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体验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7988发布日期:2022-11-15 18:0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安全体验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模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安全体验电梯。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发展,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和应急意识,避免人身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目前国家对《安全应急》也特别重视,各个地方建了很多《安全应急体验馆》,通过模拟灾难体验,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方法,目前还暂未有模拟电梯运行过程中遇到地震、火灾等非人为抗拒灾难时电梯的各种故障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体验电梯,通过模拟电梯的各种故障,使位于电梯轿厢内部的乘客体验不同电梯故障时的感受。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5.安全体验电梯,包括电梯龙门架和电梯轿厢。
6.所述电梯龙门架设置于地面上;
7.所述电梯轿厢设置于所述电梯龙门架的内部。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梯龙门架包括龙门架体、侧向导向轮、前后导向轮、电动缸、电梯缓冲器、聚氨酯缓冲器、聚氨酯限位块和电磁铁,所述龙门架体设置于地面上,所述侧向导向轮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体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前后导向轮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体的内部前后两侧,所述电动缸和所述电梯缓冲器由前至后依次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体的内部底面上,所述聚氨酯缓冲器和所述聚氨酯限位块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体的内部底面上,所述电磁铁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体的内部顶面上。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梯缓冲器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体的内部底面上左右两侧。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梯轿厢包括轿厢自动门、轿厢主框架、电动缸顶板、轿厢骨架、轿厢内包装和风扇,所述轿厢主框架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体的内部,所述轿厢主框架分别与所述侧向导向轮和所述前后导向轮接触,所述轿厢骨架设置于所述轿厢主框架的内部,所述轿厢内包装设置于所述轿厢骨架的内部,在所述轿厢骨架的前侧设置有开口,所述轿厢自动门设置于该开口处,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轿厢骨架的顶部,所述电动缸顶板设置于所述轿厢骨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电动缸顶板与所述电动缸的缸杆接触。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内包装为不锈钢板。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梯缓冲器、所述聚氨酯缓冲器和所述聚氨酯限位块位于所述电梯轿厢的正下方。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铁的高度可调节,用于吸住所述电梯轿厢让所述电梯轿厢悬空。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动缸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电动缸同步运动。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聚氨酯限位块的数量为4个,用于限制轿厢初始位置,保证轿厢初始位置一致。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聚氨酯缓冲器用于在所述电梯轿厢坠落时,对所述电梯轿厢内部的乘客起到辅助缓冲和保护作用。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安全体验电梯,电动缸推动电梯轿厢上升,能使游客视角和身体感受超重体验感,电动缸上下运动,带动电梯轿厢上下晃动,让游客感受灾难来临后,对电梯产生危害,使游客产生电梯即将坠落的恐惧感,电磁铁吸住轿厢顶部,电动缸缸杆回缩,轿厢被悬挂在龙门架上,电磁铁退磁释放轿厢,轿厢突然坠落,给游客带来失重坠落的体验,通过模拟电梯的各种故障,使位于电梯轿厢内部的乘客体验不同电梯故障时的感受。