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2637发布日期:2022-04-13 18:58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3.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现有技术中,可通过在显示屏上开槽或开孔,外界光线可通过屏幕上的开槽或开孔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并不能在整个屏幕的各个区域均进行显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旨在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板,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相背设置的出光侧和背光侧、以及在厚度方向延伸预定深度的透光孔;第二显示板,用于遮挡透光孔且相对第一显示板能够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显示板在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孔并与第一显示板连接,在第二状态,第二显示板在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孔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设置,以使外界光线能够由透光孔进入。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显示板和第二显示板,并使第二显示板能够相对第一显示板移动,将第二显示板移动至与透光孔对应且与第一显示板连接的位置,使第一显示板和第二显示板同时显示,即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显示功能,将第二显示板移动至与透光孔错位设置,使外界光线能够由透光孔进入,在第一显示板的背光侧对应透光孔的位置设置摄像头后,即可实现显示装置的摄像功能,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既能够实现摄像功能,又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
附图说明
7.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1.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2.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3.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14.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子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
15.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
19.图1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
20.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
21.图1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00-显示面板;100a-上边缘;100b-左边缘;100c-右边缘;
24.10-第一显示板;10a-出光侧;10b-背光侧;101-透光孔;
25.11-主显示板;110-安装通孔;111-主显示部;112-过渡部;
26.12-子显示板;121-第一供电端子组;
27.20-第二显示板;21-第二显示部;22-供电部;
28.200-驱动组件;210-第一驱动机构;220-第二驱动机构;230-底座;
29.300-摄像头;
30.410-第一收卷器;430-第二收卷器;
31.z-厚度方向;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技术,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更好的理解。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4.另外,诸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3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图1至图10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37.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现有技术中,可通过在显示屏上开槽或开孔,外界光线可通过屏幕上的开槽或开孔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并不能在整个屏幕的各个区域均进行显示。
38.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既能够实现摄像功能,又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
3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板10和第二显示板20。
41.第一显示板10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z上相背设置的出光侧10a和背光侧10b、以及在厚度方向z延伸预定深度的透光孔101。第二显示板20用于遮挡透光孔101且相对第一显示板10能够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第二显示板20在厚度方向z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孔101并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在第二状态,第二显示板20在厚度方向z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孔10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设置,以使外界光线能够由透光孔101进入。
4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显示板10和第二显示板20,并使第二显示板20能够相对第一显示板10移动,将第二显示板20移动至与透光孔101对应且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的位置,使第一显示板10和第二显示板20同时显示,即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显示功能,将第二显示板20移动至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使外界光线能够由透光孔101进入,在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对应透光孔101的位置设置摄像头后,即可实现显示装置的摄像功能,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既能够实现摄像功能,又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
43.可选的,在第一状态,第二显示板20和第一显示板10朝向出光侧10a的表面位于同一表面,即第二显示板20的显示面与第一显示板10的显示面位于同一表面,能够达到更好的全面屏显示效果;在第二状态,第二显示板20可以位于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这样
第二显示板20不遮挡第一显示板10的显示面,不影响第一显示板10显示。
44.可选的,在第二状态,第二显示板20在厚度方向z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孔101的正投影可以完全错开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二显示板20影响外界光线的进入,保证由透光孔101能够进入足够的外界光线。
45.可选的,透光孔101可以为锥形孔,且透光孔101的径向尺寸由背光侧10b至出光侧10a的方向减小,在第二显示板2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锥形孔能够为第二显示板20与第一显示板10的对位连接起到导向作用。
