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0877发布日期:2022-12-31 09:48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文具,尤指一种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


背景技术:

2.在文具的使用领域,折叠式文件已被普遍使用,如图6a-图6c所示,一般资料袋2在做折叠使用时,由于该资料袋2本身具有端侧相连的两层塑胶片21、22,因此将该资料袋2折叠使用时,会在折叠处发生不规则的皱折区23,其原因就在该资料袋2的两层塑胶片21、22在经过折叠时,于折叠处产生「内侧效应」所致,本文所称的「内侧效应」系叠合片体于折叠状态下,内侧产生皱折而言。
3.由于内层的塑胶片22受到「内侧效应」影响而产生皱折,且此皱折区将在二层片体叠合的范围内任意蔓延而形成波浪状或不规则扭曲,而叠合于该内层的塑胶片22外侧的该外层塑胶片21也会受到对应性干扰即内侧相对不平整而导致外侧触摸状态下随之不平整而影响平整性,因此若不设法将该皱折区范围控制并缩小,任其无节制而过大,将会严重影响该资料袋的平整性与使用。
4.既然所谓的「内侧效应」无法避免,因此如何降低其影响范围,而使得波浪状或不规则扭曲范围收敛,借以提升具有复层片且需要折叠的资料袋的品质,为文具业所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者认为应有一种在了解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后的改善构造。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资料袋具有塑胶所制的一第一层片,该第一层片外侧叠设有一第二层片,且该第一层片与该第二层片界定一第一袋口,且该第一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且在该第一层片设有一折缘,且该资料袋设有两个第一熔接线,将该第一层片、该第二层片熔接固结,以令该两个第一熔接线分别位于该折缘两个侧方,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的间距大于该第一层片与该第二层片叠合的厚度。
8.所述的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其中:该第一层片在靠近该封底的外侧叠加一第一外袋层,该第一外袋层与该第一层片界定有一朝上的第二袋口,且该第二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其中该第二层片在靠近该封底的外侧叠加一第二外袋层,该第二外袋层与该第二层片界定有一朝上的第三袋口,且该第三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在经过该第一外袋层与该第二外袋层时,将该第一外袋层与该第二外袋层与该第一层片与该第二层片共同熔接,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的间距大于该二层片与该第一外袋层与该第二外袋层叠合的厚度。
9.所述的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其中:该第一层片在靠近该第一袋
口的外侧叠加一第三外袋层,且该第一层片与该第三外袋层界定一第四袋口,且该第四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该第四袋口与该第二袋口彼此形成相望,且该第二层片在靠近该第一袋口的外侧叠加一第四外袋层,且该第四外袋层与该第二层片界定一第五袋口,且该第五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该第五袋口与该第三袋口彼此形成相望,该两个第一熔接线在经过该第三外袋层与该第四外袋层时,将该第三外袋层与该第四外袋层与该第一层片与该第二层片共同熔接,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的间距大于该二层片与该第三外袋层与该第四外袋层叠合的厚度。
10.所述的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其中:该第二层片的长度短于该第一层片,该第一层片在反向于第二层片的一侧设一相同于该第二层片的第五层片,且该第五层片与该第一层片界定一第六袋口,该第六袋口的朝向与该第一袋口相同,且该第六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在经过该第五层片时,将该第五层片与该第一层片以及该第二层片熔接固结。
11.所述的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其中:与该第二层片相隔的位置,在该第一层片外侧附加一第六层片,且该第六层片与该第一层片界定一第七袋口,且该第七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且该第七袋口与该第一层片与该第二层片间所形成的该第一袋口形成彼此相望,且该第一层片在相反于该第六层片的外侧附加一第七层片,且该第七层片与该第一层片界定一第八袋口,且该第八袋口反向为一封底的袋状空间,且该第八袋口与该第六袋口形成彼此相望,还设置两个第二熔接线将该第六层片与该第七层片、该第一层片熔接固结,以令该两个第二熔接线分别位于该折缘的两个侧方。
12.所述的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其中:该熔接线各为复数相间隔的点状呈线状排列所构成。
13.首先,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对象系限制于塑胶制的复层片如第一层片、第二层片,因为塑胶材质具有伸缩性,可以在经过折叠时,适度的延伸展开,而不致破裂。其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手段主要系先于该第一层片设有一折缘,以方便该复层片可以沿该折缘进行折叠。接着,再设置两个第一熔接线,将该第一层片、该第二层片熔接固结,以令该两个第一熔接线分别位于该折缘二侧方。
