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德育教育宣传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7130发布日期:2019-01-14 18:34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德育教育宣传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宣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德育教育宣传平台。



背景技术: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目前的德育教学中,学校一般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主,宣传平台展示为辅的方式,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任务;而现有的宣传平台一般是设置在校园内的宣传板,将德育信息以画报,宣传页的形式展现,其功能单一,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宣传引导效果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德育教育宣传平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德育教育宣传平台,包括:底座、支撑柱、第一宣传板、第二宣传板、显示屏、手机充电台、脚踏发电装置和储电装置,所述支撑柱固定在底座上,第一宣传板和第二宣传板分别铰接在显示屏的左右两侧,显示屏固定在支撑柱上,所述脚踏发电装置设在底座上,脚踏发电装置与储电装置电连接,所述手机充电台设在支撑柱上,手机充电台内设置多个手机放置架,手机充电台内设置多个手机充电接头,多个手机充电接头和显示屏均通过连接线与储电装置电连接,储电装置设在支撑柱的内部。

较佳地,脚踏发电装置包括盖板、多个圆柱体、多个弹簧和多个压电陶瓷,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部设有多个圆形的第二凹槽,多个压电陶瓷设在第二凹槽内,弹簧的内径大于压电陶瓷的外径,压电陶瓷设在弹簧的内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凹槽的底部,弹簧的上端与圆柱体的下端固定连接,盖板盖合在第一凹槽上,盖板上设有供圆柱体穿出的通孔,圆柱体的上端高于盖板的上表面0.5-1cm,压电陶瓷的电极面并联后通过导线与储电装置连接。

较佳地,显示屏的底部设有扬声器,显示屏和扬声器均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设在支撑柱上,显示屏的顶部设有无线信号接收器,所述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显示屏和扬声器连接。

较佳地,第一宣传板和第二宣传板能够盖合在显示屏的前侧面上。

较佳地,脚踏发电装置设在底座上踩踏集中的区域面内。

较佳地,底座上设有健身器材,所述健身器材包括滚筒座、把杆和弹簧支撑座,所述把杆固定在底座上,滚筒座通过多个弹簧支撑座与底座连接,滚筒座设在脚踏发电装置的上方。

较佳地,滚筒座包括固定框和设置在固定框的多个滚筒,滚筒的两端与固定框的内侧面通过轴承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宣传平台采用显示屏播放宣传片结合书籍、海报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宣传,吸引学生主动来到宣传平台并进行学习;

2)在宣传平台的支撑柱上设置了多个手机放置架,用于给手机充电,而手机充电的电源由脚踏发电装置来提供,脚踏发电装置是利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充分利用了在显示屏、第一宣传板以及第二宣传板前来回移动的脚步运动产生的能量,将来回移动的脚步所产生机械能转换得到的电能用于手机充电,形成绿色环保的发电-用电循环模式,通过吸引学生来到宣传平台前进行手机充电,并且利用手机充电的空余时间主动阅览书籍,宣传海报或者宣传片,进而对德育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习惯,提高宣传平台的宣传效果;

3)本发明还将学习与健身相结合,使运动爱好者在健身的同时观看德育宣传片来实现学习目的;同时在健身的同时能够使脚踏发电装置再次发电,满足运动爱好者来到宣传平台利用闲余时间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再次提高宣传平台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使得宣传平台的宣传效果更佳;

本发明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了学生各种零散的课余时间,通过解决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德育宣传知识的学习,提高德育教育的综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脚踏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11.第二凹槽,2.支撑柱,3.第一宣传板,4.第二宣传板,5.显示屏,6.手机充电台,61.手机放置架,7.脚踏发电装置,71.盖板,72.圆柱体,73.弹簧,74.压电陶瓷,8.储电装置,9.健身器材,91.滚筒座,911.固定框,912.滚筒,92.把杆,93.弹簧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德育教育宣传平台,包括:底座1、支撑柱2、第一宣传板3、第二宣传板4、显示屏5、手机充电台6、脚踏发电装置7和储电装置8,所述支撑柱2固定在底座1上,第一宣传板3和第二宣传板4分别铰接在显示屏5的左右两侧,显示屏5固定在支撑柱2上,所述脚踏发电装置7设在底座1上,脚踏发电装置7与储电装置8电连接,所述手机充电台6设在支撑柱2上,手机充电台6内设置多个手机放置架61,手机充电台6内设置多个手机充电接头,多个手机充电接头和显示屏5均通过连接线与储电装置8电连接,储电装置8设在支撑柱2的内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宣传板3和第二宣传板4用于展示宣传杂志或宣传海报等,显示屏5用于播放宣传片,手机充电台6用于给手机充电,手机充电台6上设置多个手机放置架61,方便放置手机,脚踏发电装置7设置在底座1上,目的在于通过利用学生在宣传平台前的移动,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用于给手机充电,这样学生在手机充电期间可以学习德育知识,通过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实现吸引学生停留在宣传平台的目的,并且利用学生在宣传平台底座1上的移动,来实现发电目的,提供手机充电的电源,绿色环保。

