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头积木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4166发布日期:2018-06-02 04:3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头积木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文具用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头积木笔。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性笔或水性笔只有一头能够用于书写,其不仅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书写需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掉落或碰撞等意外情况时容易造成笔筒与笔头连接端的损坏,影响笔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头积木笔,以使笔的两端均可以用于书写,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书写需求;同时,还可以避免因笔筒与笔头的连接端的损坏而影响笔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头积木笔,其包括上笔头、下笔头、上笔帽、下笔帽以及笔筒;所述笔筒包括双向连接笔筒以及第一单向连接笔筒;所述双向连接笔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笔头和所述第一单向连接笔筒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双向连接笔筒的两端的连接机构相同;所述第一单向连接笔筒背离所述双向连接笔筒的一端与所述下笔头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笔帽和所述下笔帽分别与所述上笔头和所述下笔头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双向连接笔筒包括第一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两端面的第一管接头;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上笔头和所述第一单向连接笔筒的连接口处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管接头相匹配的内螺纹,且所述上笔头和所述第一单向连接笔筒的连接口分别通过螺纹机构与相应的所述第一管接头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单向连接笔筒背离所述双向连接笔筒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二管接头与所述第一管接头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管接头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下笔头与所述上笔头的接头相同,所述下笔头的连接口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管接头相匹配的内螺纹,且所述下笔头的连接口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第二管接头连接。

进一步,所述上笔帽和所述下笔帽的开口的内侧壁均分别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凸起;所述双向连接笔筒和所述第一单向连接笔筒的筒体的外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第一卡槽。

进一步,所述双向连接笔筒的筒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沿所述筒体周向分布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筒体的周向分布的第二环形凸起,且两个所述第二环形凸起距离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距离相等,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卡槽。

进一步,所述下笔帽背离所述下笔头的末端设置有凸台,且所述凸台的外侧壁设置有与所述上笔帽的内侧壁的凸起相匹配的第二卡槽。

进一步,所述笔筒还包括若干节第二单向连接笔筒;每节所述第二单向连接笔筒的一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管接头相匹配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设置有内螺纹;每节所述第二单向连接笔筒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管接头,且所述第三管接头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三管接头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管接头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所述上笔帽的外侧壁设置有笔夹,且所述笔夹沿所述上笔帽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笔夹的顶端通过连接柱与所述上笔帽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笔夹的底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所述连接柱的相对两侧设置有连通的穿线孔。

进一步,所述上笔头的内侧壁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三个限位柱,所述上笔头内的限位柱均抵住所述上笔头内的笔芯;所述下笔头的内侧壁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三个限位柱,所述下笔头内的限位柱均抵住所述下笔头内的笔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头积木笔,通过可拆卸连接的双向连接笔筒以及第一单向连接笔筒可以放置不同的笔芯,并通过上笔头和下笔头分别进行书写,从而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同时,通过两端设置有相同连接机构的双向连接笔筒,使得双向连接笔筒的两端分别可以用于与上笔头拆卸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因遇到掉落或碰撞等意外情况而造成双向连接笔筒与上笔头的一连接端损坏时,可以调换双向连接笔筒的另一端与上笔头连接,从而保证笔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双头积木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所述的上笔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所述的上笔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上笔帽101,上笔头102,双向连接笔筒103,第一管接头104,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第二管接头106,第一卡槽107,下笔头108,下笔帽109,第二卡槽110,笔夹111,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第三管接头113,穿线孔114,限位柱1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头积木笔,其包括:上笔头102、下笔头108、上笔帽101、下笔帽109以及笔筒;笔筒包括双向连接笔筒103以及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其中,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两端分别与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可拆卸连接,且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两端的连接机构相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背离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一端与下笔头108可拆卸连接;上笔帽101和下笔帽109分别与上笔头102和下笔头108可拆卸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的双头积木笔,通过可拆卸连接的双向连接笔筒103以及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可以放置不同的笔芯,并通过上笔头102和下笔头108分别进行书写,从而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同时,通过两端设置有相同连接机构的双向连接笔筒103,使得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两端分别可以用于与上笔头102拆卸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因遇到掉落或碰撞等意外情况而造成双向连接笔筒103与上笔头102的一连接端损坏时,可以调换双向连接笔筒103 的另一端与上笔头102连接,从而保证笔的正常使用。

具体地,双向连接笔筒103包括第一筒体以及设置于第一筒体的两端面的第一管接头104,第一管接头104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从而使得双向连接笔筒可以连接两个带有内螺纹结构的组件;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 的连接口处分别设置有与第一管接头104相匹配的内螺纹,且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的连接口分别通过螺纹机构与相应的第一管接头104连接,通过旋转将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双向连接笔筒103连接或拆开,从而便于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双向连接笔筒103组装/ 拆卸操作。

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背离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管接头 106,第二管接头106与第一管接头104的结构相同,第二管接头106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使得第一单向连接笔筒可以连接一个带有内螺纹结构的组件;下笔头108与上笔头102的接头相同,下笔头108的连接口处设置有与第二管接头106相匹配的内螺纹,且下笔头108的连接口通过螺纹结构与第二管接头 106连接,通过旋转将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下笔头108连接或拆开,从而便于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下笔头108的组装/拆卸。

上笔帽101和下笔帽109的开口的内侧壁均分别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凸起;双向连接笔筒103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的筒体的外侧壁分别设置有与凸起相匹配的第一卡槽107。从而通过相应凸起与卡槽的卡扣连接,便于上笔帽101和下笔帽109的固定和拔开。

