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0828发布日期:2019-09-24 23:42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涉及硬笔书写工具,具体涉及到硬笔书写工具的笔握,以在普通笔上使用特殊设计的笔握为基点,同时采用整体、系统的引导方法,使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较为容易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书写姿势。



背景技术:

提笔写字几乎人人都会,手指夹起笔就可以写,用笔似乎十分简单。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握笔错误,千姿百态。错误的握笔危害很大,写字难看,版面乱七八糟,书写速度慢,容易疲劳,甚至影响健康;特别是小学生、中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往往引起错误的坐姿,是诱发近视、斜视、脊柱骨弯曲、高低肩的一个重要原因;书写速度和版面是否整洁则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市面上的普通中性笔、圆珠笔、钢笔和铅笔等,质量参差不齐;但无论好坏,都普遍存在笔握设计过于简单或设计不科学的问题,不利于中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特别是孩子初学写字时使用的普通铅笔,过于纤细、光滑,尤其不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甚至正是握笔姿势不正确和坐姿不正确的源头。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正姿笔,试图帮助中小学生按照正确的姿势写字,比较典型的是电子告警笔,但存在以下问题:

(1)效果有限:只是通过“电子眼”检测眼睛与“电子眼”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坐姿是否正确,难免以偏概全,只能保证距离不能保证正确的姿势;而且距离检测本身误差大、易受干扰;

(2)使用麻烦:需要反复充电、开关按钮;使用铅笔芯时尤其麻烦,更换笔芯需要家长帮助,甚至还有联系厂家支持;

(3)价格昂贵:动辄接近100元的价格,不利于普及推广,丢了很心疼;

(4)不利于养成长久的正确姿势:由于加入了电子检测和报警部分,笔整体偏重,且重心偏上,不利于小学生长时间握持书写;握笔引导过于简单且不科学,不能保证握笔正确;单一的距离检测,有可能加剧高低肩的问题;长期使用后,由于对电子提示的依赖,一旦离开正姿笔或正姿笔没电不能提示,又回到老样子。

除在笔上做改进之外,人们在正确握笔、正确坐姿上也没少花心思,比如提出著名的“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身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虽简单易记,但有些抽象实际并不好执行,没办法总是拿个尺子去测量;而且因为身高、桌椅高度、手大小不一等因素,机械的执行反而无益。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极力倡导、努力推广却收效甚微的原因。

在纠正自己孩子错误握笔姿势和坐姿方面费了很大的劲,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孩子依然需要时常提醒。反复思考缘由,深深觉得正确握笔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身体因素(身高、手大小)、因素(认知、习惯)、环境因素(桌椅、笔、光线、书本、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督促)。而初始养成的习惯则至关重要,错误的习惯一旦养成非常难以纠正。所谓“慎初”“慎微”“慎独”。而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和关键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书写工具笔的本身,最为关键的正是笔握。以笔握为突破点,综合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力学和美学,设计出易于正确握持的笔握;并以此为基点,以点带面,系统性的解决握笔、坐姿的问题,从而解决书写姿势的问题。传统的笔握和某些改进型的笔握,并不利于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坐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目的是使得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知道并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握笔位置和握笔方法; 再辅以正确的坐姿,让使用者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其与笔杆、按钮、笔头和笔尖组成整支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握上设置有大拇指引导凹槽、食指引导凹槽、“寸线”、“寸环” 、“山脊线”、“山脊” 、“拇指线”和“拇指环”;

其中,寸线设置在笔握外援与λ平面相交的位置,在λ平面内部,寸线距离笔尖一寸的距离,以便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食指离笔尖最近的距离,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寸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越过寸线时,会感觉到寸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食指回到寸线以上;

山脊线位于α平面与笔握边缘相交处,与笔杆中心轴同在α平面,山脊线下端与寸线相交,上端在笔握根部附件,山脊线构设为向使用者明确标示出握笔时,大拇指应与食指保持合适的距离置,不能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山脊则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在大拇指或食指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时,感觉到山脊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位置,使拇指和食指保持在山脊线的两侧;

拇指线构设为离离寸线4.5mm的距离,比寸线离笔尖的距离更远,所述拇指线构设为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握笔时拇指的位置极限,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拇指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拇指越过拇指线时,会感觉到拇指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拇指回到拇指线108以上;

