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0095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教学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仪器、台架),一般为汽车上直接拆下的变速器实物,这样的实物教学,有如下技术缺陷:

1、汽车上直接拆下的变速器实物作为教具在拆装时需要大量专业工具,拆装难度技术要求很高,耗时长,学生实际理解困难,教学使用效果差。

2、自动变速器的实际换档执行机构结构复杂,尤其是实际变速器壳体结构复杂,更难直接观察内部工作原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结构连接简单、拆装容易,易于直接观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

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包括大支座、内离合器、外离合器、左支座、左齿圈、4个行星轮、左行星架、左太阳轮、右行星架、连接架、右太阳轮、右齿圈、右行星架座和右太阳轮座,其中,

所述内离合器的右端设有十字凸起,内离合器的周面设有直线导向凸起;

所述外离合器为空心套筒结构,右端设有4个相隔90°的插柱,内壁设有直线导向凹槽;

所述左齿圈的左端设有一个左轴套,左轴套的左端设有4个相隔90°的凹槽;

所述左太阳轮轮轴的左端设有十字凹槽,左太阳轮轮轴的右端设有十字凸缘;

所述右行星架设有一个右轴套;

所述右太阳轮的左端面中心开有一个十字孔;

所述外离合器穿过大支架,内离合器放入外离合器,直线导向凸起与直线导向凹槽配合;左轴套穿过左支架,左太阳轮轮轴穿过左轴套,外离合器右端的插柱插入左齿圈左轴套左端的凹槽,左行星架套在左太阳轮轮轴,左行星架的两端安装2个行星轮,该行星轮与左齿圈、左太阳轮啮合;左行星架与连接架固定连接,连接架与右齿圈固定连接;左太阳轮轮轴右端的十字凸缘穿过连接架插入右太阳轮左端面的十字孔;右太阳轮轮轴穿过右轴套、右太阳轮座,右轴套穿过右行星架座,右行星架的两端安装2个行星轮,该行星轮与右齿圈、右太阳轮啮合。

所述内离合器设有用于插入拨杆的盲孔,外离合器设有用于拨杆直线运动的条形孔。

所述连接架的两侧设有凸起,两侧的凸起分别插入左行星架和右齿圈。

所述左太阳轮轮轴的左段设有螺旋储油槽,右段设有直线储油槽。

所述大支座、右行星架座和右太阳轮座的上端为开口夹形状。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连接简单、拆装容易,易于直接观察:

1、动力输入部分:两个离合器的设计,方便直观演示动力输入。

2、制动部分:双制动器设置,右行星架座为内制动器,右太阳轮座为外制动器,方便直观演示对行星轮系三元件的固定(制动)过程

3、行星轮系部分:两个行星轮系之间采用连接架进行连接,方便直观展示行星轮系之间的连接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的分解图。

图2是内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3是外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4是左行星轮系的立体图。

图5是左太阳轮的立体图。

图6是右行星轮系的剖视图。

图7是右行星轮系的立体图。

图8是连接架的立体图。

图9和图10是大支座、右行星架座和右太阳轮座的结构图。

图11是内离合器未伸出状态图。

图12是图11的连接图。

图13是内离合器伸出状态图。

图14是左行星轮系的装配图。

图15是右行星轮系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15所示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包括大支座1、内离合器2、外离合器3、左支座4、左齿圈5、4个行星轮6、左行星架7、左太阳轮8、右行星架9、连接架10、右太阳轮11、右齿圈12、右行星架座13和右太阳轮座14,其中,

内离合器2的右端设有十字凸起15,内离合器2的周面设有直线导向凸起16;

外离合器3为空心套筒结构,右端设有4个相隔90°的插柱17,内壁设有直线导向凹槽18;

左齿圈5的左端设有一个左轴套21,左轴套21的左端设有4个相隔90°的凹槽22;

左太阳轮8轮轴的左端设有十字凹槽23,左太阳轮8轮轴的右端设有十字凸缘24;

右行星架9设有一个右轴套27;

右太阳轮11的左端面中心开有一个十字孔28;

外离合器3穿过大支架1,内离合器2放入外离合器3,直线导向凸起16与直线导向凹槽18配合;左轴套21穿过左支架4,左太阳轮8轮轴穿过左轴套21,外离合器3右端的插柱17插入左齿圈5左轴套21左端的凹槽22,左行星架7套在左太阳轮8轮轴,左行星架7的两端小轴安装2个行星轮6,该行星轮6与左齿圈5、左太阳轮8啮合;左行星架7与连接架10固定连接,连接架10与右齿圈12固定连接;左太阳轮8轮轴右端的十字凸缘24穿过连接架10插入右太阳轮11左端面的十字孔28;右太阳轮11轮轴穿过右轴套27、右太阳轮座14,右轴套27穿过右行星架座13,右行星架9的两端安装2个行星轮6,该行星轮6与右齿圈12、右太阳轮11啮合。

内离合器2设有用于插入拨杆的盲孔20,外离合器3设有用于拨杆直线运动的条形孔19。

连接架10的两侧设有凸起29,两侧的凸起29分别插入左行星架7和右齿圈12。

左太阳轮8轮轴的左段设有螺旋储油槽25,右段设有直线储油槽26,用于滑动轴承润滑。

大支座1、右行星架座13和右太阳轮座14的上端为开口夹形状。为增加开口夹弹性,在内圆处加工有凹槽30。夹下面开有六角形槽31,内装6六角螺母(未画出),当六角螺母的丝杆旋转即将开口夹夹紧,反向旋转即可放松。

左齿圈5、右齿圈12、上均开有减重孔,此减重孔特征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形状尺寸。

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模型的教学过程为:

1、内驱动:外部动力(电机、发动机)可通过内离合器2右端的十字凸起15插入左太阳轮8轮轴左端的十字凹槽23,实现动力传递。

2、外驱动:外部动力(电机、发动机)输出轴可通过市面上普通联轴器与外离合器3连接,外离合器3右端的插柱17插入左齿圈5左轴套21左端的凹槽22,实现动力传递。

3、内外驱动:即上述内驱动和外驱动同时进行。由于外离合器3直线导向凹槽18长度的限制,内离合器2只在能其内部一定行程内直线移动,本实用新型在设计时,保证内离合器2向右正好运动到与外离合器3右端面平齐,即两者分别与左太阳轮8、左齿圈5接合,同时将同一动力输入至整个行星轮系统,即实现了左太阳轮、左齿圈以同转速输入行星轮系。由机械原理可知,此时本实用新型可直观演示变速器的直接档(传动比为1)。另,内离合器2的直线运动可根据具体实施由其上的盲孔20插入拨杆,连接直动气缸、丝杆螺母等机械实现(未画出)。

4、内制动:将右行星架座13夹紧右行星架9的右轴套27,右行星架9产生制动,此时本实用新型即可直观演示对右行星架9的制动。夹紧具体实施可使用电动丝杆螺母机构旋转即可(未画出)。

5、外制动:将右太阳轮座14夹紧右太阳轮11轮轴,右太阳轮11产生制动,此时本实用新型即可直观演示对右太阳轮11的制动。夹紧具体实施可使用电动丝杆螺母机构旋转即可(未画出)。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