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9958阅读:1488来源:国知局
多面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广告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多面屏。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对于显示屏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目前的显示屏通常利用背胶将泡棉粘贴于框架上,泡棉无法粘贴平整,使得泡棉与框架之间容易产生气泡,导致显示效果下降。另外,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显示屏的内容。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多面屏,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面屏,实现多面显示的同时,提高显示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面屏,包括结构相同的主视屏、左视屏、右视屏和仰视屏,分别设有显示模块、第一框架和第一缓冲件,所述显示模块收容于第一框架内,所述显示模块包含背光模块、传感器膜、第二缓冲件及设置于背光模块上方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块的底部设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的上方设有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上方设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有依次迭设的上增亮膜、下增亮膜和扩散片,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并与第一框架间隔设置,所述传感器膜粘贴于第一缓冲件上,并与第一框架相间隔,所述第二缓冲件夹设于传感器膜与第一框架之间,所述主视屏的两侧分别与左视屏的一侧和右视屏的一侧无缝拼接,所述主视屏的顶部与仰视屏的一侧无缝拼接,所述仰视屏的两侧分别与左视屏的顶部和右视屏的顶部无缝拼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显示面板包含依次迭设的上偏光板、彩色滤光片、薄膜晶体管和下偏光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显示屏还包含基板,所述基板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上方,并与上偏光板粘贴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框架包含底板、顶框和收容部,所述顶框设置于底板的周缘,并与底板构成收容部以收容显示模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显示屏还包含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底框、侧框和容置部,所述侧框设置于底框的周缘,底框和侧框的中部设置有容置部。

本实用新型多面屏,包括结构相同的主视屏、左视屏、右视屏和仰视屏,分别设有显示模块、第一框架和第一缓冲件,显示模块包含背光模块、传感器膜、第二缓冲件及显示面板,背光模块设有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第一缓冲件设置于反射片上并与第一框架间隔设置,传感器膜粘贴于第一缓冲件上并与第一框架相间隔,第二缓冲件夹设于传感器膜与第一框架之间;主视屏的两侧分别与左视屏的一侧和右视屏的一侧无缝拼接,主视屏的顶部与仰视屏的一侧无缝拼接,仰视屏的两侧分别与左视屏的顶部和右视屏的顶部无缝拼接,如此设置,实现多面显示的同时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主视屏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面屏,包括结构相同的主视屏1、左视屏2、右视屏3和仰视屏4。

以所述主视屏1、左视屏2、右视屏3和仰视屏4中的主视屏1做代表进行结构说明。如图2所示,其具有基板10、显示模块、第一缓冲件40、第一框架50和第二框架60。而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块30。

所述基板10与所述显示面板20平行,并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上方。基板10为长方体,形状尺寸大于显示面板20的形状尺寸。基板10是透明基板,例如玻璃基板或是陶瓷基板等透明基板。优选地,基板10为玻璃基板。

所述显示面板20包括依次迭设的上偏光板21、彩色滤光片22、薄膜晶体管23和下偏光板24。基板10与上偏光板21由第一胶层91粘贴固定。第一胶层91与上偏光板21形状大小大致相同,设置于基板10与上偏光板21之间。优选地,第一胶层91为光学胶。

所述上偏光板21、彩色滤光片22、薄膜晶体管23和下偏光板24相互平行,并接触设置。上偏光板21与下偏光板24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彩色滤光片22与薄膜晶体管23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上偏光板21与下偏光板24的形状尺寸小于彩色滤光片22与薄膜晶体管23的形状尺寸。彩色滤光片22包含遮光部25,遮光部25用以防止漏光,提高颜色对比度。遮光部25位于彩色滤光片22朝向薄膜晶体管23的表面,且位于所述表面的周缘。较佳地,所述遮光部25为黑色矩阵。

所述背光模块30设置于显示面板20下方,包括依次迭设的光学膜片31、导光板32和反射片33,具体的,光学膜片31、导光板32和反射片33相互平行并接触设置。光学膜片31和导光板32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且均小于反射片33的形状尺寸。光学膜片31包括依次迭设的上增亮膜34、下增亮膜35和扩散片36,上增亮膜34、下增亮膜35和扩散片36相互平行并接触设置。上增亮膜34、下增亮膜35和扩散片36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