46.本技术对第一显示板10和第二显示板20的发光类型不作具体限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显示板10和第二显示板20可以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显示面板或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ight 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面板,这样能够避免第一显示板10环绕透光孔101的边缘处以及第二显示板20的边缘处存在不能显示的黑边,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当然,第一显示板10、第二显示板20也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或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显示面板等,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4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将第二显示板20由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时,可以先在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平移第二显示板20,使第二显示移至正对透光孔101的位置,再在厚度方向z上向出光侧10a移动第二显示板20,使第二显示板20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需要将第二显示板2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可以先在厚度方向z上向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移动第二显示板20,使第二显示板20脱离第一显示板10,再在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平移第二显示板20,使第二显示板20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第二显示板20的移动方式简单,能够有效避免第二显示板20在状态切换时与第一显示板10发生干涉。
48.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驱动组件200,通过驱动组件200能够驱动第二显示板20移动,实现第二显示板2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自动切换。
50.驱动组件200的具体结构形式有多种,可选的,驱动组件200可以包括用于带动第二显示板20在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平移的第一驱动机构210以及用于带动第二显示板20在厚度方向z上往复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220。
51.在第一状态,第二显示板20正对透光孔101并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需要摄像时,可以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向背光侧10b移动,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在背光侧10b平移预定距离,使第二显示板20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外界光线能够由透光孔101进入;需要全面屏显示时,先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反向平移预定距离至正对透光孔101的位置,再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向出光侧10a移动,使第二显示板20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
52.手机、手表等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十分宝贵,如果驱动组件200等辅助机构所占的空间较大,不利于电子设备内部空间的分配和使用,也不利于电子设备向轻薄化方向的发展。请参考图3和图4,可选的,驱动组件200还可以包括底座230,第二显示板20可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与底座230连接,底座23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摄像头300的摄像区域,第
一驱动机构210用于带动底座230平移,并使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区域交替设置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
53.在第一状态,第二显示板20位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并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摄像区域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需要摄像时,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向背光侧10b移动,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底座230平移预定距离,使第二显示板20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摄像区域位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外界光线能够通过透光孔101到达摄像区域,进而能够实现摄像功能;需要全面屏显示时,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底座230反向平移预定距离,即可使摄像区域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第二显示板20位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然后再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向出光侧10a移动至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即可。
54.摄像头300在背光侧10b可移动设置,既能够避免第二显示板20在厚度方向z上移动时与摄像头300发生干涉,又能够减小驱动组件200和摄像组件在厚度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进而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
55.将摄像区域和第二显示板20均设置在底座230,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底座230移动,使摄像头300能够与第二显示板20在背光侧10b同步平移,能够方便摄像头300和第二显示板20的定位,简化驱动组件200结构,节省驱动组件200的安装空间,有利于显示装置向轻薄化方向发展,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5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10用于带动底座230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且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区域在底座230上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透光孔101在厚度方向z的投影位于底座230的移动路径上,使得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底座230平移时,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区域能够交替位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
57.其中,第一方向x与厚度方向z相交,可选的,第一方向x垂直于厚度方向z,能够进一步减小驱动组件200在厚度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进而进一步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
