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997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削笔器,尤其涉及一种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削笔器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的单刃式巻笔刀,其一般包括本体、刀片及蠊钉,本体一侧面设有一 适合铅笔插入的插入孔,内部具有一锥形容置域,作为铅笔的切削区域,刀片通过螺钉 定固于本体上端面,该上端面盖住容置域并形成锥形腔,并留有笔屑孔,通过手转动力 和垂直于转动力的挤压力,这样片状笔屑从笔屑孔刨出来。虽然结构简单,轻便小巧, 但其具有笔尖易断,切削费时费力、笔屑收集麻烦等缺点。
第二类为螺旋滚刀削笔器,具体可参考中国专利ZL96250912.4、 ZL99248700.5、 ZL02229157.1、 ZL200520013796.0等,其一般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的滚刀组件、刀 架和刀轴,壳体内设有用于收集笔屑的集屑盒,滚刀组件具有螺旋形刀刃,其可以由外 力驱动旋转,刀架具有供铅笔插入的锥形腔,侧面设有与前述滚刀组件配合的切削长孔, 刀轴穿设于滚刀组件中并架设于前述刀架上,刀轴轴向与刀架转动轴线形成切削锐角。 铅笔放入锥形腔,外力驱动滚刀组件旋转,同时滚刀组件自身又绕着铅笔旋转,这样刨 出丝片状笔屑,其中外力可以由手摇施力,也可以采用电动。螺旋滚刀削笔器具有切削 省力的优点,同时,通过运动的滚刀组件来刨笔屑,这点有别于单刃式巻笔刀,所以笔 尖断芯率低,再有笔屑集中收集,卫生环保。
由于螺旋滚刀削笔器一般采用封闭式设计,铅笔在切削过程是不可见的,为保证切 削适度,需要提供一个自动保护机构,为此现有技术中有一种自动保护机构应用于电动 削笔器中,参考图l、图2和图3所示,滚刀组件2a由电源驱动,刀轴3a穿设于滚刀 组件2a中并架设于刀架la上,刀架la上相对于滚刀组件2a设有一用于平衡的配重块 6a,连接杆5a设于刀架la前端部,并可来回移动,其前端设有电源开关7a,后端与滑 块4a相抵,当滚刀组件2a开始旋转切削时,铅笔10 a笔头推动滑块4 a前移,滑块4a 推动连接杆5a向电源开关7a运动,最后连接杆5 a前端部与电源开关7 a接触,电源关 闭,电源电动机停止转动,滚刀组件2a切削结束。由于惯性存在,上述电机断电后未 能及时地停止切削,所以笔尖粗细调节存在一定误差,保证笔尖粗细精度,还需要做结 构上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削笔器笔尖自 动保护机构,该机构通过旋转柄的杠杆作用,可使刀轴向斜上方运动,最后滚刀组件脱 离铅笔的切削面,从而能及时有效地停止对铅笔的切削,保证切削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
包括
一可驱动旋转的滚刀组件,其外周壁具有螺旋形刀刃;
一刀架,具有供铅笔插入的锥形腔,侧面设有与前述滚刀组件配合的切削长孔;
_-刀轴,穿设于滚刀组件中并架设于前述刀架上,该刀轴轴向与刀架转动轴线形成 切削锐角;以及
一向前移动以使切削停止的滑块,该滑块设于锥形腔前端,可供铅笔笔尖推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旋转柄,其中部设有一支点,并可绕支点转动,其一端部与前述的刀轴前端部相 抵,另一端部与前述滑块相抵;以及 -
-用于刀轴恢复原状的复位机构,
当滑块施力于旋转柄一端部状态下,旋转柄绕中部支点旋转,并旋转柄另一端部施 力于刀轴前端部,刀轴向上抬起,并脱离铅笔切削面。
作为优选,所述的复位机构包括弹性元件和端盖,该弹性元件一端顶住所述刀轴的 末端,另一端与前述的端盖内壁相抵,而前述的端盖设于刀架后端部上。当然复位机构 也可以设于旋转柄上,以使刀轴复位,但以前者结构方式为佳。
作为优选,所述刀轴后端部围绕刀轴外壁设有环形的外凹槽,该外凹槽两侧成形为 倒角或圆角,对应地,刀架的相应部分设有与前述外凹槽配合便于刀轴复位的半圆形内 凹槽,且该内凹槽具有倒角或圆角。内凹槽与外凹槽的相互配合使得刀轴复位更加准确、 顺畅。
作为改进,所述旋转柄支点设于一控制杆一端并能随控制杆来回移动,而该控制杆 的另一端可调节移动式地设于刀架前端部上。可以调节控制杆与刀轴前端部之间的距离 来调整笔尖的粗细程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减少了电源开关结构,产品显得结构比
较简单紧凑;由于采用滚刀组件脱离铅笔的切削面的方式结束切削工作,这样电机产生 的惯性对切削影响更小,笔尖的精度也得到保证,进而减少了滚刀组件的不必要磨损,
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内凹槽与外凹槽的相互配合使得刀轴复位更加准确、顺畅;可以调 节控制杆与刀轴前端部之间的距离来调整笔尖的粗细程度,可适应不同需要而定。


图1为现有技术中削笔器自动保护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现有技术中削笔器自动保护机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为本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放大图。
图7为刀架内凹槽局部立体放大图。
