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组件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54879发布日期:2022-09-27 22:06阅读:48来源:国知局
支撑组件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移动终端显示屏尺寸越做越大,这就导致移动终端的尺寸越来越大,大尺寸的移动终端携带十分不便。随着科技日益进步与技术革新,柔性屏幕已取得突破和成功,使用柔性屏幕的电子设备将会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对大屏幕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需求和渴望越来越强烈。
3.随着柔性屏技术的发展,可弯折显示装置,如手机、平板等应运而生。可弯折显示装置具有内折和外折两种状态。显示装置分别进行内折和外折的过程中,用于支撑显示面板的支撑组件会承受双向的弯曲载荷,反复受到拉应力和压应力,如此,随着显示装置内折和外折次数的增加,支撑组件易疲劳损坏而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组件及显示装置,以改善改善支撑组件疲劳损坏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具有展平状态、第一折弯状态和第二折弯状态,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和第一齿部,第一齿部,设置于支撑件沿厚度方向的一侧,在展平状态,多个第一齿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厚度方向、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两两相交,相邻两个第一齿部之间具有第一避让口,由支撑件指向第一齿部的方向,第一避让口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递增;在第一折弯状态,第一齿部位于支撑件朝向第一折弯中心的一侧,第一折弯中心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齿部的相邻两个侧面的间距小于展平状态下的间距;在第二折弯状态,第一齿部位于支撑件背向第二折弯中心的一侧,第二折弯中心平行于第一方向。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部和支撑件一体成型设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厚度方向两两垂直。
8.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的材料包括不锈钢和钛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9.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第一齿部的尺寸为h1,支撑件的尺寸为h2,1/3≤h1/h2≤5/3。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折弯状态,支撑组件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和连接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折弯部,折弯部呈半圆形;折弯部的每相邻两个第一齿部的相邻两侧面相互贴合。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平状态,第一避让口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呈三角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避让口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呈等腰三角形。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平状态,在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截面上,多个第一齿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相同,且等间距设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的最小半径为r1,折弯部的第一齿部的数量为n,多个第
一齿部沿弯折方向的尺寸相同,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在展平状态,第一齿部沿第二方向的最小尺寸s1满足:s1≤πr1/n。
15.在一些实施例中,s1=πr1/n。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部沿厚度方向的尺寸为h1,在展平状态,第一齿部沿第二方向的最大尺寸s2满足:s2≤π(r1+h1)/n。
17.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的,s2=π(r1+h1)/n。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平状态,第一齿部靠近第一避让口一侧的侧面呈平面状,且相邻两个第一齿部的相邻两侧面的夹角α满足:α≥arctan(2n/π)。
19.在一些实施例中,α=arctan(2n/π)。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齿部,第二齿部设置于支撑件背离第一齿部的一侧;在展平状态,多个第二齿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第二齿部之间具有第二避让口,由支撑件指向第二齿部的方向,第二避让口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递增;在第二折弯状态,第二齿部位于支撑件靠近第二折弯中心的一侧,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部的相邻两个侧面的间距小于展平状态下的间距。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第一避让口在支撑件的正投影与第二避让口在支撑件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支撑件的尺寸为h2,第二齿部的尺寸为h3,2/3≤h3/h2≤10/3。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和第二齿部一体成型设置。
2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和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于支撑组件沿厚度方向的一侧。
2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和显示装置,设置支撑组件具有第一齿部,并设置相邻两个第一齿部之间具有第一避让口,且由支撑件指向第一齿部的方向,第一避让口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递增,则在支撑组件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第一齿部对应的支撑组件的位置承受的压应力,而在支撑组件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二折弯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第一齿部对应的支撑组件的位置承受的拉应力。因此,能够降低支撑组件因反复内折和外折而产生疲劳损坏的风险,提高支撑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6.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主视图;
