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70708发布日期:2018-12-14 22:1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的壳体上设置有提示灯,但现有的提示灯的外观和效果比较单一,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模组、壳体组件和光源组件,所述显示屏模组包括显示屏,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显示屏的周侧的导光环,所述导光环设有与所述显示屏相同朝向的出光部,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导光环相对固定,所述光源组件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导光环内,并经所述出光部射出。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光源组件和指令接收器,以及控制器,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导光环,所述导光环设有出光部,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导光环相对固定,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指令接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指令接收器获取发光指令,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发光指令发送电信号至所述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朝所述导光环发射光线。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模组、壳体组件和光源组件,以及光线传感器,所述显示屏模组包括显示屏,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显示屏的周侧的导光环,所述导光环设有出光部,所述光源组件、所述光线传感器均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组件,

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通过所述光线传感器获得环境光强度;

通过所述显示屏获得背光亮度;

检测所述显示屏的背光亮度与所述环境光强度的差值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若检测为是,则检测补光指令;

根据所述补光指令控制所述光源组件朝所述导光环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光源组件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出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模组、壳体组件和光源组件,以及功能组件,所述显示屏模组包括显示屏,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显示屏的周侧的导光环,所述导光环设有出光部,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光线传感器和前置摄像头,所述光源组件、所述光线传感器和所述前置摄像头均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组件,

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接收操控指令,根据所述操控指令启动所述前置摄像头;

通过所述光线传感器获得环境光强度;

检测所述环境光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光强度值,

若检测为是,则检测补光指令;

根据所述补光指令控制所述光源组件朝所述导光环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光源组件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出射;

检测拍摄指令,根据所述拍摄指令控制所述前置摄像头拍摄图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模组、壳体组件和光源组件,以及功能组件,所述显示屏模组包括显示屏,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显示屏的周侧的导光环,所述导光环设有出光部,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光线传感器和前置摄像头,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光源、所述光线传感器和所述前置摄像头均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组件,

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接收操控指令,根据所述操控指令启动所述前置摄像头;

通过所述显示屏获得色温值;

检测所述显示屏的色温值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阈值,若检测为是,则检测第一补光指令;根据所述第一补光指令控制所述第一光源朝所述导光环发射光线,以使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出射;

检测所述显示屏的色温值是否满足第二预设阈值,若检测为是,则检测第二补光指令;根据所述第二补光指令控制所述第二光源朝所述导光环发射光线,以使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出射;

检测拍摄指令,根据所述拍摄指令控制所述前置摄像头拍摄图像。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通过所述导光环固定于所述显示屏模组的外周侧,并且所述导光环具有与所述显示屏模组相同朝向的出光部,再通过所述光源组件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导光环内,并经所述出光部射出,从而实现所述显示屏模组周围整圈发光,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利用上述光环呈现呼吸灯或提示灯等效果,提高了所述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一;

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三;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8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四;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防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顶部”、“底部”、“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前后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包括在内的范围。在附图中,结构相似或相同的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所述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模组10和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模组10的壳体组件20,以及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组件20的光源组件30。所述显示屏模组10包括显示屏11,所述壳体组件20包括固定于所述显示屏11的周侧的导光环21,所述导光环21设有与所述显示屏11相同朝向的出光部211。所述光源组件30与所述导光环21相对,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导光环21内,并经所述出光部211射出。

通过所述导光环21固定于所述显示屏模组10的外周侧,并且所述导光环21具有与所述显示屏模组10相同朝向的出光部211,再通过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导光环21内,并经所述出光部211射出,从而实现所述显示屏模组10周围整圈发光,提高了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观性能。

请参阅图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模组10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20一侧,所述壳体组件20对所述显示屏模组10提供承载作用。所述显示屏模组10和所述壳体组件20之间形成收容腔12,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2内的主板40,所述主板40电连接所述显示屏11,从而可以通过所述主板40控制所述显示屏11显示画面。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可穿戴智能设备。

