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865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移位寄存器。在此移位寄存器中,依序串接的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每一者包括第一与第二开关以及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在第一开关中,控制端耦接第一节点,输入端接收第一时脉信号,且输出端耦接输出节点。第一电容器耦接第一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耦接于输出节点与接地端之间。在第二开关中,输入端接收第二时脉信号,且输出端耦接第一节点。传递信号产生于第一节点。对于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接收产生于之前的一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上的传递信号。
【专利说明】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移位寄存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移位寄存器,用于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器。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在有源式阵列显示装置中,用来驱动像素阵列的栅极驱动器包括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包括多个移位寄存单兀,且每一移位寄存单兀于其输出节点产生一输出信号至像素阵列。每一移位寄存单元包括耦接此输出节点的一驱动晶体管。在一些已知技术可得知,施加于栅极的电压导通驱动晶体管以驱动输出信号。驱动晶体管的阻抗必须较小以获得栅极驱动器的较佳驱动能力,借以能驱动较大电容负载。当这些已知技术的移位寄存器应用于有源式阵列显示装置的栅极驱动器时,除非增加施加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电压,不然每一移位寄存单元的驱动晶体管的尺寸必须变为较大,以提升驱动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因此,栅极驱动器的面积也变为较大,这不利地增加有源式阵列显示装置的突出框架。
[0003]因此,期望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对于输出信号而言其具有提升的驱动能力且占用较少的面积,并期望提供一种增加驱动晶体管尺寸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此显示面板多个源极线、多个栅极线、多个像素单元、源极驱动器、以与门栅极驱动器。这些栅极线与这些源极线交错。这些像素单元配置形成显示阵列。每一像素单元对应一组交错的源极线以及漏极线。源极驱动器耦接这些源极线,用以透过这些源极线提供多个数据信号至显示阵列。栅极驱动器耦接这些栅极线。栅极驱动器包含至少一移位寄存器,用以产生多个输出信号,且透过这些栅极线将输出信号提供至该显示阵列。移位寄存器包括多个移位寄存单元。这些移位寄存单元依序串接,且每一移位寄存单元由第一时脉信号以及第二时脉信号所控制以于输出节点上产生输出信号。这些移位寄存单兀的每一者包括第一开关、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以及第二开关。第一开关具有耦接第一节点的控制端、接收第一时脉信号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输出节点的输出端。第一电容器耦接第一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耦接于输出节点与接地端之间。第二开关具有控制端、接收第二时脉信号的输入端、以及耦接第一节点的输出端。传递信号产生于第一节点。对于这些移位寄存单元中的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接收产生于在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之前的一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上的传递信号,N为一正整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5]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0006]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
[0007]图2表示图1的移位寄存器中,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示范例子;
[0008]图3表示关于图2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时脉信号以及输出信号的时序以及传递信号的波形;
[0009]图4表示在图1的移位寄存器中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一示范实施例;
[0010]图5表示在图4的移位寄存单元中放电电路的一示范实施例;
[0011]图6表示在图4的移位寄存单元中放电电路的另一示范实施例;
[0012]图7表示在图4的移位寄存单元中放电电路的又一示范实施例;
[0013]图8表示在图4的移位寄存单元中放电电路的另一示范实施例;
[0014]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而使用图1的移位寄存器的显示面板;
[0015]图10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而使用图9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以及
[0016]图1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而使用图10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0017]图中元件标号说明:
[0018]
I~移位寄存器;9~显示面板;
[0019]
【权利要求】
1.一种显不面板,包括: 多个源极线; 多个栅极线,与该多个源极线交错; 多个像素单元,配置形成一显示阵列,每一该像素单元对应一组交错的源极线以及漏极线; 一源极驱动器,耦接该多个源极线,用以透过该多个源极线提供多个数据信号至该显示阵列;以及 一栅极驱动器,耦接该多个栅极线,而该栅极驱动器包含至少一移位寄存器,用以产生多个输出信号,且透过该多个栅极线将该多个输出信号提供至该显示阵列,其中,该移位寄存器包括: 多个移位寄存单元,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依序串接,且每一移位寄存单元由一第一时脉信号以及一第二时脉信号所控制以于一输出节点上产生一输出信号,其中,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每一者包括: 一第一开关,具有耦接一第一节点的控制端、接收该第一时脉信号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输出节点的输出端; 一第一电容器,耦接该第一节点与该输出节点之间; 一第二电容器,耦接于该输出节点与一接地端之间;以及 一第二开关,具有控制端、接收该第二时脉信号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第一节点的输出端; 其中,一传递信号产生于该第一节点;以及 其中,对于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中的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接收产生于在该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之前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上的传递信号,N为一正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于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由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传递信号是产生于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且该第二时脉信号的时序延迟于该第一时脉信号的时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每一者还包括: 一放电电路,耦接该第一节点以及该输出节点,用以将该第一节点以及该输出节点耦接至一第一电压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每一者的放电电路包括: 一第三开关,具有控制端、耦接该输出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以及一第四开关,具有控制端、耦接该第一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其中,对于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该多个第三与第四开关的控制端接收由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之后的移位寄存单元所产生的输出信号,而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传递信号是产生于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且由该多个第三与第四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输出信号是由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所产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每一者的放电电路包括: 一第三开关,具有耦接一第二节点的控制端,耦接该输出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 一第四开关,具有耦接该第二节点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一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 一第五开关,具有控制端、耦接该第一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一第六开关,具有耦接该第一节点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二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以及 一第七开关,具有耦接一高电压端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七开关的控制端的输入端、耦接该第二节点的输出端; 其中,对于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该第五开关的控制端接收由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之后的移位寄存单元所产生的输出信号,而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传递信号是产生于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且由该第五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输出信号是由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所产生。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每一者的放电电路包括: 一第三开关,具有耦接一第二节点的控制端,耦接该输出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 一第四开关,具有耦接该第二节点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一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 一第五开关,具有控制端、耦接该第一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一第六开关,具有耦接该第一节点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二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 一第七开关,具有耦接一第三时脉信号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七开关的控制端的输入端、耦接该第二节点的输出端;以及 一第八开关,具有耦接该第二节点的控制端、接收该第三时脉信号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第八开关的控制端的输出端; 其中,对于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该第五开关的控制端接收由第N个移位寄存单元之后的移位寄存单元所产生的输出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于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由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传递信号是产生于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且由该第五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输出信号是由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所产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时脉信号的时序延迟于该第一时脉信号的时序,且该第二时脉信号的时序延迟于该第三时脉信号的时序。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每一者的放电电路还包括: 一第九开关,具有耦接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二节点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低电压端的输出端;以及 一第十开关,具有耦接该第五开关的控制端的控制端、接收该第三时脉信号的输入端、以及耦接该第二节点的输出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于N个移位寄存单元而言,由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传递信号是产生于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节点,且由该第五开关的控制端所接收的输出信号是由第(N+2)个移位寄存单元所产生,而该第三时脉信号的时序延迟于该第一时脉信号的时序,且该第二时脉信号的时序延迟于该第三时脉信号的时序。·
【文档编号】G09G3/20GK103578402SQ201310344254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9日
【发明者】山下佳大朗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