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挡汽车及其驾驶方法

文档序号:2592288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挡汽车及其驾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挡汽车及其驾驶方法,属于自动挡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目前,汽车的操控机构(如转向控制机构)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定安装在正驾驶位 或副驾驶位的一侧,这使得汽车操控的通用性较差。另外,现有汽车的方向盘都是安装在正 对驾驶座的位置,常会影响驾驶员观看仪表盘,而且驾驶时需要双手长时间抬起,容易使驾 驶员产生疲劳,从而降低了行车的安全性。此外,由于方向盘驾驶座方向凸出,并占据了驾驶室很大的空间,降低了驾驶员乘坐的舒适性;更严重的是,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硬质的方 向盘正对着驾驶员且距离很近,极易对前倾的驾驶员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大幅提高汽车操控的通用性和行车的安全性,并能使驾 驶员乘坐较舒适的一种自动挡汽车及其驾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自动挡汽车的驾驶方法是这样实现的将转向控制机构设在汽车正副驾驶位之 间的挡位控制机构处,并在汽车的中控台下方正副驾驶位的前方都设有一个与油路系统连接 的油门踏板和一个能与刹车系统的推杆联动的刹车踏板,这样就可使驾驶员在正驾驶位或副 驾驶位操控汽车。上述的自动挡汽车的驾驶方法中,在中控台上设有一个能控制汽车车灯和雨刮器电源通 断的移动式键盘。本发明的自动挡汽车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设有自动挡的汽车,在汽车正副两个驾驶位 中间的挡位控制机构处设有能控制汽车转向的转向控制机构,并在汽车的中控台下方、正副 驾驶位的前方都设有一个与油路系统连接的油门踏板1和一个能与刹车系统的推杆2联动的刹 车踏板3。上述的自动挡汽车中,所述的转向控制机构为一根转向调节曲轴4,挡位控制机构的换 挡杆6为空心圆筒形,转向调节曲轴4的下端部通过换挡杆6的空心圆筒与汽车底盘部分的转 向传动系统的万向节5连接,换挡杆6通过纵销轴7与汽车的自动变速箱8连接,汽车的换挡锁 止按钮9设在转向调节曲轴4的上端部。
前述的自动挡汽车中,在每个刹车踏板3和推杆2之间各设有一个能阻挡两者联动的的锁 止阻隔板IO,并且在中控台上设有一个能同时控制正副驾驶位的油路系统相互切换及锁止阻 隔板10转动的选择开关11。前述的自动挡汽车中,在中控台的两侧各设有一组分别与汽车车灯和雨刮器连接的固定 插孔12,控制汽车车灯和雨刮器与电源接通或断开的移动式键盘13通过插头插接在固定插孔 12上。前述的自动挡汽车中,在中控台的中间设有仪表盘14 。 前述的自动挡汽车中,在转向调节曲轴4的上端套接有手柄套15。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是将转向控制机构安装在汽车驾驶位的正副驾驶位之 间的挡位控制机构处,并在正副驾驶位前方的中控台下方分别安装一个油门踏板和一个刹车 踏板,这就使驾驶员在正副驾驶位均可操控汽车,大幅提高了汽车操控的通用性。另外,本 发明的仪表盘置于中控台的中间,方便了驾驶员査看各种行车参数;转向控制机构装置于两 个驾驶位的中间,使得驾驶员两手自然下垂放置就能握住手柄套,轻松地操控汽车的转向, 能有效地减轻驾驶员长时间驾车的疲劳程度,并且使转向控制机构在碰撞时不会对前倾的驾 驶员造成伤害,大幅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再就是,本发明减小了转向控制机构占用的空间 ,为驾驶员创造出更为宽敞的驾驶空间,能使驾驶员乘坐较为舒适。


图l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转向控制机构、挡位控制机构和万向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油门踏板、刹车踏板、锁止阻隔板和推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的标记为l-油门踏板,2-推杆,3-刹车踏板,4-转向调节曲轴,5-万向节,6-换挡杆,7-纵销轴,8-自动变速箱,9-换挡锁止按钮,10-锁止阻隔板,11-选择开关,12-固定插孔,13-移动式键盘,14-仪表盘,15-手柄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结构如图l所示,它包括现有的安装配备有自动挡的汽车 ,在汽车正副两个驾驶位中间的挡位控制机构处安装一个能控制汽车转向的转向控制机构, 并在汽车的中控台下方、正副驾驶位的前方都安装一个与油路系统连接的油门踏板l和一个 能与刹车系统的推杆2联动的刹车踏板3 (即在汽车正副驾驶位一侧各安装一个现有的油路系 统,并将其分别与正副驾驶位的前方的油门踏板l,在汽车正副驾驶位一侧各安装一根推杆2 ,使其能分别与正副驾驶位的前方的刹车踏板3联动。);可以将所述的转向控制机构制作 为一根转向调节曲轴4,并且将挡位控制机构的换挡杆6制作为空心圆筒形,转向调节曲轴4 (如图2所示)可以是一根分为上端、中部和下端三段的曲轴,其每两段间的弯折角度可以 是90° ,将转向调节曲轴4的下端部通过换挡杆6的空心圆筒与汽车底盘部分的转向传动系统 的万向节5连接,使得转向调节曲轴4能带着万向节5转动,将换挡杆6通过纵销轴7与汽车的 自动变速箱8连接,使得换挡杆6能带动自动变速箱8变换挡位,将汽车的换挡锁止按钮9安装 在转向调节曲轴4的上端部;为了防止误操作并增加行车的可靠性,可在每个刹车踏板3和推 杆2之间各安装一个能阻挡两者联动的的锁止阻隔板10,锁止阻隔板10是一块能转动并用以 阻挡刹车踏板3推动推杆2的挡板,并在中控台上安装一个能同时控制正副驾驶位的油路系统 相互切换及锁止阻隔板10转动的选择开关11 (即将选择开关ll分别与控制两个油路系统相互 切换接通或断开的电源以及两个锁止阻隔板10的控制电源相连接);为了能更方便地控制汽 车车灯和雨刮器,可在中控台上的两侧各安装一组分别与汽车车灯和雨刮器连接的固定插孔 12,并将控制汽车车灯和雨刮器与电源接通或断开的移动式键盘13通过插头插接在固定插孔 12上(即将移动式键盘13输入与汽车电瓶连接,其输出分别与车灯和雨刮器连接),驾驶员 可将移动式键盘13安装在较近的一组固定插孔12内;为了方便驾驶员査看各种行车参数,可 在中控台的中间安装一个仪表盘14。