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削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23316发布日期:2021-10-27 19:4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削笔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文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削笔器。


背景技术:

2.削笔器包括有壳体、电机和滚刀,通过电机驱动滚刀转动来对铅笔进行切削。
3.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笔芯粗细可调的削笔器》,其专利号为 zl201920581156.1(授权公告号为cn209888499u)公开了一种笔芯粗细可调的削笔器包括壳体和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滚刀、滚刀架和触动杆,削笔孔靠近滚刀的孔壁具有削笔口,滚刀架还具有开口,触动杆的上端插设在滚刀架上且能在滚刀架的开口内移动,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座、调节块和支撑台,触动杆的下端支撑在支撑座的中部,支撑座的右端与支撑台转动连接,左端的底部设有定位凸块,调节块上设有抵接部,抵接部具有至少两个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挡位,定位凸块与对应挡位配合,壳体的底部侧壁具有周向设置的滑孔,调节块的操作端穿过滑孔后伸出壳体外。壳体包括能相互扣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上端设有端盖。当需要倾倒铅笔屑时,通常将端盖拆下,将壳体内的笔屑倒出,若壳体内还残留有笔屑时,一般将上盖体拆下,笔屑清理不方便且整个拆卸和倾倒的过程中,笔屑容易接触到手而弄脏手,用户体验不好。
4.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削笔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笔屑清理方便的削笔器。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削笔器,包括有
7.底座;
8.外罩,其顶部敞口,其下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9.顶盖,覆盖在所述外罩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外罩和底座之间围合形成有容腔,且该顶盖上开设有用来供铅笔进入的进笔口;
10.刀架组件,设置在所述容腔内,且包括有用来与削笔器的驱动机构相连接以切削铅笔的削笔机构,沿着进笔方向,所述削笔机构位于所述进笔口的下游;
11.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架组件能与所述顶盖相连接而形成有主体件,所述主体件能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外罩上。
12.刀架组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刀架组件包括有刀架和与刀架相连接的连接架,所述外罩的顶沿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延伸板,所述刀架的顶沿向外延伸形成有搁置在所述延伸板上的挡肩,所述连接架局部位于所述挡肩和顶盖之间。如此,刀架组件采用可拆分的结构,方便整个刀架组件的安装和维修。
13.为了实现连接架的安装,所述连接架包括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挡肩和顶盖的顶板之间,所述连接板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有与所述刀架相连接的连接柱。
14.为了对削笔机构进行支撑和保护,所述刀架和连接架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用来带动铅笔朝削笔机构方向运动的进笔机构,所述进笔机构位于所述削笔机构的上方。
15.进笔机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进笔机构包括有
16.固定座,与所述连接架相连接,且该固定座上开设有开口;
17.两组转动组件,间隔布置,每组所述转动组件均包括有能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转轴及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转动轮和齿轮,两个所述转动轮之间留有用来供铅笔通过的空隙,且沿着所述转轴的轴向方向,两个所述转动轮位于两个齿轮之间;
18.致动件,至少局部位于所述转动组件和固定座之间,且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且在对应所述开口的位置上开设有贯通口,该致动件能与两个齿轮驱动连接,从而带动所述齿轮转动继而带动位于所述空隙内的铅笔朝所述贯通口方向运动。
19.优选地,所述削笔机构包括有刀座及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刀座上的滚刀,所述刀座的内部具有上下延伸的进笔通道,所述进笔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口部,所述滚刀局部位于所述口部内以用来对进笔通道内的铅笔进行切削,所述刀架上具有固定齿圈,所述滚刀上安装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局部位于所述固定齿圈内,且与所述固定齿圈的内齿相啮合。
20.优选地,所述刀架包括有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上开设有供所述进笔通道向上穿出的通孔,所述固定齿圈设置在上支架的底部且位于所述通孔的外围。
21.为了调整铅笔笔芯的粗细,所述刀座在位于所述进笔通道的下方具有开口,所述刀座上设置有竖向布置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上端能位于所述开口内,且在调节机构的驱动下能上下运动从而调节铅笔切削后的笔芯粗细。