请参阅图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模组10还包括透光盖板13,所述透光盖板13层叠于所述显示屏11背离所述壳体组件20一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盖板13的边缘覆盖所述出光部211。所述透光盖板13具有邻近所述显示屏11的内表面131。所述内表面131具有第一边缘132。所述第一边缘132沿所述透光盖板13的周向延伸。所述显示屏11在所述透光盖板13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内表面131内。所述显示屏11具有相对所述第一边缘132的第二边缘111,所述第二边缘111沿所述显示屏11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边缘132与所述第二边缘111之间存在间隔。所述出光部211在所述显示屏模组1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缘132和所述第二边缘111之间,从而实现所述透光盖板13的边缘覆盖所述出光部211。所述出光部211具有与所述显示屏11朝向相同的出光面212。所述出光部211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面212透过所述透光盖板13出射。通过所述透光盖板13的边缘覆盖所述出光部211,所述出光部211和所述显示屏11均被所述透光盖板13所覆盖,保证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观完整性。

请参阅图4,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盖板13位于所述导光环21的内周侧,所述透光盖板13的外周侧与所述导光环21的内周侧相配合。所述透光盖板13具有外观面133。所述外观面133与所述内表面131相对设置。所述出光面212与所述外观面133相平齐。从而所述光源32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面212直接出射,形成与所述外观面133平滑过渡的发光面,保证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观性能。

请参阅图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20还包括边框22。所述边框22固定于所述导光环21的外周侧,所述导光环21将所述边框22和所述显示屏11分隔开。所述边框22具有开口端221。所述导光环21固定于所述开口端221,所述导光环21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22的内周侧相配合。所述显示屏模组10的外周侧与所述导光环21的内周侧相配合。所述壳体组件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边框22相对所述开口端221一侧的后盖23。所述收容腔12形成于所述边框22和所述后盖23之间,所述显示屏模组10封盖所述收容腔12。所述导光环21、所述边框22和所述后盖23组成承载所述显示屏模组10的外壳。由于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导光环21内,并经所述出光部211射出,使得所述壳体组件20具有包围所述显示屏模组10的装饰光圈,并且上述装饰光圈将所述显示屏模组10和所述边框22分隔开,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观层次分明,提高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观性能。

请参阅图5,所述边框22在所述开口端221端面设有凹槽222。所述凹槽222位于所述边框22的内周侧。所述凹槽222沿所述边框22的周向延伸。所述导光环21的外周侧与所述凹槽222相配合。所述凹槽222具有位于所述开口端221端面的安装口223和相对所述安装口223的底面224,以及连接于所述开口端221端面和所述底面224之间的侧表面225。所述导光环21经所述安装口223嵌入所述凹槽222。所述导光环21的外周侧与所述凹槽222的侧表面225过盈配合,使得所述边框22通过所述凹槽222对所述导光环21进行定位。所述出光部211位于所述导光环21靠近所述安装口223一侧。所述导光环21还设有与所述出光部211相对设置的入光部213。所述入光部213抵触于所述底面224,所述边框22通过所述底面224对所述导光环21进行支撑,保证所述导光环21与所述边框22稳固配合。所述入光部213相对所述光源组件30,以接收来自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环21也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与所述边框22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6,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环21具有相对所述侧表面225的第一入光侧面215,所述壳体组件20还包括第一补光件24,所述第一补光件24固定于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和所述侧表面225之间,所述第一补光件24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进入所述导光环21内,并经所述出光部211出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光部213具有与所述出光面212相对设置的入光面214。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位于所述导光环21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连接于所述出光面212和所述入光面214之间。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可以为附设于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的光致发光层。通过所述光源组件30经所述入光面214朝所述导光环21内部发射光线,使得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环21内部,并经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照射所述第一补光件24,进而激发所述第一补光件24经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朝所述导光环21内部发射光线。从而实现进一步增加所述导光环21的发光强度。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照射光线,可以发出特定颜色的亮光。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发出的光线颜色与所述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颜色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导光环21呈现的光线的颜色更加饱和,亮度更高。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发出的光线颜色与所述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的情况下,所述导光环21可以呈现色彩丰富的复合光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可以为附设于所述侧表面225的光致发光层。所述第一补光件24也可以为独立设置于所述侧表面225和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之间的补光器件,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可以为光致发光器件或电控发光器件。

