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8592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支持背光亮度调节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为了实现背光亮度调节,现有技术中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手动调节,一种是自动调节。对于手动调节,每次在环境光发生较大的变化时,都需要用户重新手动调节背光亮度,非常的不便;对于自动调节,虽然能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亮度,但是这种调节是固定的,而每个用户的视力、对光线的敏感度等是不同的,往往无法满足所有用户观看屏幕时的舒适度。另外,在很多场景下,电子设备中的感光元件采集到的环境光数据并不准确,如在用户背对光源时,电子设备采样到的环境光和人眼感受到的环境光是不相同的。

因此,如何更灵活地调节电子设备的背光亮度以提高各用户的满意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背光控制方法及装置,能在各种场景下灵活地进行背光亮度调整,提高用户观看屏幕时的舒适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

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

优选地,所述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之前,还包括:

获取环境光数据;

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

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包括: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预先设置对照表;

其中,所述对照表用于存储环境光、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

优选地,所述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包括:

从所述对照表中查找与所述瞳孔大小相对应的第一背光等级;

基于所述第一背光等级与当前背光亮度对应的背光等级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之后,还包括:

记录调整背光亮度后的用户的瞳孔大小;

判断所述瞳孔大小与调整后的背光亮度所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的差异,获得判断结果;

当判断结果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对照表中与所述环境光、所述调整后的背光亮度相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判断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当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不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环境光数据;

确定单元,用于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

优选地,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单元,用于预先设置对照表;

其中,所述对照表用于存储环境光、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还用于:

从所述对照表中查找与所述瞳孔大小相对应的第一背光等级;

基于所述第一背光等级与当前背光亮度对应的背光等级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更新单元,用于:记录调整背光亮度后的用户的瞳孔大小;判断所述瞳孔大小与调整后的背光亮度所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的差异,获得判断结果;当判断结果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对照表中与所述环境光、所述调整后的 背光亮度相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及装置,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如此,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目前的背光调节方式无法满足方便及个性共存”的问题,能在各种场景下灵活地进行背光亮度调整,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的,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能根据用户瞳孔的变化来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使获得的环境光数据更为准确,进而根据更准确的环境光数据来对背光亮度进行自动调整,解决了目前背光亮度调节中“自动调节死板、手动调节繁琐”的问题,能够基于每个用户对光线的敏感度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该用户的背光调节;同时,还能使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处于用户最舒适的亮度,从而起到缓解眼部疲劳,保护视力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背光控制方法的硬件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首先介绍一下人的瞳孔在不同光强下的变化情况。具体的,人的瞳孔可以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变大,在光线强烈的时候,人 的瞳孔就会缩小,以减小采光量;而在光线较暗时,瞳孔就会放大,从而始终让适量的光线进入眼睛,使落在视网膜上的物体形象既清晰,面又不会有过量的光线灼伤视网膜。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正是依托于人眼的这种特性,提出了一种优化背光调节的新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阐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优选地,所述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可以包括:

通过所述电子设备的摄像头采集用户的瞳孔图片;

根据所述瞳孔图片计算所述用户的瞳孔大小。

这里,所述摄像头通常是指所述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

优选地,采集N张用户的瞳孔图片,基于所述N张用户瞳孔图片计算所述用户的瞳孔大小;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步骤102: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可包括: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具体地,所述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可以包括:

计算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的比例;

根据所述比例,并结合第一算法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这里,所述第一算法可以是自适应算法。

具体地,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可以包括:

根据所确定的背光调整参数,重新设置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

当然,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时,还可以现有的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为基础,逐个增大或减小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直至调整量为所述背光调整参数。

上述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之前,还可以包括:

获取环境光数据;

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

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

这里,可以通过感光芯片来实时或周期性地感应当前环境光的亮度。

当实时感应环境光数据时,上一时刻可以是指上一秒钟;当周期性地感应环境光数据时,上一时刻可以是指上一周期。

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当前环境光数据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背光等级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范围;也就是说,所述背光等级可以仅对应一个背光亮度值,也可以对应多个背光亮度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预先设置对照表;

其中,所述对照表用于存储环境光、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

当然,所述环境光、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还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

优选地,当电子设备中存储有对照表时,所述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可以包括:

从所述对照表中查找与所述瞳孔大小相对应的第一背光等级;

基于所述第一背光等级与当前背光亮度对应的背光等级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之后,还可以包括:

记录调整背光亮度后的用户的瞳孔大小;

判断所述瞳孔大小与调整后的背光亮度所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的差异,获得判断结果;

当判断结果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对照表中与所述环境光、所述背光亮度相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

这里,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所述瞳孔大小与调整后的背光亮度所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设置为0.01mm;或者,

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在该环境光以及该调整后的背光亮度的场景下,用户的瞳孔大小为所述瞳孔大小的次数大于等于第三阈值,所述第三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设置为2次。

也就是说,用户在某种环境光下观看电子设备屏幕时的习惯可能会改变,因此,为了更快的调节到适合用户的背光亮度,需要更新数据库(或对照表中)的标准瞳孔大小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是指能支持背光亮度调节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举例来说,当用户手持手机背对光源时,此时用户背对光源,而手机面对光源,此时手机背光感受到的环境光为灯直射的亮度A,而用户眼因为背对光源,因此感受到的环境光为B,很明显,A>B。对目前的自动背光调节来说,手机会按照A来调节背光,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却需要按照B调节背光。

