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207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背面照明用的背光装置,更具体涉及一种从由透明板制成的导光板的端面引入光的端面照光型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不通过自身发光而是通过偏光作用来透射和遮断光从而实现屏幕显示功能。因此,液晶显示器中一般都带有从背面照明液晶面板的背光装置。
图1是传统背光装置的分解立体视图。如图1所示的传统背光装置包括反射器12,其中容纳并保持有作为光源的荧光管11等;以及由透明板制成的导光板13。反射器12沿导光板13的端面设置以便反射荧光管11射出的光并将光引入导光板13。每个反射器12通常由呈槽形的金属板构成,并布置成使得开口部面向导光板13的端面。导光板13由例如高度透明的PMMA树脂制成,且具有大约10毫米的厚度。
扩散板14被布置在导光板13的发光表面(布置有液晶面板一侧的表面)上。扩散板14由例如聚酯基树脂制成,且具有大约0.1毫米的厚度。反射板15布置在导光板13的发光表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上。反射板15由例如聚酯基树脂制成。
反射器12、导光板13、扩散板14和反射板15被容纳在背面盖16内,该背面盖16由例如具有0.8毫米厚度的铝板制成。由铝板制成的框架17被设置在扩散板14上方。应注意的是,作为光源的荧光管11通过由1.0毫米厚的硅橡胶制成的保持部件18保持在反射器12中。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背光装置的平面图。背光装置的周围由框架17覆盖,扩散板14暴露在框架17的内部。从荧光管11引入到导光板13中的光以均匀照度从扩散板14射出,利用此光从背面照明液晶面板。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截取的放大的横断面视图。如图3所示,导光板13被容纳在背面盖16中。反射器12沿着并靠近导光板13的端面布置。导光板13和反射器12保持被夹在框架17与背面盖16之间的状态。
根据上述布置结构,如果导光板13与每个反射器12之间的气隙由于导光板13的热膨胀而减小并且当对背光装置施加冲击时,则导光板13就可能会接触反射器12中的荧光管11。在最坏的情况下,由玻璃管制成的荧光管11可能会由于与导光板13相接触而被损坏。
为了防止发生这种问题,人们考虑形成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每个反射器12面对导光板13的开口部被做成小于导光板13的端面。也就是说,将反射器12开口部的尺寸设置成通过使导光板13接触反射器12的边缘来使导光板13不会接触到荧光管11。
因此,有人提出一种结构将反射器本身相对于导光板固定。也就是说,在导光板的靠近其端面的表面上形成槽,以便通过将反射器的边缘与槽接合来连接导光板和反射器,从而将导光板与反射器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始终恒定(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可选地,可以在反射器面向导光板的端部上设置台阶(step),以便形成反射器将导光板覆盖到台阶部分上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7-287228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9-189911如上所述,根据通过使反射器与导光板彼此接合而使反射器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的结构,导光板不可能接触到反射器中的荧光管,这可以防止荧光管被损坏。
然而,如果构建了这种结构,则从反射器引入到导光板中的光所穿过的开口部的面积被减小,这可能会导致辉度大大降低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将槽形成在导光板上以便将反射器的边缘插入到槽中,因此由于槽的原因使光所穿过的导光板的面积被减小,这导致辉度的降低。另外,同样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开口部的面积被减小与设置在反射器端部上的台阶相对应的面积,这导致辉度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总体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改进且有用的背光装置。
本发明更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下述结构的背光装置使导光板不能进入到反射器内部,同时能够为导光板获得足够开口面积的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成包含在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装置,其包括将入射到其端面上的光从正面射出的导光板;以及反射器,其沿着导光板的端面布置以便反射来自容纳在该反射器内部的光源的光,并通过开口部将光引导到导光板的端面上,其中在反射器面向导光板的开口部的端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在与导光板的端面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微小的突出部;并且当导光板朝向反射器移动时,导光板的端面与反射器的突出部相接触。
在上述背光装置中,反射器优选地由金属板制成,突出部优选地通过使金属板变形而形成。另外,反射器可具有用于固定光源的保持部件,突出部可以设置在连接有保持部件的部分上,并且突出部可与保持部件相接触。此外,可以在突出部面向导光板的表面上涂上覆层。该覆层具有比反射器的摩擦系数小的摩擦系数。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上述的背光装置和布置在该背光装置上的液晶面板。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形成在反射器上的突出部被用作止动器以使导光板的端面接触突出部,并使导光板在朝向反射器移动时不会进一步进入到反射器的内部。因此,导光板决不会与保持在反射器内的光源相接触,从而防止光源受到损坏。
而且,通过在光源接触光源保持部件的位置处形成突出部,增大了反射器与保持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因而通过反射器释放了热量,并提高了对光源进行冷却的冷却效果。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更加显而易见。


图1是传统背光装置的分解立体视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背光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截取的放大的横断面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装置的平面图;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截取的放大的横断面视图;图6是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装置中的反射器的立体视图;图7是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装置中的反射器的立体视图;图8是经涂布处理的反射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予以描述。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装置的平面图。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截取的放大的横断面视图。由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装置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背光装置相同的基本结构,所以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图1中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对其描述予以省略。
图4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装置与图1中所示的背光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工了反射器12A。光从图4中所示的扩散板14的表面均匀地射出,以便照明布置在框架17上的液晶面板(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反射器12A的开口部边缘的部分上形成有微小的突出部20。应注意的是,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反射器12A的立体视图,图中还示出了形成突出部20的部分的放大图。
突出部20被形成为在开口部的边缘上靠近反射器12A在纵向上的两端的部分处向内突出。突出部20的突出方向与导光板13的端面平行。反射器12A由诸如可通过金属片加工处理制成的铝板的金属板制成。可通过从外侧驱动楔形钻模(jig),很容易地形成诸如突出部20的小的突出形状。
如图5所示,反射器12A侧壁之间的距离D等于或大于导光板13的厚度T,以便充分地获得来自荧光管11的光所穿过的开口面积。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导光板13有可能从反射器12A的开口部进入并接触荧光管11。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突出部20,使得设置有突出部20的部分的突出部20之间的距离D1小于导光板13的厚度T。由此,导光板13处于与突出部20相接触的状态,且不会进入到反射器12A的内部,从而防止导光板13接触到荧光管11。
