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及弯曲屏贴合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40222发布日期:2021-10-24 06:4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及弯曲屏贴合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曲面屏幕组件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及弯曲屏贴合工装。


背景技术:

2.在柔性显示模组与曲面盖板贴合过程中,需要通过弹性垫将柔性显示模组和曲面盖板贴合成特定的形状以形成屏幕组件,将柔性显示模组贴合于弹性垫时,柔性显示模组在曲面区域受力集中,使得柔性显示模组容易出现裂纹;贴合完成后,出现滞后性的损伤现象,如后续点灯出现裂纹、亮线、点不亮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及弯曲屏贴合工装,提高了面板的变形能力,能够避免面板出现裂纹。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包括:弹性本体,弹性本体包括顶面以及与顶面连接的侧面;其中,顶面呈曲面设置;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贯穿弹性本体的侧面,且至少一个通孔邻近侧面和顶面的连接处。
5.其中,通孔数量为两个,两个通孔关于顶面的中心对称设置。
6.其中,通孔的孔壁与顶面之间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5mm;和/或通孔直径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4mm。
7.其中,弹性本体的侧面包括至少一个凹槽,至少一个凹槽靠近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
8.其中,凹槽靠近顶面的一侧到凹槽远离顶面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或等于4mm,且小于或等于5mm;和/或凹槽朝向弹性本体内部方向延伸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12mm。
9.其中,弹性本体包括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关于顶面的中心对称设置。
10.其中,侧面和顶面以弧形过渡连接。
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一种弯曲屏贴合工装,包括上述提及的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
12.其中,包括:承载膜、夹具和两个滑道;其中,承载膜背离弹性垫的一侧用于承载面板,两个滑道均呈弧形且对称位于弹性垫两侧,夹具夹紧承载膜两端并沿滑道滑移,以使得面板随承载膜贴合于弹性垫的顶面。
13.其中,滑道一端切线方向与弹性垫的底面垂直,另一端切线方向与弹性垫的底面平行,夹具夹紧承载膜两端并沿滑道一端向其另一端滑移,以使得面板中部贴合于弹性垫顶面、面板两侧贴合于弹性垫的侧面。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及弯曲屏贴合工装,弹性本体包括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贯穿弹性本体的
侧面,且至少一个通孔邻近侧面和顶面的连接处能够避免面板出现裂纹。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6.图1是本技术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17.图2是图1所示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的正视图;
18.图3是本技术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19.图4是图3所示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的正视图;
20.图5是本技术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第三实施例的正视图;
21.图6是本技术弯曲屏贴合工装初始状态的正视图;
22.图7是本技术弯曲屏贴合工装最终状态的正视图。
23.附图标号:1、弹性本体;11、顶面;12、侧面;13、通孔;14、凹槽;10、弹性垫;20、承载膜;30、夹具;40、滑道;50、面板;60、盖板;100、弯曲屏贴合工装。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及弯曲屏贴合工装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25.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的侧视图。
