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按式笔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3051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揿按式笔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进行按压操作的揿按体的揿按式笔具。
技术背景在过去的揿按式笔具中,在笔杆的后端部具有揿按体,在笔 杆和揿按体之间插设有波紋管状或筒状的弹性体,防止垃圾、尘 埃从上述间隙的侵入(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过去的揿按式自动铅笔中,在笔杆的后端部,具有 揿按体,在笔杆和揿按体之间插设筒状的弹性体,笔杆和揿按体与弹性体为一定的外径(比如,参照专利文献2)。此外,在另一过去的揿按式笔具中,在笔杆的后端部具有其 外径与该笔杆相同的揿按帽,在笔杆和揿按帽之间插设有伸缩筒部。专利文献l:日本实开昭58 - 265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54 - 2658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昭54 - 174447号公报发明内容但是,上述各已有技术均为具有在纵向范围内,外径一定的 弹性体、伸缩筒部的结构。由此,在揿按体的按压操作时,弹性 体、伸缩筒部向外側膨胀,上述膨胀妨碍按压操作,造成操作性 的降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操作容易的揿按式笔具。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笔杆,其是中空的, 在内侧接纳书写部件;在从上述笔杆的后端部突出的状态安装, 并且其直径小于上述笔杆的后端部的揿按体;揿按体外罩,其设置于上述笔杆的后端部与上述揿按体之间,由弹性体形成,上述 揿按体外罩呈朝向后方而慢慢缩径的形状。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 方案,并且其特征在于上述揿按体外罩包括与上述笔杆的连接部、 与上述揿按体的连接部,通过薄壁的柔性部,将上述各连接部之 间连接。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相同的 方案,并且其特征在于与上述笔杆的连接部、与上述揿按体的连 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凹凸的嵌合的连接结构,在按压状态保持通 过该连接结构连接的上述笔杆或上述揿按体与上述揿按体外罩的 边界的端面。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 3中的任意一项所 述的发明相同的方案,并且其特征在于按照在上述揿按体外罩的 外周面和上述笔杆的外周面的边界、上述揿按体外罩外周面和上 述揿按体的外周面的边界两者中,在外周面之间的边界不产生高 差的方式对齐上述各外周面位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 3中的任意一项所 述的发明相同的方案,并且其特征在于上述揿按体外罩呈基本圆 锥状。由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揿按体外罩呈朝向后方而 慢慢缩径的形状,故在揿按体的按压操作时,即使在压缩揿按体 外罩,产生挠曲的情况下,仍可有效地防止膨胀到笔杆的后端部的外侧,没有按压操作时的妨碍,由此,可谋求操作性的提高。另外,由于在笔杆的后端部与揿按体之间设置揿按体外罩, 故可有效地防止垃圾、尘埃从笔杆和揿按体的间隙侵入。此外,由于揿按体外罩由弹性体形成,故在揿按体的按压操 作时,不仅产生螺旋弹簧的力,而且产生基于揿按体外罩的弹性 的阻力,可抑制误进行揿按操作。还有,具有笔具接纳于笔架、陈列壳体内,或插入纸面的间 隙中、代替书签而使用的情况,但是,如果从笔具的前端部接纳 或插入间隙中,则在这些场合,误对揿按体进行操作时,具有通 过书写部件,将笔架、接纳壳体或纸面等的位于笔具的前方的物 品弄脏的可能性。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由于揿按体的直径小于笔杆的 后端部,揿按体外罩呈朝向后方而缩径的形状,故笔具的后端部 的外部形状呈从笔杆后端部的外径,到揿按体的外径慢慢减小的 形状。由此,可容易从后端部侧接纳或插入,不弄脏接纳处、插 入处,可接纳于笔架、陈列壳体中,或代替书签而使用。