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器工作原理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5833发布日期:2018-09-04 22:44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器工作原理演示装置,属于机械基础教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已经普及开来,但是由于同学们实践较少专业知识掌握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难懂的理论知识理解较为困难,课堂教具(演示仪)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减速器工作原理是机械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减速器工作原理传统教学中,通过减速器基本原理的实际模拟,方便学生直观了解减速器的基本原理,提高教学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速器工作原理演示装置,解决上述技术被江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速器工作原理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输入轴、输入行程演示装置、齿轮减速演示系统、蜗杆减速演示系统和行星减速演示系统,壳体内右端近底部设置输入轴,壳体后侧设置输入行程演示装置,输入行程演示装置下端与输入轴连接,输入轴近后端右侧设置齿轮减速演示系统,输入轴中部上侧设置蜗杆减速演示系统,输入轴前端设置行星减速演示系统,所述齿轮减速演示系统包括齿轮减速机构和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齿轮减速机构与输入轴连接,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设置在壳体后侧,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下端与齿轮减速机构连接,所述蜗杆减速演示系统包括蜗杆减速机构和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蜗杆减速机构与输入轴连接,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设置在壳体左侧,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下端与蜗杆减速机构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演示系统包括行星减速机构和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行星减速机构与输入轴连接,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设置在壳体前侧,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下端与行星减速机构连接。

所述输入轴后端设置手柄。手工旋转操作,更容易观察,加深记忆。

所述输入行程演示装置包括输入演示带和输入演示轴,输入演示轴设置在壳体后侧近上端,输入演示轴与输入轴之间设置输入演示带连接。方便对输入行程的观测。

所述齿轮减速机构包括输入齿轮A、输出齿轮和输出轴A,输入齿轮A设置在输入轴的近后端,输出齿轮通过输出轴A设置在输入齿轮A右侧,输入齿轮A与输出齿轮啮合。演示齿轮减速器的减速原理。

所述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包括齿轮演示带和齿轮演示轴,齿轮演示轴设置在壳体的后侧近上端,齿轮演示轴与输出轴A之间设置齿轮演示带。方便对齿轮输出行程的观测。

所述蜗杆减速机构包括蜗杆、蜗轮和输出轴B,蜗杆设置在输入轴中部,蜗轮通过输出轴B设置在蜗杆上侧,蜗杆与蜗轮啮合。演示蜗杆减速器的减速原理。

所述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包括蜗杆演示带和蜗杆演示轴,蜗杆演示轴设置在壳体的左侧近上端,蜗杆演示轴与输出轴B之间设置蜗杆演示带。方便对蜗杆输出行程的观测。

所述行星减速机构包括输入齿轮B、行星轮、内齿轮和输出轴C,输入齿轮B设置在输入轴前端,输入齿轮B外侧啮合连接行星轮,行星轮外侧设置内齿轮,行星轮与内齿轮啮合,内齿轮通过输出轴C设在壳体上。演示行星减速器的减速原理。

所述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包括行星演示带和行星演示轴,行星演示轴设置在壳体的前侧近上端,行星演示轴与输出轴C之间设置行星演示带。方便对行星输出行程的观测。

所述输入演示轴、齿轮演示轴、蜗杆演示轴、行星演示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方便同时观测运动行程。

