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8147发布日期:2020-08-07 20:3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装置应用市场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柔性屏手机是指采用可弯曲、柔韧性佳屏幕的手机,相较于传统屏幕,柔性屏幕优势明显,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于原有器件,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基于其可弯曲以及柔韧性佳的特性,其耐用程度也大大高于传统屏幕,降低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

如图1所示,其为传统柔性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柔性显示装置包括前框200、柔性显示面板201、金属片(metalsheet)202、支撑板(supportplate)203以及中框组件204等。金属片整面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以起到减缓波纹(waviness)以及折痕的作用。支撑板仅分布在非弯折区,支撑板强度高起到支撑柔性显示面板和提高柔性显示面板与整机组装的便利性,因其在弯折区中隔开的,支撑板相对较厚(大约0.3毫米),导致中间弯折区存在段差,整机的平整性能很难确保。另外,前框或装饰条来压住柔性显示面板的边缘,造成前框的上表面和柔性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不在同一个平面,存在的段差导致柔性显示装置的使用触感不好,且外观也不美观。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支撑板设置在非弯折区以及前框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的边缘导致柔性显示装置存在不平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可折叠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平整性,且具有良好的外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可转动连接的第二壳体、柔性显示模组、以及硬质可折叠功能层,

所述柔性显示模组一侧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设置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且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位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出光侧。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为超薄玻璃,所述超薄玻璃的厚度为10微米-300微米。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可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非弯折区、第二非弯折区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的弯折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具有容纳空腔,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对应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容纳空腔中,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对应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容纳空腔中,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对应所述弯折区的部分连接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对应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部分和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对应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部分之间。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可折叠显示装置还包括框形连接件,所述框形连接件包括框形部以及位于所述框形部内的所述开口,所述框形部的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框形部的另一表面与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连接,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开口对应所述柔性显示模组设置,所述框形部的一表面与所述框形部的另一表面相对。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可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非弯折区、第二非弯折区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的弯折区,所述框形连接件具有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框形连接件的第一区域对应所述弯折区,所述框形连接件的所述第二区域对应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所述框形连接件对应所述第二区域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弹性模量。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弹性模量为1mpa-100mpa,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弹性模量大于150gpa。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框形连接件设置有多个间隔且交错设置的凹槽。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多个间隔且交错设置的所述凹槽关于所述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弯折中心轴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凹槽沿所述框形连接件的所述框形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同一所述凹槽沿所述框形连接件的长度方向的尺寸。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框形连接件的框形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宽度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宽度的差值的1/2,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宽度大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宽度。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外围边缘与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外围边缘平齐,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外围边缘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围边缘平齐。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框形连接件的制备材料选自不锈钢、非晶材料、镍铜合金以及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可折叠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远离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一侧的保护膜,所述保护膜的厚度为5微米-30微米。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保护膜的制备材料选自聚酰亚胺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对应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部分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通过光学胶层连接,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宽度大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宽度,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长度大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长度。

在上述可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杨氏模量为50gpa-100gpa,所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硬度为5gpa-15gpa。

有益效果:相对于传统技术,本申请可折叠显示装置去除前框以及支撑板,将硬质可折叠功能层设置在可折叠显示模组的出光侧且固定在壳体上,以对可折叠显示装置起到刚性支撑作用的同时,作为可折叠显示装置出光侧的外观件,由于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经弯折后不会出现折叠的折痕,可以避免可折叠显示装置出现不平整或者折痕,且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表面硬度与强度高、耐摩擦性能佳,避免了传统无色聚酰亚胺(cpi,colorlesspolyimide)材质的盖板(coverwindow,cw)表面硬度低、不耐刮的问题。此可折叠显示装置基本可以接近目前硬屏显示装置的规格要求,更符合终端使用者的应用需求。

进一步地,采用框形连接件将硬质可折叠功能层连接在壳体上,利用框形连接件的刚性与壳体的刚性以及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的刚性均具有匹配性,以避免硬质可折叠功能层直接固定于壳体上出现破裂的问题,且硬质可折叠功能层固定在框形连接件上,方便柔性显示屏模组的组装更换维修。

进一步地,在硬质可折叠功能层远离柔性显示模组的表面设置保护膜,保护膜对硬质可折叠功能层起到防爆破的作用的同时,保护膜可以为预备屏以便于更换,且保护膜相对于传统无色聚酰亚胺的厚度更小,避免出现明显的折痕。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柔性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可折叠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沿图2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a-a切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其中,图5省略了图4中的偏光片以及后盖板;

图6a为图5中框形连接件的第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b为图6a所示第一凹槽的示意图;

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凹槽的另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6d为图5中框形连接件的第二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柔性显示模组呈水滴型弯折;

图8为图7所示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示如下:

