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模型中屋面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3189发布日期:2020-09-15 19:1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古建筑模型中屋面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拼搭的古建筑模型,具体涉及古建筑模型中屋面组件。



背景技术: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形式多样且独具特色,使古建筑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古建筑中的屋面的基本构造是在桁条上钉椽子,椽子上铺望板,最后在望板上填充保温材料并铺设瓦片。在设计古建筑模型时,需要将现实的古建筑进行很大比例的缩小,从材料、工艺等方便考虑,不能再使用上述构造。

现有的古建筑模型的屋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一个整体的古建筑模型,另一种是将屋顶部分分块儿用胶水、钉子等固定。上述两种方式的古建筑模型呆板、不灵活,没有古建筑的魂,另外,使用胶水、钉子这种固定方式,仅局限于一次安装,不能拆卸及重复拼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古建筑模型中屋面组件,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古建筑模型中屋面组件,所述组件包括瓦面、枋、围脊,具体的:所述瓦面底部具有直榫,所述枋具有直槽;拼装时,所述瓦面底部的直榫插入所述枋的直槽中,所述围脊安装在所述瓦面的上方,且所述围脊压住所述瓦面,将所述瓦面的直榫限制在所述枋的直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瓦面的底部还具有直槽;拼装时,所述瓦面底部的直榫插入所述枋的直槽中,所述瓦面底部的直槽卡在所述枋的直槽的外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围脊的内壁上具有两个竖着的燕尾榫,所述枋的外壁上具有两个竖着的燕尾卯;拼装时,所述围脊内壁上的燕尾榫从上往下滑入所述枋外壁的燕尾卯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围脊的底部具有凹槽;拼装时,所述围脊安装在所述瓦面的上方,所述围脊底部的凹槽卡住所述瓦面上凸起的筒瓦,且所述围脊压住所述瓦面的直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还包括柱子,具体的所述柱子的侧边具有燕尾榫,所述枋的侧边具有缺口,所述枋底部具有半透燕尾卯,其中,所述半透燕尾卯的开口朝向所述侧边的缺口;拼装时,所述枋侧边的缺口卡在所述柱子上,所述朝向该缺口的燕尾卯滑向并最终锁定所述柱子侧边的燕尾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还包括大额枋,具体的:所述大额枋具有轴孔,所述轴孔上方具有缺口,所述大额枋还具有两个直榫孔,所述围脊具有u型锁定件,及两个直榫,所述柱子上端具有轴,所述轴上端连接轴颈,所述轴颈上端连接凸台;拼装时,所述大额枋的轴孔套入所述柱子上端的轴,所述柱子上端的轴颈、凸台位于所述大额枋的缺口中,所述围脊的u型锁定件插入所述大额枋的缺口,卡住所述柱子上端的颈轴,所述柱子顶端的凸台卡在所述围脊的u型锁定件上方,同时,所述围脊的两个直榫分别插入所述大额枋的两个直榫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枋侧边的缺口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弧形,长方形、矩形,所述柱子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正方形、六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瓦面由筒瓦构件拼搭而成,其中,所述筒瓦构件下端的一个侧边具有燕尾榫,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底部具有直榫,相邻的筒瓦构件通过侧边的燕尾榫、燕尾卯拼搭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枋整体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弧形、直线形、不规则形状。

本申请提供的古建筑模型中屋面组件,瓦面的底部具有直榫,枋上面具有直槽,拼装时,将瓦面底部的直榫插入枋的直槽中,然后,将围脊安装在瓦面直榫的上方,用于压住瓦面的直榫,将瓦面的直榫限制在枋的直槽内。使瓦面与枋连接的更稳固。且屋面是由瓦面、枋、围脊通过榫卯结构拼装而成,支持拆卸及反复拼装。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枋的结构示意图1;

图1b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枋的结构示意图2;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枋与瓦面的拼搭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筒瓦构件的结构示意图1;

图3b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筒瓦构件的结构示意图2;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柱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大额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围脊的结构示意图1;

图6b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围脊的结构示意图2;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屋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屋面组件的拼搭结构示意图;

图9是古建筑模型祈年殿最底部重檐屋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筒瓦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围脊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屋面组件的拼搭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扇形、套方、双环、卷书、单檐、重檐等。通过对上述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古建筑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使古建筑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下面给出两个实施例,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屋面组件。图1a至图9展示的圆形重檐屋面组件及拼搭造型;图10至图13展示的是非圆形古建筑的屋面组件及拼搭示意图。

参考图1a、图1b,图1a、1b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枋的结构示意图1和结构示意图2。如图所示,枋1具有直槽11,两个侧边具有弧形缺口12、13,在枋1的底部具有半透燕尾卯14、15,其中,半透燕尾卯14的开口朝向缺口12,半透燕尾卯15的开口朝向缺口13。在本实施例中,缺口12、13为弧形,是为了与圆形的柱子贴合,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缺口为长方形或矩形,相应的柱子的形状为正方形、六方形。