所述输入演示带上设有标记线。

所述齿轮演示带上设有标记线。

所述蜗杆演示带上设有标记线。

所述行星演示带上设有标记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速器工作原理演示装置,壳体为透明壳体,输出轴A、输出轴B和输出轴C直径相同,各个演示轴的直径也相同,旋转手柄,输入轴转动带动各个减速机构做运动,同时输入演示带转动,各个输出演示带也转动,观测各个演示带的行程,方便观测减速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方便观测壳体内各个减速机构的减速原理,也方便观测,减速效果;方便学生直观了解减速器的基本原理,提高教学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4为图1中行星减速机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壳体 2、输入轴 3、输入行程演示装置 3.1、输入演示带 3.2、输入演示轴 4、齿轮减速演示系统 4.1、齿轮减速机构 4.1.1、输入齿轮A 4.1.2、输出齿轮 4.1.3、输出轴A 4.2、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 4.2.1、齿轮演示带 4.2.2、齿轮演示轴 5、蜗杆减速演示系统 5.1、蜗杆减速机构 5.1.1、蜗杆 5.1.2、蜗轮 5.1.3、输出轴B 5.2、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 5.2.1、蜗杆演示带 5.2.2、蜗杆演示轴 6、行星减速演示系统 6.1、行星减速机构 6.1.1、输入齿轮B 6.1.2、行星轮 6.1.3、内齿轮 6.1.4、输出轴C 6.2、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 6.2.1、行星演示带 6.2.2、行星演示轴 7、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发明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所述减速器工作原理演示装置,包括壳体1、输入轴2、输入行程演示装置3、齿轮减速演示系统4、蜗杆减速演示系统5和行星减速演示系统6,壳体1内右端近底部设置输入轴2,壳体1后侧设置输入行程演示装置3,输入行程演示装置3下端与输入轴2连接,输入轴2近后端右侧设置齿轮减速演示系统4,输入轴2中部上侧设置蜗杆减速演示系统5,输入轴2前端设置行星减速演示系统6,所述齿轮减速演示系统4包括齿轮减速机构4.1和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4.2,齿轮减速机构4.1与输入轴2连接,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4.2设置在壳体1后侧,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4.2下端与齿轮减速机构4.1连接,所述蜗杆减速演示系统5包括蜗杆减速机构5.1和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5.2,蜗杆减速机构5.1与输入轴2连接,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5.2设置在壳体1左侧,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5.2下端与蜗杆减速机构5.1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演示系统6包括行星减速机构6.1和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6.2,行星减速机构6.1与输入轴2连接,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6.2设置在壳体1前侧,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6.2下端与行星减速机构6.1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2后端设置手柄7;所述输入行程演示装置3包括输入演示带3.1和输入演示轴3.2,输入演示轴3.2设置在壳体1后侧近上端,输入演示轴3.2与输入轴2之间设置输入演示带3.1连接;所述齿轮减速机构4.1包括输入齿轮A4.1.1、输出齿轮4.1.2和输出轴A4.1.3,输入齿轮A4.1.1设置在输入轴2的近后端,输出齿轮4.1.2通过输出轴A4.1.3设置在输入齿轮A4.1.1右侧,输入齿轮A4.1.1与输出齿轮4.1.2啮合;所述齿轮输出行程演示装置4.2包括齿轮演示带4.2.1和齿轮演示轴4.2.2,齿轮演示轴4.2.2设置在壳体1的后侧近上端,齿轮演示轴4.2.2与输出轴A4.1.3之间设置齿轮演示带4.2.1;所述蜗杆减速机构5.1包括蜗杆5.1.1、蜗轮5.1.2和输出轴B5.1.3,蜗杆5.1.1设置在输入轴2中部,蜗轮5.1.2通过输出轴B5.1.3设置在蜗杆5.1.1上侧,蜗杆5.1.1与蜗轮5.1.2啮合;所述蜗杆输出行程演示装置5.2包括蜗杆演示带5.2.1和蜗杆演示轴5.2.2,蜗杆演示轴5.2.2设置在壳体1的左侧近上端,蜗杆演示轴5.2.2与输出轴B5.1.3之间设置蜗杆演示带5.2.1;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1包括输入齿轮B6.1.1、行星轮6.1.2、内齿轮6.1.3和输出轴C6.1.4,输入齿轮B6.1.1设置在输入轴2前端,输入齿轮B6.1.1外侧啮合连接行星轮6.1.2,行星轮6.1.2外侧设置内齿轮6.1.3,行星轮6.1.2与内齿轮6.1.3啮合,内齿轮6.1.3通过输出轴C6.1.4设在壳体1上;所述行星输出行程演示装置6.2包括行星演示带6.2.1和行星演示轴6.2.2,行星演示轴6.2.2设置在壳体1的前侧近上端,行星演示轴6.2.2与输出轴C6.1.4之间设置行星演示带6.2.1;所述输入演示轴3.2、4齿轮演示轴4.2.2、5蜗杆演示轴5.2.2、6行星演示轴6.2.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输入演示带3.1上设有标记线;所述齿轮演示带4.2.1上设有标记线;所述蜗杆演示带5.2.1上设有标记线;所述行星演示带6.2.1上设有标记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