100可折叠显示装置;100a第一非弯折区;100b第二非弯折区;100c弯折区;1011第一壳体;1012第二壳体;103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4保护膜;105框形连接件;1051框形部;105a开口;105b第一区域;105c第二区域;105d凹槽;105d1第一凹槽;105d2第二凹槽;1011a容纳空腔;1021,201柔性显示面板;1022偏光片;1023后盖板;1024缓冲层;200前框;202金属片;203支撑板;204中框组件;1061第一支撑板;1062第二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5,图2为本申请可折叠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沿图2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a-a切线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可折叠显示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011、第二壳体1012、柔性显示模组、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保护膜104以及框形连接件105。可折叠显示装置100具有第一非弯折曲100a、第二非弯折曲100b以及连接于第一非弯折区100a以及第二非弯折区100b之间的弯折区100c。

第一壳体1011与第二壳体1012相对设置,且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通过铰链组件可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通过铰链组件相对转动,以实现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均为中框。

第一壳体1011用于支撑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一非弯折区100a的部分,第二壳体1012用于支撑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二非弯折区100b的部分。第一壳体包括底板以及三个依次连接的侧板,底板和三个依次连接的侧板围合成容纳空腔1011a,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一非弯折区100a的部分设置于第一壳体1011的容纳空腔1011a中。第二壳体1012包括底板以及三个依次连接的侧板,底板和三个依次连接的侧板围合成容纳空腔,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二非弯折区100b的部分设置于第二壳体1012的容纳空腔中,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弯折区100c的部分连接于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一非弯折区100a的部分和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二非弯折区100b的部分之间。相对于传统技术,通过将柔性显示模组容置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的容纳空腔中,使得柔性显示模组更好地被保护。

柔性显示模组一侧设置在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上。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021、偏光片1022、后盖板1023、缓冲层1024。缓冲层1024、后盖板1023、柔性显示面板1021以及偏光片1022依次叠置。

柔性显示面板1021用于显示图像。柔性显示面板1021为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缓冲层1024起到缓冲作用。缓冲层1024对应第一非弯折区100a以及第二非弯折区100b的部分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的底板上。缓冲层1024为泡沫层。后盖板1023用于保护柔性显示面板1021的出光面的背面。后盖板1023与缓冲层1024通过胶粘层连接。柔性显示面板1021与后盖板1023之间通过胶粘层连接。偏光片1022用于提高环境光的透过率,以提高柔性显示面板1021显示时的对比度。偏光片1022与柔性显示面板1021之间通过胶粘层连接。

柔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设置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用于为柔性显示模组提供刚性支撑,且作为可折叠显示装置100的外观件。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是透明的。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对应第一非弯折区100a的部分连接在第一壳体1011上,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对应第二非弯折区100b的部分连接在第二壳体1012上,且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位于柔性显示模组的出光侧。

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宽度大于柔性显示模组的宽度,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长度大于柔性显示模组的长度,以使得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能对整个柔性显示模组起到刚性支撑的作用的同时,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超出柔性显示模组的部分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上。

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不仅具有良好的刚性且可弯折。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为超薄玻璃。超薄玻璃的材质为无机透明玻璃。超薄玻璃的厚度为10微米-300微米。超薄玻璃的厚度也可以为20微米-300微米,例如超薄玻璃的厚度为30微米、40微米、50微米、60微米、70微米以及100微米等。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杨氏模量为50gpa-100gpa,例如为60gpa、70gpa、80gpa等,以使得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具有高强度,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硬度为5gpa-15gpa,例如硬度为6gpa、8gpa、10gpa,以使得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具有良好的耐摩擦性能,提高可折叠显示装置的耐刮性能,其中,硬度为采用压痕法测得的硬度。

此外,本申请超薄玻璃在温度为20℃-300℃时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为(7.0-10.0)ppm/℃,例如为8ppm/℃。超薄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50℃-650℃,例如为600℃。超薄玻璃的粗糙度小于0.5纳米,例如为0.001纳米。超薄玻璃的光学弹性系数为(15-40)nm/cm/mpa,例如为25nm/cm/mpa。

相对于传统技术在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上设置支撑板以为非弯折区的柔性显示模组提供刚性支撑会导致出现段差,本申请去除了支撑板,将柔性显示模组整体的尺寸收窄,以容置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中的容置空腔中,以整面的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为柔性显示模组提供刚性支撑,避免出现段差,且去除前框,以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作为外观件,进一步避免出现段差,保证可折叠显示装置在弯折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平整性。

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为超薄玻璃时,框形连接件105用于将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连接在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上,避免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厚度较薄及强度不足而不能很好直接粘贴固定在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上,从而避免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出现破裂问题。框形连接件105将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框贴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上,更有利于柔性显示模组的更换以及维修等。且框形连接件105的刚性较大可以防止与边框连接件连接的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边框部分受力而破裂。