58.可选的,驱动组件200驱动第二显示板20移动并使第二显示板20在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底座230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的距离可以为第一方向x上第二显示板20的中心线至摄像区域的中心线的距离,以使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区域能够交替正对透光孔101。
59.可选的,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驱动机构210,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驱动机构210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设置,通过多个第一驱动机构210驱动底座230在第二方向y上的不同部位,能够保证底座230受力平衡,提高底座230平移时的稳定性。其中,第二方向y可以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厚度方向z。
60.可选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包括导轨以及与导轨滑动相连的滑块,导轨沿第一方向x延伸,滑块连接于底座230;设置导向组件能够为底座230的移动进行导向,提高底座230移动的平稳性和精度。
6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摄像头300,摄像头300安装在底座230上且位于摄像区域,在第一状态,第二显示板20位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并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摄像头300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在第二状态,第二显示板20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摄像头300位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摄像头300能够接收到由透光孔101进入的外界光线,完成摄像功能。
62.可选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可以用于驱动摄像头300在厚度方向z上往复移动;需要摄像时,在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10使摄像头300位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后,可以通过第三驱动机构带动摄像头300向出光侧10a移动,缩小摄像头300与第一显示板10的距离或者使摄像头300由透光孔101移至出光侧10a,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外界光线。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三驱动机构,使摄像头300始终位于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6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需要为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头300供电,以实现显示功能和摄像功能。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卷组件,收卷组件包括第一收卷器410和第二收卷器420,第一收卷器410用于卷绕为第二显示板20供电的第一排线,第二收卷器420用于卷绕为摄像头300供电的第二排线;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头300可移动设置,第一收卷器410可根据第二显示板20的移动释放或收纳第一排线,第二收卷器420可根据摄像头300的移动释放或收纳第二排线,使第一排线和第二排线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收卷器外的排线过长与驱动组件200等发生干扰。
64.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可以将第一收卷器410和第二收卷器420分别设置于底座230的两侧,且第一收卷器410位于第二显示板20背向摄像区域的一侧,第二收卷器420位于摄像区域背向第二显示板20的一侧,能够有效减小收卷组件和排线所占用的空间。
65.第二显示板20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时,第二显示板20逐渐靠近第一收卷器410,摄像区域逐渐远离第二收卷器420,则第一收卷器410可以收纳第一排线,第二收卷器420释放第二排线,第二显示板20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转变时,第二显示板20逐渐远离第一收卷器410,摄像区域逐渐靠近第二收卷器420,则第一收卷器410可以释放第一排线,第二收卷器420收纳第二排线,这样能够使第一排线和第二排线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且第一排线和第二排线的长度能够满足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头300的使用需求。
66.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收卷组件,第一排线和第二排线可以选用弹簧线,弹簧线能够根据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头300的移动位置进行伸长和缩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排线与驱动组件200等发生干扰的问题,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67.可选的,为方便第一排线与第二显示板20以及第二排线与摄像头300的连接,在底座230上对应第二显示板20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一穿线孔,在底座230上对应摄像区域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二穿线孔,为第二显示板20供电的第一排线的一端缠绕于第一卷线器,另一端经过第一穿线孔后与第二显示板20电连接,为摄像头300供电的第二排线的一端缠绕于第二卷线器,另一端经过第二穿线孔后与摄像头300电连接。
6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一驱动机构210和第二驱动机构220的具体结构有多种,可选的,第一驱动机构210可以包括丝杠以及用于驱动丝杠的螺杆转动的微型伺服电机,底座230连接于丝杠的螺母,通过丝杠把微型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的转动转换成直线运动来实现底座230的平移;微型伺服电机体积小,精度高,能够精准控制底座230的平移距离,进而保证第二显示板20与透光孔101的精准对位。当然,第一驱动机构210也可以选用伺服直线电机、电动伸缩杆等其他驱动结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69.可选的,第二驱动机构220也可以包括丝杠以及用于驱动丝杠的螺杆转动的微型伺服电机,第二显示板20连接于丝杠的螺母;当然,第二驱动机构220也可以选用伺服直线电机、电动伸缩杆等其他驱动结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70.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底座230在背光侧10b的转动来使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区域交替设置于与透光孔101对应的位置,第一驱动机构210可以用于带动底座230旋转,可选的,在底座230的延伸方向上第二显示板20和摄像区域分别位于底座230旋转中心的两侧,需要摄像时,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向背光侧10b移动,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底座230转动180度,摄像区域移至正对透光孔101的位置,需要全面屏显示时,第一驱动机构210带动底座230反向转动180度,使摄像区域与透光孔101错位设置,第二显示板20移至正对透光孔101的位置,然后再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带动第二显示板20向出光侧10a移动至与第一显示板10连接即可。
7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外壳,外壳可以包括中框和背板,背板设置于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第一显示板10和背板通过中框连接,通过中框能够固定第一显示板10,中框可以环绕第一显示板10的外边缘设置,驱动组件200、收卷组件和导向组件等设置于第一显示板10与背板之间,驱动组件的第一驱动机构210、导向组件的导轨以及收卷组件等可以连接于背板,以实现固定。