再有,在许多笔具中,进行书写的前端部侧呈伴随朝向前方 而縮径的形状,即使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用于这样的前端部 缩径的形状的笔具的情况下,仍可通过还在后端部侧设置缩径形 状的揿按体外罩,上述笔具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为基本对称的形状。 由于具有外形对称的部分的物体从视觉上产生特征的印象,并且 从轮廓上也可容易识別,故即使在比如,与其它的笔具混合的情 况下,仍可容易识别本申请的笔具。即,可防止错误地拿取其它 的笔具。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由于揿按体外罩呈伴随朝向后 方而缩径的形状,并且在笔杆的连接部和揿按体的连接部之间,具有薄壁的柔性部,故在揿按体的按压操作时,柔性部挠曲,这 样外罩的揿按体侧的端部进入笔杆侧的端部的内侧,防止向外侧 的膨胀变形,更加消除按压操作时的妨碍,由此,可谋求操作性 的进一步的提高。另外,由于柔性部为薄壁,故在揿按体的按压操作时,柔性部按照折叠的方式挠曲(比如,参照图6(A) 图6(B)),揿按体外罩 可维持收缩状态。此外,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用于揿按式圓珠笔的场合, 在揿按式圓珠笔中,通过操作揿按体,设置凸轮结构,切换笔尖 的前进状态和后退状态,但是,在可切换这样的2个位置的普通 的凸轮结构中,在将笔尖切换到前进位置时,不能够对揿按体侧 施加位置保持力,处于自由状态。在此场合,具有在使用笔时揿 按体随意摆动,产生噪音的可能性。由此,还考虑插入弹簧,以 便进行揿按体单体的位置保持,但是,即使将笔尖切换到前进位 置的情况下,由于揿按体返回原始的位置(压入前的状态),故不能 够从揿按体而确认笔尖的前进状态或后退状态。在本申请的发明 中,揿按体外罩保持在压入自由状态的揿按体的位置,由此,可 不需要位置保持的弹簧,消除揿按体的振动的噪音,并且可在揿 按体的位置,确认笔尖的前进状态或后退状态。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与笔杆的连接部或与揿按体的 连接部作为凹凸嵌合产生的连接结构,由此,即使承受前后方向 的力的情况下,仍可维持较高的连接的保持力。由此,即使在以 按压状态保持通过上述连接结构连接的笔杆或揿按体和揿按体外 罩的边界的端面的情况下,不损害连接状态,可在边界处有效地 防止间隙的产生。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由于揿按体外罩的外周面和笔杆的外周面的边界、揿按体外罩的外周面和揿按体的外周面的边 界的两者不产生高差,故在从后端部插入笔具时,可消除高差引 起的卡住,可顺利地插入。另外,可从笔杆到揿按体外罩呈没有高差的平滑的外形,故 可消除具有凹凸部的场合这样的复杂的印象。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由于揿按体外罩基本呈圓锥状, 故可更加容易从笔具后端侧插入。此外,如果将本发明应用于前端部为圆锥状的笔具,则前端 部和后端部的形状的对称性更加显著,可从其它的笔具中更加容 易地识别本申请的笔具。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揿按式笔具的揿按式圆珠笔的侧视图;图2为沿图1中的X-X线的揿按式圆珠笔的剖视图;图3为通过沿前后方向的剖面表示筒部环的周边的剖视图;图4(A)为从后方观看外部套的后端部的剖视图,图4(B)为沿 图4(A)的Y - Y线的剖视图;图5(A)为凸轮结构部的周边的内部套的剖视图,图5(B)为沿 图5(A)中的Z - Z线的剖视图;图6(A) 图6(B)为表示揿按体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A) 表示圆珠笔替换笔芯(refill)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图6(B)表示位 于使用位置的状态;图7(A) 图7(C)为按照顺序表示揿按式圆珠笔的前半部的组 装工序的说明图;图8(A) 图8(D)为按照顺序表示揿按式圆珠笔的后半部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图9(A) 图9(B)为按照顺序表示揿按式圆珠笔的最终组装工 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揿按式笔具的揿按式圆珠笔 10的侧;f见图,图2为沿图1中的X - X线的揿按式圓J朱笔10的剖 视图。