框形部1051的一表面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连接,框形部1051的另一表面与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连接。框形连接件105靠近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表面全部涂覆有胶粘剂,框形连接件105与第一壳体1011通过胶粘层连接,框形连接件105与第二壳体1012通过胶粘层连接。

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对应柔性显示模组的部分与柔性显示模组通过光学胶层连接,以使得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与柔性显示模组在弯折过程中具有同步性,且避免两者之间出现缝隙而出现段差导致不平整性。具体地,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对应柔性显示模组的部分与偏光片1022通过光学胶层连接。

可折叠显示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连接柔性显示模组以及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光学胶层靠近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表面与框形连接件105靠近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保证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连接于框形连接件105的部分与连接于柔性显示模组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提高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平整性,从而提高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平整性。

框形连接件105包括框形部1051以及位于框形部1051内的开口105a,框形连接件105为矩形。开口105a也为矩形。框形连接件105的开口105a对应柔性显示模组设置,且开口105a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柔性显示模组的尺寸,以避免框形连接件105对柔性显示模组中的柔性显示面板1021发出的光造成遮挡,且使框形连接件105作为柔性显示模组的边框。

框形连接件105的框形部1051的宽度等于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宽度与柔性显示模组的宽度的差值的1/2,以便于柔性显示模组组装于第一壳体1011以及第二壳体1012上。

框形连接件105的框形部105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的侧板的宽度,以使得框形连接件105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之间连接的面积最大化,使得框形连接件105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之间能更好地连接,降低框形连接件105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分离的风险。具体地,如图4所示,框形连接件105的框形部1051的宽度大于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的侧板的宽度。

框形连接件105的外围边缘与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外围边缘平齐,框形连接件105的外围边缘与第一壳体1011以及第二壳体1012的外围边缘平齐,以使可折叠显示装置100的边缘更加美观,终端用户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为超薄玻璃时,保护膜104用于对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起到防爆破作用的同时,作为预备屏以便于更换。保护膜104设置于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远离柔性显示模组的一侧,保护膜104的厚度为5微米-30微米。相对于传统透明聚酰亚胺盖板,本申请将保护膜104的厚度薄化,避免保护膜104在折叠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折痕。保护膜104的厚度也可以为10微米-25微米,例如为15微米、18微米以及20微米。保护膜的制备材料选自聚酰亚胺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

框形连接件105包括第一区域105b以及第二区域105c,框形连接件105的第一区域105b对应弯折区100c,框形连接件105的第二区域105c对应第一非弯折区100a和第二非弯折区100b。第一区域105b位于两个第二区域105c之间。框形连接件105对应第二区域105c的的部分固定于第一壳体1011上和第二壳体1012上。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区域105c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弹性模量,以使得框形连接件105对应的第一非弯折区100a以及第二非弯折区100b的部分的刚性与第一壳体1011、第二壳体1012以及硬质可折叠功能层103的刚性均能匹配,且保证框形连接件105对应弯折区100c的部分易弯折且具有较高的延展性,在可折叠显示装置弯折过程中容易延伸恢复。

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设置有多个间隔且交错设置的凹槽105d,以使得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区域105c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弹性模量。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弹性模量为1mpa-100mpa,例如为5mpa、10mpa、30mpa、50mpa以及85mpa;第二区域105c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弹性模量为大于150gpa,例如为190gpa、200gpa等。

框形连接件105的制备材料选自不锈钢、非晶材料、镍铜合金以及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框形连接件105的制备材料为不锈钢,以使得框形连接件105具有良好的刚性以及可折叠性。

如图5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框形连接件105处于展平状态,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为w,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弯折区100c的部分长度为l1,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w大于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弯折区100c的部分的长度l1。可折叠显示装置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弯折区100c的部分的长度为l2,例如柔性显示模组呈如图7和图8所示的水滴型弯折时,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弯折区100c的部分的长度l2大于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w。其中,图7为图3所示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所示可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061以及第二支撑板1062,第一支撑板1061和第二支撑板1062均设置于第一壳体1011的容纳空腔中,且第一支撑板1061和第二支撑板1062均设置于第二壳体1012的容纳空腔中,可折叠显示装置完全弯折时,第一壳体1011中的第一支撑板1061支撑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一非弯折区的部分,第二壳体1012中的第一支撑板1061支撑柔性显示模组对应第二非弯折区的部分,第一壳体1011中的第二支撑板1062和第二壳体1012中的第二支撑板1062与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弯折区的部分局部贴附,以使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弯折区的部分平滑地过渡为水滴型。

