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641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使用特殊弹簧片结构卡合外框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显示器大部分的设计重点主要在于正面窄边化与侧面薄型化的设计,以及正面与侧面的外观质感表现,原先较不被重视的后侧外型设计也渐渐有美化的需求。

显示器的前框设计主要为侧锁螺丝(卡勾)或是背锁螺丝,为了美化锁孔可能再以饰片覆盖,后壳的设计可能为塑胶后壳再以螺丝进行锁附,或直接将背板外露作为外观。基本上固定方式会与外型观感有影响,也必须兼顾外观、可靠度与重工性,若想避免螺丝外露,使用卡勾或粘合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尺寸大小与可靠度,即便是组起来够牢够粘,量产时会遇到的重工性好坏也是影响产品设计的一大要素。

单以卡勾卡合框架(前框或胶框)的设计,只要间隙设计得宜,则可以卡合的相当稳固,但是在重工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举例来说,卡的紧通常等同于难拆,且同一个框架的卡勾必须同时松开拆解,如果单独松开仍然会卡回去。另外的问题就是以卡勾方式的结构,在拆开过程因受到外力扳开,可能会有形变之后就产生永久变形的现象,故重工性不佳,且重工品可能受损而无法重复使用。再者,背光模组中许多固定方式需以个别结构固定,如光学膜片、扩散板等,但因薄型化及窄边化影响,故限制无法容纳太复杂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使用特殊弹片结构来卡合外框,具有较佳的外观呈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使用特殊弹片结构来卡合外框,可轻易完成组装及拆卸,以大幅提升重工性效率及降低维修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及连接弹片。第一框体具有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具有第一面。第二框体与第一框体相组合,并具有第二侧壁;其中第二侧壁具有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且具有卡槽形成于第二面上。连接弹片设置于第一侧壁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其中,连接弹片包含本体、外突部及内缩部。本体设置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外突部自本体延伸而出,并至少部分伸入卡槽内以与卡槽卡合。内缩部自本体延伸而出且与外突部相邻并排,并相对于外突部朝第一侧壁退缩。其中,当外力经由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间压迫内缩部时,内缩部朝第一面移动并经由本体连动外突部脱出卡槽。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外突部与该内缩部相邻的侧边间形成有一第一缝隙。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连接片设置于该外突部与该内缩部相邻的侧边间,并分别与该外突部及该内缩部的侧边连接,该内缩部用以朝该第一侧壁移动时经由该连接片连动该外突部脱出该卡槽。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侧壁具有一顶面垂直连接该第一面,该连接弹片包含一顶板连接该本体相反于该外突部及该内缩部的一端,并与该本体夹一角度以形成一脊部,该顶板设置覆盖于该顶面上。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脊部上形成有至少一弱化孔。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背板与该本体相对,且连接于该顶板连接该本体的另一端,该第一侧壁至少部分夹设于该背板及该本体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夹持板自该本体或该顶板延伸而出且与该外突部或该内缩部相邻并排;该夹持板并与该背板相对,该第一侧壁至少部分夹设于该夹持板与该背板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夹持板上具有一第一卡合部,该第一面上具有一第二卡合部与该第一卡合部卡合,外力压迫该内缩部时增加该第一卡合部及该第二卡合部间抵触的作用力。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定位凸耳设置于该背板上。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框体包含一突缘垂直连接于该第二侧壁,该顶板夹设于该突缘及该第一侧壁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框体包含一第三侧壁与该第二侧壁相间隔地平行,该背板夹设于该第三侧壁与该第一侧壁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外突部位于二该内缩部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内缩部位于二该外突部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面上形成有一凹槽,当该外力压迫该内缩部时,该内缩部至少部分进入该凹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及连接弹片。第一框体具有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具有第一面。第二框体与第一框体相组合,并具有第二侧壁;其中第二侧壁具有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且具有卡槽形成于第二面上。连接弹片设置于第一侧壁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其中,连接弹片包含本体、外突部及内缩部。本体设置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外突部自本体延伸而出,并至少部分伸入卡槽内以与卡槽卡合。内缩部自本体延伸而出且与外突部相邻并排,并相对于外突部朝第一侧壁退缩。其中,内缩部可弹性地朝第一面靠近,且内缩部在垂直第一面的方向上与外突部连动。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外突部与该内缩部相邻的侧边间形成有一第一缝隙。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连接片设置于该外突部与该内缩部相邻的侧边间,并分别与该外突部及该内缩部的侧边连接,该内缩部朝该第一侧壁移动时经由该连接片连动该外突部脱出该卡槽。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侧壁具有一顶面垂直连接该第一面,该连接弹片包含一顶板连接该本体相反于该外突部及该内缩部的一端,并与该本体夹一角度以形成一脊部;该顶板设置覆盖于该顶面上。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脊部上形成有至少一弱化孔。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背板与该本体相对,且连接于该顶板连接该本体的另一端,该第一侧壁至少部分夹设于该背板及该本体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夹持板自该本体延伸而出且与该外突部或该内缩部相邻并排,该夹持板并与该背板相对,该第一侧壁至少部分夹设于该夹持板与该背板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夹持板上具有一第一卡合部,该第一面上具有一第二卡合部与该第一卡合部卡合,该外力压迫该内缩部时增加该第一卡合部及该第二卡合部间抵触的作用力。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接弹片包含一定位凸耳设置于该背板上。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框体包含一突缘垂直连接于该第二侧壁,该顶板夹设于该突缘及该第一侧壁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框体包含一第三侧壁与该第二侧壁相间隔地平行,该背板夹设于该第三侧壁与该第一侧壁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外突部位于二该内缩部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内缩部位于二该外突部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面上形成有一凹槽,当该外力压迫该内缩部时,该内缩部至少部分进入该凹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框体的示意图;