请参阅图6,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环21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相对设置的第二入光侧面216,所述壳体组件20还包括第二补光件25,所述第二补光件25固定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和所述显示屏11之间,所述第二补光件25的光线经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进入所述导光环21内,并经所述出光部211出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位于所述导光环21的内周侧。所述第二补光件25为附设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的光致发光层。通过所述光源组件30经所述入光面214朝所述导光环21内部发射光线,使得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可以经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照射所述第二补光件25,从而激发所述第二补光件25经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朝所述导光环21内发射光线。从而所述第一补光件24和所述第二补光件25分别经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5和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对所述导光环21进行均匀补光,使得所述导光环21均匀发光,形成亮度增强的光圈。所述第二补光件25吸收特定波长的照射光线,可以发出特定颜色的亮光。所述第二补光件25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进入所述导光环21内,并与所述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以及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发出的光线复合,然后经所述出光部211出射。所述第一补光件24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二补光件25发出的光线及所述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可以为三种颜色的光线,如红光、绿光和蓝光,上述三种颜色的光线按照预设比例复合后,可以获得特定颜色的复合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补光件25为附设于所述显示屏11外周侧的光致发光层。所述第二补光件25也可以为固定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16和所述显示屏11外周侧之间的补光器件,所述第二补光件25可以为光致发光器件或电控发光器件。

所述壳体组件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补光件25和所述显示屏11之间的遮蔽件26,所述遮蔽件26将所述第二补光件25和所述显示屏11分隔开。所述遮蔽件26为附设于所述第二补光件25背离所述导光环21一侧的遮蔽层,上述遮蔽层可以为油墨层。所述遮蔽件26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补光件25所在一侧的光线泄露至所述显示屏11处,避免影响所述显示屏11正常显示图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件26可以为附设于所述显示屏11外周侧的遮蔽层,所述遮蔽件26也可以为独立设置于所述第二补光件25和所述显示屏11之间的遮光部件。

请参阅图7和图8,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组件30包括导光柱31和光源32。所述导光柱31抵触于所述导光环21,所述光源32朝向所述导光柱31背离所述导光环21一侧,所述光源32的光线经所述导光柱31出射至所述导光环21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柱31用于将所述光源32发出的光线集中导向所述导光环21,提高出光效率。所述导光柱31具有第一端311和相对所述第一端311设置的第二端312。所述导光柱31由所述第一端311延伸至所述第二端312,所述导光柱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屏11相垂直。所述第一端311抵触于所述导光环21的入光部213,所述第二端312朝向所述光源32。所述导光柱31用于将所述光源32的光线集中导向所述导光环21内,避免所述光源32的光线太过分散而泄露至所述收容腔12内,从而提高出光效率。

所述光源组件30包括所述多个导光柱31和所述多个光源32。所述多个导光柱31和所述多个光源32沿所述导光环21的周向间隔排列,每一所述光源32与每一所述导光柱31相对设置。通过每一所述光源32分别朝向每一所述导光柱31的第一端311发光,并经所述第二端312出射至所述导光环21内,使得所述导光环21形成均匀发光的装饰光圈。通过采用沿所述导光环21周向间隔排列的所述多个导光柱31分别对所述多个光源32进行导光,相较于采用单体尺寸较大的导光件33对所述多个光源32进行导光,上述导光结构占用空间小,便于在所述收容腔12内排布其他器件。所述多个光源32可以通过线缆或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主板40。

