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1697发布日期:2022-12-24 05:2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层、山体填筑层和覆盖层;所述山体填筑层建筑于地基层之上,所述覆盖层覆盖于山体填筑层;所述地基层建筑于设定标高的下方形成对山体填筑层和覆盖层的支撑;所述地基层包括支撑层、褥垫层和找平层,所述支撑层由若干根支撑桩间隔布置形成,所述褥垫层铺设于支撑层的顶部,所述找平层覆盖于褥垫层的顶部,所述找平层的顶面与设定标高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褥垫层包括土工格栅ⅰ和粒径15mm~30mm的级配碎石,所述土工格栅ⅰ被埋设于粒径15mm~30mm的级配碎石之间,所述褥垫层的厚度不小于300mm;所述褥垫层含石粉碎屑量不超过总重量的3%,所述褥垫层的压实度不小于0.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填筑层包括若干层分填筑层,若干层分填筑层以设定的方式逐层建造,每层分填筑层中埋有土工格栅ⅱ;每层分填筑层的厚度为1m~3m,每层分填筑层的压实系数λ≥0.92,每层分填筑层的压缩模量es≥10mp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地基层底部的冲填土层,所述支撑桩的桩底埋入至冲填土层的深度不小于1m;所述支撑桩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设计垂直度偏差的1%,所述支撑桩的桩长不小于设计桩长,所述支撑桩的桩位偏差不大于设计桩位偏差的50mm,所述支撑桩的桩径偏差不大于设计桩径的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绕于山体填筑层坡脚设置的功能层,所述功能层包括由下至上逐层布置的,素填土层、隔盐层ⅰ、单向渗透层、隔盐层ⅱ、种植土层ⅰ和植被层ⅰ,所述隔盐层ⅰ内埋设有排盐层;所述种植土层的顶面与设定标高平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渗透层包括土工布,所述土工布的周缘向上延伸形成对隔盐层ⅱ的包围,所述土工布的周缘向上延伸段的延伸高度不低于250mm。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盐层包括穿设于隔盐层ⅰ的纤维状塑料盲管,纤维状塑料盲管的孔径介于90mm~180mm。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盐层ⅰ包括粒径10mm~30mm的级配碎石,所述隔盐层ⅰ的厚度不小于200mm;所述隔盐层ⅱ包括细度模数3.7~3.1的粗河沙,所述粗河沙的平均粒径尺寸介于0.5mm~1.0mm,所述隔盐层ⅱ的厚度不小于100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填筑层的最大工后沉降控制值不大于300mm。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的范围线由山体填筑层的范围线外扩不少于5m形成,所述地基层的范围线由功能层的范围线外扩不少于3m形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包括地基层、山体填筑层和覆盖层;所述山体填筑层建筑于地基层之上,所述覆盖层覆盖于山体填筑层;所述地基层建筑于设定标高的下方形成对山体填筑层和覆盖层的支撑;所述地基层包括支撑层、褥垫层和找平层,所述支撑层由若干根支撑桩间隔布置形成,所述褥垫层铺设于支撑层的顶部,所述找平层覆盖于褥垫层的顶部,所述找平层的顶面与设定标高平齐;所述褥垫层包括土工格栅Ⅰ和粒径15mm~30mm的级配碎石,所述土工格栅Ⅰ被埋设于粒径15mm~30mm的级配碎石之间,所述褥垫层的厚度不小于300mm;能够充分考虑填土条件、景观山体稳定性以及地基承载力,满足沿海冲填土地区人造景观山体的安全性建设。造景观山体的安全性建设。造景观山体的安全性建设。


技术研发人员:曾俊翔 曾虹静 汪洋 张文正 余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31
技术公布日:2022/12/2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