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9574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伪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纺织品内外码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通过防伪系统可对应产品,生成加密式或随机式防伪码,将防伪码印刷或标贴于产品包装上,用户只需通过指定的电话、网络、手机短信进行解码检验,既可获知该产品的一连串的正品安全信息,从而达到放心购买和监督打假的作用。
[0003]目前很多产品的防伪码直接暴漏在外,或者在用户防伪验证完毕后,二维码仍驻留在产品的包装上,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获得非法利益,通过回收原厂品的包装物,装入伪劣、假冒产品,从而获得高额非法利润,损害了消费者地利益,同时损害了生产产家的产品信誉和利益。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防伪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以进一步提高纺织品防伪的安全性和不可复制性。
[0005]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码与内码,所述外码为贴附在或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防伪码,所述内码为贴附或印刷在商品标签上的防伪码,将上述外码与内码进行交叉组合排序形成组合防伪码。
[0006]作为优化,所述外码与内码分别为组合防伪码的部分字符串。
[0007]作为优化,所述内码印刷在商品的标签或唛头上。
[0008]作为优化,所述外码与内码分别为数字、英文字符组合。
[0009]作为优化,所述纺织品包括服装、家纺或日用品套件。
[0010]作为优化,所述组合防伪码通过网络、电话、短信途径进行验证。
[0011]有益效果:本结构采用内外交叉组合,加大了防伪标签复制的难度,提高了防伪系统抗攻击性;采用外码印刷或贴附在商品包装上,内码印刷或贴附在商品的标签或唛头上,消费者购买使用后,使得外与内码自然分离,仅紧靠商品的外包装无法复制,从而达到阻断不法分子的重复利用和复制。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外码结构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内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包括外码I (XXX XXXXXX XXX XXX)与内码2 (999 888 77),外码I为贴附在或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防伪码,内码2为贴附或印刷在商品标签或唛头上的防伪码,外码I与内码2分别为数字、英文字符组合,将上述外码I与内码2进行交叉组合排序形成组合防伪码(XXX 999 XXX 888 xxx 77XXX xxx)上述交叉组合规则为:将内码的1-3位插入外码第四位,内码的4-6位插入外码第7位,内码的7-8位插入外码第10位。组合防伪码可以通过网络、短话、短信等途径进行验证。
[00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结构在外码直接印刷或贴附在商品的外包装上,使得在商品未开封时,用户无法直接使用,必须在用户购买纺织商品后打开包装后,读取纺织商品标签或唛头上的内码,然后将外码和内码按照标签上规则进行交叉组合,然后进行验证;用户在购买商品后进行使用,外包装与商品本进行了自然分离,使得内码与外码分离,以阻断不法分子的重复利用和复制。
【主权项】
1.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码(I)与内码(2),所述外码(I)为贴附在或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防伪码,所述内码(2)为贴附或印刷在商品标签上的防伪码,将上述外码(I)与内码(2)进行交叉组合排序形成组合防伪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码(I)与内码(2)分别为组合防伪码的部分字符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码(2)印刷在商品的标签或唛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码(I)与内码(2)分别为数字、英文字符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品包括服装、家纺或日用品套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防伪码通过网络、电话、短信途径进行验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纺织品内外交叉组合的防伪结构,包括外码与内码,所述外码为贴附在或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防伪码,所述内码为贴附或印刷在商品标签上的防伪码,将上述外码与内码进行交叉组合排序形成组合防伪码,所述组合防伪码通过网络、电话、短信途径进行验证。本结构采用内外交叉组合,?加大了防伪标签复制的难度,?提高了防伪系统抗攻击性;采用外码印刷或贴附在商品包装上,内码印刷或贴附在商品的标签或唛头上,消费者购买使用后,?使得外与内码自然分离,仅紧靠商品的外包装无法复制,?从而达到阻断不法分子的重复利用和复制。
【IPC分类】G09F3-02
【公开号】CN204303263
【申请号】CN201420822260
【发明人】吴新华, 周建, 宋永生, 徐正东, 张海飞, 高晓东
【申请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