所述壳体组件20还包括中板27,所述中板27固定于所述边框22的内周侧。所述中板27与所述显示屏模组10相对,所述中板27对所述显示屏模组10起承载作用。所述中板27朝向所述显示屏模组10一侧设有收容槽271。所述中板27背离所述显示屏模组10一侧设有凸台272,所述收容槽271位于所述中板27正对所述凸台272处。所述光源32固定于所述收容槽271内,所述导光柱31朝向所述光源3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中板27并封盖所述收容槽271。从而所述导光柱31将所述光源32与所述收容腔12内的其他器件隔离开,避免所述光源32发光或发热干扰其他器件工作。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组件30包括导光件33和光源32。所述导光件3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331,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端部331的第一导光面332,所述第一导光面332朝向所述导光环21。所述光源32朝向一个所述端部331,所述光源32的光线经所述端部331入射至所述导光件33内,并经所述第一导光面332出射至所述导光环21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33的第一导光面332朝向所述导光环21的入光部213。所述导光件33的两个端部331的相对方向与所述显示屏11相平行。通过所述光源32朝向所述导光件33的一个端部331发射光线,使得所述光源32的光线由所述导光件33的一个端部331朝另外一个端部331传导,并经所述第一导光面332均匀出射,使得所述导光件33在所述第一导光面332处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源32,从而所述光源组件30可以向所述导光环21提供亮度均匀的面光源32。所述导光件33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面332相对设置的第二导光面333,所述第二导光面333连接于所述两个端部331之间。所述导光件33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33附设有反射层334。所述反射层334用于将所述导光件33内部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导光面332,从而提高所述导光件33的出光效率。

所述光源组件30包括多个所述导光件33和多个光源32。所述多个导光件33包括第一导光件34和第二导光件35。所述第一导光件34基本呈“l”型,所述第二导光件35基本呈“l”型。所述第一导光件34和所述第二导光件35均沿所述导光环21的周向排列,使得所述第一导光件34和所述第二导光件35组成矩形导光结构。所述第一导光件34的两个端部331包括第一端部341和相对所述第一端部341设置的第二端部342。所述第二导光件35的两个端部331包括第三端部351和相对所述第三端部351设置的第四端部352。所述第一端部341与所述第三端部351相邻;所述第二端部342与所述第四端部352相邻。所述光源组件30包括第一光源321、第二光源322、第三光源323和第四光源324。所述第一光源321和所述第二光源322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导光件34的两个端部331,其中,所述第一光源321位于所述第一端部341和所述第三端部351之间,并朝向所述第一端部341;所述第二光源322位于所述第二端部342和所述第四端部352之间,并朝向所述第二端部342。所述第三光源323和所述第四光源324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导光件35的两个端部331,其中,所述第三光源323位于所述第一端部341和所述第三端部351之间,并朝向所述第三端部351;所述第四光源324位于所述第二端部342和所述第四端部352之间,并朝向所述第四端部352。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光源321和所述第二光源322分别朝所述第一导光件34的两个端部331发射光线,以及所述第三光源323和所述第四光源324分别朝所述第二导光件35的两个端部331发射光线,使得所述第一导光件34和所述第二导光件35均匀照射所述导光环21,保证所述导光环21形成亮度均匀的光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源321和所述第三光源323可以一体设置,所述第二光源322和所述第四光源324可以一体设置。

