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9879发布日期:2019-08-03 16:0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设置有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装置,以及设置有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屏由于其自身具有可弯曲、轻便、低功耗等性能而能被广泛应用在多种可弯曲的显示类电子产品上。现有的显示屏一般由多个层叠并通过光学胶或双面胶贴合的物理叠层组成,这些物理叠层由高分子薄膜材料制成,这些由高分子薄膜材料制成的物理层的导热性较差,导热系数较小。显示屏的主要发热层为发光器件层,所述发光器件层位于显示屏的中部,即发光器件层的正面及反面均层叠有由高分子薄膜材料制成的物理层,因此,所述发光器件层工作时生产的热量不易传导出柔性屏,散热效果较差,从而影响显示屏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效果佳的显示屏、设置有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装置,以及设置有所述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其包括屏体及层叠于所述屏体的正面的盖板,所述屏体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透明的第一散热层,所述第一散热层用于将所述屏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红外线经所述盖板辐射至外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屏,以及贴接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用于导热的支撑片,所述显示屏包括屏体及层叠于所述屏体的正面的盖板,所述屏体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透明的第一散热层,所述第一散热层用于将所述屏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红外线经所述盖板辐射至外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若干电子元器件,以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及贴接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的支撑片,所述显示屏包括屏体及层叠于所述屏体的正面的盖板,所述屏体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透明的第一散热层,所述第一散热层用于将所述屏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红外线经所述盖板辐射至外部,若干所述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经所述显示装置的第一散热层转化为红外线辐射散发。

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的显示屏的屏体与盖板之间设置有透明的第一散热层,在电子装置工作时,屏体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层转化为红外线经盖板将红外线辐射至外界,从而能使所述屏体产生的热量快速均匀地散发至所述显示屏外,提高了所述显示屏的散热效果,以确保显示屏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弯折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VII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弯折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III部分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一壳体20及设置于所述壳体20上的一显示装置30。所述壳体20包括一第一框体21、一第二框体23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与所述第二框体23之间的一铰链25。所述显示装置30包括一显示屏32及设置于所述显示屏32背面的支撑片36。显示屏32包括一屏体320,层叠于所述屏体320的正面的具有柔性的一盖板329。所述盖板329透明且能透红外线,所述屏体320与所述盖板329之间设置有透明的一第一散热层321,所述第一散热层321用于将所述屏体320的热量转化为红外线经所述盖板329辐射散发至所述显示屏32的外部,从而能使所述屏体320的热量能快速地散发至空中。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显示屏32正面指面朝所述显示屏32的出光面,显示屏32背面指背朝所述出光面的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32为显示屏,所述屏体320为柔性屏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0为手机。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以是但不限于无线电电话、寻呼机、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

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100的显示屏32的屏体320与盖板329之间设置有透明的第一散热层321,在电子装置100工作时,屏体320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层321转化为红外线,并经盖板329将红外线辐射至外界,从而能使所述屏体320产生的热量快速均匀地散发至所述显示屏32外,提高了所述显示屏32的散热效果,以确保显示屏32正常工作。

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内设置有金属中框26,所述显示装置30设置于所述金属中框26上。所述第一框体21内设置有主板212、设置于所述主板212上面朝所述金属中框26的若干电子元器件214、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电池215。若干所述电子元器件214可以是设置于主板212上的CPU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充电集成电路芯片等发热芯片,在所述电子装置100工作时,这些发热芯片能产生较大的热量,需要及时进行散热,防止电子元器件214发热过高,以确保各电子元器件214的正常工作。

所述金属中框26的一侧面贴接于所述显示装置30的背面,所述金属中框26的另一侧面贴接于若干所述电子元器件214。电子元器件2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金属中框26,所述金属中框26将热量射出,从而提高各电子元器件214的散热效率。

电子元器件214与金属中框26之间设置有导热件216,所述电子元器件2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经过所述导热件216传导至所述金属中框26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216为导热垫或导热膏。

其中一部分电子元器件214外覆盖有屏蔽罩217,所述屏蔽罩217与所述电子元器件214之间设置有导热件216如导热垫或导热膏,所述屏蔽罩217与金属中框26之间设置有导热垫或导热膏。所述电子元器件2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经过所述导热垫或导热膏传导至屏蔽罩217,再经屏蔽罩217与金属中框26之间的导热垫或导热膏传导至所述金属中框26上。