另外,对于笔具,进行书写的前端侧称为"前",而其相 反侧称为"后"。揿按式圆珠笔10像图1和图2所示的那样,包括笔杆30;安 装于笔杆30的前端部的前帽50;覆盖前帽50的外周面的帽外罩 55;圆珠笔替换笔芯60,其接纳于笔杆30的内部,在前端具有书 写部,用作书写部件;揿按体70,其输入将上述圆珠笔替换笔芯 60的前端部切换到从前帽30的前端突出的使用位置和未突出的 等待位置的操作;凸轮结构部80,其通过揿按体70的操作,进行 圆珠笔替换笔芯60的2个位置的切换;用作弹性体的揿按体外罩 90,其在笔杆30的后端部,与揿按体70之间延伸而设置。下面对各部分进行具体描述。(笔杆)笔杆30包括筒状的内部筒31;内部套32,其呈筒状,与内 部筒31的后端部连接;安装于内部筒部31的外侧的外部筒部33; 安装于内部套32的外侧的外部套34;筒环35,其位于内部筒部 3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上,设置于外部筒33和外部套34之间。上述内部筒部31和内部套32均为两端部开口的筒状体,将 设置于内部筒部31的后端部的内螺紋和设置于内部套32的前端 部的外螺紋螺合,实现连接。另外,在内部筒部31和内部套32的连接时,相应的中空内部连通,主体部30形成1个筒状体。在内部筒部31中,在其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外螺紋,形成 于前帽50的内侧的内螺紋螺合,安装前帽50。另外,在内部筒部31的后端部,形成大径部31a,其大径部 31a的外径和内径大于其它的部位。另外,在大径部31a的内周面 上,形成用于与上述内部套32连接的内螺紋,另外,在该外周面 上,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筒环35。图3为通过沿前后方向的剖面表示筒环35的周边的剖视图。 筒环35呈基本圆形的环状,在其前端部的内周面,形成向内侧突 出的台阶部35a。另外,在上述的内部筒部31的大径部31a的外 周面上,其前端部侧的直径小于后半部侧,在前半部和后半部的 边界上,形成台阶部31b。另外,筒环35在其台阶部35a与大径 部31a的台阶部31b嵌合的状态,设置于大径部31a的外周面上。 另外,这些台阶部35a、 31b相互嵌合,由此,筒环35按照不向 大径部31a的更后方移动的方式定位。另外,在筒环35上形成开口部35b,其中,呈框状而形成其 圓周的一部分,并且内外贯通,在该开口部35b上嵌合安装放大 透镜37。该放大透镜37在沿圆形的筒环35的半径方向,朝向光 轴的状态,安装于筒环35上,对可从开口部35b观看的大径部31a 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进4亍;改大,可在外部示出。另外,^象前述那样, 筒环35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大径部31a上,由此,在大径部31a 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列出多个显示(字符、符号、数字、图样、图 案等),可通过筒环35的旋转操作,有选择地对各显示进行放大, 在外部进行显示。外部筒部33为其两端部开口的筒状体,在基本全长的范围内, 其内径按照与内部筒部31的外径(大径部31a以外的部分的外径)基本相同的方式设定,在插入内部筒部31的状态,支承于该内部筒部31上。另外,在外部筒部33中,分别在内侧的前端部和后 端部形成台阶部33a、 33b,在前端部侧的台阶部33a嵌合有后述 的前帽50的后端部,在后端部侧的台阶部33b嵌合内部筒部31 的大径部31 a的前端部。另外,由于外部筒部33处于覆盖揿按式圆珠笔IO的前半部 的外周面的基本整体的状态,故为在使用揿按式圆珠笔10时刚好 持握的设置。对应于此,外部筒部33的外周面从纵向两端部,朝 向中间部实现平緩的缩径,形成适合于持握的缩小形状。另外, 外部筒部33由弹性材料(比如,硅橡胶等)形成,在使用时通过手 持握的场合,因其弹性而产生适度的变形,确保手中的合适感、 持握容易度。此外,外部筒部33夹持于前帽50的后端面和大径部31a的 前端面之间,保持在内部筒部31上。另外,由于外部筒部33的 台阶部33a的深度按照长于从前帽50的后端面到帽外罩55的后 端面的距离的程度设定,故在外部筒部33的安装时,将其前端面 压接于帽外罩55的后端面上,可在没有间隙的情况下紧密贴合。 另外,同样,由于外部筒部33的台阶部33b的深度长于从大径部 31a的前端面到筒环35的前端面的距离的程度设定,故在安装外 部筒部33时,其后端面可与筒环35的前端面压接,可在没有间 隙的情况下紧密贴合。另外,由此,将筒环35向后方按压,其台 阶部35a —边与大径部31a的台阶部31d嵌合,其位置一边保持 在规定位置。