所述第一导光件34包括第一平直段343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直段343的第二平直段344。所述第一平直段343和所述第二平直段344相垂直。所述第一端部341位于所述第一平直段343远离所述第二平直段344一端,所述第二端部342位于所述第二平直段344远离所述第一平直段343一段。所述第一光源321的光线和所述第二光源322的光线分别从所述第一导光件34的两个端部331进入所述第一导光件34内部,从而保证所述第一平直段343和所述第二平直段344的亮度一致,进而实现所述第一导光件34在所述第一导光面332出光均匀。并且,所述第一光源321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平直段343传导至所述第二平直段344内,所述第二光源322的光线经所述第二平直段344传导至所述第一平直段343内,有利于所述第一导光件34的出光亮度。所述第一光源321的光线和所述第二光源322的光线可以是相同的颜色,也可以是不同的颜色。例如,所述第一光源321发射具有第一颜色的光线,所述第二光源322发射具有第二颜色的光线,从而所述第一光源321的光线和所述第二光源322的光线在所述导光件33的内部复合后出射至所述导光环21,使得所述导光环21可以呈现色彩丰富的光圈效果。所述第三光源323及所述第四光源324与所述第二导光件35的配合结构与上述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00,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200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存在区别: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壳体组件20、光源组件30和指令接收器50,以及控制器60,所述壳体组件20包括导光环21,所述导光环21设有出光部211,所述光源组件30与所述导光环21相对固定,所述光源组件30和所述指令接收器50电连接所述控制器60,通过所述指令接收器50获取发光指令,所述控制器60根据所述发光指令发送电信号至所述光源组件30,所述光源组件30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

请参阅图1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光线传感器71,所述光线传感器71均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组件20。

请参阅图13,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101至步骤105:

101:通过所述光线传感器71获得环境光强度。

在步骤101中,所述光线传感器71可以是环境光传感器,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光线传感器71检测当前的环境光强度。

102:通过所述显示屏11获得背光亮度。

103:检测所述显示屏11的背光亮度与所述环境光强度的差值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在步骤103中,若当前的环境光强度较小,即当前所述电子设备100处于弱照明条件下,而所述显示屏11在一定的背光条件下显示画面,使得所述显示屏11的背光与当前的环境光存在一定的反差。所述预设阈值为弱照明条件下所述显示屏11的背光亮度与当前的环境光强度的差值范围。若检测为是,即所述显示屏11的背光与当前的环境光的反差程度较大。

请参阅图14,在步骤103中,还进行步骤1031和步骤1032。

1031:若检测为是,则检测补光指令。

在步骤1031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检测所述补光指令。所述补光指令用于启动所述光源组件30对所述显示屏11周围的环境进行补光,以提高所述显示屏11的背光和周围环境光的一致性。

1032:根据所述补光指令控制所述光源组件30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211出射。

在步骤1032中,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光源组件30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导光环21形成包围所述显示屏11的光圈。所述导光环21形成的光圈照亮所述显示屏11周围的环境,以提升当前所述显示屏11周围的环境光强度,以提高所述显示屏11的背光与所述显示屏11的周围环境光线的一致性,有利于减少对人眼的刺激。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功能组件70,所述功能组件70包括光线传感器71和前置摄像头72,所述光线传感器71和所述前置摄像头72均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组件20。所述前置摄像头72与所述显示屏11朝向相同。

请参阅图15,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201至步骤204:

201:接收操控指令,根据所述操控指令启动所述前置摄像头72。

在步骤201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接收所述操控指令。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向所述前置摄像头72发送电信号,以启动所述前置摄像头72获取拍摄预览画面。所述前置摄像头72与所述显示屏11朝向相同,所述前置摄像头72用于实现自拍功能。

202:通过所述光线传感器71获得环境光强度。

在步骤202中,所述光线传感器71可以是环境光传感器,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光线传感器71检测当前的环境光强度。

203:检测所述环境光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光强度值。

在步骤203中,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检测所述环境光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光强度值。所述预设光强度值为弱照明条件下的环境光强度值。若检测到所述环境光强度小于所述预设光强度值,则说明所述电子设备100处于弱照明环境下,不利于保证所述前置摄像头72的拍摄效果。

请参阅图16,在步骤203中,还进行步骤2031和步骤2032。

2031:若检测为是,则检测补光指令。

在步骤2031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检测所述补光指令。所述补光指令用于启动所述光源组件30对拍摄对象进行补光,从而保证拍摄质量。