其中,α平面为:笔挂对称轴与笔杆中心轴形成的平面,也称为笔的垂直平面;

λ平面为:离笔尖一寸远处,与笔杆轴性垂直的平面,也就是“寸线”所占的平面。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大拇指引导凹槽是大拇指指甲盖与μ平面相切且握住笔握时,大拇指指腹与笔握相交产生的,其中,μ平面是大拇指捏笔时,第一关节指腹与笔握接触时,与大拇指轴线垂直且与指甲盖相切的平面。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食指引导凹槽是食指指甲盖与ν平面相切且握住笔握时,食指腹与笔握相交产生的,其中,ν平面是食指捏笔时,第一关节指腹与笔握(笔杆)接触时,与食指第一、二关节轴线垂直且与食指指甲盖相切的平面,该ν平面与笔握相交处无限接近“寸线”,该ν平面与食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背面相切平面平行。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笔握的直径为8mm-15mm之间。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笔握的直径为10.8mm。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寸线离笔尖的距离范围为20mm-40mm。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食指引导凹槽的中轴线与笔握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30°-45°的夹角。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大拇指引导凹槽的中轴线与笔握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30°的夹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以“三个一”中的“一寸”为出发点,结合正确握笔时大拇指、食指、中指、笔杆倚靠点的位置及姿势,定义以下元素:“寸线”、“山脊线”、“大拇指位置图标”和“大拇指引导凹槽”、“食指位置图标”和“食指引导凹槽”、“中指位置图标”和“中指倚靠曲面”、“笔杆倚靠位置图标”和“笔杆倚靠曲面”。这些元素在笔杆及笔握上直接展示出来,再辅以图片说明和/或视频范例,使得老师和家长有了引导和监督孩子正确握笔的标准;使得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知道并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握笔位置和握笔方法; 再辅以正确的坐姿,让使用者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均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各个平面的示意图;

图 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整个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笔杆及笔握的基本现状为圆柱形,部分区域为渐变的圆台形;笔握可以与笔杆融为一体,采用通用的材料,也可以采用胶套的形式套在笔杆上。为准确描述具体实现方案,基于握笔时的力学和几何学原理,本实用新型需要定义如下辅助平面(详见图1、图2所示):

(1)、 α平面:笔挂对称轴与笔杆中心轴形成的平面,也称为笔的垂直平面;

(2)、 β平面:通过笔的中心轴并与α平面垂直的平面,也称为笔的水平平面;

(3)、 γ平面:桌面或书本放置在桌面上的平面,桌面水平时,为自然水平面;桌面倾斜时,为非水平平面;

(4)、 μ平面:大拇指捏笔时,第一关节指腹与笔握(笔杆)接触时,与大拇指轴线垂直且与指甲盖相切的平面;

(5)、 ν平面:食指捏笔时,第一关节指腹与笔握(笔杆)接触时,与食指第一、二关节轴线垂直且与食指指甲盖相切的平面;该平面与笔握相交处无限接近“寸线”;该平面与食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背面相切平面平行;

(6)、 λ平面:离笔尖一寸远处,与笔杆轴性垂直的平面,也就是“寸线”所占的平面。

具体实现方案如下:

1、 寸线

寸线的位置在笔握外援与λ平面相交的位置,寸线可以是一条有色的环线,也可以同时有一个环状物理凸起,称为“寸环”。寸线离笔尖的标准距离是1寸(33毫米)。

测量时,笔尖的位置对中性笔或圆珠笔而言,是笔芯推出到书写位置时笔尖的位置;对自动铅笔而言,是铅芯推出到离笔芯管口1.5mm时笔尖的位置;对传统铅笔和钢笔而言,就是笔尖的位置。寸线离笔尖的距离可以在标准尺寸左右变动,以适应不同大小的手,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距离可以降低到1英寸(25mm),称为“短寸线”;对于超大手,寸线离笔尖的距离可以加大到40mm,称为“长寸线”。寸线离笔尖的距离范围时20mm-40mm,标准寸线、短寸线和长寸线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三个标称尺寸,按照手的大小不同进行匹配。

