力,突出了密封的重点,确保了转动后的密封效果,当需要转动时,只有密封带5产生磨擦,而其他部位是空隙的,自然是转动轻松而不渗漏;如果出现适量转动不到位或过头,只要是密封带5能与出液口21、21′的边缘相接触,也不影响密封的效果。
参见图2,在连接套3上设有进口31,在进口31边缘制成半圆状的凸起33,这样,就可使密封垫圈4上的通40套在半圆状凸起33的外面,防止了密封垫圈4被转动。
参见图1、图2和图3,两个储墨腔2、2′为横向排列的结构,为了使横向排列的结构更为适合加工和减少笔体的体积,可在一个简体的中间设置分隔带22,使筒体分成左、右排列的储墨腔2和2′,这样也就是形成了储墨腔2、2′的出液口21、21′的边缘也是为两个半圆合并状的结构,连接套3连接储墨腔2、2′和常用的书写笔尖1,连接套3和两个储墨腔2、2′可相对转动地相连接,连接套3与储墨腔2、2′之间设置密封垫圈4,所述在密封垫圈4与储墨腔2、2′之间设置呈两个半圆合并状且具有两个通孔51和52的密封带5,当储墨腔2和2′与密封带5相密封挤压时,两个半圆合并状的结构可以将自身受压后变形而有规则地横向扩张,并且,因为密封带5的四周有空隙,这样,密封带5就具备了很好的可横向延伸能力和收缩力,也就是说在密封处的弹性可一直保持良好,确保了旋转轻松和避免了类似密封垫圈受挤压后因无法向四周均匀延伸(扩张)和回弹而出现的凹痕及无规则的变形而造成渗漏现象。
也可以设有三个储墨腔与连接套可转动地相连接,从而使书写工具的书写时间更加延长。也可以在密封带5上设有三个通孔,用于适合不同要求的多个储墨腔。
当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旋转储墨腔,此时,只有储墨腔2、2′出液口21、21′的边缘与密封带5相对转动,接触面小,当然是旋转轻松;并且,两个半圆合并状的出液口21、21′边缘与具有很好的可横向伸张能力和回复力的两个半圆合并状密封带5相对应密封,参见图2,密封垫圈4与密封带5可制成一体的结构或固接在一起,使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顺利地通过密封带5的其中一个通孔51和密封垫圈4上的通口40再由引水芯11将书写墨液提供给书写笔尖1,从而很稳定具有效地实现了可多次重复书写的目的。
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实施例,密封带5可以设有凹槽与储墨腔2、2′的出口边缘相密封而固接在一起,密封带5是与密封垫圈4可转动地相密封的,密封垫圈4可采用橡胶或塑料或金属材料等制成,本实施例的密封垫圈4可采用具有平直而又光滑的金属片制成,也可以采用具有较好弹性的橡胶类制成。
参见图4和图5,具有两个半圆合并状的密封带5固定在储墨腔2、2′的出液口21、21′的边口上,密封带5上的通孔51和52的一侧与储墨腔2、2′相连通,通孔51的另一侧与密封垫圈4的通口40相通,通孔52的另一侧与密封垫圈4相密封,从而封闭了其中一个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使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与书写笔尖相连通,从而实现了正常书写,避免了渗漏的危险。
参见图1,所述至少两个储墨腔2、2′外设置隔温装置6,还包括将隔温装置6可设置成可分开的第一隔温件61和第二隔温件62,这样,当具有多个储墨腔2、2′的书写工具遇到体外温度发生变化时,利用隔温装置6与书写工具中储墨腔2、2′的间隙,隔温装置6将书写工具体外变化的温度和储墨腔本身的温度分隔开,从而使书写工具体外的温度不易影响储墨腔2、2′中的温度,使储墨腔中的温度不易出现忽高忽低的显著变化,也就是说,当书写墨液用至不多时,高容量书写工具中储墨腔的空间虽然变大而充满了空气,由于隔温装置6的分隔作用,很难使储墨腔中的空气产生明显的温度变化,使书写笔尖的出液量一直保持正常,也可避免了书写时的滴漏现象,并且,隔温装置6可分段拆成第一隔温件61和第二隔温件62,方便了多个储墨腔的转换。
参见图1、图2和图6,当需要另一个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时,打开第二隔温件62,可简单而方便地使储墨腔2、2′的部份露出便于用手转动,接着转动储墨腔2、2′,使储墨腔2′中的出液口21′与密封带5上的通孔51、密封垫圈4的通口40和连接套3的进口31相通,这样,就可以使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与书写笔尖1相通,当转换完成后,将第二隔温件62重新与第一隔温件61安装在一起,使储墨腔2、2′重新获得隔温装置的保护,使具有高容量且多个横向排列储墨腔的转换更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第一隔温件61和第二隔温件62可以是通过相对紧配的方式连接,或可通过螺纹旋转连接等方式。
