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驾驶人场地驾驶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4533发布日期:2020-01-21 23:1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驾驶人场地驾驶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驾驶人场地驾驶训练装置,属于车辆驾驶训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步走入平常百姓家庭,方便了生活,提高了工作节奏,改善了人们生活工作质量。目前,学习汽车驾驶的人员不断增多,导致训练车辆的数量也随之增长。对于场地训练项目,例如倒车入库等,现有驾校使用的训练用车大多采用年限比较久、公里数比较多的邻近报废的车辆,这些车辆不但日常驾驶时油耗高,而且尾气排放污染严重,加速了城市的大气污染。

针对于上述的问题,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些用以驾驶训练的汽车模拟器等相关产品,这种产品的特点是:其上设有类似于真车上的座椅、转向、踏板、换挡器等部件,让学员体验各种行车情况,减少了驾驶培训的人力及物力损耗,降低了驾驶培训成本。然而这种汽车模拟器产品也存在一些缺陷:驾驶体验感差,无法达到真车的驾驶体验,与真实的汽车驾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驾驶模拟训练的场景与实际驾驶训练场地差异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驾驶人场地驾驶训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驾校场地训练项目使用的训练用车驾驶油耗高,尾气排放污染严重,以及汽车驾驶模拟器的驾驶体验感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动车驾驶人场地驾驶训练装置,包括训练车、变电箱和支架;其中,所述变电箱固定于支架上,其外接220v交流电压,并通过电源线连接训练车;所述支架固定于驾驶训练场地的任意位置的地面上,并通过钢丝绳与训练车上的固定架可拉伸连接;所述电源线通过滑动组件与钢丝绳滑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训练车包括电动机控制器和电动机,所述变电箱通过电源线与所述电动机控制器连接。所述电动机控制器用于控制电动机的转动状态,所述电动机输出的转矩驱动车轮转动。

进一步,所述变电箱用于将输入的220v交流电压转换为300v-400v直流电压。

进一步,所述支架包含支架本体和横梁,二者固定连接,支架本体内设有可于其内上下滑动的配重块;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一个滑轮;钢丝绳穿过两个滑轮后,一端连接配重块,另一端固定连接训练车上的固定架。

进一步,所述横梁的一端设有一竖向布置的固定件以及一可绕固定件旋转的活动杆,所述钢丝绳穿设于固定件和活动杆后再与固定架连接。

进一步,所述滑动组件具有多个滑动圈,所述滑动圈与电源线固定连接,并穿设在所述钢丝绳上。

进一步,所述电源线上相邻滑动圈之间的间距为0.8m-1.5m。

进一步,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架本体、用于将固定架本体固定于训练车顶部的锁紧机构,以及用于连接所述钢丝绳的固定支架。

进一步,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连接件、滑动件、锁紧件及支撑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支架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一螺栓与所述滑动件及支撑件活动连接;所述滑动件与所述锁紧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底部与训练车顶部接触,所述锁紧件与训练车顶部边框配合,通过所述锁紧件和支撑件的配合使用,实现固定架与训练车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训练车上设有驾驶培训系统,其包含:处理器及分别与之电性连接的传感器组、卫星定位天线、摄像头及触摸显示屏。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组包含若干个传感器,其分别设于车辆的操作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卫星定位天线为两个,分别设于车辆顶部,二者间距大于1米。

进一步地,所述摄像头包含采集车辆内驾驶位信息的第一摄像头和采集车辆前档外部信息的第二摄像头。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能够实现训练学员驾驶真车在驾驶训练场地进行驾驶训练,并能对邻近报废的车辆进行改造后再利用,且实现了零燃油排放的目的,减少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所述机动车驾驶人场地驾驶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件与活动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结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m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动车驾驶人场地驾驶训练装置,包括:训练车1、变电箱2及支架3;其中,变电箱2固定于支架3上,其外接220v交流电压,并通过电源线4连接训练车1;支架3固定于驾驶训练场地的任意位置的地面上,其通过钢丝绳5与训练车1上的固定架11相配合;该电源线4通过滑动组件使其与钢丝绳5配合。