还有,像前述那样,由于对筒环35进行旋转操作,故为了避 免作为弹性材料的外部筒部33的滑动摩擦,在外部筒部33和筒 环35之间,介设有由滑动性良好的材料形成的垫圈36。另外,在图2中,为了容易确认垫片36的存在,按照大于实际的宽度而绘 制。内部套32像图2所示的那样,整体上呈筒状,在其前端部的 外周面上形成外螺紋,与前述的内部筒31的大径部31a的内侧的 内螺紋螺合,与内筒部31连接。另外,在内部套32的后部内侧,设置凸4仑结构部80,并且从 内部套32的后端部突设有支承凸轮结构部80的揿按体70。另夕卜, 在内部套32的外侧,按照覆盖该内部套32的外周面的整个区域 的方式设置外部套34。外部套34像图2所示的那样,呈其两端部开口的筒状体,在 基本全长的范围内,其内径按照大于内部套32的外径的程度设定, 在插入内部套32的状态,支承于该内部套32上。另外,在外部 套34的内部,分别在前端部和后端部形成台阶部34a、 34b,在前 端部侧的台阶部34a嵌合上述内部套32的大径部31a的后端部, 在后端部侧的台阶部34b上嵌合揿按体外罩90的内部套32的连 接部91的缩径部91a(后述)。图4(A)为从后方观看外部套34的后端部的图,图4(B)为沿图 4(A)中的Y - Y线的剖视图。像图4(A) 图4(B)所示的那样,在内 部套32和外部套34为通过/人外部套34的后端部插入内部套32 的方式而连接的结构。即,在外部套34的内周面上,台阶部34b 的稍前方的位置,在全周的范围内形成呈凸状的卡扣凸部34c。相 对该情况,在内部套32的后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将内部套32 和外部套34的后端部位置对齐的状态,位于外部套的卡扣凸部34c 的前侧的2个小突起32a和位于该卡扣凸部34c的后侧的2个突 状部32b突出地形成。即,通过该小突起32a和突状部32b,夹持 卡扣凸部34c,由此,确定内部套32和外部套34中的相互的前后位置。另外,在从后方观看内部套32的圓形的后端部时,2个小突 起32a分别设置于1个直径的两端部,2个突状部32b分别设置于 与位于2个小径部32a的两端的直径相垂直的直径的两端部。接着,在将内部套32插入外部套34中时,按照各小径部32a 可通过内部套32或外部套34的弹性变形,越过卡扣凸部34c的 方式,设定其突出量。另外,各突状部32b为沿前后方向基本呈长方体状的突起, 与形成于外部筒34的台阶部34b和卡扣凸部34c之间的2个槽部 34d嵌合。接着,各突状部32b和各槽34d嵌合,由此,内部套 32和外部套34旋转。(前帽)前帽50像图2所示的那样,呈伴随朝向前方而缩径的基本圆 锥状。另外,前帽50的中心前后贯通,在后端开口部形成内螺紋, 与形成于内部套31的前端部的外螺紋螺合,前帽50与内部筒部 31连接。另外,在前帽50的内部,设置将圓珠笔替换笔芯60向 后方按压的螺旋弹簧61。即,螺旋弹簧61位于前帽50和圓珠笔 替换笔芯60之间,将圓珠笔替换笔芯60在平时压向后方。另外,在前帽50的外周面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形成安装帽外 罩55用的周槽50a、 50b。(帽外罩)帽外罩55由与上述外部筒部33相同的弹性材料形成,按照 覆盖前帽50中的除了前端部50a以外的外周面的基本整体的方式 安装。在上述帽外罩55中,按照在内部围绕的方式分别在前端部 和后端部的内侧,形成突状部55a、 55b,与上述前帽50的周槽 50a、 50b嵌合。在安装于前帽50上时,帽外罩55残留该前帽50的前端部50c, 覆盖外周面的其它的部分,按照在前帽50的前端部50c的外周面 和帽外罩55的外周面不产生高差的方式连接。即,在安装帽外罩 55的状态,前帽50呈更接近圆锥的形状。此外,帽外罩55的后端部的外径按照基本等于上述外部筒部 33的前端部的外径的方式设定,也在帽外罩55和外部筒部33的 边界,不产生台阶部而形成。(圓珠笔替换笔芯)圓珠笔替换笔芯60位于已连接的内部筒部31和内部套32的 内部中心。另外,在圆珠笔替换笔芯60的前端部附近,形成在直 径方向的两侧扩大的膨胀部62。上述膨胀部62按照其宽度宽于前 述的螺旋弹簧61的内径的方式设定,如果将圓珠笔替换笔芯60 插入螺旋弹簧61中,则螺旋弹簧61的后端部与膨胀部62接触。 由此,圓珠笔替换笔芯60在平时,处于通过螺旋弹簧61向后方 按压的状态。(凸轮结构部)图5(A)为凸轮结构部80的周边的内部套32的剖视图,图5(B) 为沿图5(A)中的Z - Z线的剖视图。