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9193发布日期:2019-01-13 16:47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文化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



背景技术:

砚台是中国传统的独有的书写绘画用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使用中,按照砚台的材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陶瓷砚、石砚、金属砚等。样式齐全,种类繁多,是“文房四宝”及成套文房用具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用具之一。

但是,现有的砚台长久以来都局限于材质、样式,在功能上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化。例如现有的砚台不仅不能自动出墨,且也不能自动回墨,用不完的墨水一般都直接清洗掉,或存放于砚台里面,下次再用。上述常规砚台设置和做法不利于砚台的使用,容易造成砚台损害,且用不完的墨汁直接清洗既不环保也不节能,如果把剩余的墨汁倒回墨瓶则会导致墨汁流到墨瓶周边,同时容易粘到手或衣物等地方,既不方便清洗又很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用性高、操作简单、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包括砚台本体,砚台本体上设有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砚台本体上设有出墨按钮和回墨按钮,所述凹槽内设有出墨孔,所述凹槽下方设有自动出墨回墨机构,所述自动出墨回墨机构包括电磁阀A、电磁阀B、电磁阀C、真空泵、储墨池和电源,所述电源的正极分别与电磁阀A、电磁阀B、电磁阀C、真空泵电连通,所述电源的负极分别与出墨按钮和回墨按钮电连通,所述出墨按钮分别与真空泵、电磁阀A、电磁阀C电连通,所述回墨按钮分别与真空泵、电磁阀B和电磁阀C电连通,所述真空泵上设有吹气管路和吸气管路,所述电磁阀A设于吹气管路上,所述电磁阀B设于吸气管路上,吹气管路和吸气管路的一端交汇后与主空气管路连通,吹气管路和吸气管路的另一端交汇后与储墨池通气管路连通,所述电磁阀C设于主空气管路上,所述储墨池上设有墨管,墨管与出墨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吹气管路和吸气管路的一端交汇后,通过三通一与主空气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吹气管路和吸气管路的另一端交汇后,通过三通二与储墨池通气管路连通。三通一和三通二的设置便于管路的交汇贯通,安装操作便利,且便于后期管路维修或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沿出墨孔位置呈斜向下倾斜设置。便于墨汁的回墨,有效避免墨汁残留。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和自动出墨回墨机构之间设有密封垫。气密性好,在书写、绘画或清洗时,能够有效阻挡墨汁或水分等进入自动出墨回墨机构内部,显著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出墨回墨机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出墨按钮、回墨按钮、电磁阀A、电磁阀B、电磁阀C和电源电连通。控制器能够有效调节出墨速度和出墨频率,适配于多用户喜好。

进一步地,所述储墨池通气管路的通气口的高度高于储墨池内墨水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墨管的出墨口的高度低于储墨池内墨水高度。

作为优选地,所述自动出墨回墨机构还包括电池盒,所述电源设于电池盒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电池盒上卡接有扣盖。

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可自动出墨回墨,便于书法或绘画爱好者进行书写或绘画,有效减少墨水的浪费,提高书写或绘画质量。经试用,用户满意度高,具备广泛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外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外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的自动出墨回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的电路图。

其中,1、凹槽,2、出墨按钮,3、回墨按钮,4、出墨孔,5、电磁阀A,6、电磁阀B,7、电磁阀C,8、真空泵,9、储墨池,10、电源,11、吹气管路,12、吸气管路,13、主空气管路,14、储墨池通气管路,15、墨管,16、三通一,17、三通二。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出墨回墨的砚台,包括砚台本体,砚台本体上设有凹槽1,所述砚台本体上设有出墨按钮2和回墨按钮3,所述凹槽1内设有出墨孔4,所述凹槽1下方设有自动出墨回墨机构,所述自动出墨回墨机构包括电磁阀A 5、电磁阀B 6、电磁阀C 7、真空泵8、储墨池9和电源10,所述电源10的正极分别与电磁阀A 5、电磁阀B 6、电磁阀C 7、真空泵8电连通,所述电源10的负极分别与出墨按钮2和回墨按钮3电连通,所述出墨按钮2分别与真空泵8、电磁阀A 5、电磁阀C 7电连通,所述回墨按钮3分别与真空泵8、电磁阀B 6和电磁阀C 7电连通,所述真空泵8上设有吹气管路11和吸气管路12,所述电磁阀A 5设于吹气管路11上,所述电磁阀B 6设于吸气管路12上,吹气管路11和吸气管路12的一端交汇后与主空气管路13连通,吹气管路11和吸气管路12的另一端交汇后与储墨池通气管路14连通,所述电磁阀C 7设于主空气管路13上,所述储墨池9上设有墨管15,墨管15与出墨孔4连通。

其中,吹气管路11和吸气管路12的一端交汇后,通过三通一16与主空气管路13连通。吹气管路11和吸气管路12的另一端交汇后,通过三通二17与储墨池通气管路14连通。凹槽1沿出墨孔4位置呈斜向下倾斜设置。凹槽1和自动出墨回墨机构之间设有密封垫。自动出墨回墨机构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出墨按钮2、回墨按钮3、电磁阀A 5、电磁阀B 6、电磁阀C 7和电源10电连通。储墨池通气管路14的通气口的高度高于储墨池9内墨水高度。墨管15的出墨口的高度低于储墨池9内墨水高度。自动出墨回墨机构还包括电池盒,电源10设于电池盒内。电池盒上卡接有扣盖。

具体使用时,打开出墨按钮2接通电磁阀A 5同时接通真空泵8和电磁阀C 7(电磁阀B未通电属于关闭状态),开始向吹气管路11充气,储墨池9受气压作用推出墨汁。反之打开回墨按钮3接通电磁阀B 6同时接通真空泵8和电磁阀C 7(电磁阀A未通电属于关闭状态),开始向吸气管路12吸气,储墨池9受气压作用吸回墨汁。

配件说明:真空泵8具备排气吸气功能,电磁阀A 5和电磁阀B 6切换气流功能,电磁阀C 7具备通气和闭气功能。电磁阀C 7在未通电时关闭储墨池9的空气,防止墨汁溢流。通过上述配件达到充气和吸气的效果,通过吸气和排气功能转化成出墨和回墨目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