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订工具及具有其的活页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6340发布日期:2021-05-25 12:28阅读:79来源:国知局
装订工具及具有其的活页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文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订工具及具有其的活页夹。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活页夹,大多为单向打开平移式,或者金属双扣式,其缺点主要是:内部零件过于冗杂,拆开后不容易组装回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订工具及具有其的活页夹,以实现装订工具的快速拆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装订工具,包括:

固定架;

第一装订部件,第一装订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上,第一装订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装订勾;

第二装订部件,第二装订部件设置在固定架上,第二装订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装订勾;

拉杆,拉杆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上,且位于第一装订部件和第二装订部件之间,拉杆的移动方向垂直于第一装订部件的移动方向;

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装订部件和拉杆,且与第一装订部件和拉杆中的至少之一相铰接;

其中,拉杆沿固定架移动时,第一连杆转动,并驱动第一装订部件沿靠近拉杆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装订勾和第二装订勾相连接,或驱动第一装订部件沿远离拉杆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装订勾和第二装订勾相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拉杆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

其中,第一限位部相对于固定架可活动地设置,以具有与第二限位部相连接的第一限位状态和与第二限位部相分离的第一释放状态;或,

第二限位部相对于拉杆可活动地设置,以具有与第一限位部相连接的第二限位状态和与第一限位部相分离的第二释放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为限位杆,第二限位部为卡槽,限位杆相对于固定架可活动地设置;

或,第一限位部为卡槽,第二限位部为限位杆,限位杆相对于拉杆可活动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杆为弹性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杆为塑料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装订工具还包括弹性杆,弹性杆可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上,弹性杆的一端与拉杆相抵接,以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分离时,弹性杆驱动拉杆移动,第一连杆驱动第一装订部件沿远离拉杆的方向移动;

或,弹性杆可活动地设置在拉杆上,弹性杆的一端与固定架相抵接,以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分离时,弹性杆带动拉杆移动,第一连杆驱动第一装订部件沿远离拉杆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杆为塑料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杆沿拉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装订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上,装订工具还包括:

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装订部件和拉杆,且与第二装订部件和拉杆中的至少之一相铰接;

其中,拉杆沿固定架移动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同步转动,并驱动第一装订部件和第二装订部件沿靠近拉杆的方向移动,或驱动第一装订部件和第二装订部件沿远离拉杆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活页夹,包括上述的装订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装订工具通过拉杆相对于固定架移动,从而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第一装订部件移动,以此实现第一装订部件的第一装订勾与第二装订部件的第二装订勾的连接与分离,即在需要进行装订工具拆装时,仅需使得拉杆沿相应方向移动即可,不仅操作方便,且能够实现装订工具的快速拆装。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活页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装订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装订工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装订工具的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装订工具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固定架;11、第一限位部;20、第一装订部件;21、第一装订勾;30、第二装订部件;31、第二装订勾;40、拉杆;41、第二限位部;42、铰接孔;50、第一连杆;60、弹性杆;70、第二连杆;80、封面;90、活页。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订工具,请参考图1至图5,装订工具包括:固定架10;第一装订部件20,第一装订部件20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10上,第一装订部件20上设置有第一装订勾21;第二装订部件30,第二装订部件30设置在固定架10上,第二装订部件30上设置有第二装订勾31;拉杆40,拉杆40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10上,且位于第一装订部件20和第二装订部件30之间,拉杆40的移动方向垂直于第一装订部件20的移动方向;第一连杆50,第一连杆5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装订部件20和拉杆40,且与第一装订部件20和拉杆40中的至少之一相铰接;其中,拉杆40沿固定架10移动时,第一连杆50转动,并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沿靠近拉杆40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装订勾21和第二装订勾31相连接,或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沿远离拉杆40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装订勾21和第二装订勾31相分离。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装订工具通过拉杆40相对于固定架10移动,从而通过第一连杆50带动第一装订部件20移动,以此实现第一装订部件20的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部件30的第二装订勾31的连接与分离,即在需要进行装订工具拆装时,仅需使得拉杆40沿相应方向移动即可,不仅操作方便,且能够实现装订工具的快速拆装。

需要说明的是,拉杆40相对于固定架10沿直线方向移动,从而在带动第一连杆50转动时,由于第一连杆50的位置发生改变,故在第一连杆50转动过程中,拉杆40与第一装订部件20之间的距离需要发生变化,从而才可以保证拉杆40正常移动,如果,拉杆40与第一装订部件20之间的距离为最大距离,即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相分离,则第一连杆50会拉动第一装订部件20靠近拉杆40,即第一装订部件20沿垂直于拉杆4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从而直至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相连接。如果拉杆40与第一装订部件20之间的距离为最小距离,即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相连接,则第一连杆50会推动第一装订部件20远离拉杆40,即第一装订部件20沿垂直于拉杆4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完全分离,直至拉杆40与第一装订部件20之间的距离为最大距离。