凸轮结构部80像图2和图5(A)、图5(B)所示的那样,包括成 一体与揿按体70连接,在内部套32的内部,经由揿按体70沿前 后方向往复移动操作的压杆81;与该压杆81的前端部卡合,施加 往复动作的旋转凸轮部件82;第1凸轮机构83,其设置于压杆81 和旋转凸轮部件82之间,伴随压杆81的前后移动,对旋转凸轮 部件82施加规定角度的旋转动作;第2凸轮机构84,其设置于内 部套32和旋转凸轮部件82之间,每当旋转凸轮部件82的规定角 度的旋转时,将旋转凸轮部件82切换到前后的2个位置。压杆81呈前后贯通的筒状,在其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外螺 紋,该外螺紋与形成于揿按体70的后端部的内周面的内螺紋螺合, 相互成一体而连才妄。另外,在压杆81的后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沿圓周按照60 度的间距,设置6个凸部81a。另外,在内部套32的内周面上, 形成作为按照与各凸部81a接触,不将压杆81进一步向后方移动 的方式进行限制的止动件的缩径部32c。此外,各凸部81a通过后述的第2凸轮机构84与沿形成于内 部套32的内周面上的前后方向的槽嵌合,还用作压杆81的防旋 转件。旋转凸轮部件82位于压杆81的前方,其后半部设定在可插 入压杆81的前端部的小直径,前半部按照与压杆81的外径基本 相等的方式设定,在前半部和后半部的边界形成台阶部。另外, 在旋转凸轮部件82的前端部上,形成接近内部套32的内径的外 径的法兰部82a。旋转凸轮部件82呈前后贯通的筒状,从其前端部插入圆珠笔 替换笔芯60的后端部。另外,旋转凸轮部件82的内部的后部从 中途而缩径,在该缩径部,接触有圓珠笔替换笔芯60的后端部, 旋转凸轮部件82与圓珠笔替换笔芯60 —起,从螺旋弹簧61在平 时施力。向后方的按压力。还有,该旋转凸轮部件82与压杆81 —起,从内部套32的前 端部侧插入内部。另外,在内部套32的前端部附近,在其内周面 上,形成从直径的两端位置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状的止动件32d,防 止存储于内部的压杆81和旋转凸轮部件82的脱落。在上述突起 状的止动件32d中,其周围的壁面呈3状形成缺口 ,形成悬臂结 构,如果根据需要,通过强力而向前方按压旋转凸轮部件82和压杆81,支承止动件32d的悬臂结构部在外侧挠曲,可取出它们。第1凸轮机构83包括在压杆81的前端部,沿外周以均匀的 角度间距(60。)形成的6个锯齿状的齿部85;在旋转凸轮部件82 的台阶部,沿外周以均匀角度间距(60° )形成的6个锯齿状的齿部 86。齿部85、 86可相互啮合,在压杆81和旋转凸轮部件82的接 近时,各自的齿轮85、 86所具有的倾斜面滑动接触,沿规定方向 (图5(B)的顺时针方向),使旋转凸轮部件82旋转。第2凸轮机构84包括基本轨状的3个凸部87,该3个凸部 87沿按照均匀的角度间距(120。)形成于旋转凸轮部件82的外周 面上的前后方向延伸;3个凸状导向部88,该3个凸状导向部88 沿按照均匀的角度间距(120。)形成于内部套32的内周面的前后 方向延伸。形成于旋转凸轮部件82的外周面上的凸部87呈沿前后方向 的轨状,在其后端部形成倾斜面。在凸状导向部88中,其前端部呈锯齿状,在各凸状导向部88 之间,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槽部88a。第2凸轮机构84通过凸部87的后端部嵌合于借助凸状导向 部88的前端部呈锯齿状的方式形成的凹部88b中,将旋转凸轮部 件82和圆珠笔替换笔芯60保持在前位置(使用位置),使凸部87 侵入形成于各凸状导向部88之间的槽部88a中,旋转凸轮部件82 和圓珠笔替换笔芯60保持在后位置(等待位置)。另外,同样在凸部87位于形成于各凸状导向部88之间的槽 部88a上的场合和凸部87位于各凸状导向部88的凹部88b中的 场合的任意的场合,第1凸轮机构83的各齿部85、 86像图5(A) 所示的那样,不完全啮合,按照旋转凸轮部件82位于沿逆时针方向稍错开的位置的方式设定第1和第2凸轮机构83、 84。对凸轮结构部80的旋转凸轮部件82和圓珠笔替换笔芯60的 位置切换动作进行说明。如果在旋转凸轮部件82位于后位置的状态,将压杆81向前 方压入,凸部87的后端部到达凸状导向部88的前端部的前方, 则旋转凸轮部件82不限制旋转,旋转凸轮部件82通过螺旋弹簧, 向后方按压,由此,沿消除第1凸轮机构83的各齿部85、 86的 错位的方向(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是,凸部87沿凸状导向 部88的倾斜面滑动,与凹部88b嵌合。由此,旋转凸轮部件82 和圓珠笔替换笔芯60切换到前位置。另外,此时,压杆81和揿 按体70处于螺旋弹簧61的按压力不从旋转凸轮部件82传递,沿 前后方向为自由的状态,成为一承受外力则随意移动的状态。