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图样展示读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4379发布日期:2022-11-25 23:14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图样展示读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书本读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图样展示读物。


背景技术:

2.目前图样展示读物多是简单的绘本形式,书页上一般一页只展示一幅图画,所以当图样展示读物的内容较多时,书页就会增加,对于纸张的耗费量非常之多,而且使得读物整体相对比较笨重。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图样展示读物存在有展示图样所消耗的纸张较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图样展示读物的纸张消耗,本技术提供一种图样展示读物,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涉及一种图样展示读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展示部和成像部,所述展示部包括承载页及内容卡,所述内容卡由多种图案的部分构成,所述内容卡转动设置于所述承载页上,所述成像部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内容卡进行镜面成像的成像镜。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容卡由多种图案的部分构成,且内容卡转动设置于承载页上,成像镜与内容卡每个图案的部分进行镜面成像以形成完整的图样,由此通过一张内容卡可以展示多幅不同的图样,减少了承载页的页数,整个图样展示读物更加轻便。
7.优选的,所述承载页由上纸片与下纸片的粘合而成,所述上纸片与所述下纸片之间形成夹层,所述上纸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内容卡中部设置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插入所述限位孔以在所述限位孔中转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纸片开设有限位孔,限位片穿过限位孔后进入到上纸片与下纸片形成的夹层中,在旋转内容卡或者翻动承载页时,对限位片能进行保护,延长限位片的使用寿命。
9.优选的,所述限位片包括有一个连接片和两个卡位片,所述限位片展平时,两个所述卡位片最远侧边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孔的孔径,所述卡位片可折叠至贴合所述连接片以穿过所述限位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卡位片弯折至贴合连接片并穿过限位孔,在卡位片与连接片穿过限位孔后,卡位片恢复至展平状态,卡位片相距最远的两侧距离变得大于限位孔,由此使得限位片受到限位作用,在对内容卡进行旋转时,内容卡不易从承载页上掉落。
11.优选的,所述上纸片设置有限位区与旋转区,所述限位区与所述限位片都涂上相同色系的颜色,所述限位孔开设于所述限位区的中心,所述旋转区涂有与所述限位区颜色不同色系的颜色。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部分限位片需要经过限位孔进入到上纸片与下纸片之间的夹层内,导致内容卡的部分限位片无法看到,限位区所涂的颜色与限位片所涂的颜
色属于同一色系,使得内容卡在进行旋转展示时,限位区能够弥补限位片被遮挡的部分。
13.优选的,所述成像部包括相互连接的定位页与成像页,所述成像镜设置于所述成像页上,所述定位页用于对所述成像页进行定位。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镜面成像时,使用定位页对成像页进行定位,成像镜在成像页上,由此对成像镜进行定位,用户能够更加容易地找到成像镜进行镜面成像的位置。
15.优选的,所述定位页上开设有用于在进行镜面成像时观察内容卡非成像部分的观察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镜面成像时,可以通过观察孔观察内容卡的非成像部分,用户在镜面成像状态下转动内容卡时,能够更加充分地把握对内容卡的旋转状态调整。
17.优选的,所述成像页包括有顶页和底页,所述成像镜固定于所述顶页与所述底页之间,所述顶页上开设有可视缺口以使得成像镜在安装后能进行镜面成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成像镜位于顶页与底页之间,安装稳定,不易从成像页脱离,在安装可视缺口中安装成像镜后,能从可视缺口中观察到成像镜所成的像。
19.优选的,所述展示部包括封面、封底及多个承载页,所有所述承载页设置于所述封面和所述封底之间,所述封底与所述成像部通过弯折片连接在一起,所述弯折片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所有承载页厚度与封底厚度之和。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面与封底对承载页具有保护作用,弯折片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所有承载页厚度与封底厚度之和,以使得定位页能达到与承载页对应的高度,更好的进行定位。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通过旋转内容卡和成像镜的镜面成像使得一个内容卡可以有多种图样显示,达到相同的内容展示可减少书本页数;
23.2.成像镜有成像页的包裹且可以折叠收纳进书本中,成像镜不容易破损,安全性更高;
