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指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2544发布日期:2019-01-04 22:4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指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指示装置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底面等场所的安全指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更多的人沉迷于玩手机登电子产品,在行走的时候也会低头玩手机,这就导致低头行走的行人不注意看红绿灯等警示设备,从而到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急需地面指示装置来提醒低头族。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地面指示、警示装置,但是现有的地面指示装置通常为一较大的整体结构,其存在以下问题:

1、面积较大,容易被踩坏,使用寿命短;

2、防水、防尘效果差;

3、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指示装置,包括有多个发光小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小单元根据导向指示要求排布并相连,相邻所述发光小单元之间前后连接或者左右连接。

较佳地,所述发光小单元上至少一对相对侧上设置有连接结构,相邻所述发光小单元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紧靠连接在一起。

较佳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发光小单元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起结构;

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发光小单元上与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相对的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有至少两个第二凸起结构;

相邻所述发光小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插在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之间实现连接插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数目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数目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关于所述发光小单元的中心旋转对称。

较佳地,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第二凸起结构的横截面呈楔形。

较佳地,所述发光小单元包括有外罩和设置在所述外罩内的发光组件和走线板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上引出的第一接线和第二接线固定在所述走线板组件上;相邻所述发光小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接线与所述第二接线实现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指示装置,由多个发光小单元组成,实现了模块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整体式的指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多个发光小单元构成的安全指示装置,一方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组合成任意指示路线,便于规划,另一方面,提高了强度,耐踩,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小单元与安装板连接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小单元与安装板连接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小单元与安装板连接后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的C-C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小单元的与安装板连接后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7为图6中M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小单元的置的拆分示意图;

图9为图8中F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罩的剖视图;

图11为相邻发光小单元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两相邻发光小单元A面与B面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两相邻发光小单元A面与C面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小单元下端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相邻发光小单元之间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小单元与安装板的拆分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的示意图一;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指示装置,可用于安装在地面,便于为低头走路的行人提供导向、警示的功能;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指示装置并不局限于用于地面,也可用于墙面等位置上,此处不做限制。

参照图1-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指示装置,包括有多个发光小单元1,多个发光小单元1根据导向指示要求排布并相连;相邻所述发光小单元之间前后连接或者左右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指示装置由多个发光小单元组成,实现了模块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整体式的指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多个发光小单元构成的安全指示装置,一方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组合成任意指示路线,便于规划,另一方面,提高了强度,耐踩,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小单元1上至少一对相对侧上设置有连接结构,相邻发光小单元1之间通过连接结构紧靠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发光小单元1前后左右侧上均设置有连接结构,从而便于发光小单元能够同时与左右侧、前后侧的发光小单元进行连接,如图17和图18中所示。

进一步的,参照图10-11,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发光小单元1的一侧,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相对的另一侧上;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截面呈楔形的第一凸起结构1011,第二连接结构包括有至少两个截面呈楔形的第二凸起结构1012;相邻发光小单元之间通过第一凸起结构1011自上而下插在相邻两第二凸起结构1012之间,从而实现连接插接。

进一步的,第一凸起结构1011的数目与第二凸起结构1012的数目相同,例如图2中所示,第一凸起结构1011和第二凸起结构1012的设置数目均为三个;同时,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关于发光小单元1的中心旋转对称,即三个第一凸起结构1011与三个第二凸起结构1012关于发光小单元1的中心旋转对称,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技术特征的限定,使得相邻两发光小单元之间,其中一发光小单元的一侧与另一发光小单元的相对的两侧均可连接,且连接后两发光小单元依旧保持左右对齐,从而方便发光小单元之间的组装,提高安装效率;例如图12-13中所示,一发光小单元的A面可以另一发光小单元的B面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同时一发光小单元的A面也可以另一发光小单元的C面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且只需要上下插接即可,操作方便便于工人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小单元包括有外罩和设置在外罩内的发光组件和走线板组件,发光组件上引出的第一接线109和第二接线110固定在走线板组件上;相邻发光小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接线与所述第二接线实现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外罩101为一下端敞口的矩形罩状结构,且具有透光效果,发光组件和走线板组件均安装在外罩101内;本实施例中将外罩1的下端设计为敞口状,是为了方便外罩内电线的走线,以及相邻发光小单元1之间第一接线和第二接线之间的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罩101下端也可设计为封闭装置,外罩101的形状也可呈其他多边形形状,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包括有电路板103和设置在电路板103上的至少一个发光件111;其中发光件111具体可采用LED灯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件111也可采用其他结构,此处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03上设置有三个发光件111,且三个发光件111呈一排排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件111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此处不足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还包括有用于起到反光功能的反光结构102,从而提高光照效果。具体的,如图4、图6和图8中所示,反光结构12由底面和设置在底面一圈上的斜面组成,斜面即为反光面,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供发光件111穿过的通孔,通孔的数目与电路板上发光件111的数目一致。

发光小单元组装好后,反光结构102的顶部(即斜面的顶部)抵在外罩101内侧顶部的一圈上,进一步的可在外罩101内侧顶部设置有一圈反光结构安装槽1013,反光结构102的顶部一圈嵌入在反光结构安装槽1013内,从而防止反光结构102的晃动,且反光结构102与外罩101内侧顶部之间构成闭合空间,起到防水、防尘的效果;反光结构102的底面安装在电路板103,且使得电路板103上的发光件111穿过通孔,使得发光件111置于反光面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反光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发光效果,另一方面反光结构起到遮挡电路板上结构的作用,具有美观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光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走线板组件包括有一走线板104,走线板104安装在外罩101内侧下端,走线板104与外罩101内侧上端之间构成一闭合空间,发光组件位于闭合空间内,具体的电路板103置于走线板104的正面上。