接着,如果在旋转凸轮部件82位于前位置的状态,向前方压 入压杆81 ,凸部87的后端部到达凹部88b的前端部的前方,则旋 转凸轮部件82不限制旋转,旋转凸轮部件82通过螺旋弹簧而压 向后方,由此,沿消除第1凸轮机构83的各齿部85、 86的错位 的方向(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是,凸部87沿凸状导向部88 的倾斜面滑动,侵入槽部88a中。由此,旋转凸轮部件82和圓珠 笔替换笔芯60切换到后位置。像这样,凸轮结构部80将圆珠笔替换笔芯60切换到使用位 置和等待位置。(揿按体)图6(A) 图6(B)为表示揿按体70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 6(A)为圆珠笔替换笔芯60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图6(B)表示位于 使用位置的状态。揿按体70从整体上呈圓筒形状,在全长的范围内,按照小于笔杆30的外径的程度设定。另外,揿按体70像前述那样,通过 螺紋结构与凸轮结构部80的压杆81的后端部连接。另外,在与 压杆81连接的状态,揿按体70像图2和图6(A) 图6(B)所示的那 样,处于从笔杆30的后端部突出的状态。通过对揿按体70的后 端部进行按压操作,进行圓珠笔替换笔芯60的位置切换。在上述揿按体70中,在后端部附近,围绕轴而形成周槽71, 通过该周槽71,后端部72呈慢慢缩径的基本圆锥形状。另外,在 后端部72的中心形成通孔。(揿按体外罩)揿按体外罩90包括其前端侧设置的与笔杆30连接的连接部 91;设置于后端侧的与揿按体70连接的连接部92;柔性部93, 其位于各连接部91、 92之间,壁厚比这些连接部91、 92薄,这 些部分通过弹性材料(比如,硅橡胶等)成一体形成。揿按体外罩90呈朝向后方而缩径的形状(基本圓锥形状),前 端部和后端部开口,内部为中空。另外,与揿按体70的连接部92从后方看基本呈环状,呈在 其中心部贯穿揿按体70的后端部72的状态,与揿按体70的周槽 71嵌合的形状。即,形成连接部92的内周侧为凸部,与形成凹部 的周槽71嵌合,谋求相互连接的结构。此外,连接部92的前后宽度按照稍宽于周槽71的宽度的程 度设定,在凹凸结构的连接部和揿按体70的连接时,形成连接部 92和后端部72的边界的端面压接,不产生间隙。还有,连接部92的后端部的外径和揿按体70的后端部72的 外径基本相等。另外,连接部92的外周面倾斜,与后端部72的 外周面的倾斜角度基本相等。由此,呈揿按体外罩90的后端部侧 的外周面和揿按体70的后端部72的外周面在不产生高差的状态(面位置)成一体连接的形状。与笔杆30的连接部91从后方看,基本呈圓筒状,在其前端部,形成外径缩小的缩径部91a。该缩径部91a按照与上述外部套 34的台阶部34b的内径基本相等的方式设定,插入该台阶部34b 中。另外,在缩径部34b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上,凸状部91b沿圓 周而设置,其与形成于内部套32的后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的卡合 槽32e嵌合。即,揿按体外罩90通过凹凸结构,与笔杆30而连 接。在上述连接时,缩径部91a插入外部套34的台阶部34b中, 由此,缩径部91a处于从外部抑制的状态,防止凸状部91b在外 侧脱开,由此,可更加强硬地维持连接状态。此外,按照在揿按体外罩90和笔杆30的连接状态,构成在 笔杆30和揿按体外罩90的外部出现的边界的接触端面的外部套 34的后端面34e和与其面对的连接部91的端面91c相互压接的方 式设定角度。在将揿按体外罩90与笔杆30连接的凹凸结构中, 由于沿与前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产生凹凸部,相对该情况,后端 面34e和端面91c的压接的张力沿前后方向产生,故通过该压接, 不对连接状态造成影响。但是,防止因该张力,缩径部91a挠曲 而脱落的情况。另外,在外部套34的后端面34e与连接部91的 端面91c相互压接的状态保持,由此,可有效地在它们之间产生 间隙。柔性部93为薄壁的膜状结构,与各连接部91、 92的外周面 连接,呈伴随朝向后方,慢慢缩径的基本圆锥状。另外,柔性部93像图6(B)所示的那样,可通过薄壁结构,按 照在连接部91的附近和连接部92的附近折叠的方式挠曲。此外,连接部92的外径按照小于连接部91的内径的程度设定。通过这 些条件,柔性部93可按照将连接部92接纳于连接部91的内侧附 近的方式挠曲,另外,在该状态,形成柔性部93的外侧的部分通 过本身的弹性,产生沿相对形成内侧的部分而缩径的方向紧固的 弹性力,由此,可维持图6(B)所示的挠曲状态。