26.本实施例弹性垫10用于将面板进行弯曲,以使得面板适配弹性垫 10的顶面11的形状。其中,弹性本体1包括顶面11以及与顶面11连接的侧面12。其中,顶面11呈与屏幕组件相适应的曲面,同时该曲面具有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以使得面板与弹性垫10的顶面11适配时,使得面板形成与顶面11相适应的弧形面。弹性垫10顶面11形状以及大小由上述面板形状以及大小决定,即每一种弹性垫10对应一种类型的面板。
27.由于弹性垫10应用于贴合面板时,容易导致面板在曲面区域应力集中,而导致裂纹的产生,因此在弹性本体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3,其中至少一个通孔13贯穿弹性本体1的侧面12,且至少一个通孔13邻近侧面12和顶面11的连接处,以避免面板在靠近侧面12与顶面11的连接处形成应力集中而出现裂纹。上述通孔13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其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28.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弹性垫10的侧面12与通孔13之间位置关系,下面以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进行阐述。弹性本体1包括顶面11、两短边侧面12和两长边侧面(图上未示意),两短边侧面12分别对称设置于顶面11两对端,两长边侧面分别对称设置于顶面11另两对端。上述长边方向如图1所示中双向箭头x所指示方向,短边方向为双向箭头y所指示方向。
29.具体地,通孔13贯穿两长边侧面并邻近短边侧面12设置,避免面板短边方向出现
裂纹。或者该通孔13可以贯穿两短边侧面12并邻近长边侧面设置,避免面板长边方向出现裂纹。或者在长边侧面和短边侧面 12上均开设通孔13,能避免面板在短边方向和长边方向均出现裂纹。在面板贴合于弹性本体1过程中,由于上述通孔13受力压缩,提高了面板在短边方向和/或长边方向的变形能力,从而减小面板短边方向和/ 或长边方向贴合过程中应力集中,能够避免面板短边方向和/或长边方向出现裂纹,使得面板更加贴合于弹性本体1顶面。
30.在一实施例中,当通孔13数量为1个时,通孔13设置于顶面11 的中垂面位置;当通孔13数量为两个时,两个通孔13关于顶面11的中垂面对称设置;当通孔13数量为3个时,其中1个通孔13设置于顶面11的中垂面位置,其余2个通孔13关于顶面11的中垂面对称设置。当弹性垫10的形状不同,其通孔13关于顶面11中垂面对称位置也会不同。通孔13采用以上的设置方式,能够均匀分布面板受到的应力,避免面板各处受到的应力不同而导致面板出现裂纹或贴合出现气泡、空隙等问题。
31.在一实施例中,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形,通孔13与长边侧面方向平行设置,其中通孔13为贯通孔,贯通孔两敞口分别位于两短边侧面12上,贯通孔从一短边侧面12的敞口延伸到另一短边侧面12 的敞口,其中贯通孔在弹性本体1内的延伸路径形状可以与顶面11从一短边侧面12延伸至另一短边侧面12的延伸路径形状相同,以提高面板在长边方向的变形能力,从而减小面板在长边方向贴合过程中应力集中。当通孔13位置与短边侧面12平行时,贯通孔(图上未示意)两敞口分别位于两长边侧面上,贯通孔的一敞口从一长边侧面延伸到另一长边侧面的另一敞口处,其中贯通孔在弹性本体1内的延伸路径形状可以与顶面11从一长边侧面延伸至另一长边侧面的延伸路径形状相同,以提高面板在短边方向的变形能力,从而减小面板在短边方向贴合过程中应力集中。
32.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形,其顶面1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长方形,面板的长度相比于弹性垫10的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mm;面板的宽度相比于顶面11的宽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mm。由于当弹性垫10的形状为类长方体形时,在贴合面板时,面板的长边通常会被贴合至盖板两侧的弧形区域,面板的短边贴合在盖板的平直区域,如此设置,在贴合时,能够避免面板和盖板之间贴合出现气泡、褶皱等问题。
33.可选地,面板的尺寸可以与顶面11的尺寸相等,如弹性垫10顶面 11的长度、宽度分别与面板的长度、宽度相等。其中弹性垫10顶面11 的长度为图1中弹性本体1长边方向所指示的长度,弹性垫10顶面11 的宽度为图1中顶面11短边的长度。
34.在一实施例中,通孔13的孔壁与顶面11之间最短距离为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5mm,将通孔13靠近顶面11处设置,能够进一步减小面板贴合形变过程中应力集中。具体地,最短距离可以为3mm、 4mm、4.5mm、5mm等。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形时,最短距离为图2所示双向箭头d指示的距离。通孔13采用以上的设置方式,既能均匀分布面板受到的应力,避免面板各处受到的应力不同而导致面板出现裂纹或贴合出现气泡、空隙等问题,也能防止通孔13距离顶面11 过近导致贴合时弹性本体1破裂。
