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9787发布日期:2019-03-05 18:5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办公用品,尤其是指一种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



背景技术:

笔筒是在一种常见的办公用品,可以收纳笔和小型文具,文件架是放置在办公桌上的用来收纳文件资料的办公用品,但文件资料和文具经常需求量不一,有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笔筒储放文具,有的时候短期会出现大量文件资料需要收纳,现有市场上销售的文具一般不具备变形功能,无法按照需求既可以转换成笔筒,又可以转换成文件架,造成文件资料或文具收纳时有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目前使用的办公用品笔筒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是,提供一种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当单个笔筒模块使用时,可以合拢成一个方形笔筒;当多个笔筒模块使用时,展开之后多层叠加,可以组合成一个小型文件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包括至少一个的笔筒模块,相邻的笔筒模块相连,

每个笔筒模块均包括一个第一半筐、一个第二半框、六个插管、六个插杆外套管和六个插杆,第一半筐和第二半框转动连接构成一个笔筒,

第一半筐与第二半框均包括底板,第一半筐还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二半框还包括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

第一半筐内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沿着底板的两条直角边垂直于底板设置,第二半框内的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分别沿着底板的两条直角边垂直于底板设置;

第一半筐与第二半框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的边缘处设置的转轴相连在一起,并且第一半筐与第二半框绕着转轴翻转可以拼合成一个底面为正方形顶部开口的长方体框;将位于该长方体框外侧的面定义为每块侧板的外侧;

插杆外套管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插杆为储放在插杆外套管管内的硬质杆状物,并能从插杆外套管的开口出伸出,插管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且开口处能容纳插杆一端插入;

六个插杆外套管分为两两一组,共计三组;第一组中的两个插杆外套管设置在第三侧板外侧面上,两个插杆外套管上下设置,两个插杆外套管的开口朝向转轴方向;在第三侧板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内分别插入插杆;

六个插管分为两两一组,共计三组;第一组中的两个插管设置在第一侧板的外侧面上,两个插管的开口朝向转轴方向;第一侧板的外侧面上的两个插管分别对应第三侧板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

第三侧板绕转轴翻转至与第一侧板齐平时,拔出第三侧板的插杆外套管内的插杆,将其一端插入第一侧板的插管之内,将第三侧板与第一侧板固定在同一个平面内;

第二组中的两个插管设置在第二侧板外侧面上,两个插管上下设置;

第二组中的两个插杆外套管设置在第二侧板外侧面上,两个插杆外套管分别与第二侧板外侧面上的两个插管串联排列设置,串联设置的一个插管与一个插杆外套管开口相反;两个插杆外套管的开口垂直朝向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二侧板;在第二侧板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内分别插入插杆;两个插杆分别插入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二侧板外侧面上的插管内;

第三组中的两个插管设置在第四侧板外侧面上,两个插管上下设置;

第三组中的两个插杆外套管设置在第四侧板外侧面上,两个插杆外套管分别与第四侧板外侧面上的两个插管串联排列设置,串联设置的一个插管与一个插杆外套管开口相反;两个插杆外套管的开口垂直朝向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四侧板;在第四侧板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内分别插入插杆;两个插杆分别插入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四侧板外侧面上的插管内。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二侧板上未连接侧板的那条长边的边缘设有两个突出的搭扣,两个搭扣间隔设置;第二侧板上连接第一侧板的那条边缘与搭扣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两个凹陷的让位缺口。

为了减少用料、增加美观,以及做笔筒时能更多地观察笔筒内的文具情况,在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上可以开设有若干孔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该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转换,当需要放置笔和小文具时,可以将第一半筐和第二半框合拢组成一个方形笔筒,当需要放置文件材料时,可以将每个笔筒模块的第一半筐和第二半框展开,将多个笔筒模块堆叠起来。

2、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结构简单、功能多样、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且操作简便,装置轻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个笔筒模块处于笔筒模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个笔筒模块展开成文件架的过程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个笔筒模块展开成文件架的过程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个笔筒模块变形成文件架模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三个笔筒模块组合成文件架模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1-5所示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变形组合成文件架的笔筒,包括三个的笔筒模块,相邻的笔筒模块相连。