像这样,由于揿按体外罩90的整体按照将连接部92接纳于 连接部91的内侧附近的方式收缩,故在揿按体70的按压操作时, 在不从笔杆30的后端部的外径的外侧膨胀的情况下收缩。另外,在按压操作揿按体70,位于使用位置时,像前述那样, 凸轮结构部80未进行揿按体70的位置保持,揿按体70相对前后 方向,处于自由状态,但是,由于按照揿按体外罩90的柔性部93 在收缩时,维持挠曲状态的方式作用,故可将揿按体70保持在压 入位置。此外,揿按体外罩90的柔性部93中的"薄壁"最好为具有 维持缩径形状的程度的刚性,并且产生通过揿按体70的按压,按 照外罩90的揿按体侧的端部(保持部92)可进入笔杆侧的端部(保 持部92)的内侧的方式折叠的程度的变形性的厚度。另外,如果将揿按体外罩折叠所必需的揿按操作的荷载大于 200g,则从圆珠笔替换笔芯的使用位置到等待位置的切换时的冲 击大,揿按体外罩容易从揿按体或笔杆脱开,如果该荷载小于50g, 则在移动时或携带时等的场合,即使在揿按操作以外的振动、沖 击的情况下,由于容易挠曲,故伴随时间的推移,具有揿按体外 罩性能变差的危险,这样,最好该荷载在50 200g的范围内。揿 按操作的荷载的测定采用指针式推拉力计(7。 、乂 、乂 二 亇一少)而进行,在检测轴端,安装前端平坦的附件,按压揿按体,将 圆珠笔替换笔芯从等待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所必需的最大荷载作为切换操作荷载,从该切换操作荷载,在不在揿按体上设置揿按 体外罩的状态按压揿按体,将圆珠笔替换笔芯从等待位置切换到 使用位置所必需的荷载为压缩螺旋弹簧的荷载,从切换操作荷载 中,扣除压缩螺旋弹簧的荷载而得到的荷载为将揿按体外罩折叠 所必需的揿按操作的荷载。再有,最好,对于弹性材料,考虑笔杆、揿按体的连接、反复的折叠,硬度(试验方法JISK6301,试验条件;JIS-A型)在 20~70的范围内(特别是最好在30 50的范围内)。 (揿按式圆珠笔的组装)图7(A) 图9(B)为依次表示揿按式圓珠笔10的组装工序的说 明图。根据它,说明揿按式圆珠笔10的组装工序。按照图7(A) 图7(C)的顺序,表示揿按式圆珠笔IO的前半部 的组装工序。首先,像图7(A)所示的那样,在筒环35上嵌合放大透镜37 的状态,对筒环35进行对位,直至从前端部侧插入内部筒31,大 径部31a的台阶部31b和筒环35的台阶部35a相互嵌合的位置。 另外,接着在筒环35上安装垫圈36。接着,像图7(B)所示的那样,从内部筒部31的前端部,安装 外部筒部33。此时,外部筒部33的台阶部33b与大径部31a的前 端侧嵌合。然后,像图7(C)所示的那样,将帽外罩55的各突状部55a、 55b与前帽50的周槽50a、 50b嵌合而安装前帽50,前帽50与内 部筒部31的前端部螺合而实现安装。由此,外部筒部33保持在 由内部筒部31的大径部31a和前帽50夹持的状态。通过到目前的工序,完成揿按式圓珠笔10的前半部的组装。 通过图8(A) 图8(D)的顺序,表示揿按式圆珠笔10的后半部的组装工序。首先,像图8(A)所示的那样,将凸轮结构部80的旋转凸轮 82插入压杆81,将它们从内部套32的前端部插入。接着,像图8(B)所示的那样,将压杆81的后端部从内部套 32的后端部突出,螺合安装揿按体70。然后,像图8(C)所示的那样,按照从揿按体外罩90的前端部 插入揿按体70的后端部的方式将该揿按体外罩90安装于揿按体 70上。此时,各连接部91的凸状部91b、连接部92分别与内部 套32的卡合槽32e和揿按体70的周槽71嵌合。之后,像图8(C)所示的那样,按照从内部套32的前端部插入 外部套34的后端部的方式将该外部套34安装于内部套32上。此 时,按照内部套32的各突状部32b与外部套34的槽部34d嵌合 的方式对准外部套34的旋转方向。通过到目前的工序,完成揿按式圆珠笔10的后半部的组装。另外,在揿按式圓珠笔10的组装中,前半部和后半部中的任 意者可先进行。按照图9(A) 图9(B)的顺序表示揿按式圆珠笔IO的最终组装 工序。首先,像图9(A)所示的那样,从揿按式圓珠笔10的前半部侧 的内部套31的后端部插入螺旋弹簧61,从其后部插入圓珠笔替换 笔芯60。接着,从圆珠笔替换笔芯60的后方,安装揿按式圓珠笔10 的后半部。接着,如果通过将内部套31的大径部31a的内螺乡丈和 内部套32的前端部的外螺紋螺合,将它们连接,则像图9(B)所示 的那样,完成揿按式圓珠笔10的组装。(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由上述结构形成的揿按式圆珠笔10中,揿按体外罩90呈 伴随朝向后方而慢慢缩径的形状,并且在连接部91、 92之间,设 置薄壁的柔性部93,由此,在揿按体70的按压操作时,按照柔性 部93折叠的方式挠曲,压入连接部92,直至连接部91的内侧附 近。