寸线可以是粗细不同的连续实线、断续线或各种组合线;寸线环线可以是各种单色,包括但不限于黑、白、灰及各种彩色;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组合,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色环或色带。寸环可以是规则连续的的形状,也可以是断续小形状的组合。当有寸环时,寸线可以出现在物理凸起上。

寸线的作用,是明确标示出握笔时,食指下边缘离笔尖的距离,明示握笔时食指的下限位置;而寸环则起到阻止握笔的三个手指向笔尖滑动的作用。总之,寸线和寸环的作用,是提示和保证握笔及写字时,保持食指与笔尖之间的合适距离。

2、 山脊线和山脊

山脊线位于α平面与笔握边缘相交处。山脊线下端与寸线相交,上端在笔握根部附件。山脊线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非规则形状的隔离带,也可以同时有一个类似山脊的物理凸起,称为“山脊”。山脊线可以是粗细不同的连续实线、断续线或各种组合线;山脊线可以是各种单色,包括但不限于黑、白、灰及各种彩色;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组合,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色环或色带。山脊可以是规则连续的的形状,也可以是断续小形状的组合,还可以与笔握整体以某种形式进行融合。当有山脊时,山脊线可以出现在山脊上。山脊线的作用,是明确标示出握笔时,大拇指和食指不能相碰,特别是大拇指不能跨过山脊线,明示握笔时大拇指和中指保持合适的距离置;而山脊则起到阻止握笔时大拇指和食指相互交叉或相碰,阻止大拇指跨过山脊线。

3、 “食指位置图标”和“食指引导凹槽”

握笔的第一步,就是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三指合力,用合适的力度把笔夹住,然后将笔杆倚靠在食指根部关节上。其中食指的位置和姿势非常关键。“三个一”的要求中的“手离笔尖一寸”就是指握笔时食指下边缘离笔尖一寸远。食指的正确姿势,则是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基本保持一条直线,并与第三关节形成90°至110°的之间夹角,然后与大拇指和中指一起合力夹住笔。实际握笔过程中,食指的位置往往容易发生偏移、并且容易用力过猛形成塌陷从而导致握笔错误。本实用新型中,以ν平面为基准,以食指指腹上半部分握笔部位的形状作为仿生学模型,放置一个“食指引导凹槽”,这个凹槽的中轴线与笔杆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约30°-45°的夹角,而不是平行。食指引导凹槽表面可以是光滑平面,也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起。为易于引导和观察,本实用新型围绕这个引导凹槽,以食指指腹外轮廓为基本现状做一个“食指位置图标”。食指位置图标轮廓线以内,采用指纹为基本图案,也可采用其它图案;图案可以是各种单色,包括但不限于黑、白、灰及各种彩色;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组合。笔尖向下时,食指引导凹槽和食指位置图标位于山脊线的右边。

4、 “大拇指位置图标”和“大拇指引导凹槽”

大拇指的正确姿势,则是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略微自然弯曲,然后与食指和中指一起合力夹住笔。实际握笔过程中,大拇指的位置往往容易发生偏移、并且容易跨过山脊线与食指相碰甚至跨过食指从而导致握笔错误。本实用新型中,以μ平面为基准,以大拇指指腹上半部分握笔部位的形状作为仿生学模型,放置一个“大拇指引导凹槽”,这个凹槽的中轴线与笔杆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约30°的夹角,而不是平行。大拇指引导凹槽表面可以是光滑平面,也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起。为易于引导和观察,本实用新型围绕这个引导凹槽,以大拇指指腹外轮廓为基本现状做一个“大拇指位置图标”。大拇指位置图标轮廓线以内,采用指纹为基本图案,也可采用其它图案;图案可以是各种单色,包括但不限于黑、白、灰及各种彩色;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组合。笔尖向下时,大拇指引导凹槽和大拇指位置图标位于山脊线的左侧。

5、 “中指位置图标”和“中指倚靠曲面”