所述第一缓冲件40与光学膜片31平行,且第一缓冲件40设置于反射片33的底面。第一缓冲件40的形状尺寸与反射片33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40的形状尺寸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反射片33的形状尺寸。第一缓冲件40具有粘性,由其粘性直接粘贴设置于反射片33的底面。

所述第一框架50收容显示面板20、背光模块30、第一缓冲件40和第二框架60。第一框架50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框体。第一框架50包括底板51、顶框52及收容部53。底板51与第一缓冲件40平行。顶框52设置于底板51的周缘,与底板51大致垂直,并由底板51的周缘延伸。如此,顶框52与底板51共同围成所述收容部53,以收容显示面板20、背光模块30、第一缓冲件40和第二框架60。

所述底板51位于第一缓冲件40下方,且与第一缓冲件40的下表面间隔设置。顶框52环绕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块30设置。顶框52的顶面与基板10的底面由第二胶层92粘贴固定,以共同封闭显示面板20、背光模块30、第一缓冲件40和第二框架60。第二胶层92为中空的矩形片状结构,形状大小与顶框52的形状大小大致相同,设置于顶框52与基板10之间。

所述第二框架60收容显示面板20及背光模块30,以形成模块化的显示模块。第二框架60为两端开口的框体,包括底框61、侧框62及容置部63。底框61为中空的框体,其中部贯通开设第一容置部631。侧框62设置于底框61的周缘,与底框61大致垂直,并由底框61的周缘延伸,侧框62中部贯通开设第二容置部632。所述容置部63包括所述第一容置部631与第二容置部632,分别用以收容背光模块30和显示面板20。

所述底框61位于下偏光板24下方,环绕背光模块30设置。底框61的顶面和上增亮膜34的顶面平齐,底框61的底面和反射片33的底面平齐。显示面板20、背光模块30与第二框架60之间还设置有胶带93,一方面用以固接显示面板20、背光模块30与第二框架60,另一方面还用于防止显示面板20、背光模块30与第二框架60之间的间隙处漏光。

具体的,所述底框61的顶面和上增亮膜34的顶面与下偏光板24的底面之间设置有胶带93。胶带93大致为中空的矩形片状结构。胶带93的形状大小大于与下偏光板24和上增亮膜34的形状大小,将下偏光板24与底框61和上增亮膜34粘贴固定。优选的,胶带93为遮光胶带,用以更好的防止下偏光板24与底框61和上增亮膜34的间隙处漏光。底框61的底面与底板51的顶面间隔设置。底框61的底面邻近内周缘处还设置有凹槽64,凹槽64与容置部63贯通,用于收容反射片33。

第一缓冲件40由自身粘性直接粘设于反射片33上,相较于将一泡棉层藉由背胶贴合于第一框架50的底板51上,其贴合更加平整,不会产生气泡,避免了产生水波纹,且缓冲效果较好。

还包含传感器膜70,所述传感器膜70为压力触控传感器膜。传感器膜70由第三胶层94粘贴于第一缓冲件40的底面上,且与所述底板51间隔设置。传感器膜70与第一缓冲件40平行。传感器膜70的形状尺寸与第一缓冲件40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所述第一缓冲件40受压变形,作用于传感器膜70上,传感器膜70受压从而输出回馈讯号。

所述主视屏1的两侧分别与左视屏2的一侧无缝拼接,所述主视屏1的顶部与仰视屏4的一侧无缝拼接,所述仰视屏4的两侧分别与左视屏2的顶部无缝拼接和与所述右视屏3的顶部无缝拼接,实现多平显示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视屏1、左视屏2和右视屏3垂直于地面,能够保证图像投影到主视屏1、左视屏2和右视屏3上,避免图像变形和调整投影仪的不便。所述左视屏2与主视屏1之间的夹角等于90°。可使观众能够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且不会感觉到投影画面的变形。当然,也可设定所述左视屏2与所述主视屏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也能带来不错的体验效果,也不会感觉到投影画面的变形。

所述右视屏3与所述主视屏1之间的夹角等于90°。可使观众能够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且不会感觉到投影画面的变形。当然,也可设定右视屏3与所述主视屏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也能带来不错的体验效果,也不会感觉到投影画面的变形。所述仰视屏4与所述主视屏1之间的夹角等于90°。可使观众能够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且不会感觉到投影画面的变形。当然,也可设定仰视屏4与所述主视屏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也能带来不错的体验效果,也不会感觉到投影画面的变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