所述第二框体23内也可以设置电路板、电池或电子元器件等,所述电路板、电池或电子元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也可以传导至金属中框26,所述金属中框26将热量射出。

所述显示屏32设置有对应所述铰链25的一可折弯区域31及位于所述可折弯区域31相对的两侧的非折弯区域33。两个所述非折弯区域33分别对应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

所述第一散热层321由具有高红外发射率的涂层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散热层321的涂层红外发射率大于或等于0.95。具体的,在发热量较高的屏体320的正面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层321,由于所述第一散热层321由高红外发射率的涂层材料制成,因此,在屏体320的正面设置红外高发射率的涂层材料制成的第一散热层321提高屏体320表面的散热效率。

所述第一散热层321可以是透明的石墨烯涂层,也可以是透明的石墨烯薄膜层。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层321是涂设于所述盖板329面朝所述屏体320的侧面上的透明的石墨烯涂层,所述石墨烯涂层覆盖整个盖板329的面朝所述屏体320的侧面,以形成一层均匀的石墨烯涂层。具体的,所述石墨烯涂层通过真空镀或蒸镀的方式镀置于所述盖板329面朝屏体320的表面上。由于所述石墨烯涂层为高红外发射率的涂层,所述石墨烯涂层的表面结构为晶体结构,因此,所述石墨烯涂层将热量转换成红外线的效率较高。当所述电子装置100工作时,所述屏体320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层321能转化成红外线,穿过所述盖板329均匀地发散至外部。

所述第一散热层321胶接于所述屏体320的正面,具体的,所述盖板329通过透明的光学胶层322贴合于所述屏体320的正面,即所述盖板329上涂设有第一散热层321的侧面通过所述光学胶层322贴合于所述屏体320的正面。所述光学胶层322能透过红外线且导热性能较强。所述屏体320产生的热量经所述光学胶层322传导至所述第一热辐射散热层321,所述第一散热层321将热量转化成红外线,穿过所述盖板329均匀地发散至外界。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层321可以是制成透明的石墨烯薄膜层,所述石墨烯薄膜层层叠于所述屏体320与所述盖板329之间,所述石墨烯薄膜层覆盖整个屏体320的正面。具体的,所述第一散热层321通过光学胶层322贴合于屏体320的正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层321也可以是涂设于所述屏体320的正面上的透明的石墨烯涂层。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层321可以是透明的碳纳米管涂层,即所述第一散热层321是涂设于所述盖板329面朝所述屏体320的侧面上的透明的碳纳米管涂层,所述碳纳米管涂层覆盖整个盖板329的面朝所述屏体320的侧面,以形成一层均匀的碳纳米管涂层。由于所述碳纳米管涂层为高导热率的涂层,因此,所述碳纳米管涂层将热量转换成红外线的效率较高,能将所述屏体320产生的热量转化成红外线经盖板329射出,以提高所述屏体320的散热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层321可以是制成透明的碳纳米管薄膜层,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层层叠于所述屏体320与所述盖板329之间,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层覆盖整个屏体320的正面。具体的,所述第一散热层321通过光学胶层贴合于屏体320的正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层321也可以是涂设于所述屏体320的正面的透明的碳纳米管涂层。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盖板329的正面及背面均涂设有所述第一散热层321。

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329是透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具有柔性且能弯曲的薄片,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329为超薄玻璃,所述超薄玻璃盖片的厚度为微米级,具体的,所述超薄玻璃盖板329的厚度范围为5微米至80微米之间(含本数)。

本实施例中选用超薄玻璃作为盖板329的原因在于超薄玻璃盖片具有较好的耐弯折性、高强度、高硬度等优点,当超薄玻璃盖片贴设于显示屏32的正面时,所述超薄玻璃盖片不仅可以随所述显示屏32弯曲或展平,并且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物件对超薄玻璃盖片划伤,不易出现磨损的情况。其次,超薄玻璃盖片的弹性模量较低,可将其直接粘贴在显示屏32的正面,在显示装置30弯曲时可跟随显示屏32一起同步或近似同步拉伸,从而避免显示装置30在弯曲时由于拉伸幅度差异较大导致出现破损的情况。另一方面,所述超薄玻璃盖片的透光率高,方便所述显示屏32的光线的射出,且长时间使用后,所述超薄玻璃盖片也不会出现变色等问题。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盖板329也可以是柔性的透明盖板,比如透明的PET膜层、PI膜层等。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屏体320包括一发光器件层323、层叠于所述发光器件层323的正面的一偏光片层324、通过透明的光学胶层322贴合于所述偏光片层324的正面的一触控模组层325、通过透明的光学胶层322贴合于所述发光器件层323的背面的支撑膜层326,以及通过超薄的双面胶层327贴合于所述支撑膜层326的背面的一第二散热层328。所述盖板329通过光学胶层322贴合于触控模组层325的正面,即所述盖板329上的第一散热层321背朝所述盖板329的侧面通过光学胶层322贴合于触控模组层325的正面。所述偏光片层324、光学胶层322及触控模组层325均透明且能被红外线透过,所述发光器件层323、支撑膜层326及双面胶层327均能被红外线透过。所述支撑膜层326可以是PET或PI等材料制成。

