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0166发布日期:2021-06-22 15:3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组件。



背景技术:

通常,led显示屏的每一颗灯珠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发光像素点,像素之间存在不发光区域,当近距离观看时,会出现明显的颗粒感,因此有最小观看距离这一概念。填充系数又称为亮区比例,即每个像素的发光面积与该像素所占物理表面积之比。提高填充系数可以减少画面的颗粒感,提高画面的柔和度,提高观看的舒适度。tco99(一种世界性显示器质量标准)标准规定,led显示屏的填充系数不应低于50%,目前室内主流的led显示屏,有超过70%无法满足上述规定。

尽管相关技术有类似的球型外罩的设计,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因加工工艺的限制,外罩上不同的球面会存在折射差异,在不同角度存在光型差异,应用球型外罩的显示屏存在“花屏”现象,显示屏画面存在明显块状感。并且,目前的外罩存在影响显示柔和度和处于光照条件下反光的问题。因此,目前带有外罩的显示屏显示效果较差,影响观看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能够显著提高显示效果,从而提高观看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示组件,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包括印制板,所述印制板上设置有呈阵列式排布的发光单元;外罩,所述外罩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容置腔,每个所述容置腔与所述印制板上的一个发光单元相对应,相邻的容置腔的下部之间形成有隔板,所述容置腔的上部包含外凸单元罩体,所述容置腔用以容置所述发光单元,所述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为平面,相邻的外凸单元罩体之间具有沟槽,所述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内侧面与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相贴合,所述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外侧面为粗糙面。

所述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外侧面设置颗粒单元以形成所述粗糙面。

所述颗粒单元为半球形,每个所述颗粒单元底面的圆与相邻颗粒单元底面的圆相外切。

所述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为正方形,尺寸为2.7×2.7mm,每个所述颗粒单元底面的圆的直径为0.1mm。

所述外罩包括m×n阵列式的容置腔,所述印制板上设置有m×n阵列式的发光单元,其中,m、n、m、n均为正整数,且m为m的整数倍、n为n的整数倍,或者,m为n的整数倍、n为m的整数倍。

至少一行容置腔在行方向上排布的隔板均开设有缺口,以形成散热通道,和/或,至少一列容置腔在列方向上排布的隔板均开设有缺口,以形成散热通道。

相邻外凸单元罩体的相贯线低于灯珠的发光面所在的水平面。

所述印制板上开设有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呈阵列式排布的容置腔来容置印制板上阵列式排布的发光单元,并通过容置腔上部外凸单元罩体顶面的平面设计,可将点光源改善为面发光,能够提高显示模块显示面的填充系数,提高画面的柔和度,降低颗粒感,并且,通过容置腔上部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与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紧密贴合,能够避免光在介质中的多次折射,减少光的损失,同时避免发光单元光型曲线的变形,此外,相对于球型或椭球型等形状,平面的加工工艺更易控制精度;通过独立的外凸单元罩体相间隔的设计,能够避免发光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防止发光单元串光问题;通过外凸单元罩体顶面的粗糙化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反光并提高显示柔和度。由此,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显示屏存在的反光、柔和度差等问题,显著提高显示效果,从而提高观看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一个视角下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另一个视角下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外罩100、显示模块200;

容置腔110、沟槽120、定位柱130;

发光单元210、定位孔220、散热孔230;

隔板111、外凸单元罩体112、缺口113;

颗粒单元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组件包括外罩100和显示模块200。其中,显示模块200包括印制板,印制板上设置有呈阵列式排布的发光单元210;外罩100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容置腔110,每个容置腔110与印制板上的一个发光单元210相对应,相邻的容置腔110的下部之间形成有隔板111,容置腔110的上部包含外凸单元罩体112,容置腔110用以容置发光单元210,外凸单元罩体112的顶面为平面,相邻的外凸单元罩体112之间具有沟槽120,外凸单元罩体112的顶面内侧面与对应的发光单元210的发光面相贴合,外凸单元罩体112的顶面外侧面为粗糙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在外凸单元罩体112的顶面外侧面设置颗粒单元01以形成粗糙面。具体地,颗粒单元01可为半球形,每个颗粒单元01底面的圆与相邻颗粒单元01底面的圆相外切,也就是说,多个颗粒单元01密布于外凸单元罩体112的顶面外侧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每个颗粒单元01底面的圆的直径可为0.09~0.11mm,例如,可以为0.1mm,外凸单元罩体112的顶面可为正方形,尺寸可为2.7×2.7mm。