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安全体验电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梯龙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梯龙门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梯轿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电梯龙门架;11、龙门架体;12、侧向导向轮;13、前后导向轮;14、电动缸;15、电梯缓冲器;16、聚氨酯缓冲器;17、聚氨酯限位块;18、电磁铁;2、电梯轿厢;21、轿厢自动门;22、轿厢主框架;23、电动缸顶板;24、轿厢骨架;25、轿厢内包装;26、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安全体验电梯,包括电梯龙门架1和电梯轿厢2。
27.请参阅图1-2,电梯龙门架1设置于地面上,电梯龙门架1包括龙门架体11、侧向导
向轮12、前后导向轮13、电动缸14、电梯缓冲器15、聚氨酯缓冲器16、聚氨酯限位块17和电磁铁18,龙门架体11设置于地面上,由方通200x200x8/q345及钢板等焊接而成,表面除锈涂防锈漆及黑面漆,主要起骨架作用,侧向导向轮12设置于龙门架体11的内部左右两侧,采用200mm聚氨酯双脚轮,对电梯轿厢2上下运侧面导向,防止电梯轿厢2偏载时,侧向被卡死,前后导向轮13设置于龙门架体11的内部前后两侧,采用200mm聚氨酯脚轮,对电梯轿厢2上下运动前后导向,防止电梯轿厢2偏载时,前后方向上被卡死,电动缸14和电梯缓冲器15由前至后依次设置于龙门架体11的内部底面上,电动缸14共有4组,同步运动,用于顶升电梯轿厢2,电梯缓冲器15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于龙门架体11的内部底面上左右两侧,聚氨酯缓冲器16和聚氨酯限位块17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于龙门架体11的内部底面上,聚氨酯限位块17的数量为4个,用于限制轿厢初始位置,保证轿厢初始位置一致,聚氨酯缓冲器16用于在电梯轿厢2坠落时,对电梯轿厢2内部的乘客起到辅助缓冲和保护作用,电磁铁18设置于龙门架体11的内部顶面上,电磁铁18吸力>6000kg,用双螺栓拉杆固定在龙门架顶部,电磁铁18的高度可调节,用于吸住电梯轿厢2让电梯轿厢2悬空,电动缸14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电动缸14同步运动。
28.请参阅图1和3-4,电梯轿厢2设置于电梯龙门架1的内部,电梯轿厢2包括轿厢自动门21、轿厢主框架22、电动缸顶板23、轿厢骨架24、轿厢内包装25和风扇26,轿厢主框架22设置于龙门架体11的内部,轿厢主框架22分别与侧向导向轮12和前后导向轮13接触,轿厢主框架22采用15号h型钢栓接和焊接制成,主要作用承载电梯轿厢2和游客重量,并作为电梯轿厢2上下过程导轨,侧面设计缓冲板减缓轿厢坠落冲力,轿厢骨架24设置于轿厢主框架22的内部,分轿底面钢结构和侧面骨架,轿厢底面钢结构由8号槽钢焊接成,侧面骨架由方通40x40x2焊接而成,是承载游客主要受力构件,轿厢内包装25设置于轿厢骨架24的内部,在轿厢骨架24的前侧设置有开口,轿厢自动门21设置于该开口处,风扇26设置于轿厢骨架24的顶部,用于吹风,除了通气外,配合电梯轿厢2内的led显示屏移动画面和音响等,给游客营造氛围,电动缸顶板23设置于轿厢骨架24的左右两侧,电动缸顶板23与电动缸14的缸杆接触,且缸杆与电动缸顶板23不固定,电动缸顶板23用钢板和槽钢焊接而成,主要作用电动缸14顶升着力构件,轿厢内包装25为不锈钢板,内部设置有led显示屏,可对游客安全进行语音和视频提示,保证游客安全,电梯缓冲器15、聚氨酯缓冲器16和聚氨酯限位块17位于电梯轿厢2的正下方。
29.具体的,该安全体验电梯的工作原理:轿厢自动门21打开后,游客进入电梯轿厢2,电梯轿厢2内led显示屏提示乘客安全注意事项,当游客全部进入电梯轿厢2后,轿厢自动关闭,体验超重时:电动缸14以加速度0.3g推出,推动电梯轿厢2以0.3g加速度上升约120mm,此时电磁铁18未通电不产生吸力,此时轿厢内led显示屏显示上升环境画面,能使游客视角和身体感受超重体验感;电梯轿厢2晃动体验:轿厢内led显示屏显示灾难来临画面,电动缸14同步上下运动幅度为50mm,带动轿厢上下晃动,让游客感受灾难来临后,对电梯产生危害,使游客产生电梯即将坠落的恐惧感;电梯轿厢2坠落体验:电动缸14推动电梯轿厢2上升,此时电磁铁18通电产生吸力吸住电梯轿厢2,电动缸14缸杆回缩,电梯轿厢2被悬挂在龙门架上,根据电梯轿厢2内显示屏画面及情节需要,电磁铁18断电磁释放电梯轿厢2,电梯轿厢2突然坠落,坠落高度100mm,给游客带来失重坠落体验,通过模拟电梯运行过程中遇到地震、火灾等非人为抗拒灾难时电梯的各种故障,使位于电梯轿厢2内部的乘客体验不同电梯
故障时的感受。
30.需要说明的是,电动缸14和电磁铁18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31.电动缸14和电磁铁18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