35.在一实施例中,通孔13开口尺寸为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 4mm。上述通孔13开口尺寸太大或太小,均会导致面板不能与弹性本体1较好地贴合,而且会导致面板形成相应的裂纹。
36.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技术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
4是图3所示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的侧视图。
37.为了避免面板贴合于弹性本体1时,面板其他方向出现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将弹性本体1的侧面设置至少一个凹槽14,其凹槽14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凹槽14靠近侧面与顶面11的连接处,以减小面板其他方向出现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
38.举例而言,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时,弹性本体1的短边方向可能存在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因此将至少一个短边侧面12靠近顶面11位置处设置有向外开口的凹槽14。该凹槽14能够减小面板短边方向贴合过程中应力集中,提高了面板在短边方向的变形能力,能够避免面板短边方向出现裂纹。
39.在实际过程中,在两个短边侧面12上可以只设置一个凹槽14,也可以分别设置凹槽14,需要根据面板的情况而定。当面板短边方向一端容易出现裂纹时,可以只使用弹性本体1的一短边侧面12设置凹槽14 的弹性垫10即可,而无需使用弹性本体1的两短边侧面12均设置凹槽 14的弹性垫10。当面板短边方向两端均容易出现裂纹时,可以使用弹性本体1的两短边侧面12均设置凹槽14的弹性垫10。
40.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4包括相对的两侧,其中凹槽14靠近顶面11 的一侧到凹槽14远离顶面11的一侧的距离,即凹槽的高度,大于或等于4mm且小于或等于5mm。具体地,凹槽14的高度可以为4mm、4.5mm、 5mm等。凹槽14靠近顶面11的一侧到凹槽14远离顶面11的一侧的距离为如图4所示双向箭头h所指示距离。
41.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4朝向弹性本体1内部方向延伸的深度为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12mm。其中凹槽14的延伸深度如图3 双向箭头z所指示的深度。其中,凹槽14的延伸深度可以为10mm、 11mm、12mm等。凹槽14采用以上的设置方式,既能均匀分布面板边缘受到的应力,避免面板边缘出现裂纹或贴合出现气泡、空隙等问题,也能防止凹槽开设尺寸过大导致贴合时弹性本体破裂。
42.优选地,弹性本体1包括两个凹槽14,两个凹槽14关于顶面11的中垂面对称设置,以使得面板相对的侧面能够减小应力集中。当弹性垫 10形状为类长方形时,弹性本体1的短边侧12上分别设置凹槽14,能够减小面板短边方向贴合过程中应力集中,提高了面板在短边方向的变形能力,能够避免面板短边方向出现裂纹。
43.上述凹槽14高度和凹槽14延伸深度相结合,当面板贴合于弹性本体1过程中,由于凹槽14受力压缩,从而能够减小面板短边方向贴合过程中应力集中,进而避免了面板短边方向出现裂纹,使得面板更加贴合于弹性本体1顶面11。
44.在实际过程中,凹槽14竖向截面为椭圆或矩形等,在此不作限定。
45.在本身一个实施例中,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时,凹槽14两端从短边侧面12的中部向其左右两侧延伸,且凹槽14关于短边侧面12 的中心对称,使得面板贴合形变过程中短边方向受力更加均匀,使得面板中部更加贴合于弹性本体1中部,同时能够减小应力集中,进而避免裂纹产生。当后续盖板贴合于该面板时,两者之间更加贴合。
46.进一步地,凹槽14长度与短边侧面12的长度之比为小于或等于0.7 且大于或等于0.9,具体地,凹槽14长度与短边侧面12的长度之比具体可以为0.7、0.75、0.8、0.9等,凹槽14的长度为如图4所述双向箭头l所指示长度。凹槽的如此设置,使得面板在贴合时,凹槽14受力形变,面板在对应凹槽的位置贴合效果更好,从而能够避免面板的边角位置贴合产生气泡或面板破裂的问题。
47.在一实施例中,侧面和顶面11以弧形过渡连接,用于通过后续弯曲屏贴合工装将面板由平面状转化成与顶面11相适配的曲面状,同时在后续贴合过程中与盖板相顶压产生与盖板相适配的变形。如图2所示,当弹性垫10存在相对设置的长边侧面和短边侧面12时,其中两长边侧面和两短边侧面12分别与顶面11以弧形过渡连接。
