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等高线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1093阅读:25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等高线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辅助教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立体等高线模型。
背景技术
在地理教学当中,等高线是许多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课本中有 等高线的平面示意图,但是这也让学生们很难想象其立体形状,以及 现实中的海洋、高山、山谷等具体的相应关系,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 相关的知识点。目前也有不少老师针对该知识点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但是,这些公开的专利申请都具有较类似的不足之处,即立体感不强、 结构较复杂。另外,盆地也是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不能够理解的, 而目前又没有专门的盆地模型供学生们参考。在等高线相关知识的讲解中, 一般的顺序是,先介绍平面的等高 线,然后再介绍分层设色,即通过颜色渐变来判断等高线相关知识点, 最后通过立体图来理解等高线相关知识点。现有的教学方式中,都是 采用课本上的图来进行讲解,而相关等高线教学模具专利文件中所公 开的技术也不能与现有的教学顺序给学生更形象的说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立体等高线模 型,即它可以展示立体等高线状态及平面等高线状态,它还可以展示 盆地模型状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釆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模型座,模型座中部分割有多块闭合且套设在一起的等高 线模块,相邻的等高线模块之间具有牵引拉动机构,位于最内部的等 高线模块表面引出拉绳,位于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与模型座之间也具 有牵引拉动机构;相邻的等高线模块之间还具有活动填充块,活动填 充块的底部与位于外圈的等高线模块匹配,活动填充块的高度等于该 外圈等高线模块的高度,活动填充块的外侧面为曲面,该曲面是沿相 邻的两等高线模块的外边界线而形成的自然曲面。所述的每一等高线模块均配有活动贴片,活动贴片表面着色,且 其形状与等高线模块匹配。所述的牵引拉动机构采用如下方式,相邻的等高线模块之间连接 有细绳,位于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与模型座之间也连接有细绳。所述的牵引拉动机构采用如下方式,等高线模块下端向外延伸有 外延部,外延部大于该等高线模块外围相邻的等高线模块的套合口 , 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的外延部大于模型座的套合口。所述的模型座背面安装有磁铁或者挂钩。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向上拉动拉绳时,可以使各等高线 模块相继被拉起,从而形成立体的模型,进而使学生较直观的理解等高线及相关地理名词的含义;当向下压等高线模块时,各等高线模块 与模型座之间形成下凹空间,或者直接将前述立体模型翻转,即代表 盆地的状态;通过活动贴片可以让学生理解分层设色知识,通过活动 填充块可以加强模型的立体感,能直观的让学生理解相关地理知识, 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成平面等高线状态示意图 图2是分层设色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展开成立体等高线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图3状态加装活动填充块后的示意图 图5是活动填充块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展开成盆地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展开成盆地状态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等高线模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8,本实用新型包括模型座10,模型座10中部被分割 成多块闭合的等高线模块12,即每一等高线模块12都具有一定宽度 及厚度,从而具有一定立体感,每一等高线模块12的外边界线即是 等高线,每一个等高线模块12代表同一高度的等高线;相邻的等高 线模块12之间具有牵引拉动机构,位于最内部的等高线模块12表面引出拉绳16,位于最外部的等髙线模块12与模型座10之间也具有 牵引拉动机构;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之间还具有活动填充块40,活 动填充块40的底部与位于外圈的等高线模块12匹配,活动填充块 40的高度等于该外圈等高线模块12的高度,活动填充块40的外侧 面为曲面,该曲面是沿相邻的两等高线模块12的外边界线而形成的 自然曲面,即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的外边界线具有若干个平均分点, 由相对应的平均分点连接成线,所有的连接线形成前述活动填充块 40的外侧面。每一等高线模块12均配有活动贴片30,活动贴片30表面着色, 不同的等高线模块12所配的活动贴片30的颜色也不一样, 一般的, 外圈活动贴片30为蓝色,由外向内,呈蓝、绿、黄渐变,活动贴片 30的形状与等高线模块12匹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是,牵引拉动机构采用如下方式,相 邻的等高线模块12之间连接有细绳14,位于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12 与模型座10之间也连接有细绳14。