参见图6,在第一隔温件61上设有标记7,标记7可以是点状或线或刻度或凹槽等;在储墨腔2和/或2′上设有标记7,标记7可以包括箭头和点,也可以是点状或线或刻度或凹槽等,储墨腔上的点7与第一隔温件61上的点7呈180度对应设置,参见图1和图6,当储墨腔2上的书写墨液用完后需要储墨腔2′上的书写墨液时,只要按箭头方向转动储墨腔,使储墨腔上的点7和第一隔温件61上的点7上、下相对齐(参见图6),就可以知道储墨腔2′上的出液口21′与密封带5上的通孔51和密封垫圈4上的通口40相通,从而达到连续书写的目的。
参见图1和图7,在储墨腔2、2′上设有限位块23,在连接套3上设有限位槽32与所述的限位块23相配合,当储墨腔2的出液口21与密封带5上的通孔51对位相通时,限位块23在限位槽32的其中一端部,当需要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时,转动储墨腔,使储墨腔上的限位块23转至限位槽32的其中另一端部转不动时,就可以知道储墨腔2′中的出液口21′与密封带5上的通孔51对位相通,从而实现方便地转换。也可以在储墨腔2、2′上设有限位槽,在连接套3上设有限位块与储墨腔上的限位槽相互配合设置。
参见图1,书写笔尖1可以采用常用的带有引水芯11的滚珠头12,为了提高抗漏能力,可在书写笔尖1上设有抗漏器13;书写笔尖1也可以采用常用的引水芯11;也可以采用带有开缝式的书写笔尖等。
虽然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描述,但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认识到,前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还可以对前述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这些变化和变形都应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具有出液口的至少两个储墨腔,用于提供给书写笔尖书写墨液、连接套,用于连接书写笔尖和所述至少两个储墨腔,连接套和至少两个储墨腔可相对旋转地相连接、密封垫圈,在连接套和至少两个储墨腔之间设置密封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密封垫圈与至少两个储墨腔之间设置具有至少两个通孔的密封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带为两个半圆合并状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上设有进口,所述进口的边缘制成半圆状的凸起,所述密封垫圈上的通口套在所述半圆状凸起的外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储墨腔外设置隔温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温装置分成可打开或结合的第一隔温件和第二隔温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隔温件和储墨腔上各设有用于对位的标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上设有限位块或限位槽,所述在储墨腔上设有限位槽或限位块与所述在连接套上设有的限位块或限位槽相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多个储墨腔的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具有出液口的至少两个储墨腔,用于提供给书写笔尖书写墨液、连接套,用于连接书写笔尖和所述至少两个储墨腔,连接套和至少两个储墨腔可相对旋转地相连接、密封垫圈,在连接套和至少两个储墨腔之间设置密封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密封垫圈与至少两个储墨腔之间设置具有至少两个通孔的密封带,从而形成了具有可横向延伸能力和回弹力的密封带只对储墨腔的关健处进行重点密封,使储墨腔旋转轻松,并且避免了渗漏现象,该结构简单,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B43K7/00GK2910604SQ20062004008
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0日
发明者王良 申请人:王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