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置

文档序号:32045445发布日期:2022-11-03 06:56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置

1.本技术涉及套筒灌浆模拟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构件在工厂预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叠合梁是一种t型截面的预制水平构件,通常是在工厂预制完成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就位。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灌浆技术之一,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采用的连接方式有套筒连接、浆锚连接和机械连接三种,其中以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居多。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原理是钢筋从套筒两端插入套筒内部,灌入套筒内的灌浆料硬化膨胀后与钢筋直接形成粘结力,从而实现传力的钢筋对接技术。
3.为了让相关人员更好的理解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以及为了更好的研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需要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进行相应的模拟试验。但是,现有技术中缺少相应的模拟试验装置,从而不便于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进行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的模拟试验装置,从而不便于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进行研究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置,包括底座;
6.第一预制叠合梁,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面;
7.第二预制叠合梁,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与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相对设置;
8.灌浆套筒,位于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和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间,所述灌浆套筒上开有灌浆孔;
9.第一水平灌浆钢筋,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内,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灌浆套筒内;
10.第二水平灌浆钢筋,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内,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灌浆套筒内。
11.可选地,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通过滑动机构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滑动机构用于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与所述底座间相对滑动。
12.可选地,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轨和滑槽;
13.所述滑槽开在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的底面,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面,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间滑动连接。
14.可选地,所述灌浆套筒上还开有出浆孔,所述出浆孔上安装有堵头。
15.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
16.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与所述灌浆套筒间,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与所述灌浆套筒间。
17.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收纳盒。
18.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接水盒,所述接水盒位于所述灌浆套筒的下方。
19.可选地,还包括第一竖直灌浆钢筋和第二竖直灌浆钢筋;
20.所述第一竖直灌浆钢筋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内,所述第一竖直灌浆钢筋与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连接;
21.所述第二竖直灌浆钢筋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内,所述第二竖直灌浆钢筋与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连接。
22.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和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的另一端均套设有保护套。
23.可选地,所述底座和所述灌浆套筒的材质均为高分子透明材料,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和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的材质均为树脂透明材料。
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如下:
2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置,包括底座;第一预制叠合梁,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面;第二预制叠合梁,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与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相对设置;灌浆套筒,灌浆套筒,位于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和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间,所述灌浆套筒上开有灌浆孔;第一水平灌浆钢筋,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内,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灌浆套筒内;第二水平灌浆钢筋,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内,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灌浆套筒内。即,在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进行研究的时候,先拿出该模拟装置,然后向灌浆孔进行灌浆,浆料通过灌浆孔进入灌浆套筒内,进入灌浆套筒内的浆料与第一水平灌浆钢筋和第二水平灌浆钢筋接触。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灌浆孔近距离的观察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因此,通过该试验模拟装置可以更好的模拟实际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从而可以更便于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进行研究。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7.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置的立体结构简图;
28.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模拟装置的正面结构简图;
29.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模拟装置的俯视结构简图;
30.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模拟装置的侧面结构简图;
31.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水平灌浆钢筋和第二水平灌浆钢筋延伸灌浆套筒内的正面结构简图;
32.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预制叠合梁底面设置滑轨的侧面结构简图;
33.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底座顶面设置滑槽的侧面结构简图。
34.附图标记:1、底座;101、滑槽;2、第一水平灌浆钢筋;3、第一竖直灌浆钢筋;4、第一预制叠合梁;5、接水盒;6、灌浆套筒;7、第二水平灌浆钢筋;8、第二预制叠合梁;81、滑轨;9、第二竖直灌浆钢筋;10、保护套;11、收纳盒;12、第一密封圈;13、灌浆孔;14、堵头;15、出浆孔,16、第二密封圈。
35.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6.装配式建筑是指构件在工厂预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叠合梁是一种t型截面的预制水平构件,通常是在工厂预制完成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就位。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灌浆技术之一,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采用的连接方式有套筒连接、浆锚连接和机械连接三种,其中以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居多。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由带肋钢筋、灌浆套筒和专用灌浆料组成。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原理是钢筋从套筒两端插入套筒内部,灌入套筒内的灌浆料硬化膨胀后与钢筋直接形成粘结力,而实现传力的钢筋对接技术。按钢筋连接方式不同,分为半灌浆套筒和全灌浆套筒。半灌浆套筒连接是一端为机械连接,另一端为灌浆连接;全灌浆套筒连接是两端都为灌浆连接。由于装配式建筑技术为新技术,开设装配式课程的院校老师对套筒灌浆连接技术的认识也不深刻,市面上有的教学装置主要针对预制剪力墙的灌浆室外实物实训装置、预制剪力墙的灌浆室内教学模拟装置,涉及到的预制叠合梁的灌浆模拟装置较为少见。为便于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我们提出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可视化教学模拟装置。综上,目前缺少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的模拟试验装置,从而不便于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进行研究的技术问题。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0.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套筒灌浆模拟试验装