不同于大拇指和食指主动捏住笔,中指则是被动的承受压力,以向上托举的反作用力与食指和中指的“捏合力”一起形成合力夹住笔。中指自然叠合在无名指和小指上,对笔形成一个稳定的依靠点。由于大拇指和食指的合力及笔本身的部分重力转换的力量一起作用在中指受力处,容易造成中指受力处形成凹陷从而导致疲劳。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有意尽可能加大笔握此处曲面的曲率半径,从而增加受力面积,并避免形成小的凹陷。为易于引导和观察,本实用新型围绕这个曲面,放置一个“中指位置图标”。中指指位置图标轮廓线以内,采用单色填充或各种图案,图案中可以包含中指指甲根部侧上方依靠点的图标;图案可以是各种单色,包括但不限于黑、白、灰及各种彩色;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组合。笔尖向下时,“中指倚靠曲面”和“中指位置图标”在与山脊线相对的笔握上。

6、 “笔杆倚靠位置图标”和“笔杆倚靠曲面”

“笔杆倚靠曲面”位于笔挂对应的笔杆反面的一个区域。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笔握的对应位置后,将笔杆自然靠在食指根部关节上,就完成了正确的握笔。笔杆与食指根部关节接触的曲面,就是“笔杆倚靠曲面”。根据人手的大小不同,这个曲面沿着笔杆上下平移,因此这个曲面是一个区域。在本实用新型中,这个区域会用图案或图文的方式表示出来,并配上食指根部关节的图标,即“笔杆倚靠位置图标”,提示这个区域靠在食指的根部关节。这个提示避免常见的把笔杆靠在虎口处的错误(虎口松软,笔杆靠在上面不牢固,笔的重心也不稳,这样笔不好控制,不利于运笔书写)。

7、 笔握整体

以上几项描述构成了笔握的基本要素,为舒适的握笔,笔握本身不能太细小,也不能太粗。本实用新型中,笔握的直径为8mm-15mm之间,标准尺寸为10.8mm。本实用新型中,还要结合几何学、美学和制造工艺,对以上要素进行融合设计,形成即美观大方又易于握持的笔握。笔握可以与笔杆融合为一体,也可以用柔软度适合的硅胶、橡胶等材料单独成型,并牢牢套在笔杆上。

图3中,1是笔握,2是笔杆,3是按钮,4是笔头,5是笔尖,图4是笔握1的的示意图,其中,101为“大拇指引导凹槽”,也是“大拇指位置图标”所在的位置,大拇指引导凹槽101是大拇指指甲盖与μ平面相切且握住笔握1时,大拇指指腹与笔握相交产生的。此处假设握笔没有硬度,大拇指指腹以不变形或略微变形的形式压迫笔握1自然形成的凹槽,既是“大拇指引导凹槽”101。102为“食指引导凹槽”,也是“食指位置图标”所在的位置,食指引导凹槽101是食指指甲盖与ν平面相切且握住笔握1时,食指腹与笔握相交产生的。此处假设握笔没有硬度,食指指腹以不变形或略微变形的形式压迫笔握1自然形成的凹槽,既是“食指引导凹槽”101。103和104分别是“寸线”和“寸环”,寸线103在笔握外援与λ平面相交的位置,在λ平面内部。寸线103距离笔尖约一寸的距离,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食指离笔尖5最近的距离,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寸环104则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越过寸线103时,会感觉到寸环104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食指回到寸线103以上。105和106分别是“山脊线”和“山脊”,山脊线位于α平面与笔握边缘相交处,与笔杆中心轴同在α平面。山脊线下端与寸线相交,上端在笔握根部附件。山脊线105的作用,是向使用者明确标示出握笔时,大拇指应与食指保持合适的距离置,不能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而山脊106则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在大拇指或食指跨过山脊线105相交或相碰时,会感觉到山脊106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位置,使拇指和食指保持在山脊线105的两侧。107和108是“拇指线”和“拇指环”,拇指线107离离寸线约4.5mm的距离,比寸线离笔尖的距离更远。在握笔时,因为食指比大拇指长,大拇指要比食指的位置略高一些才能保证食指保持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不弯曲。拇指线107,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握笔时拇指的位置极限,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拇指环108则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拇指越过拇指线107时,会感觉到拇指环108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拇指回到拇指线108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寸线”和“山脊线”直观明了,并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易于老师和家长引导初学者正确握笔;易于老师和家长纠正孩子的错误握笔姿势;易于包括孩子在内的使用者快速掌握并长久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几乎适用于钢笔、中性笔、圆珠笔、自动铅笔、铅笔套等所有硬笔书写工具,经济适用,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