72.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73.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7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一显示板10可以包括主显示板11和子显示板12,主显示板11具有安装通孔110,子显示板12设置于安装通孔110并与主显示板11连接,透光孔101设置于子显示板12,在第一状态,第二显示板20与子显示板12连接。第一显示板10由主显示板11和子显示板12拼接而成,子显示板12能够起到在主显示板11与第二显示板20之间过渡的作用。
75.可选的,主显示板11和子显示板12可以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显示面板或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ight 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面板,这样能够避免主显示板11环绕安装通孔110的边缘处以及子显示板12的边缘处存在不能显示的黑边,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当然,主显示板11、子显示板12也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或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显示面板等,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76.可选的,主显示板11可以包括主显示部111和过渡部112,过渡部112环绕安装通孔110设置,子显示板12可以由出光侧10a覆盖过渡部112;将子显示板12由出光侧10a覆盖过渡部112,能够避免过渡部112影响第一显示板10的全面显示效果。
7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显示板11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子显示板12可以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显示面板100或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ight 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面板100;此时过渡部112可以为主显示板11的环绕安装通孔110设置的密封边框部分,过渡部112无法显示,将子显示板12由出光侧10a覆盖过渡部112,能够避免显示时主显示板11和子显示板12之间出现不能显示的黑边。
7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过渡部112可以沿厚度方向z相对主显示部111向背光侧10b凹陷并形成卡接凹槽,子显示板12可以部分嵌合于卡接凹槽,使主显示部111以及子显示板12背离背光侧10b的表面位于同一表面,即主显示部111的显示面与子显示板12的显示面位于同一表面,能够达到更好的全面屏显示效果。当然,子显示板12的显示面也可以向出
光侧10a凸出于主显示部111的显示面,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79.可选的,在厚度方向z上,安装通孔110与卡接凹槽可以同中心且依次设置,能够更方便主显示板11和子显示板12的制作。
80.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子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显示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供电端子分布结构示意图。
81.如图7至图10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子显示板1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在第二显示板20上设置有第二供电端子组,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包括多个第一供电端子,第二供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二供电端子,在第一状态时,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供电端子一对一电连接;这样仅需要对第二显示板20和子显示板12中的一者设置外接供电导线,全面屏显示时,第二显示板20和子显示板12中的另一者则可以通过设置有供电导线的一者供电,能够减少外接导线数量,减少占用空间。
82.可选的,可以设置外接线路为第二显示板20供电,第二显示板20与子显示板12连接时,可以通过第二显示板20为子显示板12供电,使得主显示板11、子显示板12和第二显示板20可以共同显示,实现全面屏显示。当然,也可以设置外接线路为了子显示板12供电,第二显示板20与子显示板12连接时,通过子显示板12为第二显示板20供电,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8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为方便第二供电端子组的设置,第二显示板20可以包括第二显示部21以及供电部22,第二显示部21与透光孔101的形状相匹配,第二供电端子组设置于供电部22。
84.可选的,透光孔101为锥形孔,径向尺寸由背光侧10b至出光侧10a的方向减小,第二显示部21可以呈与透光孔101相匹配的锥台形,第二显示部21与透光孔101锥孔配合,能够为第二显示部21与子显示板12的对位连接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实现第二显示部21与子显示板12的无缝对接,进而实现全面屏显示。
85.可选的,在厚度方向z上朝向出光侧10a的表面,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可以设置于子显示板12在厚度方向z上背离出光侧10a的表面,使得在第一状态,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供电端子上下对接,连接更可靠。
86.需要全面屏显示时,可以先在第一显示板10的背光侧10b平移第二显示板20至正对透光孔101的位置,再在厚度方向z上向出光侧10a移动第二显示板20,使第二显示板20上的第二供电端子与子显示板12上的第一供电端子一对一上下对接,实现第二显示板20和子显示板12中的一者为另一者供电;反之在厚度方向z上向背光侧10b移动第二显示板20,即可使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供电端子断开连接,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在第二显示板20的状态切换过程中出现供电端子误接及端子触点磨损等问题。
87.可选的,子显示板12在透光孔101径向上相对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供电端
子组121,第二显示板20在自身径向上相对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有供电部22,两个供电部22上均设置有第二供电端子组,使得第二显示板20和子显示板12结构对称,第二显示板20和子显示板12连接时受力对称,能够有效避免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脱落。
88.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100具有在自身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上边缘100a和下边缘以及在自身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左边缘100b和右边缘100c,左边缘100b和右边缘100c分别位于上边缘100a左右两侧。