因此,通过拉杆40沿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即可以实现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的连接与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卡接,第一装订勾21和第二装订勾31通过凸起与凹槽的结构进行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10上设置有两个通孔,第一装订部件20和第二装订部件30分别位于两个通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0与第一装订部件2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轴孔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1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拉杆4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1;其中,第一限位部11相对于固定架10可活动地设置,以具有与第二限位部41相连接的第一限位状态和与第二限位部41相分离的第一释放状态;或,第二限位部41相对于拉杆40可活动地设置,以具有与第一限位部11相连接的第二限位状态和与第一限位部11相分离的第二释放状态。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41的状态控制了拉杆40与固定架10的相对关系,在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41相连接时,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卡接,拉杆40与固定架10相对固定,而在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41相分离时,拉杆40可相对于固定架10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为限位杆,第二限位部41为卡槽,限位杆相对于固定架10可活动地设置;或,第一限位部11为卡槽,第二限位部41为限位杆,限位杆相对于拉杆40可活动地设置。限位杆与卡槽的连接方式,实现了对拉杆40的限位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杆的活动方式可以是通过铰接实现的转动,当然也可以是通过变形实现的活动。

结合图4进行说明,第一限位部11为限位杆,第二限位部41为卡槽,通过限位杆的弹性变形实现与卡槽的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杆为弹性件,即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变形实现与卡槽的连接或分离。例如,在弹性件处于原始状态时,限位杆与卡槽相连接,则需要通过拨动弹性件变形以此实现限位杆与卡槽的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杆为塑料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10和第一限位部11均注塑形成,且可以一体注塑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装订工具还包括弹性杆60,弹性杆60可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10上,弹性杆60的一端与拉杆40相抵接,以在第一限位部11与第二限位部41相分离时,弹性杆60驱动拉杆40移动,第一连杆50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沿远离拉杆40的方向移动;或,弹性杆60可活动地设置在拉杆40上,弹性杆60的一端与固定架10相抵接,以在第一限位部11与第二限位部41相分离时,弹性杆60带动拉杆40移动,第一连杆50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沿远离拉杆40的方向移动。弹性杆60的设置可以在第一限位部11与第二限位部41相分离后,自动驱动拉杆40移动,以此实现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的分离。

结合图5进行说明,弹性杆60设置在固定架10上,弹性杆60的自由端与拉杆40相抵接,在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处于连接状态时,即第一限位部11与第二限位部41相连接时,此时弹性杆60处于变形状态,故在第一限位部11与第二限位部41相分离后,弹性杆60变形恢复,则可以驱动拉杆40相对于固定架10移动,以此实现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的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杆60为塑料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杆60设置在固定架10上,弹性杆60和固定架10可一体注塑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0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杆50沿拉杆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使得多个第一连杆50同时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移动,以此保证受力的均衡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以及图5所示,第二装订部件30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10上,装订工具还包括:第二连杆70,第二连杆7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装订部件30和拉杆40,且与第二装订部件30和拉杆40中的至少之一相铰接;其中,拉杆40沿固定架10移动时,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同步转动,并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和第二装订部件30沿靠近拉杆40的方向移动,或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和第二装订部件30沿远离拉杆40的方向移动。

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均与拉杆40相连接,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分别驱动第一装订部件20和第二装订部件30的移动,以此实现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的快速连接与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相铰接,且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通过一个铰接轴连接在拉杆40的铰接孔42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间隔设置,即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间隔地连接于拉杆40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由折叠状变为平直状态时,撑开第一装订部件20和第二装订部件30,即实现了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自动打开的功能。需要闭合时,推动拉杆40带动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70由平直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拉近第一装订部件20和第二装订部件30,实现第一装订勾21与第二装订勾31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10、第一装订部件20、第二装订部件30、拉杆40、第一连杆50、弹性杆60以及第二连杆70均为塑料结构,即装订工具的所有结构均可以由塑料结构制备而成,且固定架10以及设置在固定架10上的第一限位部11和弹性杆60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的,为了实现弹性杆60的注塑,可以在固定架10的顶端设置有镂空以便于注塑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活页夹,请参考图1至图5,包括上述的装订工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定架10设置在封面80内,第一装订勾21和第二装订勾31用于连接活页90,拉杆40设置在固定架10朝向封面80的一侧,即封面80可以给拉杆40以支撑。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前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