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274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笔,具体为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的铅笔外壳的材料主要由木料、纸、塑料制作,而这些铅笔大多需要另外用铅笔刀等工具对铅笔进行加工才能正常使用,且在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断芯的情况;塑料外壳铅笔有可以直接使用的,但同样需要铅笔刀,而且塑料外壳铅笔能容纳笔芯的长度较短,有些塑料外壳铅笔为了填写答题卡的方便,里面都是装的几个小段的削好的铅笔芯,浪费大。现在也有削铅笔不断芯的铅笔刀,但它却不能把铅笔削成切面为长方形的填写答题卡的笔尖。木料外壳类铅笔却浪费着国家的木材资源,为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产品的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笔外壳可重复使用,适用范围广,它适用于切面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与各种直径、各种硬度铅笔芯的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 本使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由铅笔笔套、笔前半部外壳、笔后半部外壳、活动塞、按钮组成,铅笔笔套套在笔前半部外壳上,笔前半部外壳设置在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底端,活动塞设置在后半部外壳的内层的上半部,按钮设置在笔后半部外壳顶端。 铅笔笔套笔套外直径12毫米,厚1毫米,在其口端内壁边上为1毫米宽,O. 5毫米厚的圆环,再向里面延伸12毫米,其内壁直径縮小到7毫米,然后逐渐縮小内壁直径,到离口端1. 7厘米处,其内壁直径縮小到5毫米,之后内壁直径恢复到10毫米,在此处接一小型铅笔刀。 笔前半部外套上端外直径9毫米,厚l毫米,内壁为自右向左旋转向下的丝口,丝口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由上到下5毫米,内壁由上到下5毫米处内直径由7毫米縮小到5毫米,再向下延伸5毫米,内壁直径縮小到3毫米,然后再向下延伸5毫米,内壁由上到下5毫米至1厘米之间镶一外直径5毫米,内直径3毫米的软塑料环,外壁由上到下5毫米处,外壁直径开始逐渐縮小,到1. 5厘米处外壁直径縮小到5毫米。[0007] 笔后半部外壳包括外层、中层、内层,外层外壁直径9毫米,厚1毫米,其表面为由上到下自右向左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的丝口 ,丝口上部与外壳下部相结合部分长度为2毫米,厚3毫米,丝口段由下到上7毫米的一段,直径在7毫米以内的部分,其两边有两条对称的开口 ,把这段圆筒分为两半,其中一半的开口的边为锯齿状,锯齿的形状为下边与笔外壳的方向垂直,锯齿高0. 3毫米。中层只有有锯齿的一半,与外层下段有锯齿的一段相邻,其外壁直径7毫米,厚1毫米,长10. 8厘米,两边的锯齿与外层下部的锯齿相同并相承接,其底部与外层相邻处有一高8毫米的弹簧,弹簧条的直径为1毫米,形状为"M"形,侧面与中层半圆重合。在中层半圆的中心线上的内外壁两面各有一条宽0. 5毫米, 高0.2毫米,长10.8厘米的凸条。内层为两半,其外壁直径为5毫米,壁厚1毫米。与中层 相邻的一半其锯齿与中层相同,并与外层下部锯齿相承接,在半圆中心线上的外壁有一条 向内凹的宽0. 5毫米,深0. 2毫米,长11. 3厘米的凹槽,内层下部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内 层的另一半没有锯齿,其长度为11. 3厘米,下部同样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由于这边没有 中层,在两边为1毫米厚的塑料壁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 活动塞为一直径3毫米,长1. 7厘米的圆柱体,在其上方有两排对称的与外壳锯齿 面相邻的一面为锯齿,与外壳另一边相邻的一面为平面的锯齿,其锯齿大小、形状与外壳的 锯齿相同,方向相反,锯齿的数目为三颗,锯齿最厚处0. 