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的材料与第一散热层32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的材料与第一散热层321的材料相同,即所述第二散热层328也由具有高红外发射率的涂层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的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大于或等于0.95。具体的,所述第二散热层328可以是石墨烯涂层,也可以是石墨烯薄膜层。所述第二散热层328是通过双面胶贴合于所述支撑膜层326背面的石墨烯膜层。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用于将所述屏体320传导过来的热量转化成红外线,直接或经过金属中框26发射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层328可以是涂设于所述支撑膜层326背面的石墨烯涂层。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层328可以是层叠于所述支撑膜层326背面的柔性石墨片。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层328可以是设置于所述支撑膜层326背面的碳纳米管涂层或碳纳米管薄膜。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的材料还可是氧化铜、氧化铝、氮化铜、氮化铝、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层328通过真空镀或蒸镀的方式镀置于所述屏体320的背面。

本实施列中,所述支撑片36设置于所述金属中框26与所述屏体320之间,具体的,所述支撑片36的一侧面贴合于所述金属中框26的正面,所述支撑片36相对的另一侧面贴合于所述屏体320的第二散热层328对应非弯折区33。所述电子装置100工作时,电子元器件214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金属中框26,通过金属中框26散发出去,同时,第二散热层328将屏体320的热量通过支撑片36传导至金属中框26,再散发至外界。

所述铰链25与屏体320之间还设置有一保护片252。所述保护片252设置于所述铰链25的正面,具体的,所述保护片252通过焊接、卡接或胶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铰链25的正面。所述保护片252用于保护所述屏体320,防止屏体320的背面损坏。所述保护片252是柔性支撑片,所述保护片252可以是薄金属片如铜箔、液态金属片、记忆合金片、塑胶片或其他符合材料制成的薄片。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片252是液态金属片。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称液态金属是指将合金加热到熔融态,然后以超快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合金晶格来不及有序排列结晶便固化,因为是非结晶状态,像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非晶合金、液态金属或金属玻璃。液态金属的特性是长程无序(短程有序)、亚稳态、一定程度上的物理特性各向同性、没有确切熔点、具有玻璃转化温度点等,具有固态、金属、玻璃的特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塑性、热传导和耐磨性等。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液态金属在常温实质上是固态的,只不过其某些特性接近液体,所以称之为液态金属。所述液态金属可以为铜、钛、铁、锆、银、镍、镓、金、锑、镉、锌、铟、硅等中一种或多种材料的合金材料,具体金属优选可获得更低的弹性模量、硬度、延伸性等其他力学性质。

本实施例中选用液态金属片作为保护片252的原因在于液态金属片的耐磨性较佳。所述保护片252可以有效地抵御铰链25对显示屏32产生的摩擦,不易出现磨损的情况。液态金属可选用铜基、钛基、铁基、锆基、银基、镍基、镓基、金基、锑基、镉基、锌基、铟基、硅基等液态金属,并且,相比于现有的弹性模量更低的材料,如硅胶、泡棉、塑胶等,液态金属的强度更高,且耐磨性更佳,可有效地对柔性屏进行支撑。

所述保护片252的正面与所述显示屏32的背面之间对应所述可折弯区域31设置间隙254,具体的,所述保护片252的正面与所述显示屏32的第二散热层328之间设置有间隙254,所述间隙254内也可以填充缓冲材料。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的正面与支撑膜层326之间对应可折弯区域31也设置有间隙。具体地,第二散热层328在两个非弯折区域33通过胶体贴合至支撑膜层326,在可折弯区域31第二散热层328与支撑膜层326之间未设有双面胶层327,而是保持中空状态;其目的在于减小弯折时在可折弯区域31对于第二散热层328施加的弯折应力,防止第二散热层328受到损坏。