89.前置摄像头一般用来自拍和视频时使用,使用者在拍照时通过抬起手臂举起手机,将手机举到头下部的位置比较省力。如果把摄像头设置在面板的中部或下部,拍摄的角度则会变成仰拍,头部会变形,导致拍摄效果差,另外,使用者自拍摄像时成像照片会直接显示在面板上,如果把摄像头设置在面板的中部,自拍时无法显示的摄像孔会影响直观显示效果,影响使用者观感。本技术中摄像头优选的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上部,以方便用户使用并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请参考图11,摄像头通常需要留出孔径3~5mm,显示面板100一般尺寸在5.4~6.7寸之间,显示面板100的宽度在65mm~75mm左右,长度在130~150mm左右;摄像孔即透光孔101到显示面板100的上边缘100a的距离在2~4mm左右,为了保证供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的接触电阻,位于透光孔101两侧的供电端子的接触受力需尽量保持一致。当第一供电端子组121设置在透光孔101的上下两侧时,位于上侧的第一供电端子至上边缘100a的距离最大为5mm左右,透光孔101的下侧到显示面板100的下边缘的距离最小为120mm左右。由于面板的抗弯刚度是固定的,如果按照透光孔101上下两侧的供电端子的接触受力相同,上下两侧的接触电阻相近,则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和第二供电端子组对接时,透光孔101下侧部分的形变量远超其上侧部分的形变量,显示面板100的平整度远远达不到设计标准。如果按照透光孔101上下两侧的形变量一致,则透光孔101下侧部分的接触受力要远小于上侧,要么下侧供电端子接触受力过小,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之间易出现接触不良或者接触电阻较大的问题,导致发热和电压损失;要么上侧供电端子接触受力过大,超过显示面板100的抗挠强度导致透光孔101上侧部分破裂。而本技术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子显示板12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上部中间位置,透光孔101到显示面板100的左边缘100b和右边缘100c的距离基本一致,子显示板12上设置有两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两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分别设置在透光孔101的左右两侧,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和第二供电端子组对接时,左右两侧的供电端子的接触受力能够保持一致,接触电阻相近,且透光孔101左右两侧部分的形变量一致,不会出现显示面板100的平整度达不到设计标准的问题;另外,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和第二供电端子组对接或脱离连接时,能够避免作用力施加在显示面板100位于透光孔101和上边缘100a之间的部分,进而能够避免显示面板100发生断裂损伤。
90.可选的,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子显示板12和透光孔101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上部中间位置,子显示板12上可以设置有三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三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中的一者设置在透光孔101的下侧(即透光孔101背向上边缘100a的一侧),三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中的另两者分别设置在透光孔101的左右两侧,在第一供电端子总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分散受力位置,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和第二供电端子组对接时,能够避免作用力集中在显示面板100的同一区域,同时也能够避免作用力施加在显示面板100位于透光孔101和上边缘100a之间的部分(即可承受挠度较小的部分),避免透光孔101周围不同位置的形
变量或接触受力相差过大,进而有利于保护显示面板100,有效避免显示面板100发生断裂损伤。
91.由于透光孔101到显示面板100的左边缘100b和右边缘100c的距离基本一致,透光孔101到下边缘的距离要大于其到左边缘100b和右边缘100c的距离,如果按照透光孔101下侧部分的形变量与左右两侧部分的形变量一致,则透光孔101下侧部分的接触受力小于左右侧部分,为使下侧供电端子的接触受力与左右两侧供电端子的接触受力相同,则位于下侧的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中第一供电端子的数量可以小于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中第一供电端子的数量。
92.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子显示板12和透光孔101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左上角,则子显示板12和透光孔101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上边缘100a和左边缘100b,子显示板12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由于透光孔101至上边缘100a和的左边缘100b距离远小于透光孔101至左边缘100b和下边缘的距离,显示面板100位于透光孔101和上边缘100a之间以及透光孔101和左边缘100b之间的部分的可承受挠度较小,因此可以将两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中的一者设置在透光孔101的右侧(透光孔101背向左边缘100b的一侧),另一者设置在透光孔101的下侧(透光孔101背向上边缘100a的一侧),这样在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和第二供电端子组对接或脱离连接时,能够避免作用力施加在显示面板100可承受挠度较小的部分上,能够避免透光孔101周围不同位置的形变量或接触受力相差过大,进而有利于保护显示面板100,有效避免显示面板100发生断裂损伤。
93.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子显示板12和透光孔101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右上角,则子显示板12和透光孔101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上边缘100a和右边缘100c,子显示板12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由于透光孔101至上边缘100a和的右边缘100c距离较小,显示面板100位于透光孔101和上边缘100a之间以及透光孔101和右边缘100c之间的部分的可承受挠度较小,因此可以将两个第一供电端子组121中的一者设置在透光孔101的左侧(透光孔101背向右边缘100c的一侧),另一者设置在透光孔101的下侧(透光孔101背向上边缘100a的一侧),这样在第一供电端子组121和第二供电端子组对接或脱离连接时,能够避免作用力施加在显示面板100可承受挠度较小的部分上,能够避免透光孔101周围不同位置的形变量或接触受力相差过大,进而有利于保护显示面板100,有效避免显示面板100发生断裂损伤。
94.可选的,第一供电端子组121的各第一供电端子可以呈矩形阵列排布,排布紧凑规整,相应的,第二供电端子组的多个第二供电端子可以呈矩形阵列排布,以使第一供电端子能够与第二供电端子一对一电连接。当然,第一供电端子组121的各第一供电端子也可以以透光孔101为中心呈扇形阵列排布,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95.第一供电端子、第二供电端子的排布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情况,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供电部22也可以呈环绕第二显示部21的环形,多个第二供电端子在供电部22上以供电部22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相应的,多个第一供电端子在子显示板12上以透光孔10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96.可选的,在第一供电端子上可以设置有锥形插孔,锥形插孔的尺寸由背光侧10b至出光侧10a的方向减小,第二供电端子呈与锥形插孔相匹配的锥台形,第二供电端子与第一供电端子插接相连,连接稳定可靠,锥孔配合能够为第二供电端子与第一供电端子的插接
连接起到导向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97.依照本技术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申请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技术以及在本技术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