48.在一实施例中,弹性垫10包括水平的底面,顶面11在底面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五边形、六边形或圆形等,当然顶面11在底面上的投影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此作限定。
49.请参阅图5,图5本技术屏幕组件贴合用的弹性垫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50.为了避免面板贴合于弹性本体1时,面板任意方向均出现裂纹,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本体1可以同时设置凹槽14和通孔13,将通孔13和凹槽14均邻近侧面和顶面11的连接处设置。上述凹槽14和通孔13可以组合设置在面板任意方向位置处,在此不作限定。
51.举例而言,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时,凹槽14位于两个通孔 13之间,其中通孔13开口位于短边侧面12且通孔13与长边侧面平行设置,两个通孔13在贯穿侧面时关于顶面的中垂面对称设置,凹槽14 位于短边侧面12上;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圆柱体时,即顶面11在水平底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此时弹性垫10的侧面为圆柱体的侧面,凹槽 14位于两个通孔13之间,两个通孔13在贯穿侧面时关于顶面的中垂面对称设置;当弹性垫10的形状为类六边形柱体时,即顶面11在水平底面上的投影为六边形,此时两个通孔13贯穿相对的两个侧面,凹槽14 位于两个通孔13之间,两个通孔13在贯穿侧面时关于顶面的中垂面对称设置。通过同时设置通孔13和凹槽14,能够提高了面板在多个侧边位置的变形能力,避免面板出现裂纹。
52.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是本技术弯曲屏贴合工装初始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弯曲屏贴合工装最终状态的侧视图。
53.本实施例中弯曲屏贴合工装100包括弹性垫10。该弹性垫10为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弹性垫10,在此不作赘述。
54.具体地,弯曲屏贴合工装100包括弹性垫10、承载膜20、夹具30。夹具30用于夹紧承载膜20两侧,并带动承载膜20向弹性垫10两侧运动。承载膜20具有粘性,面板50能够粘接于该承载膜20上。
55.承载膜20背离弹性垫10的一侧用于连接有平面状的面板50,当夹具30带动承载膜20向弹性垫10侧面运动时,承载膜20贴合于弹性垫 10顶面11,以使得面板50也贴合于弹性垫10的顶面11。
56.为了使得承载膜20两侧贴合于弹性垫10侧边,且使得承载膜20 始终处于紧绷状态,本实施例在弹性垫10两侧均设置滑道40,该滑道 40呈弧形设置,该滑道40位于弹性垫10侧面正对空间处,该弧形设置的滑道40不仅为夹具30运行提供了轨道,而且使得承载膜20始终处于拉紧状态。
57.在将盖板60装配到已弯曲形变的面板50上时,为了避免面板50 两端先与盖板60两侧边缘先接触,防止贴合过程中面板50自身拉应力而出现裂纹,滑道40一端切线方向与弹性垫10的底面垂直,滑道40 另一端切线方向与弹性垫10的底面垂直平行,使得该滑道40为圆周长的四分之一。当夹具30夹紧承载膜20两端并从滑道40一端滑移运动向其另一端,承载膜20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以使得面板50贴合于弹性垫10顶面11。
58.当盖板60装配上述面板50上时,盖板60中部先与面板50中部贴合,弹性垫10变形
缓解面板收到的应力。而后面板50两侧与盖板60 两侧贴合连接,从而实现面板50与盖板60的贴合,避免面板50两端先与盖板60两侧边缘先接触,从而防止贴合过程中面板50自身本体拉应力而出现裂纹。
59.上述夹具30夹住承载膜20,在伺服电机控制下,沿滑道40轨迹方向运动。其中滑道40的弧度及半径需要根据弹性垫10的顶面11曲面角度确定,从而保证夹具30运动中承载膜20不松懈。
60.举例而言,当弹性垫10形状为类长方体时,滑道40设置于弹性垫 10长边侧面一侧,该滑道40一端位于长边侧面延伸位置处,另一端位于顶面平直部所在的平面上;同时,滑道40一端的切线方向与弹性垫 10的底面垂直设置,滑道40另一端切线方向与弹性垫10的底面平行设置,该滑道40为圆周长的四分之一。
61.以类方形体的弹性垫10为例,阐述弯曲屏贴合工装工作原理:贴合之前,将弹性垫10安装于贴合冶具中,承载膜20放置到弹性垫10 的顶面11上,通过夹具30将承载膜20的两侧夹持,并沿滑道40滑移并拉扯承载膜20,并使得承载膜20中部在顶面11处、其两端在弹性垫 10两侧始终处于绷紧状态。贴合时,将盖板60放置在承载膜20中部,并驱动贴合冶具带动弹性垫10、承载膜20和面板50向盖板60方向运动,使得面板50中部首先与盖板60中部进行接触,随着对贴合冶具的压力进一步增大,面板50两端与盖板60两端相接触,进而使得面板50 与盖板60贴合。
6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