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7753发布日期:2022-08-06 05:50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面板,相比于液晶显示面板而言,具有更加轻薄、显示效果好、分辨率高、色域广、更低功耗以及可以实现柔性显示等优势,使其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移动终端的首选显示面板类型。
3.但是,当前的大尺寸oled显示模组中,自发光的oled显示面板在显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oled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会在oled显示模组中设置散热膜。目前的散热膜为导热性能较佳的铝膜,但铝膜厚度较薄,弹性模量较低,质地较柔软,容易产生折痕,且在运输转移过程中,容易因轻微磕碰而产生边缘翘曲、卷边等质量问题;另外,在散热膜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制程中,需要用真空吸嘴吸附所述铝膜,以转移所述铝膜并与显示面板进行对位,但铝膜质地较软的特性使得其容易在转移过程中产生局部的凹凸不平,进而使得铝膜与oled显示面板贴合时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贴合质量和散热效果,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现有的散热膜容易出现折痕、边缘易翘曲,与显示面板贴合质量差,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7.显示面板;
8.散热膜,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9.其中,所述散热膜包括: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所述支撑层位于所述散热膜本体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支撑层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并包括多个镂空部。
10.可选地,所述支撑层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支撑条,每个支撑条包括一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两端的两个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散热膜本体相重叠,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与所述散热膜本体相重叠的第一子部,和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的第二子部。
11.可选地,各所述第一部分限定形成多个网格区域,其中,所述支撑层还包括至少一个填充部,所述填充部与所述镂空部的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网格区域的数量,且各所述镂空部、填充部与各所述网格区域对应设置。
12.可选地,所述填充部背离所述散热膜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双面胶。
13.可选地,各所述第一部分限定形成多个网格区域,其中,所述镂空部的数量等于所述网格区域的数量,且各所述镂空部与各所述网格区域对应设置。
14.可选地,所述支撑条背离所述散热膜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双面胶。
15.可选地,所述网格区域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矩形的相邻两个边的边长分别为a和b,其中,60mm≤a≤120mm,60mm≤b≤120mm。
16.可选地,所述第二子部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的长度为1~2mm。
17.可选地,所述支撑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散热膜本体的弹性模量,所述支撑层的厚度大于所述散热膜本体的厚度。
18.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一壳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一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层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所述支撑层固定连接。
19.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由于所述散热膜本体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层,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所述散热膜的强度,防止所述散热膜本体被划伤,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出现折痕的风险,并且由于所述支撑层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从而能够对所述散热膜本体的边缘进行保护,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出现边缘卷曲的风险,进而提高散热膜本体与显示面板的贴合质量;另外,所述支撑层中的所述镂空部能够隔离出散热空间,提升所述散热膜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组装爆炸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的位置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膜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组装爆炸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的位置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组装爆炸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29.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
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0.实施例一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组装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的位置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散热膜2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其中,所述散热膜20包括:散热膜本体21和支撑层22,所述支撑层22位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所述支撑层22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并包括多个镂空部223。本技术的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由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层22,从而能够提升有效所述散热膜20的强度,防止所述散热膜本体21被划伤,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出现折痕的风险,并且由于所述支撑层22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从而能够对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边缘进行保护,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出现边缘卷曲的风险,进而提高散热膜本体21与显示面板10的贴合质量;另外,所述支撑层22中的所述镂空部223能够隔离出散热空间,提升所述散热膜20的散热效果。
32.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的类型例如为oled显示面板,但本技术对所述显示面板10的类型不作限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的类型还可以为lcd显示面板、mini-led显示面板或micro-led显示面板。
33.以oled显示面板为例,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的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封装层,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薄膜晶体管、电容器件、金属走线等;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形成电压差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发光功能层;所述封装层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有机封装层和无机封装层。
34.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出光侧和背光侧,所述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用于显示画面,所述背光侧为背离所述出光侧的一侧,其中,所述散热膜2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背光侧。
35.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20包括散热膜本体21,所述散热膜本体21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用于导出所述显示面板10的热量。具体的,所述散热膜本体21例如为铝金属或铝合金形成的铝膜,当然,本技术对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材质不作限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本体21还可以为铜金属或铜合金、银金属或银合金、其他导热性优良的金属或金属合金等。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厚度小于1μm。优选的,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厚度为0.1μm~0.5μm。由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厚度较薄,极为柔软,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卷边、折痕等问题,进而导致与显示面板10贴合质量差、散热性能下降的问题。
