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292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在液晶显示装置的直下型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用作电脑、电视机等的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LCD)为非自行发光性,因不同于CRT、PDP等自行发光显示器,故必须要有如背光装置的光源。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一般利用冷阴极管或热阴极管等细管径萤光管,可大致分为二种侧照光方式,将萤光管配置于导光板侧面使光自导光板的LCD面侧射出;以及直下方式,使来自萤光管的直接光及来自萤光管的光经反射板反射的光,入射于配置在框体开口部的透光扩散板,令该光扩散成为均匀的面状光而射出。
二种背光方式中,监视器用、电视机用等需高亮度的用途,以光的利用效率高,可随需求的亮度、照光面积而自由变更萤光管数目的直下方式甚为合适。
小尺寸LCD显示装置采用的直下型背光装置,因萤光管较短的缘故,主要是用仅支持萤光管两端部附近的方法,或整体予以支持仅于光照射方向有开口的方法。
大尺寸LCD显示装置采用的直下型背光装置,因萤光管较长的缘故,萤光管本身的重量使萤光管发生下垂变形,而使扩散板与萤光管的距离、反射板与萤光管的距离产生变化,导致亮度不均。
再者,因萤光管的管径小于管长,萤光管容易因振动、冲击而破损。
大尺寸LCD显示装置的直下型背光装置为防止此等现象容易发生,通常在萤光管的长度方向的1处或2处使用萤光管固定构件(萤光管架)。
此种萤光管架的提议,已揭示于日本专利特开平5-119703号公报、特开2001-210126号公报等。
专利文献1 特开平5-119703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1-210126号公报专利文献1提议,如图7A、7B、7C所示般构成背光装置的外框,在兼具反射来自光源的光于照光面侧的反射板的框体1上,除设有将光源萤光管3于其两端部加以支持的灯管支持台5之外,另设有将萤光管3于其中央部加以支持的台座4。借由该构造,萤光管3于其中央部亦受支持,以承受施加自外部的力,防止萤光管3的破坏。
专利文献2提议,如图8A、8B、8C所示般构成灯管架4,其一部分设有开口部的圆形夹持形状,采用由挠性透明构件制作的一体成形的一管用、或多管用的灯管架4来保护萤光管3,确保萤光管排列的位置精度,防止资讯显示面的亮度不均。同时,因灯管架4是使用透明材料,可防止因灯管架4的阴影所造成的资讯显示面的亮度下降、亮度不均等影响。
如上述,大尺寸LCD显示装置的直下型背光装置,为防止因萤光管长度、萤光管本身重量使萤光管下垂变形导致亮度不均,为防止振动、冲击导致萤光管破损,必须有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具有支性的萤光管架。
该萤光管架为支撑萤光管,无论如何非与萤光管接触不可,萤光管接触部分的温度因萤光管往萤光管架的热传导而低于周围温度,萤光管接触部分附近亮度下降而产生亮度不均,此均构成问题。若萤光管架与萤光管的接触面积大则该倾向更显著。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背光装置,使萤光管架的萤光管保持部的形状为多边形,减少萤光管架与萤光管的接触面积,以减轻热传导所致的亮度不均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顶面有开口部的扁平框体内的反射板上有数根由萤光管架支持的萤光管,于该框体的开口部配置透光扩散板,该萤光管架的萤光管保持部呈多边形夹持形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顶面有开口部的扁平框体内的反射板上有数根由萤光管架支持的萤光管,于该框体的开口部配置透光扩散板,该萤光管架是呈一部分有缺口部的多边形夹持形状,以挠性构件制作萤光管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使配置有数根萤光管的背光装置具有数个萤光管支持部及一体成形的萤光管架。
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因使用上述萤光管架,可防止萤光管本身的重量使萤光管下垂变形导致亮度不均,防止振动、冲击所致萤光管的破损,同时,使萤光管支持部的形状为具有开口部的多边形,减少萤光管架与萤光管的接触面积,降低热传导所致的亮度不均。
