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9965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模型,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
背景技术
魏晋以前,由于当时书写材料以竹简、木牍等为主,经络腧穴的记载仅有文字材 料,并无图形资料;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针灸经穴开始以图谱的方式记载,针灸明堂图 应运而生;随着冶金术的发展,宋代医家王惟一铸造了我国第一个针灸经穴人体模型一一 针灸铜人,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对经穴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以及针灸取穴技能的考核都有 很大的贡献。解放后,随着中外医学交流,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教研室和解剖教研室合作开展 了经穴解剖的研究,并与上海市医学模型厂合作研制了“经络经穴玻璃人模型”。另外,先后 出现了大、中、小号的普通针灸经穴模型,初时使用纸浆石膏,最后采用塑料制造。1976年, 为适应国际针灸培训教学的需要,由上海教学模型厂制作各种模型,光身的中型针灸经穴 塑胶模型之外,还制成小型的半肌肉半经穴的针灸经穴塑胶模型,且制成第二代大型的发 光玻璃人模型,后又制成46公分针灸经穴解剖玻璃人模型。近年来,针灸教学仪器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针灸教学模型,它不仅能动 态演示经络走向和腧穴定位,而且在制作工艺及功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微电脑经穴 显示仪具有经络循行,定位显示并配有中英文讲解说明功能;该仪器利用教学集成电路 的运算器,逐个开通电子开关来控制针灸模型上的发光二极管,并用小型录放音装置予先 录制脉冲信号去控制解说内容的音带,使经穴显示与解说内容保持一致性。针灸腧穴智能 探索系统由针灸腧穴的结构定义模块、输入模块、数据装入模块和针灸穴位智能探索系统 组成;本系统具有多功能特点①可以迅速从微机中检索任一腧穴的归经,特定穴名称,五 行配伍各穴名称、定位,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操作方法等资料;②可以迅速获得某一功效, 或某一主治,或某一病症有哪些主治穴位等;③可以选取同时符合两种和两种以上信息要 求的穴位。计算机针灸教学演示系统是计算机与针灸经穴模型相结合的现代教具。以PC 机为主机,通过键盘输入进行人机对话;该系统通过电脑接口与光电显示针灸经穴人体模 型连接,显示十四经络361个穴位,还可选择显示穴位的定位,并通过打印机绘制其部位、 主治及手法操作等内容,检索治疗常见病处方。数字穴位虚拟人软件是基于VOXEL—MAN 操作平台,利用VHP的解剖切片RGB彩色数据,采用色度特征空间的交互式分割方法,在VHP 数据中分割了人体18个危险穴位相关的解剖结构,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脑组 织等,对其所分割的组织都给予特殊的标示号,以在形成三维动画时可逐一表达,并针对穴 位设计了两个动画,一个动画是通过三维图像显示穴位定位和相关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 另一个动画是通过横断面和纵断面图像显示穴位断面解剖学知识和进针过程,并通过制作 针灸三维影像浏览器可以对智能动画交互式地调用,从而通过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可视化 进一步研究进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种方法所显示的穴位形态结构是多角度的、立体的。[0005]目前,虽然有着上述各式用于针灸教学的高科技仪器和软件,但都存在造价昂贵 且大都需要计算机载体,不便于学习和推广的缺陷。所以,在针灸穴位的教学中,我们最常 用的仍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所研发的针灸穴位塑胶模型人,其造价低廉,体型较小,方便携 带,但是在穴位定位方面,只能表示穴位体表的大概位置,不能体现穴位与骨骼、内脏、神 经、血管的关系,这给针灸初学者带来了很大困扰,尤其是在对一些危险穴位的掌握上。因 此,研发一种新型的能直观的体现穴位与骨骼、内脏、神经、血管关系的人体模型对于针灸 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对传播和推广针灸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旨在提供一种能够直观的体现穴 位与骨骼、内脏、神经、血管关系的人体模型以用于针灸教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由表皮模型、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组成,其特征在 于所述表皮模型为透明壳体结构,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设置在表皮模型的壳腔内;且所 述表皮模型的表面标有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分布,所述骨骼模型上设有人体主要神经和血管。所述器官模型嵌置在骨骼模型的相应位置上。所述骨骼模型的大小与表皮模型的壳腔相匹配。所述表皮模型的左半边或右半边的表面上还标有肌肉的纹理。所述透明壳体是由前后两片连接而成。所述连接以可拆卸式结构最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因为本实用新型的表皮模型为透明壳体结构,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设置在表皮模 型的壳腔内;且所述表皮模型的表面标有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分布,所述骨骼模型上设有人 体主要神经和血管。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直观的观察到经络、穴位与骨骼、内脏和主 要神经、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需要其他载体就可直观地掌握穴位的解剖结构,有利于快 速、准确地掌握针灸经络、穴位知识,方便了针灸教学,尤其提高了针灸临床教学质量,对提 高临床针灸疗效,避免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显著指导意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透明壳体的表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膻中穴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足三里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足三里的横截位置示意图。