此时用户眼因为感受到的环境光是B,瞳孔大小自然按照B来调节,而此时手机是按照A来调节亮度,亮度比用户眼需要的要大,此时故会稍微感觉到刺眼。

而采用本发明所述背光控制方法,会在手机背光调整到A光环境后,再次 采样瞳孔大小,并且通过瞳孔大小来反推出此时的环境光B,从而获取到用户眼所真正需要的环境光B,从而再通过环境光B来调整背光,达到使用户最舒适的亮度。

而当用户面对光源时,过程恰好相反,手机感受到的环境光A要小于用户眼感受到的环境光B,此时手机若按照A来调整环境光,则自然会让用户感觉有些暗淡。而本发明所述背光控制方法通过采样瞳孔大小获得用户眼需要的环境光B自然可以达到用户眼最舒适的亮度。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如此,解决了“目前的背光调节方式无法满足方便及个性共存”的问题,能在各种场景下灵活地进行背光亮度调整,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如图2所示,所述背光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环境光数据。

这里,可以通过感光芯片来实时或周期性地感应当前环境光的亮度。

步骤202: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

这里,当实时感应环境光数据时,上一时刻可以是指上一秒钟;当周期性地感应环境光数据时,上一时刻可以是指上一周期。

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当前环境光数据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背光等级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范围;也就是说,所述背光等级可以仅对应一个背光亮度值,也可以对应多个背光亮度值。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数据库中存储有环境光数据与背光等级的对应关系。

步骤203: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

步骤204: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这里,所述摄像头通常是指所述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

优选地,采集N张用户的瞳孔图片,基于所述N张用户瞳孔图片按照预设算法计算所述用户的瞳孔大小;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步骤205: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可包括: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具体地,所述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可以包括:

计算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的比例;

根据所述比例,并结合第一算法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这里,所述第一算法可以是自适应算法。

具体地,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可以包括:

根据所确定的背光调整参数,重新设置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

当然,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时,还可以现有的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为基础,逐个增大或减小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直至调整量为所述背光调整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是指能支持背光亮度调节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获取环境光数据;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根据所 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如此,解决了目前背光亮度调节中“自动调节死板、手动调节繁琐”的问题,能够基于每个用户对光线的敏感度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该用户的背光调节,使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处于用户最舒适的亮度,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存储有记录有环境光、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的数据库,如图3所示,所述背光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如图3所示,所述背光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获取环境光数据。

这里,可以通过感光芯片来实时或周期性地感应当前环境光的亮度。

步骤302: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

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当前环境光数据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背光等级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范围;也就是说,所述背光等级可以仅对应一个背光亮度值,也可以对应多个背光亮度值。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数据库中存储有环境光数据与背光等级的对应关系。

步骤303: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

步骤304: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这里,所述摄像头通常是指所述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

优选地,采集N张用户的瞳孔图片,基于所述N张用户瞳孔图片按照预设算法计算所述用户的瞳孔大小;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步骤305: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 光亮度不变。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可包括: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优选地,所述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可以包括:

从所述对照表中查找与所述瞳孔大小相对应的第一背光等级;

基于所述第一背光等级与当前背光亮度对应的背光等级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具体地,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可以包括:

根据所确定的背光调整参数,重新设置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

当然,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时,还可以现有的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为基础,逐个增大或减小背光亮度(或背光等级),直至调整量为所述背光调整参数。

步骤306:判断是否需要更新数据库,如果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更新。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之后,还可以包括:

记录调整背光亮度后的用户的瞳孔大小;

判断所述瞳孔大小与调整后的背光亮度所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的差异,获得判断结果;

当判断结果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对照表中与所述环境光、所述背光亮度相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

这里,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所述瞳孔大小与调整后的背光亮度所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设置为0.01mm;或者,

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在该环境光以及该调整后的背光亮度的场景下,用户的瞳孔大小为所述瞳孔大小的次数大于等于第三阈值,所述第三阈值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设置为2次。

也就是说,用户在某种环境光下观看电子设备屏幕时的习惯可能会改变,因此,为了更快的调节到适合用户的背光亮度,需要更新数据库(或对照表中)的标准瞳孔大小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是指能支持背光亮度调节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获取环境光数据;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否则,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判断是否需要更新数据库,如果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如此,能够基于每个用户对光线的敏感度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该用户的背光调节,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当用户更改观看电子设备屏幕的习惯时,也能快速的为用户提供服务,使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处于用户最舒适的亮度,提高了用户体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存储有记录有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的数据库,如图4所示,所述背光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获取当前背光等级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优选地,所述获取当前背光等级下用户的瞳孔大小,可以包括:

通过所述电子设备的摄像头采集用户的瞳孔图片;