图2B绘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框体的示意图;

图2C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示意图;

图2D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框体的示意图;

图3绘示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弹片组合于第一框体上的示意图;

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将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及连接弹片组装后的示意图,并透视出部分连接弹片;

图5A绘示对图4的组装结构进行拆卸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5B绘示对图4的组装结构进行拆卸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7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正面示意图;

图7B绘示图7A的连接弹片的背面示意图;

图8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正面示意图;以及

图9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正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20 电子装置

100、101 第一框体

110 第一侧壁

120 第一面

130 顶面

140 凹槽

150 卡合部

160 凹部

200、201 第二框体

210 第二侧壁

220 第二面

230 卡槽

240 突缘

250 第三侧壁

260 容置空间

300、301、700、800、900 连接弹片

310 本体

320 外突部

325 缝隙

330 内缩部

370 顶板

380 脊部

385 弱化孔

390 背板

400 夹持板

410 卡合槽

600 薄片

710 承挂凸耳

720 定位凸耳

810、910 连接片

920 外突部

930 内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较佳包含有显示器,或者本身即为显示装置,例如电视、电脑萤幕、行动电话、平板电脑、车用显示器或其他装置。

请参照图1、图2A至图2C、图3及图4,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框体的示意图,图2B绘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框体的示意图,图2C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示意图,图3绘示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弹片组合于第一框体上的示意图,以及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将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及连接弹片组装后的示意图,并透视出部分连接弹片。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10至少包含如图1所示的第一框体100、第二框体200及连接弹片30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较佳为电视显示器,第一框体100较佳为背框,第二框体200较佳为前框,但并不以此为限。此外,电子装置10较佳是在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的一侧边之间设置两个左右对称的连接弹片300,更佳是在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的相对两侧边之间分别设置两个左右对称的连接弹片300(如图1),然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2A所示,第一框体100具有第一侧壁110,其中第一侧壁110具有第一面120及大约垂直连接第一面120的顶面130。第一面120上形成有凹槽1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面120上还具有至少一卡合部150,较佳为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卡合部150,用以卡合连接弹片300,其中卡合部150包括但不限于卡勾或凸块结构。在较佳实施例中,顶面130上还形成有一凹部160,用以容纳连接弹片300的顶板370(参照图3),其中凹部160的深度较佳是大于或等于顶板370的厚度。

如图2B所示,第二框体200可与第一框体100相组合。第二框体200具有第二侧壁210,其中第二侧壁210具有与第一面120相对的第二面220,且具有卡槽230形成于第二面220上。第二框体200还包含突缘240与第三侧壁250,突缘240约略垂直连接第二侧壁210,第三侧壁250与第二侧壁210相间隔地大约平行,并在第三侧壁250与第二侧壁210之间形成可和第一框体100组合的容置空间260。

如图2C所示,连接弹片300包含本体310、外突部320及内缩部330;其中连接弹片300的材质较佳为金属类材质,然而其他具有弹性回复力的材料亦可应用于此处。外突部320自本体310朝着相反于顶板370的方向延伸而出,而较佳形成为类似突舌状的结构。内缩部330自本体310朝着相反于顶板370的方向倾斜延伸而出且与外突部320相邻并排,并相对于外突部320朝第一侧壁110退缩(如图3),即内缩部330具有自本体310向内倾斜的斜面。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弹片300较佳是形成有两个内缩部330,且外突部320设置于这两个内缩部330之间。此外,外突部320与内缩部330相邻的侧边间还形成有缝隙325。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弹片300还包含顶板370连接本体310相反于外突部320及内缩部330的一端,并与本体310夹一角度(较佳为90度)。顶板370及本体310的相交部位形成脊部380,且在脊部380上较佳是形成有至少一弱化孔385以使该处较易产生弹性变形。连接弹片300较佳还包含有与本体310相对设置的背板390,且背板390连接于顶板370连接本体310的另一端,因此背板390与本体310较佳为约略平行且夹有一空间。连接弹片300较佳还包含至少一夹持板400,夹持板400自顶板370延伸而出且与内缩部330相邻并排,并且与背板390相对。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夹持板400亦可由本体310伸出而与内缩部330并排。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板400上还具有一卡合槽410,用以和第一框体100的卡合部150进行卡合固定,其中较佳为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夹持板400并对应于两个卡合部150。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将卡合部150与卡合槽410的设置方式对调,亦即在第一面120上形成卡合槽,并在夹持板400上形成卡合部。