28.图2为图1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在第一折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折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在第二折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0、支撑组件;100a、第一延伸部;100b第二延伸部;100c、折弯部;110、支撑件;120、第一齿部;120a、第一避让口;130、第二齿部;130a、第二避让口;
36.aa1、第一折弯中心;aa2、第二折弯中心;
37.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厚度方向;
38.200、柔性显示面板;
39.1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41.此外,为了理解和易于描述,任意地示出图中所示的每个配置的尺寸和厚度,但是本技术构思不限于此。在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和区域等的厚度。在图中,为了更好理解和易于描述,放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
42.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底的元件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该另一元件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词语“在”目标元件“上”表示定位在目标元件上方或下方,并且不必须表示基于重力方向定位“在上侧处”。
43.此外,除非明确地作出相反描述,否则词语“包括”将被理解为隐含包括所陈述的元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
44.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可折叠显示装置上,通过设置支撑组件与柔性显示面板连接,以实现柔性显示装置的内折和外折。在柔性显示装置进行内折过程中,支撑组件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和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分别受到压应力和拉应力。而在柔性显示装置进行外折的过程中,支撑组件朝向显示面板和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分别受到拉应力和压应力。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装置反复内折和外折的过程中,支撑组件的两侧分别受到交变的拉应力和压应力。如此,随着柔性显示装置内折和外折次数的增加,支撑组件受到较大的疲劳载荷,严重影响支撑组件的结构强度。
45.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组件及显示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支撑组件及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
46.如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示出了图1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100在第一折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7.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100具有展平状态、第一折弯状态和第二折弯状态。支撑组件100包括支撑件110和第一齿部120,第一齿部120设置于支
撑件110沿厚度方向z的一侧,在展平状态,多个第一齿部120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厚度方向z、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两两相交。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之间具有第一避让口120a,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避让口120a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增。在第一折弯状态,第一齿部120位于支撑件110朝向第一折弯中心aa1的一侧,第一折弯中心aa1平行于第一方向x,且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个侧面的间距小于展平状态下的间距。
48.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折弯中心aa1为:第一折弯状态下,支撑组件100的弧形区域对应的曲率中心。第二折弯中心为:第二折弯状态下,支撑组件100的弧形区域对应的曲率中心。
49.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避让口120a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增,则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避让口120a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递增。
50.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避让口120a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增,则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避让口120a的开口大小可以逐渐增大,以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变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个侧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
51.可选地,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厚度方向z,三者可以任意两者垂直,或者两者于另一者垂直,或者,三者两两垂直,或者三者均不垂直,这里不做限定。
52.具体地,第一折弯状态和第二折弯状态的折弯方向相反。由于在展平状态,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之间具有第一避让口120a,则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向第一折弯状态转换的过程中,至少部分第一避让口120a缩小,直至到达第一折弯状态,第一避让口120a对应的位置缩到最小,部分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个侧面抵接,如此,第一避让口120a的存在,可以降低第一折弯状态下,第一齿部120之间的压应力。
53.而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二折弯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齿部12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一避让口120a逐渐增大,因此,第一避让口120a的存在降低了第一齿部120在第二折弯状态所承受的拉应力。
54.可选地,在第一折弯状态下,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个侧面的间距小于展平状态下的间距,即至少两个第一齿部120在第一折弯状态下的间距小于其在展平状态下的间距。则由展平状态到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齿部120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折弯状态。在第一折弯状态下,至少部分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没有接触。在相邻的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个侧面相互接触的实施例中,则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侧面可以是线接触,也可以是面接触,相邻两个侧面可以仅仅一部分抵接,也可以相邻两个侧面完全抵接。
