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习字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451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习字格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习字文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习字格。



背景技术:

目前,在书法领域,有很多习字格,如田字格、米子格、九宫格和回字格等。但是上述各习字格都采用了方格格式,临习者对格中汉字的结构、笔划特征不能达到很好的识别效果。

于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方圆格,这种方圆格基本由一个方形和一个圆形构成,所述圆形位于方形内,通过设置所述圆形,以很好的适应汉字的汉字字形边缘轮廓是圆形而不是方形的规律,同时还能够避免了把汉字写的过大、过小、向左偏或向右偏。但是,这种方圆格,由于其圆形对汉字的束缚作用,使得书写出来的字体过于紧促,看上去有些小气,无法彰显汉字本身的大气、洒脱和磅礴之势,另外,这种方圆格缺乏对笔画缺少参考,对于练习者的帮助作用比较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习字格。该习字格能够对在书写汉字时提供笔划参考,同时,还能够避免汉字书写的过大或过小,能够体现汉字的大气、洒脱之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包括八边形,所述八边形包括用于在书写横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上横线和下横线、用于在书写竖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右竖线和左竖线、用于在书写撇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上撇线和下撇线,以及用于在书写捺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上捺线和下捺线,所述上横线、上捺线、右竖线、下撇线、下横线、下捺线、左竖线和上撇线首尾顺次连接。

上述的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线的中点和所述下横线的中点通过中竖线相连接,所述左竖线的中点和所述右竖线的中点通过中横线相连接,所述中横线和所述中竖线的交叉点形成汉字定位中心点,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与上横线之间的距离、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与下横线之间的距离、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与左竖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与右竖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上述的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边形,所述八边形位于所述四边形内。

上述的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边形为正方形。

上述的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边形包括用于与所述上横线相平行的上横边、用于与所述下横线相平行的下横边、用于与所述左竖线相平行的左竖边和用于与所述右竖线相平行的右竖边,所述上横边、右竖边、下横边和左竖边首尾顺次连接。

上述的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线与汉字定位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是所述上横线与上横边之间距离的二倍,所述下横线与汉字定位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是所述下横线与下横边之间距离的二倍,所述左竖线与汉字定位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是所述左竖线与左竖边之间距离的二倍,所述右竖线与汉字定位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是所述右竖线与右竖边之间距离的二倍。

上述的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边形包括用于与所述上撇线相平行的第一上斜边、用于与所述上捺线相平行的第二上斜边、用于与所述下撇线相平行的第一下斜边和用于与所述下捺线相平行的第二下斜边,所述第一上斜边、第二上斜边、第一下斜边和第二下斜边首尾顺次连接。

上述的一种习字格,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横线和中竖线均为虚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

2、本发明利用八边形的横、撇、竖和捺能为书写者书写基本笔划横、撇、竖和捺时提供有效的笔划参考。

3、本发明通过设计的八边形,对于笔划较长的主笔笔划需要伸出所述八边形时,八边形中的上撇线、下撇线、上捺线和下捺线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主笔可以根据字形结构从所述上撇线、下撇线、上捺线或下捺线选择伸出八边形,避免书写的汉字被过于束缚。

4、本发明通过在八边形中设置中横线和中竖线以及在中横线和中竖线交叉处形成的汉字定位中心点,能够对汉字进行有效的定位,避免在书写时汉字偏左、偏右、偏上或偏下。

5、本发明通过将所述中横线和中竖线设计为虚线,避免中横线和中竖线为实线时与所书写的汉字笔画造成混淆。

6、本发明通过设置四边形,为书写的汉字限定了一个最大的范围,即使对于笔划较长的主笔笔划需要伸出所述八边形时,所述四边形与八边形之间的空间即为笔划较长的主笔笔划伸出八边形的落笔之处。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书写汉字“永”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书写汉字“永”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八边形; 1-1—上横线; 1-2—上捺线;

1-3—右竖线; 1-4—下撇线; 1-5—下横线;

1-6—下捺线; 1-7—左竖线; 1-8—上撇线;

1-9—中横线; 1-10—中竖线; 1-11—汉字定位中心点;

2—四边形; 2-1—上横边; 2-2—右竖边;

2-3—下横边; 2-4—左竖边; 2-5—第一上斜边;

2-6—第二上斜边; 2-7—第一下斜边; 2-8—第二下斜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习字格,包括八边形1,所述八边形1包括用于在书写横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上横线1-1和下横线1-5、用于在书写竖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右竖线1-3和左竖线1-7、用于在书写撇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上撇线1-8和下撇线1-4,以及用于在书写捺笔划时供书写者参考的上捺线1-2和下捺线1-6,所述上横线1-1、上捺线1-2、右竖线1-3、下撇线1-4、下横线1-5、下捺线1-6、左竖线1-7和上撇线1-8首尾顺次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习字格的核心结构是八边形1,利用八边形1可以有效的为书写者提供笔划参考,具体的,通过上横线1-1和下横线1-5对横笔划“一”提供参考,通过左竖线1-7和右竖线1-3对竖笔划“丨”提供参考,通过上撇线1-8和下撇线1-4对撇笔划“丿”提供参考,通过上捺线和下捺线1-6对捺笔划“乀”提供参考,并且汉字就写在所述八边形1的内部,所以八边形1能够非常直观、方便、近距离的为书写者提供笔划参考。