如图1所示,每个笔筒模块均包括一个第一半筐1、一个第二半框2、六个插管3、六个插杆外套管4和六个插杆41,第一半筐1和第二半框2转动连接构成一个笔筒。

如图2、3和4所示,第一半筐1与第二半框2均包括底板,第一半筐1还包括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第二半框2还包括第三侧板21与第四侧板22。

第一半筐1内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分别沿着底板的两条直角边垂直于底板设置,第二半框2内的第三侧板21与第四侧板22分别沿着底板的两条直角边垂直于底板设置。第一半筐1与第二半框2通过第一侧板11和第三侧板21的边缘处设置的转轴5相连在一起,并且第一半筐1与第二半框2绕着转轴5翻转可以拼合成一个底面为正方形顶部开口的长方体框;将位于该长方体框外侧的面定义为每块侧板的外侧。插杆外套管4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插杆41为储放在插杆外套管4管内的硬质杆状物,并能从插杆外套管4的开口出伸出,插管3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且开口处能容纳插杆41一端插入。

六个插杆外套管4分为两两一组,共计三组。

第一组中的两个插杆外套管4设置在第三侧板21外侧面上,两个插杆外套管4上下设置,两个插杆外套管4的开口朝向转轴5方向;在第三侧板21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4内分别插入插杆41。六个插管3分为两两一组,共计三组;第一组中的两个插管3设置在第一侧板11的外侧面上,两个插管3的开口朝向转轴5方向;第一侧板11的外侧面上的两个插管3分别对应第三侧板21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4。第三侧板21绕转轴5翻转至与第一侧板11齐平时,拔出第三侧板21的插杆外套管4内的插杆41,将其一端插入第一侧板11的插管3之内,将第三侧板21与第一侧板11固定在同一个平面内。

第二组中的两个插管3设置在第二侧板12外侧面上,两个插管3上下设置。第二组中的两个插杆外套管4设置在第二侧板12外侧面上,两个插杆外套管4分别与第二侧板12外侧面上的两个插管3串联排列设置,串联设置的一个插管3与一个插杆外套管4开口相反;两个插杆外套管4的开口垂直朝向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二侧板12;在第二侧板12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4内分别插入插杆41;两个插杆41分别插入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二侧板12外侧面上的插管3内。

第三组中的两个插管3设置在第四侧板22外侧面上,两个插管3上下设置。第三组中的两个插杆外套管4设置在第四侧板22外侧面上,两个插杆外套管4分别与第四侧板22外侧面上的两个插管3串联排列设置,串联设置的一个插管3与一个插杆外套管4开口相反;两个插杆外套管4的开口垂直朝向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四侧板22;在第四侧板22外侧面上的两个插杆外套管4内分别插入插杆41;两个插杆41分别插入与之相邻的笔筒模块内的第四侧板22外侧面上的插管3内。

第二侧板12上未连接侧板的那条长边的边缘设有两个突出的搭扣13,两个搭扣13间隔设置;第二侧板12上连接第一侧板11的那条边缘与搭扣1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两个凹陷的让位缺口6。

为了减少用料、增加美观,以及做笔筒时能更多地观察笔筒内的文具情况,在第二侧板12和第四侧板22上可以开设有若干孔洞。

如图1所示,当需要使用笔筒功能时,可以将第一半筐1绕着转轴5翻转至与第二半框2合拢,将第二侧板12的搭扣13,扣紧在此时相接的第四侧板22的边缘上,使得第一半筐1与第二半框2构成一个方形笔筒。

当需要使用文件架功能时,可以将第一半筐1与第二半框2绕着转轴5翻转,使第一侧板11与第三侧板21处在一个平面,此时将第三侧板21外侧的插杆4从所在的插杆外套管4的开口处拔出,插入到对应的第一侧板11的插管3的管内。再将第二侧板12与第四侧板22上的插杆4从所在的插杆外套管4的开口处拔出,此时单个模块转换完成,如图4所示。将所需模块按上下层叠起,将上部模块的第二侧板12与第四侧板22上的插杆4分别插入下部模块的插管3的管内,使得上下模块之间位置能形成固定,同时每个模块突出的搭扣13正好陷入上一层凹陷的让位缺口6之内,此时文件架组合完成,如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