如图6a所示,其为图5中框形连接件的第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05d,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05d交错式分布。凹槽105d包括第一凹槽105d1以及第二凹槽105d2。第二凹槽105d2设置在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两个相对边缘上,第一凹槽105d1设置在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两个相对边缘之间,两个相对的边缘为框形连接件105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边缘。第一凹槽105d1的深度以及第二凹槽105d2的深度均等于框形连接件105的厚度。

多个间隔设置且交错分布的凹槽105d关于可折叠显示装置100的弯折中心轴b-b对称设置。多个间隔设置且交错分布的凹槽105d包括多个重复单元1052,多个重复单元1052沿着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方向等间距且重复地排布。相邻两个重复单元1052之间的间距相等。

每个重复单元1052包括沿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列第一凹槽105d1以及第二列第一凹槽105d1,第一列第一凹槽105d1的数目少于第二列第一凹槽105d1的数目,第二列第一凹槽105d1靠近弯折中心轴b-b设置,第一列第一凹槽105d1中的第一凹槽105d1与第二列第一凹槽105d1中的第一凹槽105d1交错设置。同一列的相邻两个第一凹槽105d1之间的间距为0.1毫米-0.3毫米,例如为0.15毫米或0.2毫米;沿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凹槽105d1之间的间距为0.05毫米-0.15毫米,例如为0.08毫米、0.1毫米或0.12毫米。

每个重复单元1052还包括与第二列第一凹槽105d1同列设置且位于框形连接件105的两个相对边缘上的两个第二凹槽105d2。第二凹槽105d2为u型,u型的开口背离第一凹槽105d1。

如图6b所示,其为图6a所示第一凹槽的示意图。第一凹槽105d1沿框形连接件105的框形部105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凹槽105d1沿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第一凹槽105d1的形状为棒状。第一凹槽105d1的横截面包括两个相对且平行的直线段以及两个连接两个直线段且相对的弧形段。两个直线段的长度b均为1毫米-10毫米,例如为2毫米、4毫米、5毫米或8毫米;两个直线段之间的间距a为0.1毫米-0.5毫米,例如为0.2毫米、0.4毫米或0.6毫米。可折叠显示装置100弯折过程中,第一凹槽105d1会被拉伸而发生变形。

如图6c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凹槽的另一种平面示意图。图6c所示第一凹槽105d1的形状为钻石型。第一凹槽1051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倾斜直线段、第二倾斜直线段、第三倾斜直线段、第四倾斜直线段、第一圆弧段以及第二圆弧段。第一倾斜直线段与第二倾斜直线段连接,第三倾斜直线段与第四倾斜直线段连接,第一倾斜直线段与第三倾斜直线段相对且通过第一圆弧段连接,第二倾斜直线段与第四倾斜直线段相对且通过第二圆弧段连接。第一倾斜直线段与第二倾斜直线段之间也可以通过圆弧段连接,第三倾斜直线段与第四倾斜直线段连接之间也可以通过圆弧段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5d1的深度小于框形连接件105的厚度时,于第一凹槽105d1中填充弹性橡胶,例如弹性橡胶为硅橡胶,以增加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延展性。第一凹槽105d1的深度也可以在第一区域105b指向第二区域105c的方向上递减。弹性橡胶为硅橡胶时,硅橡胶的延伸率至少达50%,此硅橡胶固化前为液态,流动性较好,在丝印制程极易完全填充第一凹槽105d1中,并在框形连接件105表面形成薄层硅橡胶层。由于硅橡胶的高弹性与延伸率,框形连接件105在弯折过程中可跟随其他膜层同步进行错动,相对位错量大大减小,如此就不会出现剥离的问题。高弹性的硅橡胶的填充设计,使得框形连接件105的第一区域105b弯折后恢复性能更佳,折叠产生的痕迹与中间位置的波纹也因迅速恢复而不易被观察到,不会出现折叠造成的明显折痕与波纹等外观不良。

如图6d所示,其为图5中框形连接件的第二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d所示框形连接件与图6a所示框形连接件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区域105b指向第二区域105c的方向上,相邻两个重复单元1052之间的间距递增,以使得在第一区域105b指向第二区域105c的方向上第一区域105b的框形连接件105的弹性模量递增。

可以理解的是,框形连接件105设置的凹槽105d沿着框形连接件105的长度方向可以分多段设置,不同段的相邻凹槽105d之间的间距、凹槽105d的大小、凹槽105d的深度以及密集程度不同,最终根据柔性显示模组的折叠状态选择,其中,柔性显示模组的折叠状态包括u型弯折、楔形弯折或者水滴型弯折等。例如对应柔性显示模组弯折变形大的区域,凹槽105d分布较密集,有利于提升延伸率以使弹性性能佳。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