2032:根据所述补光指令控制所述光源组件30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光源组件30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211出射;

在步骤2032中,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光源组件30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导光环21形成包围所述显示屏11的光圈。由于所述导光环21的出光部211与所述显示屏11朝向相同,当用户使用所述前置摄像头72进行自拍时,所述显示屏11和所述导光环21的出光部211均朝向用户,所述导光环21形成的光圈可以用于对拍摄对象进行补光。

204:检测拍摄指令,根据所述拍摄指令控制所述前置摄像头72拍摄图像。

在步骤204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检测所述拍摄指令。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前置摄像头72进行拍摄,利用所述导光环21对拍摄对象进行补光,从而提高所述电子设备100在暗光条件下的自拍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功能组件70,所述功能组件70包括光线传感器71和前置摄像头72,所述光线传感器71和所述前置摄像头72均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组件20。所述前置摄像头72与所述显示屏11朝向相同。

请参阅图17,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301至步骤305:

301:接收操控指令,根据所述操控指令启动所述前置摄像头72。

在步骤301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接收所述操控指令。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向所述前置摄像头72发送电信号,以启动所述前置摄像头72获取拍摄预览画面。所述前置摄像头72与所述显示屏11朝向相同,所述前置摄像头72用于实现自拍功能。

302:通过所述显示屏11获得色温。

在步骤302中,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显示屏11显示拍摄预览画面,并获得上述拍摄预览画面的色温。

303:检测所述显示屏11的色温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阈值。

在步骤303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冷色温范围值。

请参阅图18,在步骤303中,还进行步骤3031和步骤3032。

3031:若检测为是,则检测第一补光指令。

在步骤3031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检测所述第一补光指令。

3032:根据所述第一补光指令控制所述第一光源321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第一光源321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211出射。

在步骤3032中,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一光源321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导光环21形成包围所述显示屏11的光圈。由于所述导光环21的出光部211与所述显示屏11朝向相同,当用户使用所述前置摄像头72进行自拍时,所述显示屏11和所述导光环21的出光部211均朝向用户,所述导光环21形成的光圈可以用于对拍摄对象进行补光。所述第一光源321发射的光线具有第一色温值,所述第一色温值为暖色温,使得所述第一光源321发射的光线可以校正拍摄画面的偏冷色调。

304:检测所述显示屏11的色温值是否满足第二预设阈值。

在步骤304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暖色温范围值。

请参阅图19,在步骤304中,还进行步骤3041和步骤3042。

3041:若检测为是,则检测第二补光指令。

在步骤3041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检测所述第二补光指令。

3042:根据所述第二补光指令控制所述第二光源322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第二光源322的光线经所述出光部211出射。

在步骤3042中,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二光源322朝所述导光环21发射光线,以使所述导光环21形成包围所述显示屏11的光圈。所述第二光源322发射的光线具有第二色温值,所述第二色温值为冷色温,使得所述第一光源321发射的光线可以校正拍摄画面的偏暖色调。

305:检测拍摄指令,根据所述拍摄指令控制所述前置摄像头72拍摄图像。

在步骤305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触控显示屏11、光传感器、麦克风、机械按键等方式检测所述拍摄指令。通过所述电子设备100的中央控制器60控制所述前置摄像头72进行拍摄,利用所述第一光源321或第二光源322提供具有不同色温值的光线,并经所述导光环21对拍摄对象进行补光,可以对存在不同的色温偏差的拍摄画面进行校正,从而保证拍摄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通过所述导光环固定于所述显示屏模组的外周侧,并且所述导光环具有与所述显示屏模组相同朝向的出光部,再通过所述光源组件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导光环内,并经所述出光部射出,从而实现所述显示屏模组周围整圈发光,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利用上述光环呈现呼吸灯或提示灯等效果,提高了所述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该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防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