14.本实用新型通过该两个第一熔接线将该复层片熔接固结的作用,使该塑胶制的复层片如第一层片、第二层片沿该折缘进行折叠时,无论被折叠时何者居于内侧,即使会有本文前述所称的「内侧效应」而在二层片体叠合的范围内难免产生皱折区,但当该皱折区蔓延至该两个第一熔接线所在的位置时,由于受到该两个第一熔接线的阻挡即隔离效应而不会再继续往外蔓延,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折叠时居于外侧的层片无论第一层片或第二层片被居于内层的层片相对无论是第二层片或第一层片对应性干扰即内侧相对不平整而导致外侧触摸状态下随之不平整的影响,且对于资料袋内的容纳物有顺畅进入而降低干扰的效果。
15.以不同的资料袋而言,其复层片如第一层片、第二层片,其总厚度会随着叠层数量以及不同材质而有不同,其总厚度也会影响折叠产生皱折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设置该两个第一熔接线的间距大于该复层片的叠合厚度,在此前提下,实测后所产生的波浪皱折大小不会影响到该复层片的折叠使用。
16.由前述观的,本案虽未属复杂架构,然而能克服现有术所存在的窠臼,为避免直觉感觉过于简易,而有忽略本案创意与进步的功效,为此先为沟通,尚请理解本案并非「轻易
完成」或「显而易知」。
附图说明
17.图1a、图1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与侧视图。
18.图1c是第一实施例折叠状态表现层级示意图。
19.图2a、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与侧视图。
20.图2c是第二实施例折叠状态表现层级示意图。
21.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两个不同方向示意图。
22.图4a、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两个不同方向示意图。
23.图4c第四实施例的折叠状态表现层级示意图。
24.图5a是本实用新型熔接线实施为复数相间隔的点状呈线状排列示意图。
25.图5b是图5a的侧视图。
26.图6a、图6b是现有技术不同视角方向示意图。
27.图6c是现有技术在折叠状态表现层级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资料袋;11-第一层片;11a-第一层片;111-折缘;111a-折缘;112-第一外袋层;112a-第二袋口;112b-封底;113-第三外袋层;113a-第四袋口;113b-封底;12-第二层片;12a-第二层片;122-第二外袋层;122a-第三袋口;122b-封底;123-第四外袋层;123a-第五袋口;123b-封底;13-第一袋口;13a-第一袋口;14-封底;14a-封底;16-第一熔接线;16a-第一熔接线;16b-第二熔接线;16c-熔接线;17a-第五层片;171a-第六袋口;172a-封底;18a-第六层片;181a-第七袋口;182a-封底;19a-第七层片;191a-第八袋口;a-皱折区;2-资料袋;21-塑胶片;22-塑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借由图式的配合,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点以及实施例,俾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0.请参阅图1a、图1b、图1c,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系关于一种供折叠式资料袋的复层片折叠的构造,该资料袋1具有塑胶所制的一第一层片11,该第一层片11内侧叠设有一第二层片12,且该第一层片11与该第二层片12界定一第一袋口13,且该第一袋口13反向为一封底14的袋状空间,且在该第一层片11设有一折缘111,且该资料袋1设有两个第一熔接线16将该第一层片11、该第二层片12熔接,以令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分别位于该折缘111二侧方,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的间距大于该第一层片11与该第二层片12叠合的厚度。
31.本说明书所称的「折缘」,系指为提供后续施工或使用的索引与便利,所预先设置的平面记号或事先于产制过程以外力压折所形成的纹路或痕迹。
32.本实用新型主要系于该第一层片11设有一折缘111,以方便该复层片如第一层片11、第二层片12可以沿该折缘111进行折叠。另设置两个第一熔接线16,并借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将该复层片熔接固结,以令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分别位于该折缘111二侧方。
33.本实用新型通过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将该复层片熔接固结的作用,使该塑胶制的复层片如第一层片、第二层片沿该折缘111进行折叠时,虽然居于内侧的该第二层片12会因为本文前述所称的「内侧效应」而在二层片体叠合的范围内难免产生皱折区a,但当该皱折
区a蔓延至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所在的位置时,由于受到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的阻挡即隔离效应而不会再继续往外蔓延,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对应该内层的第二层片12外侧的该第一层片11受到对应性干扰即内侧相对不平整而导致外侧触摸状态下随之不平整的影响,且对于资料袋内的容纳物有顺畅进入而降低干扰的效果。
