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铅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1431发布日期:2019-01-22 22:48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铅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学习用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铅笔。



背景技术:

铅笔是一种用来书写以及绘画素描专用的笔类,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木制铅笔为了维持书写顺利,需要时常卷削,自动铅笔的出现正顺应了人们使用方便的需要。自动铅笔,顾名思义,即不用卷削,能自动或半自动出芯的铅笔。现在学生们使用的自动铅笔有这样的缺点:每当一支铅将要用完时,总有一小段铅不能继续使用而被浪费;另外,当我们想要打铅时总得需要把手指绕到笔杆尾处去按动笔尾的推杆,有时会不太方便;还有,大部分的自动铅笔不能提前预知铅的使用情况,以致出现考试时铅笔没芯等尴尬情况,给正常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铅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自动铅笔,包括笔壳,笔壳为半透明材质,笔壳的上部为弧形结构,笔壳的顶面固定连接铅管的底面,铅管与笔壳的中心线共线,铅管分别同时与笔壳内部、外界相通,笔壳的内壁顶部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弹簧的上端,第一弹簧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摩擦板的顶面,笔壳内上下两部分别固定安装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之间通过履带连接,履带为双面齿传动带,笔壳的上部一侧开设透槽,笔壳的内壁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轮架的一侧,轮架的另一侧固定安装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外周一侧位于笔壳外,第二齿轮能够与履带的外周啮合,透槽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连接挡片的一端,挡片的另一端均朝向笔壳内部,且挡片的另一端能够分别插入至第二齿轮的相邻两齿之间,履带的外周一侧固定安装触头,第二齿轮和触头分别位于履带的两侧,触头的顶面开设盲孔,铅芯能够插入至盲孔内且铅芯的外周能够与盲孔的内壁接触配合,触头能够插入至两个摩擦板之间,触头、履带和铅芯能够分别从轮架内穿过。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动铅笔,所述的触头为T型结构,履带的外周一侧固定连接触头的水平杆的一侧,触头的竖直杆的顶面开设盲孔,触头的竖直杆能够插入至两个摩擦板之间,且触头的竖直杆的两侧能够分别同时与两个摩擦板的内侧接触配合,触头的水平杆的顶面两侧能够分别同时与两个摩擦板的底面接触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动铅笔,所述的笔壳的底部一侧固定安装笔夹。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动铅笔,所述的触头的底面固定安装红色标志物。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动铅笔,所述的笔壳的内壁另一侧固定连接导向杆的一端,导向杆从第二弹簧内穿过,轮架的一侧开设导向孔,第二弹簧的直径大于导向孔的直径,导向孔的两端均与笔壳内部相通,导向杆从导向孔内穿过,且导向杆的外周能够与导向孔的内壁接触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正常状态下,挡片的另一端分别插入至第二齿轮的相邻两齿之间,此时第二齿轮无法转动,从而起到固定铅芯的作用,当需要出铅时,轻轻向内按压第二齿轮,此时第二弹簧收缩,挡片脱离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能够自由转动,此时逆时针转动第二齿轮,由于第二齿轮与履带啮合,从而能够带动履带顺时针转动,触头向上运动,触头的顶面与铅芯的底面接触配合,从而将铅芯顶出铅管,调节完后松开第二齿轮,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二齿轮重新与挡片接触配合,铅芯位置固定;当一支铅使用完毕时,触头位于笔尖处两个摩擦板之间,此时很容易即可把铅芯插入至盲孔内,再反向转动第二齿轮即可实现装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全新的笔芯传送装置,改变了通过按动笔尾处的推杆来出铅的方式,第二齿轮的位置靠近笔尖,使用者能够直接通过手指转动第二齿轮,使出铅变得更加简单易行,触头与摩擦板的紧密配合也使得铅芯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尽可能地减少铅芯的浪费,通过笔壳的半透明结构能够看清楚笔壳内的铅芯使用情况,有利于使用者对铅芯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Ⅰ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Ⅱ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笔壳 