9毫米,最薄处0. 6毫米,齿带宽2毫米。 按钮外壁直径9毫米,厚2. 2毫米。外壁由上到下3. 5毫米-4. 5毫米处为1毫米 宽,0. 5毫米厚的圆环,由上到下5毫米处,外壁直径縮小到6. 4毫米,再向下延伸5毫米长, 其表面为由上到下自右向左的丝口 ,丝口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其内壁由 上到下为长1厘米,直径4. 6毫米的圆孔。在其圆孔中间部分的上部直径为9毫米,向下延 伸到2毫米处直径縮小为4. 6毫米,然后向下延伸1. 25厘米。下边为一直径7毫米,高2 毫米的圆柱。 安装使用将各部分制作完成后,将后半部外壳中层按锯齿齿尖朝下,顺着内外层
凹槽放入外壳内事先安装好的弹簧上方,再放入活动塞,活动塞顶部与外壳中层顶部平行,
之后把安装好的顶部按钮按丝口的方向旋转到笔外壳尾部上,将笔芯装入后半部笔外壳
内,再将外壳前端旋转到后半部外壳上(如果是非圆形笔芯的外壳可以直接按进去),最后
将笔套按到外壳上就安装好了。圆形笔芯在使用一段后,可在顶部轻按一下,笔芯便向下
伸出一小段(即使笔套套在笔尾时,将它压过笔尾的第二个圆环后再轻压,也能达到同样
的效果),需要削铅笔时再将笔套套在笔前端,笔套顶部朝下,转动笔外壳,就可以削铅笔了
(填写答题卡的铅笔不用削,其它形状的铅笔需要用其它工具改变笔尖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 1、采用塑料外壳,减少木材的使用; 2、铅笔外壳可重复使用; 3、适用范围广,它适用于切面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与各种直径、各种硬度的铅笔 心; 4、本设计能容纳较长的铅笔芯,解决了其它塑料外壳铅笔能容纳的笔芯短,多节, 笔芯更换频繁的问题。 5、使用方便、节约、卫生在笔芯使用一小段后,在笔末端轻按一下,笔芯就向笔尖 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l-2毫米)。笔尖位置设计有一笔套,在笔套内有一小型铅笔刀,笔套 顶部有一小孔,需要削铅笔时将笔套套在笔尖上,笔尖垂直向下,转动笔外壳就开始削铅笔 了 ,铅笔灰自由从笔套顶部的小孔掉落,方便、卫生。铅笔芯可使用到最短1厘米的长度,非 常节约,且不用象木质、纸质外壳那样使用时外壳长短变化大。笔套上设置一笔挂,携带方 便。方形笔芯不需使用铅笔刀。其他形状笔芯则需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自己改变笔尖形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中层半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笔外壳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笔内壳凸槽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笔套铅笔刀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中塑料壁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示意图。 1—铅笔笔套、2——笔前半部外壳、3——笔后半部外壳、4——活动塞、5——按钮。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由铅笔笔套、笔前半部外壳、笔后半部外壳、活动 塞、按钮组成,铅笔笔套套在笔前半部外壳上,笔前半部外壳设置在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 新型铅笔底端,活动塞设置在后半部外壳的内层的上半部,按钮设置在笔后半部外壳顶端。 铅笔笔套笔套外直径12毫米,厚1毫米,在其口端内壁边上为1毫米宽,O. 5毫米厚 的圆环,再向里面延伸12毫米,其内壁直径縮小到7毫米,然后逐渐縮小内壁直径,到离口端 1. 7厘米处,其内壁直径縮小到5毫米,之后内壁直径恢复到10毫米。在此处接一小型铅笔 刀,其构造为当笔套口端朝下时,下部外壁直径为10毫米,内壁直径为3毫米,向上延伸6毫 米,外壁直径縮小到7. 8毫米,内壁直径縮小到O. 8毫米的塑料环,塑料环上纵向开一条小口, 当开口处在离我们近的一面时,左开口面垂直于圆心柱,右开口面与左开口面垂直,内壁开口 处间距0. 