22.调节机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从可靠调节笔芯粗细角度来讲,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活动件,位于所述活动杆的下方;及
23.转动杆,基本水平布置,且能绕自身轴线转动,并与所述活动件对应布置,该转动杆与活动件之间匹配设置有凸筋和滑道,所述凸筋呈环状且偏离所述转动杆的中心线布置,并位于所述滑道内,且在所述转动杆转动的状态下,能带动所述活动件上下运动继而带动所述活动杆上下运动。
24.凸筋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可以采用封闭的环状,也可以采用螺旋环,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但是优选地,所述滑道设置在所述活动件上,所述凸筋设置在所述转动杆朝向所述活动件的内端面上,且偏离所述转动杆内端面的中心布置,所述凸筋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从而使所述凸筋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凸筋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杆之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l1,所述凸筋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杆之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l2,所述l1>l2。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削笔器的刀架组件和顶盖能相对底座和外罩进行拆卸,当需要倾倒垃圾时,可将刀架组件和顶盖一起拆卸下来,此时,外罩和底座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外罩内部的笔屑倾倒出来,克服了背景技术中仅将顶盖取下倾倒笔屑所导致笔屑残存在刀架组件上无法倾倒干净的问题,另外,即使在顶盖取下后,可将外罩从底座上取下,但是在外罩拆卸时,笔屑容易流出而弄脏用户的双手,用户体验较差。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施例的削笔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施例的削笔器的剖视图;
28.图3为图1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3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图1中的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图1中进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图6中致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图6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图6中的转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图6的剖视图;
36.图11为本实施例的削笔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37.图12为图1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38.图13为本实施例的削笔器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39.图14为本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5为图14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16为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7为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8为图17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9为图1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6.如图1至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削笔器包括有刀架组件2、微动开关31、竖杆33、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进笔机构4、驱动机构5、底座6、外罩7、顶盖8 及调节机构9。
47.如图1、图2和图12所示,外罩7的顶部敞口,且该外罩7的下部设置在底座6 上。顶盖8覆盖在外罩7的顶部敞口处,且与外罩7和底座6之间围合形成有容腔08,本实施例中,顶盖8基本水平转动地设置在外罩7上,且该顶盖8的转动轴线沿着上下方向。顶盖8上开设有供铅笔进入的进笔口81。刀架组件2能与顶盖8相连接而形成有主体件02,主体件02能拆卸地连接在外罩7上。刀架组件2设置在容腔08内,且该刀架组件2包括有削笔机构21、刀架22及连接架23,如图2所示,连接架23基本水平布置且与刀架22相连接,且该连接架23的顶部具有供铅笔进入的进笔孔231。沿着进笔方向,进笔口81、进笔孔231及削笔机构21依次布置。
48.为了实现连接架与顶盖和外罩的连接,外罩7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弧形条75,如图5所示,连接板230的外周沿上设置有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二弧形条235,第一弧形条75和第二弧形条235均沿顶盖8的转动方向延伸,顶盖8的内周壁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弧形条75容置且限位在其中的第一弧形槽82以及供第二弧形条235容置且限位在其中的第二弧形槽83,具体参见图13所示。
49.为了实现连接架的连接,如图2所示,外罩7的顶沿向上并向内延伸形成有沿周向
