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墨画练习画板套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13868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美术工具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水墨画练习画板套件。


背景技术:

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谢赫《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这里说明作画是个要动脑筋,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谢肇润税:'市故事便立意结构\。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对于初学者,构图也是最难的地方,运用传统的画坏一张宣纸就换用另一张宣纸的方式,显然过于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墨画练习画板套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墨画练习画板套件,包括画纸、毛笔和墨水,还包括洗墨盆,所述画纸包括上表面光滑平整的矩形的硬质木板、设置在硬质木板上的泡绵,泡绵与硬质木板可拆卸连接,硬质木板的边缘固定有高度高于泡绵上表面的挡边,画纸外套有布袋,布袋设有一个开口,开口设有折边,折边内套有用于控制开口大小的长线,硬质木板和挡边表面均涂覆有防水层;所述洗墨盆设有一个洗墨腔,洗墨腔内盛装有清水,洗墨腔的上部为敞口,洗墨盆侧壁设有开窗,开窗连接有软水管,软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喷水阀。
所述挡边顶部与防水层上表面的高度差为1-10mm。
所述水墨画练习画板套件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毛笔沾取墨水,并在硬质木板上的泡绵表面作画,作画完成后,将泡绵与硬质木板分离,在洗墨盆中放入足量的清水,然后将泡绵置入洗墨盆中浸泡,拿起软水管,将喷水阀对准泡绵喷水冲刷,泡绵洗净后重新装入硬质木板与挡边构成的盒体,画纸即可多次重复使用。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水墨画的折叠型教学工具,相较于传统的画纸,本案可利用亲水性好的泡绵替代传统水墨画用的宣纸,从而理想地作画,且在泡绵作画完成后,能够通过将泡绵置入洗墨盆的方式清除泡绵上的墨水,本案的泡绵画纸能够为水墨画教学提供多次演示绘画,尤其适用于构图的教学,能够针对于初学者构思构图能力较差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构图多次演示,为学生们展示水墨画构图,帮助学生越过构图这一难关,且不需浪费大量宣纸,绿色环保。通过调整布袋开口大小,从而调整作画的纸张大小,方便实用,有效锻炼水墨画初学者对不同画幅尺寸水墨画的构图能力。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画纸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洗墨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1-2,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水墨画练习画板套件,包括画纸1、毛笔和墨水,还包括洗墨盆2,画纸1包括上表面光滑平整的矩形的硬质木板3、设置在硬质木板3上的泡绵4,泡绵4与硬质木板3可拆卸连接,硬质木板3的边缘固定有高度高于泡绵4上表面的挡边5,画纸1外套有布袋6,布袋6设有一个开口7,开口7设有折边8,折边8内套有用于控制开口7大小的长线8,硬质木板3和挡边5表面均涂覆有防水层;洗墨盆2设有一个洗墨腔9,洗墨腔9内盛装有清水,洗墨腔9的上部为敞口,洗墨盆2侧壁设有开窗10,开窗10连接有软水管11,软水管11的另一端连接有喷水阀12。挡边6顶部与防水层4上表面的高度差为10mm。
所述水墨画练习画板套件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毛笔沾取墨水,并在硬质木板上的泡绵表面作画,作画完成后,将泡绵与硬质木板分离,在洗墨盆中放入足量的清水,然后将泡绵置入洗墨盆中浸泡,拿起软水管,将喷水阀对准泡绵喷水冲刷,泡绵洗净后重新装入硬质木板与挡边构成的盒体,画纸即可多次重复使用。
本发明的水墨画的折叠型教学工具,相较于传统的画纸,本案可利用亲水性好的泡绵替代传统水墨画用的宣纸,从而理想地作画,且在泡绵作画完成后,能够通过将泡绵置入洗墨盆的方式清除泡绵上的墨水,本案的泡绵画纸能够为水墨画教学提供多次演示绘画,尤其适用于构图的教学,能够针对于初学者构思构图能力较差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构图多次演示,为学生们展示水墨画构图,帮助学生越过构图这一难关,且不需浪费大量宣纸,绿色环保。通过调整布袋开口大小,从而调整作画的纸张大小,方便实用,有效锻炼水墨画初学者对不同画幅尺寸水墨画的构图能力。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