3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所述散热膜20还包括支撑层22,所述支撑层22位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从而能够对所述散热膜本体21进行支撑,提升所述散热膜20的强度,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出现折痕问题的风险,从而提升所述显示面板10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贴合质量,保证散热效果和装配稳定性。另外,由于所述支撑层22设置在所述散热膜本体21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从而能够对散热膜本体21
进行保护,防止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侧面在装配过程中被划伤。
37.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22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从而能够保护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边缘,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在运输、转移等制程中因边缘碰撞导致的散热膜本体21出现边缘卷曲问题的风险,进一步提升显示模组的散热效果和装配稳定性。
38.另外,在所述显示模组制备完成后,所述显示模组还需要与一外壳进行组装搭配,形成整机产品,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22还包括多个镂空部223,所述镂空部223能够在所述散热膜本体21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隔离空间,进一步提升所述散热膜20的散热效果。并且,由于所述支撑层22并不会影响所述散热膜20整体的散热效率,因此,在后续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外壳的装配过程中,所述支撑层22可以依旧贴附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散热膜上覆盖的保护层而言,省去了撕除制程,能够避免因保护膜撕除导致的显示面板10的破片问题,提高了所述显示模组的装配良率。
39.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偏光片30,所述偏光片3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当所述显示面板10为oled显示面板时,所述偏光片30能够降低外部环境光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反射产生的反射光,保证所述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当然,所述显示面板10还可以不包括偏光片30,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可以通过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设置彩色滤光片的方式来减少反射光,从而进一步降低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使所述显示模组更为轻薄。
40.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10绑定电连接的外部驱动元件,所述外部驱动元件包括印刷电路板50和柔性电路板40,所述印刷电路板50的一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40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10的绑定端子电性连接。
41.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22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支撑条221。具体的,所述多个支撑条221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支撑条2211,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支撑条2212,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条2211可以与所述第二支撑条2212同层设置或不同层设置。当所述第一支撑条22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条2212同层设置时,所述第一支撑条22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条2212的重叠部分被所述第一支撑条22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条2212所共用。
42.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支撑条221包括一第一部分201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201两端的两个第二部分202,每个所述支撑条221中的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一体化成型。以所述第一支撑条2211为例,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条2211包括位于两条虚线aa之间的第一部分201,和位于两条虚线aa之外的两个第二部分202;以所述第二支撑条2212为例,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条2212包括位于两条虚线bb之间的第一部分201,和位于两条虚线bb之外的两个第二部分202。
4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201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相重叠,也即各所述第一部分201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垂直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二部分202包括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相重叠的第一子部01,和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第二子部02,所述第一子部0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20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子部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部02的一端相连接。如图2所示,各个所述第二子部02在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边缘位置依次间隔排列,从而在支撑层22的边缘部位形成凸出于所
述散热膜本体21的开放式结构,从而能够减少所述散热膜20与包装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取放过程中所述散热膜20与包装结构之间的摩擦力,方便所述散热膜20的取放与装配。
4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子部02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长度为1~2mm,通过对所述第二子部02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长度进行控制,能够使所述支撑层22在保护所述散热膜本体21以及降低所述散热膜20与包装结构之间的摩擦力的同时,不增加所述显示模组的边框宽度。
4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子部02远离所述第一子部01的一端进行倒角设计,形成圆形的角部,从而降低所述支撑层22破坏包装的风险,提升安全性能。
46.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部分201纵横交叉设置,从而限定形成多个网格区域222,其中,所述支撑层22还包括至少一个填充部224,所述填充部224与所述镂空部223的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网格区域222的数量,且各所述镂空部223、填充部224与各所述网格区域222对应设置。具体的,所述填充部224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填充部224对应设置在各个网格区域222上,且每个所述填充部224的四周均设置有所述镂空部223。由于部分所述网格区域222设置有连接相邻所述支撑条221的所述填充部224,从而能够增大所述支撑层22的支撑强度,进一步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出现折痕的风险。
47.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格区域222的面积等于所述填充部224和所述镂空部223的面积,也即每个所述填充部224同时连接四条不同的支撑条221,从而能够大大增强所述填充部224所在位置的支撑强度。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与所述散热膜20的贴合制程中,需要采用一包含吸嘴的吸附设备对所述散热膜20进行吸附与转移,常规的散热膜20强度较低,会在转移过程中,在所述散热膜20的吸附部位产生凸点或凹陷,导致贴合不良,而本技术提供的散热膜20中,所述填充部224的设置不仅能够增强所述散热膜20的整体强度,另外还能够为所述吸附设备提供吸附条件,也即所述填充部224可以与所述吸附设备的吸嘴对应设置,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增强所述散热膜20吸附部位的强度,避免所述散热膜20的吸附部位产生凸点或凹陷,大大提升所述散热膜20的贴合良率。
48.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部224背离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一侧设置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用于在所述显示模组与壳体进行整机装配时,固定所述显示模组的位置,也即所述填充部224还能够为所述双面胶的设置提供结构基础,从而方便所述显示模组与壳体的整体装配。