请参照图3与图4,连接弹片300可设置于第一框体100的第一侧壁110上,且较佳是至少部分连接弹片300(例如本体310)位于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210之间。如图4所示,在组装第一框体100、第二框体200与连接弹片300之后,顶板370设置覆盖于顶面130上并夹设于突缘240及第一侧壁110之间;外突部320至少部分伸入卡槽230内以与卡槽230卡合;内缩部330则相对于外突部320朝第一侧壁110退缩而可容纳于第一面120及第二面220之间。第一侧壁110至少部分夹设于背板390及本体310之间,且至少部分夹设于夹持板400与背板390之间;背板390夹设于第三侧壁250与第一侧壁110之间。

请参照图5A与图5B,图5A绘示对图4的组装结构进行拆卸前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5B绘示对图4的组装结构进行拆卸时的剖面示意图。当图4的组装结构要进行拆卸时,可使用Y型结构的薄片600从方向Y插入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的空隙,薄片600顶到内缩部330的斜面时,薄片600上顶的力量即被分化产生出朝第一侧壁110方向压迫的外力X,其中使用Y型结构的薄片600的优点在于施力较为平均,亦即可同时压迫到两个内缩部330的斜面,以确保设置在两个内缩部330之间的外突部320可以被压回。外力X由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210间压迫内缩部330,此时可增加卡合部150与卡合槽410(参照图3)间抵触的作用力,且内缩部330将至少部分进入凹槽140并可弹性地朝第一面120靠近。此时,内缩部330在垂直第一面120的方向上会与外突部320藉由本体310连动,使得内缩部330朝第一面120移动并经由本体310连动外突部320脱出卡槽230,进而使第二框体200脱出组装结构。进一步来说,薄片600所提供的外力X经由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210间压迫内缩部330时,可使内缩部330朝第一侧壁110移动并连动外突部320脱出卡槽230。当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分离后,薄片600施予内缩部330的力卸除后,内缩部330及外突部320则回弹复归至原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Y型结构的薄片600从方向Y插入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的空隙时,若该空隙较大,则可使用如图2D所示的第一框体101的结构,其中第一框体101不具有如图2A所示的凹槽140,并且连接弹片300较佳是以弹性材质制成,依此则可同样地在薄片600顶到内缩部330的斜面时连动外突部320被压回。

请参照图6,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至少包含第一框体101、第二框体201及连接弹片301。第一框体101类似于前述的第一框体100,差异在于第一框体101的侧面为平面结构,而不具有如图2A所示的凹槽140、卡合部150及凹部160。第二框体201相当于前述的第二框体200,此处不再赘述。连接弹片301类似于前述的连接弹片300,差异在于连接弹片301仅由本体310、外突部320及内缩部330所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弹片301可以使用胶接、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到第一侧壁110上,依此也可以达到前述卡合外框及轻易完成组装和拆卸的目的。

请参照图7A与图7B,图7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正面示意图,以及图7B绘示图7A的连接弹片的背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700类似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300,而相同标号代表相同元件,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差异在于连接弹片700更包括至少一承挂凸耳710及一定位凸耳720且都设置于背板390上。明确来说,承挂凸耳710由背板390向外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垂直朝顶板370方向延伸,藉以提供光学膜承挂功能,而定位凸耳720由背板390向外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大约垂直朝顶板370相反方向延伸,藉以提供扩散板定位功能。

请参照图8,图8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正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800类似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300,而相同标号代表相同元件,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差异在于连接弹片800的外突部320与内缩部330相邻的侧边间没有如图1所示的缝隙325,而是使外突部320与内缩部330相邻的侧边经由一连接片810连接结构810彼此相连。由于外突部320与内缩部330相邻的侧边彼此相连,因此在进行拆卸时,例如使用Y型治具插入对应两个内缩部330的位置,可增加内缩部330与外突部320的连动力,进而可更容易地完成拆卸动作。

请参照图9,图9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的正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900类似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弹片800,而相同标号代表相同元件,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差异在于将图8的外突部320与内缩部330的设置方式对换。换言之,连接弹片900的内缩部930设置于两个外突部920之间,且外突部920与内缩部930相邻的侧边经由一连接结构910彼此相连,因此在进行拆卸时,例如使用一字起子插入对应内缩部930的位置,可增加内缩部930与外突部920的连动力,进而可更容易地完成拆卸动作。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弹片900具有两个对称的外突部920,因此在组装时可以较稳定的与第二框体200卡合,并且在拆卸时只需使用一字起子而不用特殊的Y型治具,所以也比较方便。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使用特殊弹片结构来卡合外框,可以保有外观件较佳(例如前框与背框)的完整性。此外,依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组装结构,不仅可轻易完成组装,而且可以减少组装时间。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