其中,走线板104的至少一对侧边上朝上电路板103的一侧设置有安装边1041,外罩101内侧壁上对应位置处设置有与卡槽1014,安装边1014安装在卡槽1014中;而且,走线板103一圈还通过多个压件108实现与外罩101的固定,外罩101内侧壁设置有压件插槽1016,压件108上设置有凸起边,压件108通过凸起边竖向插进压件插槽1016内,并通过螺钉与外罩101固定,压件108的上端紧压在走线板104上,从而实现走线板104的固定,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从而保证了走线板上方构成一封闭空间,具有很好的防水防尘功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走线板104的固定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

在本实施例中,走线板104下方预留有位于外罩101内的走线空间;电路板103上引出的第一接线109、第二接线110穿过走线板103后弯折布置在走线板104的背面,并通过卡线结构105固定在走线板103的背面上,第一接线109、第二接线110以及卡线结构105位于走线板104下方预留的走线空间内。

再结合图10、图14和图15,第一接线109的端部设置有一公接头106,第二接线110的端部设置有一母接头107;母接头107通过卡线结构105固定在走线板104背面,公接头106经由外罩101的侧壁开设的出口1015伸出外罩101;相连的发光小单元1之间,其中一发光小单元上的公接头106伸进另发光小单元内的母接头107插接,从而实现电连接,如图15中所示。

本实用新型通过走线空间的设置,以及卡线结构105的设置,实现发光小单元1的接线、接头位于外罩101内,防水、防尘效果好,而且使得相邻发光小单元连接好后紧靠在一起,保证了相邻发光小单元之间的连续性,较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走线板104的背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滑槽,卡线结构105与走线板104连接的一侧上设置有滑边1052,卡线结构105通过滑边侧向插进滑槽内。其中滑槽、卡线结构的设置数目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滑槽由两截面呈“T”型的凸起边1042组成,凸起边1042沿走线板104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两凸起边1042相对平行设置,如图14中所示;滑边1052设置在卡线结构105两对称边上,且滑边1052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如图9中所示;卡线结构105通过滑边1052自走线板104的一端侧向插进滑槽内,且卡线结构105可沿滑槽滑动来调节安装装置,当卡线结构105位置确定好后可通过螺钉等连接件来连接卡线结构和走线板104。本实施例中卡线结构105与走线板104的连接方式,一方面方便卡线结构位置的调节,方便走线,另一方面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卡线结构105与走线板104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卡线结构105上设置有一至少一个卡线槽,第一接线、第二接线卡在卡线槽内实现固定。进一步的,卡线结构105上设置有两相对设置弯折边1051,弯折边1051相对的向内侧弯曲形成一钩部,如图9中所示;两弯折边1051之间留有一定间距从而形成一卡线槽,两弯折边1051自身的弯折部处分别形成一卡线槽。第一接线、第二接线弯折布置在走线板104背面的时候,可以经过两弯折边1051之间的间距后卡进弯折边1051内弯折部内,如图14中所示,也可固定两弯折边1051之间,此处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卡线结构10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卡线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优选的弯折边1051采用弹性边,以便于接线的卡设或者去除,便于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该安全指示装置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安装板2,发光小单元2通过安装板2安装到目标位置处。其中,多个发光小单元1安可装同一安装板2上,或者多个发光小单元安装在多个安装板2上;安装板2通过连接件3(例如螺栓等)安装在安全指示装置的待安装面(例如路面)上。

进一步的,发光小单元1与安装板2之间通过卡接结构连接,发光小单元1直接通过卡接结构按压卡在安装板2上,其操作方便。具体的,参照图6、图7和图16,卡接结构第一钩部201和第二钩部1017,安装板2两对称边上设置有两向上延伸的挡边,挡边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钩部201,第二钩部1017直接设置在外罩101的外侧壁上;安装的时候,将发光小单元1置于安装板2上后直接竖向向下按压发光小单元1,即可使得第一钩部201和第二钩1017扣在一起,从而实现固定,拆装快速、方便。

进一步的,安装板2模块化,即包括有多个安装板模块,一个或多个发光小单元1安装在一个安装板模块上,多个安装板模块再顺序安装到现场目标位置处;安装板2模块化,便于批量生产,便于现场安装。

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板的设置,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逐个安装的安装方式,本实用新型可先将多个发光小单元逐个快速的卡在安装板2上,再将安装板安装到目标位置处,实现批量安装,且每个发光小单元的卡接方式,使得发光小单元的安装快速、方便,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另一方面,工人可先在工厂内将发光小单元安装到安装板上,然后再带到工地现场,通过安装板安装到目标位置处,从而避免在现场进行安装导致的发光小单元的损害、遗失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安全指示装置还包括有主控制器,发光小单元1均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控制每个发光小单元1内的发光组件工作。例如,当该安全指示装置用于路面警示装置的时候,导向装置可通过主控制器与红绿灯设备有线或者无线连接,从而根据红绿灯的显示状态,来控制安全指示装置发出红光或者绿光或者黄光,从而来为低头看手机的行人来指示,降低交通事故。

当然,该安全指示装置并不局限于跟红绿灯设备连接,也可用于其他场合,此处不做限制。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