34.以不同的资料袋而言,其复层片的总厚度会随着叠层数量以及不同材质而有不同,其总厚度也会影响折叠产生皱折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设置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的间距大于该复层片叠合的厚度,在此前提下,实测后所产生的波浪皱折大小不会影响到该复层片的折叠使用。
35.请参阅图2a-图2c所示,为了更扩大不同型态的资料袋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层片11于近该封底14的外侧叠加一第一外袋层112,该第一外袋层112与该第一层片11界定有一朝上的第二袋口112a,且该第二袋口112a反向为一封底112b的袋状空间,其中该第二层片12于近该封底14的外侧叠加一第二外袋层122,该第二外袋层122与该第二层片12界定有一朝上的第三袋口122a,且该第三袋口122a反向为一封底122b的袋状空间,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于经过该第一外袋层112与该第二外袋层122时,系将该第一外袋层112与该第二外袋层122与该第一层片11与该第二层片12共同熔接,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的间距大于该二层片11、12与该第一外袋层112与该第二外袋层122叠合的厚度。
36.请参阅图2a-图2b所示,为了更扩大不同型态的资料袋应用,在前述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也可如下实施,其中该第一层片11于近该第一袋口13的外侧更叠加一第三外袋层113,且该第一层片11与该第三外袋层113界定一第四袋口113a,且该第四袋口113a反向为一封底113b的袋状空间,该第四袋口113a与该第二袋口112a彼此形成相望。
37.且该第二层片12于近该第一袋口13的外侧更叠加一第四外袋层123,且该第四外袋层123与该第二层片12界定一第五袋口123a,且该第五袋口123a反向为一封底123b的袋状空间,该第五袋口123a与该第三袋口122a彼此形成相望,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于经过该第三外袋层113与该第四外袋层123时,系将该第三外袋层113与该第四外袋层123与该第一层片11与该第二层片12共同熔接。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的间距大于该二层片11、12与该第三外袋层113与该第四外袋层123叠合的厚度。
38.请参阅图2c所示,仅以一实施的图例作为示意,显示该第三外袋层113与该第四外袋层123与该第一层片11与该第二层片12合称复层片共同熔接状态的皱折区示意图。
39.可以发现无论折叠时复层片中除该第三外袋层113以外的任一层片或二层片以上发生皱折区a,均可以通过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的阻挡即隔离效应而不会再继续往外蔓延,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对应该第三外袋层113产生对应性干扰即内侧相对不平整而导致外侧触摸状态下随之不平整的影响,且对于容纳物有顺畅进入而降低干扰的效果。
40.请参阅图3a、图3b所示,为了更扩大不同型态的资料袋应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将该第二层片12a的长度设置为短于该第一层片11a。且该第一层片11a与该第二层片12a同样界定一具有封底14a的第一袋口13a。
41.该第一层片11a设有一折缘111a,该第一层片11a于反向于第二层片12a的一侧更设一相同于该第二层片12a的第五层片17a,且该第五层片17a与该第一层片11a界定一第六袋口171a,该第六袋口171a的朝向与该第一袋口13a相同,且该第六袋口171a反向为一封底172a的袋状空间,且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a于经过该第五层片17a时,系将该第五层片17a与
该第一层片11a以及该第二层片12a熔接固结。
42.请参阅图4a-图4b所示,为了更扩大不同型态的资料袋应用,在前述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更可如下实施为第四实施例:
43.其中与该第二层片12a相隔的位置,于该第一层片11a外侧附加一第六层片18a,且该第六层片18a与该第一层片11a界定一第七袋口181a,且该第七袋口181a反向为一封底182a的袋状空间,且该第七袋口181a与该第一层片11a与该第二层片12a间所形成的第一袋口13a形成彼此相望。
44.且该第一层片11a于相反于该第六层片18a的外侧附加一第七层片19a,且该第七层片19a与该第一层片11a界定一第八袋口191a,且该第八袋口191a反向为一封底192a的袋状空间,且该第八袋口191a与该第六袋口171a形成彼此相望。且另设置两个第二熔接线16b将该第六层片18a与该第七层片19a、该第一层片11a熔接固结,以令该两个第二熔接线16b分别位于该折缘111a的二侧方。
45.请参阅图4c所示,仅以一实施的图例作为示意,显示该第一层片11a与该第二层片12a以及第五层片17a合称复层片共同熔接状态的皱折区示意图。
46.可以发现无论折叠时复层片中除该第二层片12a以外的任一层片或二层片以上发生皱折区a,均可以通过该两个第一熔接线16a的阻挡即隔离效应而不会再继续往外蔓延,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对应该第二外袋层12a产生对应性干扰即内侧相对不平整而导致外侧触摸状态下随之不平整的影响,且对于容纳物有顺畅进入而降低干扰的效果。
47.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以该图5a、图5b的熔接线16c为例,其中该所述及的该各熔接线以及其实施例包括第一、第二熔接线,不限于图5a的熔接线型态,可以实施为一连续线段或各为复数相间隔的点状呈线状排列所构成,以便于施工或加工。
48.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