55.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相邻的两个侧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
56.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可以相互邻接,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多个第一齿部120可以等间距设置,也可以不等间距设置。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100,通过设置第一齿部120,并设置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之间具有第一避让口120a,且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避让口
120a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增,则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第一齿部120对应的支撑组件100的位置承受的压应力,而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二折弯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第一齿部120对应的支撑组件100的位置承受的拉应力。因此,能够降低支撑组件100因反复内折和外折而产生疲劳损坏的风险。
58.可选地,第一齿部120和支撑件110可以分开设置,或者,可以设置第一齿部120和支撑件110一体成型,通过刻蚀或者电沉积的方式形成第一避让口120a。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部120和支撑件110一体成型设置。
60.具体地,选择指定大小和指定厚度的毛坯件,通过激光刻蚀、湿法刻蚀或者电沉积等方式形成第一避让口120a,即可形成支撑件110和第一齿部120。
61.在湿法刻蚀工艺中,毛坯件的厚度为支撑件110和第一齿部120的厚度的总和,先通过药液喷淋对毛坯件进行表面处理,实现厚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均一化。然后在毛坯件待形成第一避让口120a的一侧涂布上刻蚀胶,经过曝光显影,将待形成第一避让口120a的区域裸露出来,而与第一齿部120对应的区域被刻蚀胶遮挡,然后采用化学药剂对毛坯件进行刻蚀,形成第一避让口120a。
62.而在激光刻的工艺中,毛坯件的厚度为支撑件110和第一齿部120的厚度的总和。先通过药液喷淋对毛坯件进行表面处理,实现厚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均一化。然后根据第一避让口120a的尺寸,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激光刻蚀的深度和大小,以形成第一避让口120a。
63.在电沉积工艺中,毛坯件的厚度为支撑件110的厚度,先通过药液喷淋对毛坯件进行表面处理,实现厚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均一化。然后将毛坯件置于具有一定电解质的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在毛坯件的表面形成第一齿部120。
64.可以理解的是,设置第一齿部120和支撑件110一体成型,可以简化支撑组件100的加工工艺,并提高第一齿部120和第一避让口120a的精确性。
65.可选地,支撑件110和第一齿部120的材料不做限制,只要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弯曲性能即可。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厚度方向z两两垂直。如此,便于支撑件110和第一齿部120的加工。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10的材料包括不锈钢和钛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68.具体地,支撑件110的材料可以包括不锈钢和钛合金中的一者或者两者。
69.可以理解的是,不锈钢或者钛合金均具有一定的强度,在支撑组件100反复内折和外折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承受压应力和拉应力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支撑组件100疲劳损坏的风险。
70.第一齿部120和支撑件110的尺寸不做限制,只要能够正常展平和折弯即可。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z,第一齿部120的尺寸为h1,支撑件110的尺寸为h2,1/3≤h1/h2≤5/3。
72.可选地,h1/h2可以为1/3、2/3、1、4/3或者5/3等。
73.设置第一齿部120的尺寸h1和支撑件110的尺寸h2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保证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到第一折弯状态下的整体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也有利于保证第一避让口120a沿厚度方向z具有足够的尺寸,以在支撑组件100折弯的过程中,有利于降低第一齿
部120之间压应力,以降低第一齿部120疲劳损坏的风险。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折弯状态,支撑组件100具有第一延伸部100a、第二延伸部100b和连接第一延伸部100a和第二延伸部100b的折弯部100c,折弯部100c呈半圆形。折弯部100c的每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相互贴合。
75.可选地,折弯部100c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可以是平面贴合,也可以是相互配合的两个曲面贴合。
76.也就是说,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避让口120a渐缩,直至第一折弯状态第一避让口120a的相邻两侧面贴合,且支撑组件100不可以继续折弯。如此,在降低支撑组件100疲劳损坏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支撑组件100在第一折弯状态下的自锁,无需设置专门的锁定机构,即可使支撑组件100保持在第一折弯状态。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平状态,第一避让口120a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呈三角形。
78.可选地,第一避让口120a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可以呈等腰三角形,或者呈不规则形状的三角形,这里不做限制。
79.可以理解的是,设置第一避让口120a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呈三角形,则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有利于实现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的相互贴合。
8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避让口120a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呈等腰三角形。