为了防止驾驶员操作转动转向调节曲轴4时打滑,可在 转向调节曲轴4的上端套接一个手柄套15。当驾驶员需要在正驾驶位操控汽车时,需将选择开关ll按向正驾驶位,使得正驾驶位一 侧的油路系统打开,即正驾驶位一侧的油门踏板1生效,正驾驶位一侧的锁止阻阁板10转动 并打开,正驾驶位一侧的刹车踏板3能与正驾驶位一侧的推杆2联动,即正驾驶位一侧的刹车 踏板3生效,同时使得副驾驶位一侧的油路系统关闭,即副驾驶位一侧的油门踏板l失效,副 驾驶位一侧的锁止阻阁板10转动并将副驾驶位一侧的刹车踏板3和推杆2阻隔开,即副驾驶位 一侧的刹车踏板3失效,再按下换挡锁止按钮9并将换挡杆6推入相应挡位(即按照现有自动 变速箱的设定的挡位,如需要前进则推动换挡杆6,使得与其连接的纵销轴7带动自动变速箱 8挂入前进D挡),再踩压油门踏板1和刹车踏板3就能使汽车动作(即汽车前进、倒退、停止 ),摇转转向调节曲轴4能调节汽车的行车方向,将移动式键盘13安装在正驾驶位一侧中控 台上的固定插孔12内,驾驶员就可以方便地控制汽车车灯和雨刮器;同理,驾驶员需要在副 驾驶位操控汽车时,则将选择开关l 1按向副驾驶位。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挡汽车的驾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将转向控制机构设在汽车正副驾驶位之间的挡位控制机构处,并在汽车的中控台下方正副驾驶位的前方都设有一个与油路系统连接的油门踏板和一个能与刹车系统的推杆联动的刹车踏板,这样就可使驾驶员在正驾驶位或副驾驶位操控汽车。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挡汽车的驾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 控台上设有一个能控制汽车车灯和雨刮器电源通断的移动式键盘。
3. 一种自动挡汽车,它包括设有自动挡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在汽 车正副两个驾驶位中间的挡位控制机构处设有能控制汽车转向的转向控制机构,并在汽车的 中控台下方、正副驾驶位的前方都设有一个与油路系统连接的油门踏板(1)和一个能与刹 车系统的推杆(2)联动的刹车踏板(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挡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控制 机构为一根转向调节曲轴(4),挡位控制机构的换挡杆(6)为空心圆筒形,转向调节曲轴(4) 的下端部通过换挡杆(6)的空心圆筒与汽车底盘部分的转向传动系统的万向节(5)连接,换挡 杆(6)通过纵销轴(7)与汽车的自动变速箱(8)连接,汽车的换挡锁止按钮(9)设在转向调节 曲轴(4)的上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挡汽车,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刹车踏板 (3)和推杆(2)之间各设有一个能阻挡两者联动的的锁止阻隔板(10),并且在中控台上 设有一个能同时控制正副驾驶位的油路系统相互切换及锁止阻隔板(10)转动的选择开关 (1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挡汽车,其特征在于,在中控台的两侧 各设有一组分别与汽车车灯和雨刮器连接的固定插孔(12),控制汽车车灯和雨刮器与电源 接通或断开的移动式键盘(13)通过插头插接在固定插孔(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挡汽车,其特征在于,在中控台的中间 设有仪表盘(14)。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挡汽车,其特征在于,在转向调节曲轴 (4)的上端套接有手柄套(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挡汽车及其驾驶方法,该方法是将转向控制机构设在汽车正副驾驶位之间的挡位控制机构处,并在汽车的中控台下方正副驾驶位的前方都设有一个与油路系统连接的油门踏板和一个能与刹车系统的推杆联动的刹车踏板,这样就可使驾驶员在正驾驶位或副驾驶位操控汽车。本发明大幅提高了汽车操控的通用性,方便了驾驶员查看各种行车参数,使驾驶员两手自然下垂放置就能握住手柄套,轻松地操控汽车的转向,能有效地减轻驾驶员长时间驾车的疲劳程度,使得转向控制机构在碰撞时不会对前倾的驾驶员造成伤害,大幅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此外,本发明为驾驶员创造出更为宽敞的驾驶空间,能使驾驶员乘坐较为舒适。
文档编号G09B9/04GK101397027SQ200710201869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7日
发明者李金糠 申请人:李金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