突出部20向反射器12A开口部的内侧突出。由此减小了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但是由突出部20占据的面积是相对于开口面积可以忽略不计的极小的面积。因此,可以忽略由于突出部20而造成的辉度降低。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20被彼此相对地设置在反射器12A两个侧壁上的相同位置处,但是没有必要总是设置彼此相对的两个突出部20。可将突出部20设置在沿反射器12A纵向的不同位置处。另外,可在反射器12A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突出部20。此外,可将突出部20设置在沿反射器12A纵向的任意位置处,只要这些位置与导光板13的端面相对。
接下来,将参考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予以描述。图7是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装置中的反射器12B的立体视图。在图7中,同时示出了设置有保持部件18的部分的放大图(由虚线圈出)。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20被设置在连接有保持部件18的位置处。保持部件18位于反射器12B与荧光管11之间以便保持荧光管11以使荧光管11不会在反射器12B中移动。保持部件18由具有例如1.0毫米厚度的硅橡胶制成。
保持部件18是最初被连接在反射器12B上的部件,且它们遮断光。因而由保持部件18占据的面积不包括在反射器12B的开口面积中。因此,通过在设置有保持部件18的部分上设置突出部20,可彻底消除突出部20对开口面积造成的影响。
另外,通过突出部20与保持部件18之间的接触增加了接触面积,这样可增加从荧光管11通过保持部件18传递到反射器12B的热量。由此,可增强反射器12B对荧光管11的冷却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突出部20,使得设置有突出部20的部分的突出部20之间的距离小于导光板13的厚度。由此,导光板13处于与突出部20相接触的状态,且不会进一步进入到反射器内部,从而防止导光板13接触到荧光管11。另外,通过在连接有保持部件18的位置处设置突出部20,可将来自荧光管11的热量有效地传递到反射器12B,这样可增强冷却效果。
在此,当将反射器12B装入到背面盖16中时,通常将反射器12B从其一端侧插入背面盖16的侧壁与导光板13之间。因此,形成在反射器12B开口边缘部分上的突出部20在框架17的端面上或导光板13上滑动。因此,最好对突出部20施加涂布处理以减小摩擦阻力。
图8是经涂布处理的反射器12B的平面图,并放大显示了其中一部分(由虚线圈出的部分)。如图8所示的反射器12B上涂布有覆层,以便不仅减小突出部20上的摩擦,还减小反射器12B整个外表面上的摩擦。覆层是图8的放大图中用阴影线表示的部分。关于覆层,最好使用具有比反射器12B的材料(诸如例如铝板)的摩擦系数μ=0.3-0.5小得多的摩擦系数的碳氟化合物树脂(μ=0.05)或特氟隆(注册商标)树脂(μ=0.04-0.05)。
上述的涂布处理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还可适用于根据上述第一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此明确公开的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变更和修改。
本申请基于2005年5月30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申请号2005-157582,从而将其全部内容引用在此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配置成包含在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装置,包括将入射到其端面上的光从正面射出的导光板;反射器,其沿着所述导光板的端面布置以便反射来自容纳在其内部的光源的光,并通过开口部将所述光引导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端面上,其中在所述反射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在与所述导光板的端面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微小的突出部;并且当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反射器移动时,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端面与所述反射器的所述突出部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由金属板制成,所述突出部通过使金属板变形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保持部件,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连接有所述保持部件的部分上,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保持部件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涂布有覆层,所述覆层具有比所述反射器的摩擦系数小的摩擦系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保持部件,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连接有所述保持部件的部分上,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保持部件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涂布有覆层,所述覆层具有比所述反射器的摩擦系数小的摩擦系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涂布有覆层,所述覆层具有比所述反射器的摩擦系数小的摩擦系数。
8.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装置;和布置在所述背光装置上的液晶面板,其中所述背光装置包括将入射到其端面上的光从正面射出的导光板;反射器,其沿着所述导光板的端面布置以便反射来自容纳在其内部的光源的光,并通过开口部将所述光引导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端面上,其中在所述反射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在与所述导光板的端面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微小的突出部;并且当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反射器移动时,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端面与所述反射器的所述突出部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由金属板制成,所述突出部通过使金属板变形而形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保持部件,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连接有所述保持部件的部分上,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保持部件相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涂布有覆层,所述覆层具有比所述反射器的摩擦系数小的摩擦系数。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保持部件,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连接有所述保持部件的部分上,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保持部件相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涂布有覆层,所述覆层具有比所述反射器的摩擦系数小的摩擦系数。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涂布有覆层,所述覆层具有比所述反射器的摩擦系数小的摩擦系数。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装置,其被包含在液晶显示器中以便从背面照明液晶面板。该背光装置包括将入射在其端面上的光从正面射出的导光板;以及反射器,其沿着导光板的端面布置以便反射来自容纳在其内部的光源的光,并通过开口部将光引导到导光板的端面上。在反射器面向导光板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在与导光板的端面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微小的突出部。当导光板朝向反射器移动时,该导光板的端面与反射器的突出部相接触。
文档编号G02B5/12GK1873500SQ20061008500
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30日
发明者别所久德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