在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两端调换后,为了保证上笔帽101的正常使用,其中,双向连接笔筒103的筒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沿筒体周向分布的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筒体的周向分布的第二环形凸起,且两个第二环形凸起距离第一环形凸起的距离相等,并分别与第一环形凸起形成第一卡槽107,这样,在将双向连接笔筒103与上笔头102的连接端调换到另一端后,使得上笔帽101的凸起仍可以与双向连接笔筒103另一端的第一卡槽107卡扣连接;或者,通过两个第一卡槽107可以将上笔帽101和下笔帽109同时与双向连接笔筒103开口连接。

同时,书写时为了将上笔帽101可以稳固地固定在下笔帽109的末端,在下笔帽109背离下笔头108的末端设置了凸台,且凸台的外侧壁设置有与上笔帽101内的凸起相匹配的第二卡槽110,从而使得上笔帽101卡扣固定在下笔帽109的末端,提高了上笔帽101与下笔帽109固定的稳固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为了便于使用者调节笔筒的长度,使其更好地符合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上述笔筒还包括若干节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其中,每节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的一端均设置有与第一管接头104相匹配的连接口,且连接口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每节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管接头113,且第三管接头113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第三管接头113的结构与第一管接头104的结构相同,从而便于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 与双向连接笔筒103和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的组装/拆卸。

使用时,使用者根据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的个数,从而实现笔筒长度的调节,使其更好地符合使用者的对笔筒的使用长度的需求。其中,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的个数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即可以为1个、2 个或多个,也可以不使用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头积木笔,其包括:上笔头102、下笔头108、上笔帽101、下笔帽109以及笔筒;笔筒包括双向连接笔筒103以及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

其中,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两端分别与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 可拆卸连接,且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两端的连接机构相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 105背离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一端与下笔头108可拆卸连接;上笔帽101和下笔帽109分别与上笔头102和下笔头108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双向连接笔筒103包括第一筒体以及设置于第一筒体的两端面的第一管接头104;第一管接头104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的连接口处分别设置有与第一管接头104相匹配的内螺纹,且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的连接口分别通过螺纹机构与相应的第一管接头104连接,通过旋转将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双向连接笔筒103连接或拆开,从而便于上笔头102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双向连接笔筒103组装/拆卸操作。

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背离双向连接笔筒10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管接头 106;第二管接头106与第一管接头104的结构相同,第二管接头106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下笔头108与上笔头102的接头相同,下笔头108的连接口处设置有与第二管接头106相匹配的内螺纹,且下笔头108的连接口通过螺纹结构与第二管接头106连接,通过旋转将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下笔头108连接或拆开,从而便于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与下笔头108的组装/拆卸。

上笔帽101和下笔帽109的开口的内侧壁均分别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凸起;双向连接笔筒103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的筒体的外侧壁分别设置有与凸起相匹配的第一卡槽107。从而通过相应凸起与卡槽的卡扣连接,便于上笔帽101和下笔帽109的固定和拔开。

双向连接笔筒103的筒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沿筒体周向分布的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筒体的周向分布的第二环形凸起,且两个第二环形凸起距离第一环形凸起的距离相等,并分别与第一环形凸起形成第一卡槽107,这样,在将双向连接笔筒103与上笔头102的连接端调换到另一端后,使得上笔帽101的凸起仍可以与双向连接笔筒103另一端的第一卡槽107 卡扣连接。

在下笔帽109背离下笔头108的末端设置了凸台,且凸台的外侧壁设置有与上笔帽101内的凸起相匹配的第二卡槽110,从而使得上笔帽101卡扣固定在下笔帽109的末端,提高了上笔帽101与下笔帽109固定的稳固性。

笔筒还包括2节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其中,每节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 的一端均设置有与第一管接头104相匹配的连接口,且连接口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每节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管接头113,且第三管接头113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第三管接头113的结构与第一管接头104的结构相同,从而便于第二单向连接笔筒112与双向连接笔筒103和和第一单向连接笔筒105的组装/拆卸。

同时,上笔帽101的外侧壁设置有笔夹111,且笔夹111沿上笔帽101的长度方向设置;笔夹111的顶端通过连接柱与上笔帽1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笔夹111的底端为自由端,从而通过笔夹111可以防止笔筒在桌面上滚动,有利于笔的安全放置,并且通过笔夹111便于笔的夹持固定。

优选地,连接柱的相对两侧设置有连通的穿线孔114,从而通过穿线孔114 便于挂绳的固定,可以将笔挂起或作为饰品佩戴。

其中,为了提高笔芯固定的稳定性,上笔头102的内侧壁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4个限位柱115,上笔头102内的限位柱115均抵住上笔头102内的笔芯;下笔头108的内侧壁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4个限位柱115,下笔头 108内的限位柱115均抵住下笔头108内的笔芯,从而使得上笔头102内的笔芯和下笔头108内的笔芯得到稳定的固定,有利于其分别进行书写。

本实施例中,上笔头102或下笔头108内的限位柱115的个数包括但局限于4个,其还可以为3个或5个等。但是,为了保证上笔头102或下笔头108 内的笔芯的固定的稳定性,其内的限位柱115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双头积木笔的各部件均采用螺纹结构可拆卸连接,因此,其便于个部件的组装/拆卸;并且,当某一部件完全损坏后,可以将损坏的部件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更换,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