5毫米;在右边开口面上安装一小型刀片,其宽3毫米,长1厘米,下部与塑料环下 边对齐,上部延伸到8毫米处,刀口经过圆心,刀口与左面内壁开口处间距为0. 3毫米。在塑 料环外壁中部接一直径8. 9毫米,长1. 7厘米,粗度1毫米的弹簧,弹簧上部与笔套顶部外壳 相接,笔套顶部外壳为厚2毫米,直径10毫米的圆片,在其中心开一内直径3毫米,外直径2 毫米的锥形小孔。在将铅笔刀安装进笔套后,在圆片的圆柱面上刷上高强度粘胶后,以圆片中 心锥形小孔3毫米直径的一面朝笔套内的方向压入笔套,使其与笔套粘接在一起。当削铅笔 时,笔套口朝上,铅笔灰便从小孔中掉落。笔套口端外壁为宽2毫米,厚0.5毫米的凸环。在 笔套顶部做一 3. 5厘米长的笔挂,方便携带。笔套全长3. 9厘米。 笔前半部外壳上端外直径9毫米,厚1毫米。内壁为自右向左旋转向下的丝口,丝 口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由上到下5毫米。内壁由上到下5毫米处内直径 由7毫米縮小到5毫米,再向下延伸5毫米,内壁直径縮小到3毫米,然后再向下延伸5毫 米。内壁由上到下5毫米至1厘米之间镶一外直径5毫米,内直径3毫米的软塑料环(软 塑料环的摩擦力大,能控制笔芯不从笔外壳中掉落,削铅笔时笔芯不随铅笔刀转动)。外壁 由上到下5毫米处,外壁直径开始逐渐縮小,到1. 5厘米处外壁直径縮小到5毫米。 后半部外壳包括外层、中层、内层。外层外壁直径9毫米,厚1毫米,在其表面由上 到下0. 5毫米-1. 5毫米、4毫米-5毫米处各为一宽1毫米,厚0. 5毫米的圆环。由上到下 12. 2厘米-12. 3厘米和12. 4厘米-12. 5厘米处各为一宽1毫米,厚0. 5毫米的圆环。到 12. 5厘米处直径縮小为6毫米,厚1. 5毫米,向下延伸5毫米,其表面为由上到下自右向左 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的丝口 ,丝口上部与外壳下部相结合部分长度为2毫米,厚3毫米。丝口段由下到上7毫米的一段,直径在7毫米以内的部分,其两边有两条对 称的开口 ,把这段圆筒分为两半,其中一半的开口的边为锯齿状。锯齿的形状为下边与笔外 壳的方向垂直,锯齿高0.3毫米,上边向这一边的半圆方向凹进并向上延伸与上一个锯齿 下边的底部相接,两锯齿齿尖的间距为2毫米。锯齿齿尖与圆筒另一半的边的距离为7毫 米。由上到下5毫米-12.3厘米之间11.8厘米的一段外层的内壁在下半部有锯齿一边半 圆的中心线上有一条宽0. 5毫米,深0. 2毫米的凹槽。外层由上到下5毫米的一段壁厚0. 8 毫米(即内壁直径7. 4毫米),在其内壁为由上到下自右向左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 l毫米的丝口。外层外壳全长13厘米。中层只有有锯齿的一半,与外层下段有锯齿的一段 相邻,其外壁直径7毫米,厚1毫米,长10.8厘米,两边的锯齿与外层下部的锯齿相同并相 承接,其底部与外层相邻处有一高8毫米的弹簧,弹簧条的直径为1毫米,形状为"M"形,侧 面与中层半圆重合。在中层半圆的中心线上的内外壁两面各有一条宽0. 5毫米,高0. 2毫 米,长10.8厘米的凸条。内层为两半,其外壁直径为5毫米,壁厚1毫米。与中层相邻的一 半其锯齿与中层相同,并与外层下部锯齿相承接,在半圆中心线上的外壁有一条向内凹的 宽0. 5毫米,深0. 2毫米,长11. 3厘米的凹槽,内层下部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内层的另一 半没有锯齿,其长度为11. 3厘米,下部同样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由于这边没有中层,在两 边为1毫米厚的塑料壁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 活动塞为一直径3毫米,长1. 7厘米的圆柱体,在其上方有两排对称的与外壳锯齿 面相邻的一面为锯齿,与外壳另一边相邻的一面为平面的锯齿,其锯齿大小、形状与外壳的 锯齿相同,方向相反,锯齿的数目为三颗,锯齿最厚处0. 9毫米,最薄处0. 6毫米,齿带宽2毫米。 尾部按钮外壁直径9毫米,厚2. 2毫米。外壁由上到下3. 5毫米-4. 5毫米处为1 毫米宽,O. 5毫米厚的圆环,由上到下5毫米处,外壁直径縮小到6. 4毫米,再向下延伸5毫 米长,其表面为由上到下自右向左的丝口 ,丝口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其内 壁由上到下为长1厘米,直径4. 