24.3.定位页的定位作用,以及其上的观察孔,可在内容卡的正面观察到完整的图案,方便人们在旋转内容卡时更准确地判断内容卡的状态。
附图说明
25.图1是图样展示读物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内容卡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样展示读物不含内容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图样展示读物成像部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展示部;11、承载页;111、上纸片;1111、旋转区;1112、限位区;1113、限位孔;112、下纸片;12、内容卡;121、限位片;1211、连接片;1212、卡位片;13、封底;14、封面;2、成像部;21、定位页;211、观察孔;22、成像页;221、顶页;2211、可视缺口;222、底页;2221、成像镜; 3、弯折片。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实施例1
32.参照图1,图样展示读物包括有展示部1和成像部2,展示部1与成像部2连接在一起,展示部1与成像部2的连接处设置有折痕,展示部1和成像部2能够通过折痕进行翻折。
33.参照图2和图4,展示部1包括有承载页11和内容卡12,内容卡12由多种图案的部分构成,内容卡12转动设置于承载页11上。承载页11具有上纸片111与下纸片112,上纸片111与下纸片112的边缘通过胶水粘合以形成承载页11,并以此在上纸片111与下纸片112中间形成夹层。上纸片111的中部设置有旋转区1111,旋转区1111为圆形区域,旋转区1111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区1112,限位区1112也为圆形区域,限位区1112与旋转区1111呈同心圆设置。限位区1112的中心开设有限位孔1113,内容卡12中心处设置的限位片121,限位片121插设于限位孔1113内并受限位孔1113的限位。具体的,限位片121包括一个连接片1211与两个卡位片1212,连接片1211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卡位片1212,限位片121展平时,两个卡位片1212相距最远的侧边的距离大于限位孔1113的直径,在安装时将限位片121的两个卡位片1212翻折至贴合连接片1211,以使得卡位片1212能够与连接片1211一起穿过限位孔1113,在限位片121和连接片1211一同穿过限位孔1113后,限位片121的两个卡位片1212片能恢复到初始状态,两个卡位片1212位于上纸片111与下纸片112的中间夹层内,使得限位片121受到限位孔1113的限位作用。限位片121在限位区1112中旋转,内容卡12在旋转区1111中旋转。在内容卡12旋转时或者在承载页11进行翻页时,限位片121在夹层中得到保护,不容易受到损坏。
34.参照图1和图3,成像部2包括定位页21与成像页22,定位页21连接于承载页11,成像页22连接于定位页21远离承载页11的一侧。定位页21与承载页11的连接处设置有折痕,定位页21与成像页22的连接处也设置有折痕。成像页22包括底页222和顶页221,底页222连接于定位页21,底页222与定位页21的连接处设置有折痕。顶页221连接于底页222远离定位页21的一侧,顶页221与底页222的连接处也设置有折痕。成像页22上设置有成像镜2221,具体的,成像镜2221放置于底页222上,顶页221通过折痕翻折并与底页222贴合,在顶页221与底页222的边缘处通过胶粘连接,与此同时,成像镜2221的边缘受到顶页221与底页222的胶粘固定。顶页221开设有可视缺口2211,成像镜2221的镜面朝向可视缺口2211。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旋转区1111、限位区1112以及旋转区1111的外围区域通过三种不同色系的颜色进行区分,内容卡12表面设有与限位区1112颜色色系相同的颜色。定位页21上开设有观察孔211,观察孔211呈半圆形状以具有一个直线形侧壁以及一个弧线形侧壁,观察孔211的直线形侧壁位于定位页21与成像页22的连接处并与该连接处的折痕重合。在使用成像镜2221时,将定位页21翻折至贴合于上纸片111,此时观察孔211的直线形侧壁经过限位区1112的圆心。观察孔211的直径大小与旋转区1111的直径大小相同,观察孔211用于在成像部2对内容卡12成像时使得用户能在内容卡12的正上方观察到整个内容卡12。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图样展示读物的实施原理:在使用时,将承载页11平放,然后将成像部2的定位页21放置在承载页11上面,使得定位页21的一侧直边经过承载页11上纸片111限位孔1113的中心,然后将成像页22竖直放置,旋转内容卡12,通过成像镜2221看到内容卡12的镜面成像图样。
36.实施例2
37.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展示部1包含有多个承载页11,在处于最上一层承载页11的上面设置有封面14,在最下层的承载页11的下面设置有封底13。封底13通过一段弯折片3与成像部2连接在一起,弯折片3是与封底13一样长、弯折片3的宽度大小与展示部1的高的大小一样,弯折片3的一侧连接于封底13,且相对的一侧连接于定位页21,并在两个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折痕。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图样展示读物的实施原理为:在阅读时,将图样展示读物的封面翻开,然后翻到需要观看的承载页11时,将成像部2的成像镜2221竖直的放置在内容卡12上,再旋转内容卡12,通过成像镜2221看到内容卡12的镜面成像图样。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