应当理解的是,显示模块200还可包括驱动控制芯片、箱体等必要结构。当发光单元210为led灯珠时,驱动控制芯片可包含led驱动芯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组件,通过设置呈阵列式排布的容置腔来容置印制板上阵列式排布的发光单元,并通过容置腔上部外凸单元罩体顶面的平面设计,可将点光源改善为面发光,能够提高显示模块显示面的填充系数,提高画面的柔和度,降低颗粒感,并且,通过容置腔上部外凸单元罩体的顶面与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紧密贴合,能够避免光在介质中的多次折射,减少光的损失,同时避免发光单元光型曲线的变形,此外,相对于球型或椭球型等形状,平面的加工工艺更易控制精度;通过独立的外凸单元罩体相间隔的设计,能够避免发光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防止发光单元串光问题;通过外凸单元罩体顶面的粗糙化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反光并提高显示柔和度。由此,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显示屏存在的反光、柔和度差等问题,显著提高显示效果,从而提高观看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外凸单元罩体112的侧面为倾斜平面,相邻的外凸单元罩体112之间形成的沟槽120为v型槽。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外凸单元罩体112的侧面为倾斜平面,相邻的外凸单元罩体112之间形成的沟槽120为梯形槽。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外凸单元罩体112的侧面为曲面,相邻的外凸单元罩体112之间形成的沟槽120为抛物线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7和图10所示,外罩100与显示模块200的印制板接触的一面设置有定位柱130,如图1、图2、图6和图9所示,显示模块200的印制板上开设有与定位柱130相对应的定位孔220。定位柱130可为多个,例如,可以为临近矩形的外罩100四角的四个,定位孔220的数量、位置与定位柱130相对应,通过定位柱130与定位孔220相配合,可实现外罩100与显示模块200的固定安装。其中,定位柱130与外罩100的其他部分采用相同的透明材料,定位柱130与定位孔220的形状可任意设定,可以是竖向圆柱形或是横向圆柱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定位柱设计具有诸多优点,一是可以作为外罩100边缘尺寸二次精加工的定位点,二是可以作为外罩100与显示模块200的组装定位点,三是在维修时,在显示模块200的印制板背面使用工具将外罩100顶出,即可拆下外罩100,因此,插入定位孔220的定位柱130可以辅助外罩100的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除了上述定位柱130与定位孔220相配合的方式外,还结合胶粘的方式使外罩100与显示模块200相固定,由此,能够实现外罩100与显示模块200的稳固接合,避免因部分区域脱离而影响该区域外凸单元罩体112上表面与发光单元210发光面的紧密贴合,从而影响该区域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少一行容置腔110在行方向上排布的隔板111均开设有缺口113,以形成散热通道,或者,至少一列容置腔110在列方向上排布的隔板111均开设有缺口113,以形成散热通道,或者,在至少一行和至少一列容置腔110的隔板111均开设有缺口113,同时形成行方向和列方向上的散热通道。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可每间隔一行地开设上述缺口113,同时每间隔一列地开设上述缺口113,使得每间隔一行形成一个行方向上的散热通道、每间隔一列形成一个列方向上的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隔板111上缺口113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加快发光单元210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散出,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外罩100与显示模块200间的胶粘面积,避免因胶粘力过大而难以拆卸。优选地,通过上述每间隔一行、每间隔一列的散热通道设计,既能够尽可能地保证散热效果,又能够保证外罩100与显示模块200间适宜的胶粘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外罩100可采用pc、环氧树脂等材料制作,外罩100的材料中可增加散色剂或扩散剂,能够增加投影面积,实现面发光效果。其中,散色剂的浓度可调整,透明度可实现20-90%可调。此外,外罩100的材料中可增加阻燃剂,能够实现防火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外罩100包括m×n阵列式的容置腔110,显示模块200的印制板上设置有m×n阵列式的发光单元210,其中,m、n、m、n均为正整数,且m为m的整数倍、n为n的整数倍,或者,m为n的整数倍、n为m的整数倍。由此,一个外罩100可与一个或多个显示模块200构成显示组件整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相邻外凸单元罩体112的相贯线低于发光单元210的发光面所在的水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模块200的印制板上还可开设有散热孔230,散热孔230可为多个,能够便于发光单元210的热量从散热孔230经过显示模块200箱体内的风扇向外排出。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