由此,揿按体外罩90沿前后方向收缩,不沿在周围扩大的方 向膨胀。由此,在揿按体70的按压操作时,由于不妨碍揿按体外 罩90的操作,故可谋求操作性的提高。另外,在像将揿按式圆珠笔IO接纳于笔架、陈列壳体等中, 或将其插入纸面的间隙,代替书签而使用的场合等那样,必须将 圆珠笔IO插入间隙中的场合,揿按体外罩90可消除揿按体70和 笔杆30的高差,通过揿按体外罩90的基本圆锥状的周面,可由 后端部顺利地插入。于是,还可消除从前端接纳或插入圆珠笔, 将接纳方、插入方污染的不利情况。另外,在笔箱、陈列壳体等 中,在揿按体侧突出,将其接纳的场合,在从该状态取出揿按式 圓珠笔时,可通过弹性材料的揿按体外罩,难以滑动地取出。另外,由于在揿按式圆珠笔10中,其两端部呈基本圆锥状, 其两端部安装由相同材料形成的外罩55、 90,故可呈圓珠笔10 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为极近似的对称的形状和对称的外形。由此, 揿按式圆珠笔IO从视觉上提供极具特征的印象,并且也容易从轮 廓方面识别。由此,即使在与其它的笔具混合的情况下,仍可容 易识别揿按式圆珠笔IO,可防止拿错。此外,由于为在前帽50和帽外罩55的边界,帽外罩55和外 部筒部33的边界,外部套34和揿按体外罩90的边界,揿按体外 罩90和揿按体70的边界,全部不产生高差、间隙的结构,故从 视觉,以及从轮廓上提供更具特征的印象,这样可更加容易识别 揿按式圓珠笔10。(其它)作为揿按式笔具的实例,给出揿按式圆珠笔10的实例,但是 并不限于此,也可在其它的揿按式笔具,比如,揿按式的自动铅笔上安装揿按体外罩90。另外,揿按体外罩90的缩径形状并不限于基本圆锥状,也可 为分阶段地,即通过多个节段而慢慢缩径的形状。但是,在该场 合,具有从揿按式圓珠笔10的后端部插入的平滑性稍稍受到损害 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与不安装揿按体外罩90的场合相比较,插 入的平滑性提高。此外,揿按体外罩90的各连接部91、 93并不限于凹凸结构 的嵌合的连接方法,对于至少1者,也可通过紧固、贴合,熔接 等的方式,固定于连接对象上。在此场合,由于不必通过本身的 刚性保持连接,故其壁厚也可不大于柔性部93,也可与柔性部93 相同而形成'薄壁。
权利要求
1. 一种揿按式笔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笔杆,其是中空的,在内侧接纳书写部件;在从上述笔杆的后端部突出的状态安装,并且其直径小于上述笔杆的后端部的揿按体;揿按体外罩,其设置于上述笔杆的后端部与上述揿按体之间,由弹性体形成;上述揿按体外罩呈朝向后方而慢慢缩径的形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揿按式笔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揿按体 外罩包括与上述笔杆的连接部、与上述揿按体的连接部;通过薄壁的柔性部,将上述各连接部之间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揿按式笔具,其特征在于与上述笔杆 的连接部、与上述揿按体的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凹凸的嵌合的 连接结构,在按压状态保持通过该连接结构连接的上述笔杆或上 述揿按体与上述揿按体外罩的边界的端面。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揿按式笔具,其特征 在于按照在上述揿按体外罩的外周面和上述笔杆的外周面的边 界、上述揿按体外罩外周面和上述揿按体的外周面的边界两者中, 在外周面之间的边界不产生高差的方式对齐上述各外周面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揿按式笔具,其特征 在于上述揿按体外罩呈基本圓锥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容易操作的揿按式笔具。包括笔杆(30),其是中空的,在内侧接纳书写部件(60);在从笔杆的后端部突出的状态安装,并且其直径小于笔杆的后端部的揿按体(70);揿按体外罩(90),其设置于笔杆的后端部与揿按体之间,由弹性体形成,揿按体外罩呈朝向后方而慢慢缩径的形状。
文档编号B43K24/00GK101279560SQ200810089889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5日
发明者小野俊宏, 木暮正广 申请人:株式会社百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