49.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22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弹性模量,也即,所述支撑层22的耐弯折性能更强;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层22的厚度大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厚度,从而大大提升所述支撑层22的强度,降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出现折痕问题、卷边问题的风险。优选的,所述支撑层22的材质不同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材质,所述支撑层22的材质例如为塑胶材料,所述支撑条221的厚度为1~3mm。
50.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格区域222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矩形的相邻两个边的边长分别为a和b,其中,60mm≤a≤120mm,60mm≤b≤120mm;所述支撑条221的宽度为5~10mm,所述支撑条221的宽度指所述第一支撑条2211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或所述第二支撑条2212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本技术通过对所述网格区域222的面积、支撑条221的规格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将所述支撑层22的强度控制在一较佳的水平上,保证所述支撑层22对所述散热膜本
体21的有效支撑。
5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膜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2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和所述支撑层22之间的第一胶体层23,所述第一胶体层23用于将所述散热膜本体21和所述支撑层22固定到一起;所述散热膜2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背离所述支撑层22一侧的第二胶体层24,所述第二胶体层24用于将所述散热膜本体21与所述显示面板10固定到一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体层23和所述第二胶体层24的材质相同,其材质例如为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psa)。
52.进一步的,当所述散热膜20未与所述显示面板10进行贴合装配之前,所述散热膜20还可以包括离型膜25,所述离型膜25设置在所述第二胶体层24背离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一侧,在所述散热膜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装配之前,所述离型膜25能够对所述散热膜本体21进行保护;在所述散热膜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贴合时,可以对所述离型膜25进行撕除。
53.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一壳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一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层22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与所述支撑层22固定连接。
54.实施例二
5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组装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的位置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散热膜2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其中,所述散热膜20包括:散热膜本体21和支撑层22,所述支撑层22位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所述支撑层22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并包括多个镂空部223,所述支撑层22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支撑条221,每个支撑条221包括一第一部分201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201两端的两个第二部分202,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01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相重叠,所述第二部分202包括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相重叠的第一子部01,和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第二子部02。
56.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所述显示模组与实施例一中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相类似,本技术对于相同部分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各所述第一部分201限定形成多个网格区域222,其中,所述镂空部223的数量等于所述网格区域222的数量,且各所述镂空部223与各所述网格区域222对应设置。也即,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22的支撑结构仅由所述支撑条221形成,而并未包括填充部,作为替代,可以通过吸嘴吸附所述支撑条221的方式完成对所述散热膜20的转移。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支撑层22并未包括填充部,因此,能够减少所述支撑层22在所述散热膜本体21上的覆盖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散热膜20的散热性能。
57.进一步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条221背离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一侧设置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用于在所述显示模组与壳体进行整机装配时,固定所述显示模组的位置。
58.实施例三
5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组装爆炸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的位置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散热膜2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其中,所述散热膜20包括:散热膜本体21和支撑层22,所述支撑层22位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背离所
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所述支撑层22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并包括多个镂空部223,所述支撑层22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支撑条221,每个支撑条221包括一第一部分201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201两端的两个第二部分202,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01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相重叠,所述第二部分202包括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相重叠的第一子部01,和凸出于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第二子部02。
60.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所述显示模组与实施例一中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相类似,本技术对于相同部分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各所述第一部分201限定形成多个网格区域222,所述填充部224的面积小于所述网格区域222的面积。具体的,每个所述填充部224仅连接两条相对设置的所述支撑条221。本技术通过对所述填充部224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在保留吸嘴吸附位置和双面胶设置位置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所述支撑层22覆盖所述散热膜本体21的面积,从而兼顾散热膜20强度和散热效率。优选的,填充部224的面积小于或等于25cm2。
61.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散热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其中,散热膜包括:散热膜本体和支撑层,支撑层位于散热膜本体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支撑层的边缘凸出于散热膜本体,并包括多个镂空部。本技术的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由于散热膜本体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层,从而能够提升有效散热膜的强度,防止所述散热膜本体被划伤,降低散热膜本体出现折痕的风险,并且由于支撑层的边缘凸出于散热膜本体,从而能够对散热膜本体的边缘进行保护,降低散热膜本体出现边缘卷曲的风险,进而提高散热膜本体与显示面板的贴合质量;另外,支撑层中的镂空部能够隔离出散热空间,提升散热膜的散热效果。
62.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