置,包括底座1;第一预制叠合梁4,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4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面;第二预制叠合梁8,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面,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与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4相对设置;灌浆套筒6,灌浆套筒6,位于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4和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间,所述灌浆套筒6上开有灌浆孔13;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4内,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灌浆套筒6内;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内,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灌浆套筒6内。
41.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从灌浆套筒6的一端插入灌浆套筒6内,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从灌浆套筒6的另一端插入灌浆套筒6内,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第一预制叠合梁4和第二预制叠合梁8均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进行研究的时候,先拿出该模拟装置,然后向灌浆孔13进行灌浆,向灌浆孔13内灌浆的时候可以使用专门的灌浆枪。浆料通过灌浆孔13进入灌浆套筒6内,进入灌浆套筒6内的浆料与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和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接触。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灌浆孔13近距离的观察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实验结束后,再通过灌浆孔13将灌浆套筒6内的浆料倒掉。因此,通过该模拟装置可以更好的模拟实际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从而可以更便于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方式进行研究。同时,该模拟试验装置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用于学校教师的教学,工程研究单位科员人员的研究,工程现场对工人的指导等。
42.为了便于拆除灌浆套筒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通过滑动机构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滑动机构用于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与所述底座1间相对滑动。具体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轨81和滑槽101;所述滑槽101开在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的底面,所述滑轨81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底面,所述滑轨81与所述滑槽101间滑动连接。
43.本实施例中,当需要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插入伸至灌浆套筒6中时,通过推动第二预制叠合梁8沿着底座1的顶面向第一预制叠合梁4和灌浆套筒6的方向移动。第二预制叠合梁8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向灌浆套筒6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插入灌浆套筒6内。当试验完成后,需要倒掉将灌浆套筒6从底座1上取下来,并倒掉灌浆套筒6内的浆料时,通过推动第二预制叠合梁8沿着底座1的顶面向远离第一预制叠合梁4和灌浆套筒6的方向移动,第二预制叠合梁8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向远离灌浆套筒6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从灌浆套筒6内出来。由于灌浆套筒6的一端没有连接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因此可以更容易的将灌浆套筒6从底座1上取下来。取下灌浆套筒6的过程中,可以将灌浆套筒6沿远离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的方向移动,这样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更容易从灌浆套筒6中出来,从而更容易取下灌浆套筒6。
44.为了更容易倒出灌浆套筒6内的浆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灌浆套筒6上还开有出浆孔15,所述出浆孔15上安装有堵头14。
45.本实施例中,在试验的过程中堵头14始终安装在出浆孔15上,当需要将浆料从灌浆套筒6内倒掉时,将堵头14从出浆孔15上取下来,然后将浆料通过出浆孔15和灌浆孔13倒掉,这样更容易清理掉灌浆套筒6内的浆料。
46.为了减少在试验过程中,浆料从灌浆套筒6内流出的量,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2和第二密封圈16;所述第一密封圈12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与所述
灌浆套筒6间,所述第二密封圈16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与所述灌浆套筒6间。
47.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插入灌浆套筒6的一端时,通过第一密封圈12将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和灌浆套筒6间密封住;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插入灌浆套筒6的一端时,通过第二密封圈16将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和灌浆套筒6间密封住,这样可以减少浆料从灌浆套筒6内流出来的量,从而可以减少浆料的污染,以及可以节省浆料。
48.为了更好的做实验,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底座1上还设有收纳盒11。收纳盒11可以通过常规的方式设置在底座1上,收纳盒11可以是常见的抽屉,主要用于放置实验相关的物品,这样更便于找到所需物品,从而可以更便于做实验。
49.为了减少浆料对底座1的污染,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1上还设有接水盒5,所述接水盒5位于所述灌浆套筒6的下方。
50.本实施例中,在试验的过程中,若浆料从灌浆套筒6处漏下时,位于灌浆套筒6下方的接水盒5可以接住掉落的浆料,这样可以便于收集掉落的浆料,并集中处理接水盒5中的浆料。从而可以减少浆料对底座1的污染,同时还可以将掉落的浆料进行二次利用,因此可以更进一步的节省浆料。
51.为了让试验更贴合实际,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还包括第一竖直灌浆钢筋3和第二竖直灌浆钢筋9;所述第一竖直灌浆钢筋3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4内,所述第一竖直灌浆钢筋3与所述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连接,连接方式如焊接;所述第二竖直灌浆钢筋9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内,所述第二竖直灌浆钢筋9与所述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连接,连接方式如焊接。
52.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第一竖直灌浆钢筋3和第二竖直灌浆钢筋9的数据均可以为多个,而且多个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与多个第一竖直灌浆钢筋3间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网状,多个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与多个第二竖直灌浆钢筋9间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网状,这样可以使得该模拟装置的模拟试验更加贴合实际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同时,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和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均可以分为水平外伸钢筋和水平非外伸钢筋,水平外伸钢筋的一端延伸至灌浆套筒6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预制叠合梁4或第一预制叠合梁4外。并在延伸至第一预制叠合梁4或第二预制叠合梁8外的一端套设有保护套10,保护套10可以对水平外伸钢筋进行保护,保护套10可以是橡胶套,同时也可以避免周围的人接触到水平外伸钢筋而造成伤害。水平非外伸钢筋位于第一预制叠合梁4或第二预制叠合梁8内。
53.为了让试验的效果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和所述灌浆套筒6的材质均为高分子透明材料,所述第一预制叠合梁4和所述第二预制叠合梁8的材质均为树脂透明材料。如此底座1、灌浆套筒6、第一预制叠合梁4和第二预制叠合梁8均为透明的,因此在做实验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看到第一预制叠合梁4和第二预制叠合梁8内的各钢筋的组成,以及可以站在远处就可以清楚的透过灌浆套筒6,看到浆料进入灌浆套筒6,并与第一水平灌浆钢筋2和第二水平灌浆钢筋7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从而可以让相关人员进一步更容易理解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学习和研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的效果。
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
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