根据所述瞳孔图片计算所述用户的瞳孔大小。

这里,所述摄像头通常是指所述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

优选地,采集N张用户的瞳孔图片,基于所述N张用户瞳孔图片计算所述用户的瞳孔大小;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步骤402: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 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等级;否则,保持当前背光等级不变。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可包括: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等级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等级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等级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等级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等级调大。

优选地,所述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可以包括:

从所述对照表中查找与所述瞳孔大小相对应的第一背光等级;

基于所述第一背光等级与当前背光亮度对应的背光等级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具体地,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等级,可以包括:

根据所确定的背光调整参数,重新设置背光等级。

当然,所述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等级时,还可以现有的背光等级为基础,逐个增大或减小背光等级,直至调整量为所述背光调整参数。

与图3所述背光控制方法类似,当用户观看电子设备屏幕时的习惯改变时,还可以根据用户习惯更新数据库中的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的对应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是指能支持背光亮度调节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获取当前背光等级下用户的瞳孔大小;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如果需要,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等级;否则,保持当前背光等级不变;如此,能够根据瞳孔大小判定背光等级,进而根据背光等级调节背光亮度,提高了用户体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所述背光控制方法,本实施例还给出了一种实现本发明所述背光控制方法的硬件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示意图中包括主芯片、 摄像头、感光芯片、背光芯片、显示器;其中,

所述主芯片,储存有背光控制管理(BCM,Backlight Control Manager)数据库,在对摄像头传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后,与BCM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图1或图2或图3或图4等背光控制方法生成控制信号,并向背光芯片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所述摄像头,用于采样用户的瞳孔图片,并将图片传送给主芯片,以便于主芯片通过一定算法获得用户的瞳孔大小;

所述背光芯片,用于在接收到主芯片发出的控制信号后,通过调节背光等级的方式调节显示器的背光亮度;

所述感光芯片,用于感应到当前环境光的亮度后,将所采集的环境光数据传送给主芯片,从而使主芯片获得当前的环境光数据。

具体来说,主芯片还负责采样用户在不同的环境光G下使用的背光等级B,并与此时的瞳孔大小D进行对比,获得G、B和D一一对应的数据库,此数据库一直处于更新状态,随着用户使用更加的丰富。在使用时,首先通过感光芯片获得当前的环境光等级,从BCM数据库中获得当前的合适的背光等级;然后,根据摄像头所采样的当前环境光及背光等级下的瞳孔大小,与数据库中的瞳孔大小进行对比,判断当前的背光亮度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通过控制背光芯片来调节显示器的亮度。

也就是说:由于人眼在进入不同的光线时,瞳孔大小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获得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的用户的瞳孔大小时,可以估测出当前用户所感应到的实际环境光,结合此实际环境光,再根据BCM数据库计算出当前所需要的背光亮度,如此过程反复,最终能得到合适的背光亮度。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61、判断单元62和第一控制单元63;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61,用于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所述判断单元62,用于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63,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判断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当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不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

优选地,所述判断单元62,还用于: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6所示的背光控制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背光控制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61、判断单元62和控制单元63、第二获取单元64、确定单元65、第二控制单元66;其中,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64,用于获取环境光数据;

所述确定单元65,用于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

所述调节单元66,用于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61,用于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所述判断单元62,用于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

所述控制单元63,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62判断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当所述判断单元62判断不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

优选地,所述判断单元62,还用于: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 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7所示的背光控制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背光控制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61、判断单元62和控制单元63、第二获取单元64、确定单元65、第二控制单元66、设置单元67和更新单元68;其中,

所述设置单元67,用于预先设置对照表;其中,所述对照表用于存储环境光、背光等级与标准瞳孔大小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64,用于获取环境光数据;

所述确定单元65,用于当检测到当前环境光数据相对于上一时刻环境光数据发生变化,且变化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数据确定与所述当前环境光相匹配的背光等级;

所述调节单元66,用于按照所述背光等级初步调节背光亮度;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61,用于获取当前环境光及背光亮度下用户的瞳孔大小;

所述判断单元62,用于根据所述瞳孔大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光调整;

所述控制单元63,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62判断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确定背光调整参数,并基于所述背光调整参数调整背光亮度;当所述判断单元62判断不需要进行背光调整时,保持当前背光亮度不变;

所述更新单元68,用于:记录调整背光亮度后的用户的瞳孔大小;判断所述瞳孔大小与调整后的背光亮度所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的差异,获得判断结果;当判断结果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对照表中与所述环境光、所述调整后的背光亮度相对应的标准瞳孔大小。

优选地,所述判断单元62,还用于:

将所述瞳孔大小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进行对比;

若所述瞳孔大小大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 亮度调小;若所述瞳孔大小小于所述背光亮度下的标准瞳孔大小时,判定需要将背光亮度调大。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63,还用于:

从所述对照表中查找与所述瞳孔大小相对应的第一背光等级;

基于所述第一背光等级与当前背光亮度对应的背光等级确定背光调整参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8所示的背光控制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背光控制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获取单元61、判断单元62和控制单元63、第二获取单元64、确定单元65、第二控制单元66、设置单元67和更新单元68均可由背光控制装置或背光控制装置所属电子设备中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MPU,Micro Processor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图6或图7或图8所示的背光控制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前述的背光控制的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 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