又,设置数根萤光管的背光装置中配置有数个萤光管支持部及一体成形的萤光管架,有利于提高组装便利性,可减少材料费而降低成本。

图1A、1B、1C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装置的正面图、剖面图及侧面图。
图2为依本发明实施例1的萤光管架装着图。
图3为依本发明实施例1的萤光管架装着图。
图4为依本发明实施例2的萤光管架装着图。
图5为依本发明实施例2的萤光管架装着图。
图6为依本发明实施例3的萤光管架装着图。
图7A、7B、7C为依专利文献1的背光装置剖面图、萤光管架及背光装置侧面图。
图8A、8B、8C为依专利文献2的背光装置的正面图、剖面图及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兹以图1A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背光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1首先参照图1A、1B、1C、图2及图3说明实施例1。图1A、1B、1C是本发明的背光装置的正面图、剖面图及侧面图。图1A、1B、1C中,1是框体,2是具有反射板功能的框体内面,3是萤光管,4是萤光管架,5是萤光管两端支持部,6是(透光)扩散板。
图2显示具有萤光管保持形状的萤光管架4安装于框体1的状态,将萤光管3插入萤光管架4后,于框体1的特定装着孔以螺丝等固定元件装着固定,而因该形状的萤光管架4是于萤光管3全周若干处保持萤光管3,耐振动、耐冲击性高而萤光管保持部可较薄。
图3所示为一部分有缺口部8的多边形夹持形状的挠性萤光管架4,其框体1的特定装着孔以螺丝7装着固定后,因以萤光管3挤开萤光管架4的缺口部8即可将萤光管3装着,萤光管3的保持力比图2的实施例稍低,但可简化背光装置的组装作业。
如图2及图3所示,以螺丝7装着的萤光管架4其材料是透明塑料或橡胶等挠性材料,可降低萤光管架4的阴影所致的亮度不均。
实施例2其次参照图4及图5说明实施例2。实施例2如图4及图5,萤光管架4装着于框体1的方式是以套筒部9将萤光管架4装着于框体1。
使用如图4及图5的固定方法时,因使用透明构件则会有来自萤光管架4的套筒部9部分的光外漏而引起亮度降低,套筒部9至少与萤光管架4的反射板2相接的部分宜是由高反射性材料塑料或橡胶构成。
如此采用萤光管架4,可防止萤光管3本身的重量下垂变形导致亮度不均,防止振动、冲击所致的破损,同时,使萤光管支持部的形状为多边形,减少萤光管架4与萤光管3的接触面积,降低热传导所致的亮度不均。
实施例3兹参照图6说明实施例3。图6中4是二管用的萤光管架,以此可得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同等的效果,更能减少零件数目,降低成本。于使用十根以上萤光管的背光装置,使用三管用、四管用的萤光管架可减少零件数目,降低成本。
元件符号说明1框体2反射板3萤光管4萤光管架5萤光管两端支持部6扩散板7螺丝8缺口部9套筒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装置,包括顶面设有开口部的扁平框体,该框体内的反射板上设有由萤光管架支持的数根萤光管,于该框体的开口部配置透光扩散板,其特征在于该萤光管架的萤光管保持部是形成为多边形夹持形状。
2.一种背光装置,包括顶面设有开口部的扁平框体,该框体内的反射板上设有由萤光管架支持的数根萤光管,于该框体的开口部配置透光扩散板,其特征在于该萤光管架形成为一部分有缺口部的多边形夹持形状,该萤光管架是以具挠性的构件制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个萤光管支持部及一体成形的萤光管架。
全文摘要
一种背光装置,包括顶面设有开口部的扁平框体,该框体内的反射板上设有由萤光管架支持的数根萤光管,于该框体的开口部配置透光扩散板,该萤光管架的萤光管保持部是形成为多边形夹持形状。本发明可保持萤光管于特定位置,并减少萤光管架与萤光管的接触面积,降低热传导所致的亮度不均,同时可防止因振动、冲击所致的萤光管破损。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752816SQ200510116049
公开日2006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8日
发明者田尻智久 申请人: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