6毫米的圆孔。在其圆孔中间部分的上部直径为9毫米,向 下延伸到2毫米处直径縮小为4. 6毫米,然后向下延伸1. 25厘米。下边为一直径7毫米, 高2毫米的圆柱。将5-2部分由上装入5-1部分,5-2部分底部刷上高强度粘胶,再将5-3 部分以圆心相重合的要求粘接到5-2的底部,就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尾部按钮,其总长1.65 厘米。 不同直径笔芯笔外壳各部位的变化笔芯直径大于3毫米的,对笔外壳内外壁直 径、笔外壳尖端和活动塞都做相应调整,保持笔外壳厚度为l毫米。笔芯直径在3毫米-l毫 米之间的,只需对笔外壳内壁、笔外壳尖端和活动塞做相应调整。笔芯直径小于1毫米的, 除对笔外壳内壁、笔尖端外壳和活动塞做相应调整外,将笔外壳尖端和活动塞改为钢质,并 将内壁锯齿齿尖与对应的平面的间距和活动塞锯齿的非锯齿部分的厚度做一定的减小,笔 套中的削笔刀也可以随使用的要求决定需不需要。 方形笔芯笔外壳各部位的变化因此种笔型主要用作填写答题卡,可直接生产切 面宽2毫米,高1. 5毫米的方形笔芯。活动塞长度不变,切面改为2毫米宽,1. 5毫米高的长 方体,且顶部两边锯齿位于2毫米宽的平面上,锯齿齿面宽由2毫米增加到2. 7毫米,与外 壳中层外壁对齐,锯齿上的非锯齿部分的厚度为0. 5毫米,锯齿高0. 3毫米,齿尖间距2毫 米。后半部外壳内层内壁切面改为2毫米宽,1. 5毫米高,其中2毫米长的两个面内壁上为两条对称的开口 (锯齿),其锯齿对面的平面与中层方柱的边的间距为0.5毫米。外壳下部 由下到上5毫米的一段2毫米宽内壁对应的外壁改为5毫米,1. 5毫米高内壁对应的外壁改 为4. 5毫米,在其外壁由下到上1毫米_2毫米和3毫米-4毫米之间为1毫米宽,O. 5毫米 厚的两条环,其余部分不变。笔前端外壳内壁由上到下5毫米的一段改为宽6毫米,高5. 5 毫米的长方体内壁,在其由上到下0-1毫米和2-3毫米之间为1毫米宽,O. 5毫米厚的两条 环,再往下5毫米长的一段内壁改为与上部宽,高相对应的宽4毫米,高3. 5毫米内壁,在其 内镶一长5毫米,外壁宽4毫米,高3. 5毫米,壁厚1毫米的软塑料壁。外壳内壁由上到下1 厘米处内壁的宽、高相应改为2毫米、1. 5毫米并向下延伸8毫米。外壳外壁由上到下5毫 米处直径由9毫米开始逐渐縮小,到1. 8厘米处外壁直径縮小到3毫米(此部分笔外壳为 钢制造,塑料制造容易损坏)。铅笔套内壁由口端向内1.2厘米处改为向内凸出2毫米厚, 2毫米宽的圆环,之后内壁直径恢复为10毫米,并一直向后延伸0. 9厘米到笔套顶部内壁, 去掉铅笔刀和弹簧部分,封闭顶部小孔,顶部壁厚2毫米,并在上面作一个3. 5厘米长的笔 挂,方便携带。除笔挂外,笔套全长2.5厘米。 椭圆形笔芯外壳各部位的变化将外壳内壁、活动塞改为椭圆形,外壳内两边开口 与椭圆的宽面相对应,其余部分的改变与方形笔芯外壳的变化相同。笔芯最大直径大于3 毫米的,笔外壳的内、外直径、笔外壳尖端和活动塞做相应调整;笔芯最大直径在3毫米-l 毫米之间的,只对笔外壳内壁、笔外壳尖端和活动塞作相应调整;笔芯最大直径小于1毫米 的,对笔外壳内壁、笔外壳尖端、锯齿带和活动塞做相应调整,并把笔尖端外壳改为钢质的。 笔芯护套由于本设计的笔外壳是可重复使用的,所以,对于常用笔型的笔芯可一 只笔外壳多只笔芯。由于裸露的铅笔芯易断、不卫生,所以,在笔芯外面套上一层护套就解 决了以上问题。其主要结构为在笔芯外再套上一层2毫米厚的泡沫塑料筒,并将护套分为 两段,笔芯尖端的一段为3厘米长,当更换笔芯时, 一只手拿着3厘米长的这段护套,另一只 手将另一段护套去掉,就可以将笔芯装入外壳中。
权利要求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其特征在于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由铅笔笔套(1)、笔前半部外壳(2)、笔后半部外壳(3)、活动塞(4)、按钮(5)组成,铅笔笔套(1)套在笔前半部外壳(2)上,笔前半部外壳(2)设置在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底端,活动塞(4)设置在后半部外壳(3)的内层的上半部,按钮(5)设置在笔后半部外壳(3)顶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笔笔套(1)笔套外直径12毫米,厚1毫米,在其口端内壁边上为1毫米宽,O. 5毫米厚的圆环,再向里面延伸12毫米,其内壁直径縮小到7毫米,然后逐渐縮小内壁直径,到离口端1. 