延伸的延伸板71,刀架22的顶沿向外延伸形成有搁置在延伸板71上的挡肩2213,连接架23包括有连接板230,连接板230位于挡肩2213和顶盖8的顶板之间,连接板230 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有与刀架22相连接的连接柱2301,具体参见图2和图5所示。
50.如图2所示,上述的削笔机构21位于底座6之上,且位于连接架23和底座6之间。上述的刀架22和连接架23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201,容置空间201内设置有用来带动铅笔朝削笔机构21方向运动的进笔机构4,进笔机构4位于削笔机构21的上方。
51.如图2、图13及图19所示,该削笔机构21包括有刀座211及能转动地设置在刀座211上的滚刀212,刀座211的内部具有用来供铅笔的头部置于其中的进笔通道210,进笔通道210上下延伸,刀架22包括有上支架221和下支架222,上支架221上开设有供进笔通道210向上穿出的通孔2211,进笔通道210与进笔孔231相对应且位于进笔孔 231之下。进笔通道210的侧壁上开设有口部2101,滚刀212自上而下逐渐向外倾斜,且局部位于口部2101内,从而用来对进笔通道210内的铅笔进行切削。上支架221的底部设置有基本水平布置的固定齿圈2212,固定齿圈2212位于通孔2211的外围。滚刀 212的上部安装有传动齿轮213,传动齿轮213局部位于固定齿圈2212内,且与固定齿圈2212的内齿相啮合。如此,在削笔机构21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滚刀212上的传动齿轮213和固定齿圈2212的啮合而实现滚刀212的转动。
52.如图2所示,削笔机构21设置在刀架22上,且能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转动,削笔机构21的转动轴线沿着上下方向。如图2和图13所示,底座6内部具有中空的空腔61,驱动机构5和微动开关31均位于空腔61内,驱动机构5包括有驱动器和传动组件52,驱动器为电机51,电机51通过传动组件52与削笔机构21相连接。电机51具有沿着进笔方向延伸的输出轴;传动组件52的动力输入端与电机51的输出轴相连接,传动组件 52的动力输出端与削笔机构21相连接。具体地,传动组件52包括有主动齿轮521、第一双联齿轮522、第二双联齿轮523、第三双联齿轮524及从动齿轮525,主动齿轮521 安装在电机51的输出轴上,固定架62上安装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安装轴、第二安装轴和第三安装轴,第一安装轴、第二安装轴和第三安装轴均与电机之输出轴相平行。第一双联齿轮522安装在第一安装轴上,且该第一双联齿轮522的上齿轮与主动齿轮521相啮合,第一双联齿轮522的下齿轮与第二双联齿轮523的下齿轮相啮合,且该第二双联齿轮523安装在第二安装轴上;第三双联齿轮524安装在第三安装轴上,且该第三双联齿轮524的下齿轮与第二双联齿轮523的上齿轮相啮合,从动齿轮525安装在固定架62 上的固定座626上,在切削机构21安装在底座6上的状态下,削笔机构21与固定座626 相连接,从而在上述的电机51和传动组件52的传动下实现削笔机构21的转动。
53.如图2和图13所示,上述微动开关31邻近电机51设置,且能与电机51电连接。微动开关设置在下方且与电机51邻近布置,方便布线。滑动件32设置在连接架23上,且位于微动开关31之上,并能相对连接架23横向内外运动,在自然状态下沿着竖向方向在进笔孔23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至少局部位于进笔孔231内;竖杆33竖向设置,且位于滑动件32和微动开关31之间,竖杆33的上端能与滑动件32相接触,竖杆33的下端能与微动开关31相接触,在滑动件32处于横向向外滑动的状态下,竖杆33在滑动件32的推动下向下运动至触发微动开关31而启动电机51工作。
54.为了对竖杆33的上下运动进行导向,刀架22与连接架23相连接,如图2所示,刀架22至少局部位于削笔机构21的外围,刀架22上具有上下延伸以供竖杆33穿过的导向通道220。第一弹性件作用在竖杆33上,始终使竖杆33具有向上运动而解除对微动开关31的触
发,此时驱动器不工作。具体地,第一弹性件为套设在竖杆33的外围且位于导向通道220内的第一弹簧35,导向通道220的内周壁凸设有凸台,竖杆33的外周壁上凹陷形成有台阶,台阶位于凸台之上,第一弹簧35位于台阶和凸台之间。
55.为了在铅笔向下伸入进笔孔内的过程中,推动滑动件32横向向外运动,如图2至图5所示,滑动件32的内端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三倾斜面322。为了在滑动件32向外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竖杆33向下运动,滑动件32底部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一倾斜面321,竖杆33的上端具有与第一倾斜面321相接触且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二倾斜面331。为了防止竖杆33脱离滑动件32的底部,如图4所示,第一倾斜面321上向上凹陷形成有多个凹陷区3211,凹陷区3211沿着第一倾斜面321的倾斜方向延伸。
56.为了在铅笔削笔完成后,滑动件32能横向向内运动恢复至初始位置状态下,第二弹性件作用在滑动件32上且始终使滑动件32具有横向向内运动趋势的第二弹性件。如图3所示,滑动件32的顶面局部开设有外端敞口的凹槽323,如图2所示,连接架23 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竖板232,竖板232位于敞口的外侧,且与凹槽323之间围合形成有容置腔03,第二弹性件为位于容置腔03内的第二弹簧34。为了对滑动件32的横向内外运动进行导向,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架23上具有沿着滑动件32的滑动方向延伸的嵌槽231,滑动件32能滑动地限位在嵌槽231内。
57.如图6至图10所示,进笔机构包括有固定座41、两组转动组件42及致动件43。具体地,如图5所示,固定座41上开设有开孔410;如图6、图8和图10所示,两组转动组件42相对间隔布置,且设置在固定座41之上。如图10所示,每组转动组件42 均包括有能转动设置在固定座41上的转轴421及套设在转轴421上的转动轮422和齿轮423,两个转动轮422之间留有用来供铅笔通过的空隙400,且沿着转轴421的轴向方向,两个转动轮422位于两个齿轮423之间,且两个转动轮422的转动方向相反;致动件43至少局部位于转动组件42和固定座41之间,且相对固定座41转动,且在对应开孔410的位置上开设有贯通口430,并能与两个齿轮423驱动连接,从而带动齿轮423 转动继而带动位于空隙400内的铅笔朝贯通口430方向运动,具体参见图10所示。