81.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相邻两个侧面的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对应的长度相等。如此,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个侧面相互靠近,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个侧面受到的挤压力较为一致,使得两个第一齿部120的受力较为均匀,如此,有利于降低部分第一齿部120因受压较大而出现疲劳损坏的风险。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平状态,多个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相同,且等间距设置。
83.由于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可以有多个尺寸,这里所说的多个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相同,指的是多个第一齿部120在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任意相同截面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相同,,多个第一齿部12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呈全等多边形。
84.如此,设置多个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相同,且等间距设置。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随着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逐渐贴合,各第一齿部120承受的压应力较为均匀,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第一齿部120疲劳损坏的风险。
85.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100c的最小半径为r1,折弯部100c的第一齿部120的数量为n,多个第一齿部120沿弯折方向的尺寸相同,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在展平状态,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最小尺寸s1满足:s1≤πr1/n。
86.多个第一齿部120沿弯折方向的尺寸相同,则多个齿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为全等多边形。
87.由于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齿部120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减,因此,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最小尺寸即为第一齿部120背离支撑件110一
端的尺寸。
88.可以理解的是,在s1=πr1/n的情况下,在第一折弯状态,折弯部100c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背离支撑件110的一端相互接触,承受的压应力较小。s1越小,第一齿部120背离支撑件110的一端承受的压应力越小。
89.因此,设置s1≤πr1/n,有利于降低第一齿部120背离支撑件110一侧在第一折弯状态所承受的压应力。
9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s1=πr1/n。
91.如此,在第一折弯状态下,折弯部100c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背离支撑件110的一端相互抵接,在降低第一齿部120所承受的压应力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支撑件110的自锁,无需设置单独的锁定部件,即可使支撑组件100保持在第一折弯状态。
9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部120沿厚度方向z的尺寸为h1,在展平状态,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尺寸s2满足:s2≤π(r1+h1)/n。
93.由于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一齿部120的方向,第一齿部120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减,因此,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尺寸即为第一齿部120靠近支撑件110一端的尺寸。
94.可以理解的是,在s2=π(r1+h1)/n的情况下,在第一折弯状态,折弯部100c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靠近支撑件110的一端相互接触,承受的压应力较小。s2越小,第一齿部120靠近支撑件110的一端承受的压应力越小。
95.因此,设置s2≤π(r1+h1)/n,有利于降低第一齿部120靠近支撑件110一侧在第一折弯状态所承受的压应力。
9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s2=π(r1+h1)/n。
97.如此,在第一折弯状态下,折弯部100c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靠近支撑件110的一端相互抵接,在降低第一齿部120所承受的压应力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支撑件110的自锁,无需设置单独的锁定部件,即可使支撑组件100保持在第一折弯状态。
9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平状态,第一齿部120靠近第一避让口120a一侧的侧面呈平面,且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的夹角α满足:α≥arctan(2n/π)。
99.可以理解的是,在α=arctan(2n/π)的情况下,在第一折弯状态,折弯部100c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完全相互贴合,此时,第一齿部120承受的相邻第一齿部120的压应力几乎为零。而在α>arctan(2n/π)的情况下,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的相邻两侧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夹角。此时,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之间不存在压应力。
100.因此,设置α≥arctan(2n/π),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第一齿部120在第一折弯状态下承受的压应力。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α=arctan(2n/π),此时,在第一折弯状态,折弯部100c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齿部120相互贴合,此时第一齿部120承受较小的压应力,且无需设置单独的锁定机构,即可使支撑组件100维持在第一折弯状态,有利于实现支撑组件100的自锁。
102.如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组件100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组件100在第一折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100在第二折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03.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0还包括第二齿部130,第二齿部