当向外拉动拉绳16时,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会通过细绳14而 相继被拉起;位于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12与模型座10之间也连接有 细绳14,该处的细绳14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等高线模块12被完全拉 起而与模型座10分离。所述的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之间连接的细绳14的长度等于等高 线模块12的厚度;这样当展示立体状态时,就能够保持各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之间不产生空隙,从而保持较佳的立体感。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成平面等高线状态示意图,此时模型座10 与各等高线模块12保持不动,即呈现平面状态。见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层设色的示意图,即,将各活动贴片30 对应贴于各等高线模块12上,使学生能够理解着色的图纸上的与等 高线相关的知识点。见图3、 4、 5,为本实用新型展开成立体等高线状态的示意图; 此时等高线模块12被相继拉起然后将活动填充块40套于相应的等高 线模块12上,从而形成高山,再通过文字或者颜色的指示,可以让 学生清楚地了解"谷、坡、海洋、高山、山顶、鞍形"等地理名词的 具体含义,既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见图6、 7,为本实用新型展开成盆地状态的示意图;此时可从 图1的平面状态将等高线模块12向下压,使等高线模块12与模型座 IO之间形成凹槽,即"盆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牵引拉动机构采用如下方式,见 图8,等高线模块12下端向外延伸有外延部18,外延部18大于该等 高线模块12外围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的套合口 20。由于位于外部 的等高线模块12的套合口 20小于其所包围的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 的外延部18,内部的等高线模块12被拉起时,其处延部18与外围 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的套合口 20相抵,将外围相邻的等高线模块 12拉起;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12的外延部18大于模型座10的套合口 20,防止等高线模块12被完全拉起而与模型座10分离。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模型座10上安装挂钩或者磁铁,以方便将模型座10固定在黑板上演示。本实用新型可直观的让学生理解相关地理知识,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权利要求1、立体等高线模型,它包括模型座(10),模型座(10)中部分割有多块闭合且套设在一起的等高线模块(12),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之间具有牵引拉动机构,位于最内部的等高线模块(12)表面引出拉绳(16),位于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12)与模型座(10)之间也具有牵引拉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之间还具有活动填充块(40),活动填充块(40)的底部与位于外圈的等高线模块(12)匹配,活动填充块(40)的高度等于该外圈等高线模块(12)的高度,活动填充块(40)的外侧面为曲面,该曲面是沿相邻的两等高线模块(12)的外边界线而形成的自然曲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等高线模型,其特征在于每一 等高线模块(12)均配有活动贴片(30),活动贴片(30)表面着色, 且其形状与等高线模块(12)匹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等高线模型,其特征在于牵引 拉动机构采用如下方式,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之间连接有细绳(14),位于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12)与模型座(10)之间也连接 有细绳(14)。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等高线模型,其特征在于牵引 拉动机构采用如下方式,等高线模块(12)下端向外延伸有外延部(18),外延部(18)大于该等高线模块(12)外围相邻的等高线模块(12)的套合口,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12)的外延部(18)大于 模型座(10)的套合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等高线模製,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模型座(10)背面安装有磁铁或者挂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辅助教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立体等高线模型,它包括模型座,模型座中部被分割成多块闭合的等高线模块,相邻的等高线模块之间具有牵引拉动机构,位于最内部的等高线模块表面引出拉绳,位于最外部的等高线模块与模型座之间也具有牵引拉动机构;相邻的等高线模块之间还具有活动填充块,活动填充块的底部与位于外圈的等高线模块匹配,活动填充块的高度等于该外圈等高线模块的高度,活动填充块的外侧面为曲面,该曲面是沿相邻的两等高线模块的外边界线而形成的自然曲面;本实用新型可呈现立体模型,从而直观的让学生理解相关地理知识,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档编号G09B25/06GK201084314SQ20072005491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7日
发明者刘嘉洛, 梁友丁 申请人:梁友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