另外,该习字格的八边形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方圆格中的内圆,由于其由竖线、横线、撇线和捺线构成,使得八边形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方圆格中的内圆空间更大,写出的字体不会紧促,看上去更加大气和洒脱。这种八边形1在提供笔划参考的作用以外,还能够避免汉字书写的过大或过小。并且,由于所述上撇线1-8位于所述八边形1的左上角位置,所述下撇线1-4位于所述八边形1的右下角位置,所述上捺线1-2位于所述八边形1的右上角位置,所述下捺线1-6位于所述八边形1的左下角位置,于是,对于笔划较长的主笔笔划需要伸出所述八边形1时,所述上撇线1-8、下撇线1-4、上捺线1-2和下捺线1-6具有非常直观的指示作用,主笔可以根据字形结构从所述上撇线1-8、下撇线1-4、上捺线1-2或下捺线1-6选择伸出八边形1,避免书写的汉字被过于束缚。

如图1所示,所述上横线1-1的中点和所述下横线1-5的中点通过中竖线1-10相连接,所述左竖线1-7的中点和所述右竖线1-3的中点通过中横线1-9相连接,所述中横线1-9和所述中竖线1-10的交叉点形成汉字定位中心点1-11,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与上横线1-1之间的距离、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与下横线1-5之间的距离、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与左竖线1-7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与右竖线1-3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中横线1-9和中竖线1-10以及在中横线1-9和中竖线1-10交叉处形成的汉字定位中心点1-11,能够对汉字进行有效的定位,避免在书写时汉字偏左、偏右、偏上或偏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以书写汉字“永”字时,第一笔的点靠近上横线1-1,第二笔横折钩的横笔划以上横线1-1为参照,起笔靠近上撇线1-8,第二笔横折钩的竖笔划可以以左竖线1-7或右竖线1-3为参考,沿着中竖线1-10由上向下并在到达下横线1-5处完成第二笔横折钩的钩笔划,第三笔横撇的横笔划从靠近左竖线1-7处起笔,以上横线1-1为参考进行书写,然后第三笔横撇的撇笔划,以上撇线1-8为参照进行书写,落笔处可以从下捺线1-6伸出所述八边形1,第四笔的撇以上撇线1-8或下撇线1-4为参考并从靠近上捺线1-2的位置开始书写,第五笔的捺笔划,以上捺线1-2或下捺线1-6为参考进行书写,落笔处从下撇线1-4伸出所述八边形1。由此可知,通过在该习字格上书写汉字“永”,所述八边形1能够为书写笔划提供有效的参考,并能够使书写的汉字“永”在八边形1内具有更大的空间,使得字体不会紧促,看上去更加大气和洒脱。

如图1所示,所述中横线1-9和中竖线1-10均为虚线。通过将所述中横线1-9和中竖线1-10设计为虚线,避免中横线1-9和中竖线1-10为实线时与所书写的汉字笔画造成混淆。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习字格还包括四边形2,所述八边形1位于所述四边形2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四边形2,为书写的汉字限定了一个最大的范围,即使对于笔划较长的主笔笔划需要伸出所述八边形1时,所述四边形2与八边形1之间的空间即为笔划较长的主笔笔划伸出八边形1的落笔之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四边形2为正方形。

如图3所示,所述四边形2包括用于与所述上横线1-1相平行的上横边2-1、用于与所述下横线1-5相平行的下横边2-3、用于与所述左竖线1-7相平行的左竖边2-4和用于与所述右竖线1-3相平行的右竖边2-2,所述上横边2-1、右竖边2-2、下横边2-3和左竖边2-4首尾顺次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上横线1-1与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之间的距离是所述上横线1-1与上横边2-1之间距离的二倍,所述下横线1-5与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之间的距离是所述下横线1-5与下横边2-3之间距离的二倍,所述左竖线1-7与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之间的距离是所述左竖线1-7与左竖边2-4之间距离的二倍,所述右竖线1-3与汉字定位中心点1-11之间的距离是所述右竖线1-3与右竖边2-2之间距离的二倍。本实施例中,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使的八边形1与四边形2符合黄金分割线的比例,能够非常明显的体现汉字之美。

如图4所示,以在该习字格内书写汉字“永”字为例,汉字“永”的第三笔横撇的撇笔划为主笔笔划,它可以从下捺线1-6伸出所述八边形1,但是又不会伸出四边形2,同理,第五笔的捺笔划也为主笔笔划,它可以从下撇线1-4伸出所述八边形1,但是又不会伸出所述四边形2。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四边形2包括用于与所述上撇线1-8相平行的第一上斜边2-5、用于与所述上捺线1-2相平行的第二上斜边2-6、用于与所述下撇线1-4相平行的第一下斜边2-7和用于与所述下捺线1-6相平行的第二下斜边2-8,所述第一上斜边2-5、第二上斜边2-6、第一下斜边2-7和第二下斜边2-8首尾顺次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