进一步地,脚踏发电装置7包括盖板71、多个圆柱体72、多个弹簧73和多个压电陶瓷74,所述底座1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部设有多个圆形的第二凹槽11,多个压电陶瓷74设在第二凹槽11内,弹簧73的内径大于压电陶瓷74的外径,压电陶瓷74设在弹簧73的内部,弹簧73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凹槽11的底部,弹簧73的上端与圆柱体72的下端固定连接,盖板71盖合在第一凹槽上,盖板71上设有供圆柱体72穿出的通孔,圆柱体72的上端高于盖板71的上表面0.5-1cm,压电陶瓷74的电极面并联后通过导线与储电装置8连接。脚踏发电装置利用压电陶瓷74的压电效应,在脚部踩踏圆柱体72后,弹簧73压缩,圆柱体72对压电陶瓷74施力,使得压电陶瓷74产生形变,进而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储电装置8内,满足手机充电及其他用电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压电陶瓷为无铅压电陶瓷,包括钛酸钡基压电陶瓷、钛酸铋钠基压电陶瓷及铌酸钾钠基压电陶瓷的一种。

进一步地,显示屏5的底部设有扬声器,显示屏5和扬声器均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设在支撑柱2上,显示屏5的顶部设有无线信号接收器,所述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显示屏5和扬声器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宣传板3和第二宣传板4能够盖合在显示屏5的前侧面上,在不使用宣传平台时,将第一宣传板3和第二宣传板4盖合在显示屏5上,对显示屏5进行保护,第一宣传板3和第二宣传板4的对接处设置锁扣。

进一步地,脚踏发电装置7设在底座1上踩踏集中的区域面内,目的在于提高发电效率。

进一步地,底座1上设有健身器材9,所述健身器材9包括滚筒座91、把杆92和弹簧支撑座93,所述把杆92固定在底座1上,滚筒座91通过多个弹簧支撑座93与底座1连接,滚筒座91设在脚踏发电装置7的上方,通过让运动爱好者在健身的同时观看显示屏5上播放的宣传片,并且在健身时滚筒座91对脚踏发电装置7施力,再次实现发电目的,因此本发明的德育教育宣传平台集健身、学习、手机充电等多功能为一体,方便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宣传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会利用闲余时间学习德育知识,进而提高了学习德育教育效果。

进一步地,滚筒座91包括固定框911和设置在固定框911的多个滚筒912,滚筒912的两端与固定框911的内侧面通过轴承活动连接。

综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的宣传平台采用显示屏播放宣传片结合书籍、海报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宣传,吸引学生主动来到宣传平台并进行学习;

2)在宣传平台的支撑柱上设置了多个手机放置架,用于给手机充电,而手机充电的电源由脚踏发电装置来提供,脚踏发电装置是利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充分利用了在显示屏、第一宣传板以及第二宣传板前来回移动的脚步运动产生的能量,将来回移动的脚步所产生机械能转换得到的电能用于手机充电,形成绿色环保的发电-用电循环模式,通过吸引学生来到宣传平台前进行手机充电,并且利用手机充电的空余时间主动阅览书籍,宣传海报或者宣传片,进而对德育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习惯,提高宣传平台的宣传效果;

3)本发明还将学习与健身相结合,使运动爱好者在健身的同时观看德育宣传片来实现学习目的;同时在健身的同时能够使脚踏发电装置再次发电,满足运动爱好者来到宣传平台利用闲余时间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再次提高宣传平台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使得宣传效果更佳;

本发明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了学生各种零散的课余时间,通过解决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德育宣传知识的学习,提高德育教育的综合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