继续参考图2,该图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枋与瓦面的拼搭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瓦面222底部的直榫插入枋1的直槽中。在本实施例中,瓦面222由多个筒瓦构件拼搭而成,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将瓦面制作成一个整体。

继续参考图3a、图3b,其中,图3a、3b分别是筒瓦构件的结构示意图1和结构示意图2。如图所示,筒瓦构件2的底部具有直榫21,一个侧边具有燕尾卯22,另外一个侧边具有燕尾榫23,上端具有凸起的筒瓦24,相邻的筒瓦构件通过侧边的燕尾榫、燕尾卯实现榫卯连接。

继续参考图4,该图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柱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柱子3的两个侧边分别具有燕尾榫31、32,用于与枋1底部半透燕尾卯连接。此外,柱子3上端具有轴33,轴33上端连接轴颈34,所述轴颈34上端连接凸台35。

继续参考图5,该图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大额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大额枋4具有轴孔41,轴孔41上方具有缺口42,此外还有直榫孔43、44。

继续参考图6a、图6b,图6a、6b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围脊的结构示意图1、结构示意图2。如图所示,围脊5具有u型锁定件51,及直榫52、53。在围脊的底部具有一系列凹槽,其中标号54标记了其中一个凹槽。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围脊的底部不开凿凹槽。

继续参考图7,该图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屋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各构件间的连接关系为:筒瓦构件2底部的直榫21插入枋1的直槽11中,然后,将枋1底部朝向缺口12的半透燕尾卯对准柱子3侧边的燕尾榫31,从上往下,将枋1底部的半透燕尾卯套入柱子3侧边的燕尾榫31;之后,将大额枋4的轴孔41套入柱子3上端的轴,柱子3上端的轴颈、凸台位于大额枋4的缺口42中,最后,将围脊5的u型锁定件51插入大额枋4的缺口42中,围脊5的u型锁定件51卡住柱子3上端的轴颈,柱子3顶端的凸台卡在围脊5的u型锁定件51上方,同时,将围脊5的直榫52、53分别插入大额枋4的直榫孔43、44中,完成围脊5、大额枋4、柱子3之间的锁定。拼装完成后,围脊5底部的凹槽54卡住筒瓦构件2上一个凸起的筒瓦24。参考图8,该图是拼搭后的屋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拼装后,围脊压在筒瓦构件的直榫正上方,限制筒瓦构件的移动,对筒瓦构件实现锁定。

继续参考图9,该图是古建筑模型祈年殿最底部重檐屋面的结构示意图。拼搭时,先将枋通过其侧边的半透燕尾卯挂在柱子侧边的燕尾榫上,一圈的枋拼搭完成后,将用筒瓦构件拼搭的圆形屋面底部的直榫插入枋的直槽中,之后,将大额枋插入柱子上端的轴,相邻的大额枋通过侧边的燕尾榫、燕尾卯实现拼接,所有大额枋拼搭后,将围脊插入大额枋,围脊底部的凹槽卡住筒瓦屋面上拱起的筒瓦,同时围脊压住筒瓦屋面的直榫,锁定筒瓦屋面。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围脊的底部没有开凹槽,则拼搭后的圆形瓦面可转动。

继续参考图10,该图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枋6具有直槽61、直槽的外壁62,另外还具有两个竖着的燕尾卯63、64。

继续参考图11,该图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筒瓦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筒瓦构件7的底部具有直榫71、直槽72。多个筒瓦构件通过侧边的榫卯结构拼搭成一个完整的瓦面。

继续参考图12,该图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围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围脊8内壁上具有两个竖着的燕尾榫81、82。

继续参考图13,该图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屋面组件的拼搭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由筒瓦构件拼搭而成的瓦面77的直榫插入枋6的直槽61中,同时瓦面77底部的直槽卡在枋6直槽的外壁62上,围脊8内壁上的燕尾榫81、82从上往下滑入枋6竖着的两个燕尾卯中,同时围脊8压住瓦面77的直榫。枋6、瓦面77、围脊8通过榫卯结构实现连接与锁定,拼搭后的屋面稳固。

本申请的构思不仅能用于拼搭圆形屋面、扇形屋面,还能用于拼搭方形、三角形等不规则形状的屋面。且拼搭完成的屋面支持拆卸与重新拼搭,可实现无限次重复拼搭。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互换两个零件中用于连接的直榫与直槽、燕尾榫与燕尾卯,将瓦面底部的直榫换成直槽,将枋上的直槽换成直榫。例如,将瓦面底部的直榫换成燕尾榫,将枋上的直槽换成燕尾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