训练车1包括电动机和电动机控制器,由电动机控制器控制电动机的转动状态,由电动机输出的转矩驱动车轮转动。不同的示例中训练车的驱动形式不同,可采用电动机中央驱动形式或电动机轮驱动形式。该电动机中央驱动形式为由电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和差速器组成,通过离合器将电动机动力与驱动轮进行连接或动力切断,变速箱提供不同的传动比以变更转速,为实现功率曲线匹配的需要,差速器实现转弯时不同车速的行驶。该电动机轮驱动形式即双电动机电动轮驱动方式,机械差速器被两个牵引电动机所代替,两个牵引电动机分别驱动各自车轮,转弯时通过电子差速控制以不同车速行驶,省掉了机械变速器。上述的两种电动汽车的驱动形式为现有的公知技术,申请人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加以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采用的训练车1为电动汽车,为节约成本,优选邻近报废的电动汽车,将其废旧电池拆卸后使用,而在其它示例中,训练车1也可选用驾驶年限较久的燃油汽车,将其燃油机改为电动机,降低了使用成本;此外,训练车既可使用手动挡车辆也可使用自动挡车辆。

变电箱2固定于支架3上,并通过电源线4连接训练车1内的电动机控制器,由电动机控制器控制上述电动机的转动状态。该变电箱2外接220v交流电压,将输入的220v交流电压转换为300v-400v直流电压,来作为驱动电动机的驱动电压。此外,该变电箱2转换的直流电压需要根据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来进行选择设计,且还可为训练车1内的车载电瓶充电。

支架3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倒车入库训练项目的场地附近(其他示例中也可根据训练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位置的选择)。该支架3包含:支架本体31和横梁32,二者固定连接,支架本体31上设有配重块33和滑动机构,且配重块33可通过滑动机构上下滑动;横梁3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一个滑轮34;钢丝绳5穿过两个滑轮34后,一端连接配重块33(二者连接时也是通过滑轮配合来实现连接的),钢丝绳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训练车1上的固定架11。训练车1在行驶的过程中,该配重块33能够确保钢丝绳5一直处于拉伸状态。此外,电源线4通过若干个滑动圈35(即滑动组件)使其与钢丝绳5配合。滑动圈35与电源线4固定连接,且可滑动穿设于钢丝绳5上,电源线4上相邻滑动圈35之间的间距为0.8m-1.5m。训练车1在行驶的过程中拉动电源线4,带动滑动圈35于钢丝绳5上滑动。

其中,所述横梁32的一端设有一个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固定件36,该固定件36的下端穿设设有一个可绕其转动360度的中空的活动杆37。活动杆37具体分为竖直端371和倾斜端372,竖直端371通过套设方式与固定件36活动连接(于其他实例中,该竖直端371也可穿设于固定件36中),倾斜端372以竖直端371为中心旋转。上述钢丝绳5的一端依次于固定件36和活动杆37内部穿过,然后穿设两个滑轮34后与配重块33连接。该活动杆37的可转动设计,便于训练车1训练过程中在各方向上行驶时对钢丝绳5的拉伸。

固定架11包含固定架本体116、设于固定架本体下表面的两组锁紧机构117,以及设于固定架本体上表面的固定支架115。参见图4、图5所示,该锁紧机构117包含:连接件111、滑动件112、锁紧件113及支撑件114;其中,连接件111的一端面通过螺栓固定于固定架本体的下表面,该连接件111通过螺栓与滑动件112及支撑件114配合连接;滑动件112与锁紧件113固定连接,二者通过螺栓的锁定方式固定连接(于其它实例中也可采用焊接等方式连接);支撑件114的底面与车辆顶部相接触。拆装时,通过转动螺栓来实现对滑动件112的松紧控制,滑动件112移动时带动锁紧件113轴向移动,以适应具有不同顶部尺寸结构的训练车,使其与车辆顶部边框帖合或分离,进而实现与车辆的锁紧或拆卸。由此,通过支撑件114和锁紧件113的配合使用,可将固定架11牢牢地固定在车顶,且便于拆装。

于其他示例中,固定架包含固定架本体及设于固定架本体上表面的固定支架,固定架本体通过焊接的方式焊接在车顶上。

所述训练车1上配套有驾驶培训系统,该系统包含:处理器及分别与之电性连接的传感器组、卫星定位天线、摄像头及触摸显示屏;触摸显示屏设于车辆内部,用于显示驾驶训练学员信息及训练科目信息等;传感器组分别设于车辆的操作部件上,如:转向、指示灯、档位、刹车、离合器、安全带等;卫星定位天线为两个,分别设于车辆顶部,可接收北斗、gps、格洛纳斯(glonass)、伽利略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卫星信号,获取车辆位置的位置天线及获取车身角度的航向天线,二者间距大于1米;以及,摄像头包含采集车辆内驾驶位信息的第一摄像头和采集车辆前档外部信息的第二摄像头。上述的驾驶培训系统为现有的公知技术,故本实用新型中不加以赘述。

尽管以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用领域,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