如图4所示,当所述电子装置100通过所述铰链25折弯时,所述显示屏32的可折弯区域31随所述铰链25弯折,所述保护片252与所述显示屏32位于所述可折弯区域31的弯折轴的相对两侧的区域内相对移动且相对靠近,使散热空间被压缩。弯曲时,所述保护片252与所述显示屏32对应所述可弯曲区域31会压缩间隙254而补偿所述显示屏32自身弯曲过程中的内外半径差引起的长度变化,从而能减少所述显示屏32对应所述可弯曲区域31的弯曲内应力对所述显示屏32的损伤。此时,所述电子装置100工作时,所述发光器件层323工作产生的热量经偏光片层324、光学胶层322、触控模组层325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层321上,所述第一散热层321将热量转化成红外线穿过盖板329进行辐射散热,提高了所述显示屏32的散热效率。同时,第二散热层328将显示屏32的热量传递给金属中框26,通过金属中框26散发出去。电子元器件214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金属中框26,所述金属中框26将热量散发至外界。因此,所述电子装置100在弯折状态时也不会影响其散热效率,确保电子装置100能正常工作。

当所述电子装置100通过所述铰链25展平时,所述保护片252与所述显示屏32位于所述可折弯区域31的弯折轴的相对两侧的区域内相对移动且相对远离,使散热空间恢复。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30上的第一散热层321及第二散热层328能将电子装置100工作时生产的热量转化为红外线辐射出外部,提高了所述电子装置100的散热效率,确保电子装置100的正常工作,提高了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片252的正面与所述显示屏32之间对应所述可折弯区域31的间隙254内填充有弹性的导热胶255,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的正面与支撑膜层326之间对应可折弯区域31的间隙内也填充有弹性的导热胶255。导热胶255能透红外线,导热胶255不仅能将热量快速金属中框26上,以便所述金属中框26将热量散发至外界,其次所述导热胶255对所述第二散热层328也具有支撑作用,且在所述显示屏32弯折时具有缓冲作用。

请参阅图6及图7,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VII部分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层328包括相互间隔的若干片导热辐射区3281,若干所述导热辐射区3281分别设置于所述屏体320的背面对应非折弯区域33。具体的,所述屏体320的背面对应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内的高发热量的电子元器件214分别设置有导热辐射区3281。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内的高发热量的电子元器件214工作时生产的热量经金属中框26及支撑片36传导至这些导热辐射区3281上,导热辐射区3281将热量转化为红外线辐射散热,以达到快速散热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散热层328分隔成若干片导热辐射区3281,在满足快速散热的同时,节省了部分第二散热层328的材料。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层328仅设置于所述屏体320的背面对应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的区域,即所述屏体320的背面对应所述铰链25的区域没有设置所述第二散热层328。由于所述铰链25不产生热量,因此,所述第二散热层328对应所述铰链25的区域可以省略。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内的电子元器件214工作时生产的热量经金属中框26散发至外界。同时,第二散热层328将显示屏32的热量传递给金属中框26,通过金属中框26散发出去。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散热层328仅设置于对应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的区域上,不仅能满足快速散热的要求,且能节省了部分第二散热层328的材料。

请一并参阅图9及图10,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弯折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与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五实施例中,保护片252与所述支撑膜层326之间的间隙254内设置有缓冲件257,所述缓冲件257具有弹性,受到外力挤压会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缓冲件257的等效弹性模量低于显示屏32的弹性模量。所述缓冲件257用于所述显示装置30对所述可折弯区域31的弯曲进行长度补偿,即,所述显示装置30沿所述可折弯区域31弯曲时,所述显示屏32会压缩缓冲件257,使所述缓冲件257发生弹性变形而厚度变薄,以补偿所述显示装置30自身弯曲过程中的内外半径差引起的长度变化,从而减少对所述显示屏32的弯曲内应力,能防止所述显示屏32损伤。

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257为固定于所述保护片252与所述显示屏32之间对应所述可折弯区域31的一层或若干层不同压缩比和回弹率的若干缓冲体。这些缓冲体相互间隔,以方便缓冲体被挤压时发生弹性变形而厚度变薄。缓冲体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条,所述缓冲条沿所述显示屏32的弯曲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缓冲条可以是具有弹性的硅胶条、泡沫塑料条、泡棉条或橡胶条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