2铅管 3第一弹簧 4摩擦板 5第一齿轮 6履带 7透槽 8第二弹簧 9轮架 10第二齿轮 11挡片 12触头 13导向杆 14导向孔 15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自动铅笔,包括笔壳1,笔壳1为半透明材质,笔壳1的上部为弧形结构,笔壳1的顶面固定连接铅管2的底面,铅管2与笔壳1的中心线共线,铅管2分别同时与笔壳1内部、外界相通,笔壳1的内壁顶部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的上端,第一弹簧3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摩擦板4的顶面,笔壳1内上下两部分别固定安装第一齿轮5,第一齿轮5之间通过履带6连接,履带6为双面齿传动带,笔壳1的上部一侧开设透槽7,笔壳1的内壁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弹簧8的一端,第二弹簧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轮架9的一侧,轮架9的另一侧固定安装第二齿轮10,第二齿轮10的外周一侧位于笔壳1外,第二齿轮10能够与履带6的外周啮合,透槽7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连接挡片11的一端,挡片11的另一端均朝向笔壳1内部,且挡片11的另一端能够分别插入至第二齿轮10的相邻两齿之间,履带6的外周一侧固定安装触头12,第二齿轮10和触头12分别位于履带6的两侧,触头12的顶面开设盲孔15,铅芯能够插入至盲孔15内且铅芯的外周能够与盲孔15的内壁接触配合,触头12能够插入至两个摩擦板4之间,触头12、履带6和铅芯能够分别从轮架9内穿过。本实用新型正常状态下,挡片11的另一端分别插入至第二齿轮10的相邻两齿之间,此时第二齿轮10无法转动,从而起到固定铅芯的作用,当需要出铅时,轻轻向内按压第二齿轮10,此时第二弹簧8收缩,挡片11脱离第二齿轮10,第二齿轮10能够自由转动,此时逆时针转动第二齿轮10,由于第二齿轮10与履带6啮合,从而能够带动履带6顺时针转动,触头12向上运动,触头12的顶面与铅芯的底面接触配合,从而将铅芯顶出铅管2,调节完后松开第二齿轮10,在第二弹簧8的弹力作用下,第二齿轮10重新与挡片11接触配合,铅芯位置固定;当一支铅使用完毕时,触头12位于笔尖处两个摩擦板4之间,此时很容易即可把铅芯插入至盲孔15内,再反向转动第二齿轮10即可实现装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全新的笔芯传送装置,改变了通过按动笔尾处的推杆来出铅的方式,第二齿轮10的位置靠近笔尖,使用者能够直接通过手指转动第二齿轮10,使出铅变得更加简单易行,触头12与摩擦板4的紧密配合也使得铅芯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尽可能地减少铅芯的浪费,通过笔壳1的半透明结构能够看清楚笔壳1内的铅芯使用情况,有利于使用者对铅芯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的触头12为T型结构,履带6的外周一侧固定连接触头12的水平杆的一侧,触头12的竖直杆的顶面开设盲孔15,触头12的竖直杆能够插入至两个摩擦板4之间,且触头12的竖直杆的两侧能够分别同时与两个摩擦板4的内侧接触配合,触头12的水平杆的顶面两侧能够分别同时与两个摩擦板4的底面接触配合。通过转动第二齿轮10带动触头12上升,且触头12的水平杆分别与摩擦板4的底面接触后第一弹簧3收缩,触头12能够继续上升一小段距离,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铅芯。

具体的,为了便于携带和防止笔壳1滚落地面摔断铅芯,本实施例所述的笔壳1的底部一侧固定安装笔夹。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触头12的底面固定安装红色标志物。该结构能够作为检测用铅情况的指标,半透明的笔壳1能够让使用者更加明确地了解到铅芯的使用情况。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笔壳1的内壁另一侧固定连接导向杆13的一端,导向杆13从第二弹簧8内穿过,轮架9的一侧开设导向孔14,第二弹簧8的直径大于导向孔14的直径,导向孔14的两端均与笔壳1内部相通,导向杆13从导向孔14内穿过,且导向杆13的外周能够与导向孔14的内壁接触配合。通过导向杆13、轮架9和导向孔14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对轮架9起导向作用,从而能够使轮架9的运行更加稳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