图中1.表皮模型;11.经络;12.穴位;13.肌肉的纹理;2.骨骼模型;21. 神经;22.血管;3.器官模型;Al.膻中穴;A2.胸骨;A3.心;A4.肺;Bi.足三里穴; B2.胫骨;B3.大隐静脉;B4.胫神经;B5.胫后动静脉;B6.腓骨;B7.腓浅神经;B8. 腓深神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由图1和图2所示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是由表皮 模型1、骨骼模型2和器官模型3组成,所述表皮模型1为透明壳体结构,骨骼模型2和器官 模型3设置在表皮模型1的壳腔内,且器官模型3是嵌置在骨骼模型2的相应位置上,骨骼 模型2的大小与表皮模型1的壳腔相匹配;所述表皮模型1的表面标有人体经络11和穴位 12的分布,在表皮模型的右半边的表面上还标有肌肉的纹理13 ;所述骨骼模型2上设有人 体主要神经21和血管22。本实施例是通过使器官模型3与骨骼模型2的相应位置相匹配,采用嵌置方式使 两者连接为一体,但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使器官模型3固定在骨骼模型2的相应位置 上。另外,本实施例是通过使骨骼模型2的大小与表皮模型1的壳腔相匹配以实现表皮模 型1的透明壳体表面上的经络11、穴位12与透明壳腔内的骨骼模型2上的骨骼、内脏器官 及主要神经、血管具有一定的对应匹配关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透明壳体是由前后两片连接而成,所述连接可以是不可拆卸的 结构也可以是可拆卸式结构,但以可拆卸式结构最好。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膻中穴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表明透过表皮模型 1的透明壳体,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膻中穴Al与胸骨A2、心A3、肺A4的位置关系。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足三里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由图4可表明透过表皮模型 1的透明壳体,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足三里穴Bl与胫骨B2、大隐静脉B3、胫神经B4、胫后 动静脉B5、腓骨B6、腓浅神经B7、腓深神经B8等神经、血管的位置关系;足三里的横截位置 见图5所示。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表皮模型为透明壳体结构,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设 置在透明壳体的壳腔内;且所述表皮模型的表面标有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分布,所述骨骼模 型上设有人体主要神经和血管。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直观的观察到经络、穴位与骨 骼、内脏和主要神经、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需要其他载体就可直观地掌握穴位的解剖结 构,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掌握针灸经络、穴位知识,方便了针灸教学。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 型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对以上所述 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由表皮模型、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组成,其特征在 于所述表皮模型为透明壳体结构,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设置在表皮模型的壳腔内;且所 述表皮模型的表面标有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分布,所述骨骼模型上设有人体神经和血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官模型嵌置 在骨骼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骨骼模型的大 小与表皮模型的壳腔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模型的左 半边或右半边的表面上还标有肌肉的纹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壳体由前 后两片连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为可拆卸 式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所述模型由表皮模型、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模型为透明壳体结构,骨骼模型和器官模型设置在表皮模型的壳腔内;且所述表皮模型的表面标有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分布,所述骨骼模型上设有人体主要神经和血管。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直观的观察到经络、穴位与骨骼、内脏和主要神经、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需要其他载体就可直观地掌握穴位的解剖结构,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掌握针灸经络、穴位知识,方便了针灸教学,尤其提高了针灸临床教学质量,对提高临床针灸疗效,避免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显著指导意义。
文档编号G09B23/28GK201904015SQ201020624438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5日
发明者刘延祥, 胡琳娜, 邵水金, 高伟 申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