7厘米处,其内壁直径縮小到5毫米,之后内壁直径恢复到10毫米,在此处接一小型铅笔刀。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笔前半部外套(2)上端外直径9毫米,厚1毫米,内壁为自右向左旋转向下的丝口 ,丝口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由上到下5毫米,内壁由上到下5毫米处内直径由7毫米縮小到5毫米,再向下延伸5毫米,内壁直径縮小到3毫米,然后再向下延伸5毫米,内壁由上到下5毫米至1厘米之间镶一外直径5毫米,内直径3毫米的软塑料环,外壁由上到下5毫米处,外壁直径开始逐渐縮小,到1. 5厘米处外壁直径縮小到5毫米。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笔后半部外壳(3)包括外层、中层、内层,外层外壁直径9毫米,厚1毫米,其表面为由上到下自右向左宽0. 5毫米,厚0. 5毫米,间距1毫米的丝口 ,丝口上部与外壳下部相结合部分长度为2毫米,厚3毫米,丝口段由下到上7毫米的一段,直径在7毫米以内的部分,其两边有两条对称的开口 ,把这段圆筒分为两半,其中一半的开口的边为锯齿状,锯齿的形状为下边与笔外壳的方向垂直,锯齿高0. 3毫米,中层只有有锯齿的一半,与外层下段有锯齿的一段相邻,其外壁直径7毫米,厚1毫米,长10. 8厘米,两边的锯齿与外层下部的锯齿相同并相承接,其底部与外层相邻处有一高8毫米的弹簧,弹簧条的直径为1毫米,形状为"M"形,侧面与中层半圆重合,在中层半圆的中心线上的内外壁两面各有一条宽0. 5毫米,高0. 2毫米,长10. 8厘米的凸条,内层为两半,其外壁直径为5毫米,壁厚1毫米,与中层相邻的一半其锯齿与中层相同,并与外层下部锯齿相承接,在半圆中心线上的外壁有一条向内凹的宽0.5毫米,深0. 2毫米,长11. 3厘米的凹槽,内层下部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内层的另一半没有锯齿,其长度为11. 3厘米,下部同样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由于这边没有中层,在两边为1毫米厚的塑料壁与外层结合为一整体。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塞(4)为一直径3毫米,长1.7厘米的圆柱体,在其上方有两排对称的与外壳锯齿面相邻的一面为锯齿,与外壳另一边相邻的一面为平面的锯齿,其锯齿大小、形状与外壳的锯齿相同,方向相反,锯齿的数目为三颗,锯齿最厚处0. 9毫米,最薄处0. 6毫米,齿带宽2毫米。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钮(5)外壁直径9毫米,厚2. 2毫米,外壁由上到下3. 5毫米-4. 5毫米处为1毫米宽,O. 5毫米厚的圆环,由上到下5毫米处,外壁直径縮小到6. 4毫米,再向下延伸5毫米长,其表面为由上到下自右向左的丝口,丝口宽0.5毫米,厚0.5毫米,间距1毫米,其内壁由上到下为长1厘米,直径4. 6毫米的圆孔,在其圆孔中间部分的上部直径为9毫米,向下延伸到2毫米处直径縮小为4. 6毫米,然后向下延伸1. 25厘米,下边为一直径7毫米,高2毫米的圆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铅笔,具体为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由铅笔笔套、笔前半部外套、笔后半部外壳、按钮(4)组成,铅笔笔套套在笔前半部外套上,笔前半部外套设置在可重复使用整芯弹压式新型铅笔底端,按钮设置在笔后半部外壳顶端。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1、采用塑料外壳,减少木材的使用;2、铅笔外壳可重复使用;3、适用范围广;4、本设计能容纳较长的铅笔芯,解决了其它塑料外壳铅笔能容纳的笔芯短,多节,笔芯更换频繁的问题;5、使用方便、节约、卫生。
文档编号B43K21/00GK201456676SQ20092008105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1日
发明者熊山 申请人:熊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