图8为刀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图10和图11为本实施例各个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参考图4和图5。
本实施例中的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包括滚刀组件2、刀架l、配重件6、刀 轴3、滑块4、控制杆5、旋转柄8及复位机构9。
滚刀组件2可有电源驱动旋转的,其外周壁具有螺旋形刀刃,其后端部与刀架1 结合处还设有移环形防尘元件21,可采用海绵制作。
刀架1具有供铅笔IO插入的锥形腔11,其侧面设有与滚刀组件2配合的切削长孔。
刀轴3用于带动滚刀组件2旋转,其穿设于滚刀组件2中并架设于刀架1上,刀轴 3轴向与刀架1转动轴线形成切削锐角。
滑块4可供铅笔10笔尖推动,其设于锥形腔ll前端。
旋转柄8中部设有一支点81 ,并可绕支点81转动,其一端部与刀轴3前端部相抵, 另一端部与滑块4相抵,旋转柄支点81设于一控制杆5 —端并能随控制杆5來回移动, 而该控制杆5的另一端可调节移动式地设于刀架1前端部上。
用于平衡配重块6设于刀架1上相对于滚刀组件2。
参考图6,复位机构9用于刀轴3恢复原状的,复位机构9包括弹性元件92和端 盖91,该弹性元件92—端顶住刀轴3的末端,另一端与端盖91内壁相抵,而端盖91 设于刀架1后端部上,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92采用压縮弹簧。
参考图7和图8,为便于刀轴3复位,刀轴3后端部围绕刀轴3外壁设有环形的外 凹槽31,该外凹槽31两侧成形为倒角,对应地,刀架1的相应部分设有与外凹槽31 配合便于刀轴3复位的半圆形内凹槽12,且该内凹槽12具有倒角。
参考图9、图10和图11,当铅笔10笔尖推动滑块4后端部,滑块4能端部施力于 旋转柄8下端部时,旋转柄8绕中部支点8i旋转,并旋转柄8上端部施力于刀轴3前
端部,刀轴3克服尾端弹性元件92的弹力,同时向上抬起,与原先轴线方向呈一锐角 a,并脱离铅笔10切削面。取出切削完毕的铅笔IO后,刀轴3在弹性元件92的作用 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旋转柄8下端部进而挤压滑块4后移,待下一次削笔。
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控制杆5与刀轴3前端部的距离来控制铅笔10笔尖的粗细。
权利要求1、一种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包括一可驱动旋转的滚刀组件(2),其外周壁具有螺旋形刀刃;一刀架(1),具有供铅笔(10)插入的锥形腔(11),侧面设有与前述滚刀组件(2)配合的切削长孔;一刀轴(3),穿设于滚刀组件(2)中并架设于前述刀架(1)上,该刀轴(3)轴向与刀架(1)转动轴线形成切削锐角;以及一向前移动以使切削停止的滑块(4),该滑块(4)设于锥形腔(11)前端,可供铅笔(10)笔尖推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旋转柄(8),其中部设有一支点(81),并可绕支点(81)转动,其一端部与前述的刀轴(3)前端部相抵,另一端部与前述滑块(4)相抵;以及一用于刀轴(3)恢复原状的复位机构(9),当滑块施力于旋转柄(8)一端部状态下,旋转柄(8)绕中部支点(81)旋转,并旋转柄(8)另一端部施力于刀轴(3)前端部,刀轴(3)向上抬起,并脱离铅笔(10)切削面。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机构 (9:)包括弹性元件(92)和端盖(91),该弹性元件(92)—端顶住所述刀轴(3)的末端,另一端 与前述的端盖(91)内壁相抵,而前述的端盖(91)设于刀架(1)后端部上。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轴(3)后端 部围绕刀轴(3)外壁设有环形的外凹槽(31),该外凹槽(31)两侧成形为倒角或圆角,对应 地,刀架(1)的相应部分设有与前述外凹槽(31)配合便于刀轴(3)复位的半圆形内凹槽(12), 且该内凹銜12)具有倒角或圆角。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旋转柄支点(81)设于一控制杆(5)—端并能随控制杆(5)来回移动,而该控制杆(5) 的另一端可调节移动式地设于刀架(l)前端部上。
专利摘要一种削笔器笔尖自动保护机构,包括滚刀组件(2)、刀架(1)、刀轴(3)和滑块(4),刀架(1)具有供铅笔(10)插入的锥形腔(11),侧面设有与滚刀组件(2)配合的切削长孔,刀轴穿设于滚刀组件(2)中并架设于刀架(1)上,滑块(4)设于锥形腔(11)前端,可供铅笔(10)笔尖推动,还包括一旋转柄(8),其中部设有一支点(81),并可绕支点(81)转动,其一端部与刀轴(3)前端部相抵,另一端部与滑块(4)相抵;以及一用于刀轴(3)恢复原状的复位机构(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滚刀组件脱离铅笔的切削面的方式结束切削工作,这样电机产生的惯性对切削影响更小,笔尖的精度也得到保证。
文档编号B43L23/00GK201073886SQ20072010878
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8日
发明者魏承辉 申请人:魏承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