130设置于支撑件110背离第一齿部120的一侧。在展平状态,多个第二齿部130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之间具有第二避让口130a,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二齿部130的方向,第二避让口130a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增。在第二折弯状态,第二齿部130位于支撑件110靠近第二折弯中心aa2的一侧,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部130的相邻两个侧面的间距小于展平状态下的间距。
104.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二齿部130的方向,第二避让口130a沿垂直于厚度方向z的截面积递增,则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二齿部130的方向,第二避让口130a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递增。
105.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二折弯状态的过程中,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的相邻两个侧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至少部分第二避让口130a缩小,直至到达第二折弯状态,第二避让口130a对应的位置缩到最小,部分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的相邻两个侧面抵接,如此,由于第二避让口130a的存在,可以降低第二折弯状态下第二齿部130之间的压应力。
106.而在支撑组件100由第二折弯状态转换为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齿部13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二避让口130a逐渐增大,因此,第二避让口130a的存在降低了第二齿部130在第一折弯状态所承受的拉应力。
107.可选地,在第二折弯状态下,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部130的相邻两个侧面可以相互至少部分抵接,或者,可以间隔设置。在则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的侧面抵接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的相邻的两个侧面可以是线接触,也可以是面接触,相邻两个侧面可以仅仅一部分抵接,也可以相邻两个侧面完全抵接。
108.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相邻的两个侧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
109.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可以相互邻接,也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多个第二齿部130可以等间距设置,也可以不等间距设置。
110.因此,通过设置第二齿部130,并设置相邻两个第二齿部130之间具有第二避让口130a,且由支撑件110指向第二齿部130的方向,第二避让口130a沿垂直于厚度反向的截面积递增,则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二折弯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第二齿部130对应的位置承受的压应力,而在支撑组件100由展平状态转换为第一折弯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第二齿部130对应的支撑组件100的位置承受的拉应力,因此,能够降低支撑组件100因反复内折和外折而产生疲劳损坏的风险。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z,第一避让口120a在支撑件110的正投影与第二避让口130a在支撑件110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112.即第一避让口120a在支撑件110的正投影和第二避让口130a在支撑件110的正投影没有交叠,如此,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z,支撑件110的尺寸为h2,第二齿部130的尺寸为h3,2/3≤h3/h2≤10/3。
114.可选的,h3/h2可以为2/3、1、4/3、5/3、2、7/3、8/3、3或者10/3等。
115.在第一齿部120的尺寸h1和支撑件110的尺寸h2同时满足1/3≤h1/h2≤5/3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支撑组件100的总体厚度为70μm~150μm,则第一齿部120的厚度占支撑组件
100的总厚度的1/6~1/3,支撑件110的厚度占支撑组件100的总厚度的1/5~1/2,而第二齿部130的厚度占支撑组件100的总厚度的1/3~2/3。
116.如此设置,在保证支撑组件100的各部分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也有利于保证第二避让口130a沿厚度方向z具有足够的尺寸,以在支撑组件100折弯的过程中,有利于降低第二齿部130之间的压应力,以降低第二齿部130疲劳损坏的风险。
117.可选地,第二齿部130可以和支撑件110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别加工成型后再连接在一起。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10和第二齿部130一体成型设置。
119.可选地,可以通过湿法刻蚀、激光刻或者电沉积的方法加工形成第二齿部130和第二避让口130a。
120.可选地,可以设置支撑件110、第二齿部130与第一齿部120均一体成型设置,或者支撑件110与第二齿部130一体成型后再与第一齿部120连接。
121.设置支撑件110与第二齿部130一体成型,有利于降低支撑组件100的整体工艺难度。
122.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第二齿部130沿第二方向y的最小尺寸和最大尺寸与第二折弯状态下折弯部100c的最小半径的关系,与第一齿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尺寸s2和最小尺寸s1与第一折弯状态下折弯部100c的最小半径r1的关系相对应,以达到对应的技术效果。
123.如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
124.如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100和柔性显示面板200,柔性显示面板200设置于支撑组件100沿厚度方向z的一侧。
125.可选地,柔性显示面板200可以设置于支撑件110背离第一齿部120的一侧,或者柔性显示面板200可以设置于第一齿部120背离支撑件110的一侧。
126.在支撑组件100包括第二齿部130的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200可以设置在第一齿部120背离支撑件110的一侧,或者设置在第二齿部130背离支撑件110的一侧。
1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由于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因而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28.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