58.如图8所示,上述的致动件43包括有转盘431和与齿轮423相啮合的驱动条432,转盘431局部位于开孔410内,贯通口430开设在转盘431邻近中央的位置上,驱动条 432设置在转盘431的上表面上,且位于贯通口430的外围。具体地,驱动条432至少有两个且沿着贯通口430的周向延伸,并位于贯通口430的外围,且相邻两个驱动条432 之间形成有弧形通道433,如图7所示,其中一个齿轮423的外齿与驱动条432的内侧壁相啮合,另外一个齿轮423的外齿与驱动条432的外侧壁相啮合。
59.为了实现转盘的上下限位,如图7所示,转盘431上设置有穿过固定座41之开孔 410的延伸件4311,延伸件4311有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在贯通口430的外围,延伸件4311的自由端在背离贯通口430的一侧凸设有凸块4312,固定座41位于凸块4312 和转盘431之间,具体参见图10所示。
60.为了实现转轴421的安装,如图6和图8所示,固定座41在对应各个转轴421的两端均设置有支脚411,支脚411上开设有供转轴421局部位于其中的穿孔412,穿孔 412的侧壁上开设有供转轴421通过的贯通缺口部4121。转轴421能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支脚411上,齿轮423位于转动轮422和支脚411之间。
61.如图6所示,转轴421的外周壁上凸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凸缘4211,转动轮422 位于对应的环状凸缘4211和齿轮423之间,转轴421的外周面与对应齿轮423的内周面相接触,从而随该齿轮423转动,转动轮422沿着转轴421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至少局部分别与对应侧的齿轮423和环状凸缘4211相接触,从而随齿轮423和转轴421转动。如图9所示,转动轮422的第一端面与对应侧的环状凸缘4211之间匹配设置有相插接配合的第一凸部4212和第一凹槽4221,转动轮422的第二端面与对应侧的齿轮423之间匹配设置有相插接配合的第二凸部4231和第二凹槽4222。第一凹槽4221有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在转动轮422的第一端面上,环状凸缘4211在对应第一凹槽4221的位置上凸设有的第一凸部4212,第二凹槽4222有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在转动轮422 的第二端面上,齿轮423在对应第二凹槽4222的位置上凸设有的第二凸部4231。如此,在转盘431转动的过程中,转盘431上的驱动条432带动齿轮423转动,齿轮423和转轴421之间的摩擦力,将带动转轴421转动,在转轴421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凸部 4212和第一凹槽4221的插接配合以及第二凸部4231和第二凹槽4222插接配合,将带动转动轮422转动,如此,由于转动轮422的转动滞后,在削笔完成后,防止铅笔继续向下运动而导致笔芯断裂。
62.如图13所示,上述刀座211在位于进笔通道210的下方具有开口2411,刀座211 上设置有竖向布置的活动杆214,活动杆214的上端能位于开口2411内,且在调节机构 9的驱动下能上下运动从而调节铅笔切削后的笔芯粗细。如图13所示,调节机构9包括有活动件91和转动杆92,其中,活动件91位于活动杆214的下方;转动杆92基本水平布置,且能绕自身轴线转动,并与活动件91对应布置且位于活动件91的外侧,该转动杆92的外端安装有旋钮93,旋钮93位于底座6的外壁面上,如此在,旋钮93旋转过程中带动转动杆92转动。该转动杆92的内端面与活动件91之间匹配设置有凸筋921 和滑道910。前述的凸筋921呈环状且偏离转动杆92的中心线布置,并局部位于滑道 910内。前述的滑道910设置在活动件91上,具体地,如图16所示,活动件91上设置有第一凸块911和第二凸块912,第一凸块911位于第二凸块912的上方,且与第二凸块912之间形成有前述的滑道910。如图17和图18所示,凸筋921设置在转动杆92 朝向活动件91的内端面上,凸筋921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9211,从而使凸筋92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凸筋921的第一端之内沿与转动杆92之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l1,凸筋921的第二端之内沿与转动杆92之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l2,l1>l2。在转动杆92 转动的状态下,由于凸筋921始终局部位于滑道910内,能带动活动件91仅上下运动继而带动活动杆214仅上下运动。
63.为了对活动件的上下运动进行导向,如图13所示,空腔61内设置有固定架62,固定架62上具有上下延伸的滑槽621,活动件91能上下滑动地限位在滑槽621上。上述的活动杆214包括有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上杆部2141和下杆部2142,固定架62上开设有供下杆部2142局部穿设在其中的安装孔,下杆部2142的下端部始终位于固定架62 和活动件91之间。为了准确调整转动杆92的转动角度,空腔61内设置有支座63,支座63设置在固定架62上,转动杆92位于支座63上,且该转动杆92上安装有固定齿轮922,如图2至图4所示,固定齿轮922随转动杆92一起转动,支座63上具有向上拱起的弹性条631,弹性条631上设置有与固定齿轮922相啮合的齿部6311。
64.上述调节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65.转动旋钮93,转动杆92随旋钮93一起转动,凸筋921的各个位置始终在滑道910 内
滑动,由于凸筋921为偏心设置,因此,在凸筋921转动的过程中将带动滑道910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推动活动杆214和阻笔块25上下运动,从而调整笔芯的粗细。
66.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