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470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面光源的光学组件,具体的说是一种高效节能、发光均匀的反面 开小窗而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
背景技术
由于LCD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上加上一个发光源,方能达到 显示效果,背光源即是提供LCD显示器产品中一个背面光源的光学组件,简单来说,背光源 即为LCD显示器的一个关键零组件,因此,是依附于LCD显示器的非标准化产品。而目前现有的背光源在为液晶LCD显示器提供背景光照明时,总会看到反面开窗造成的 或强或弱的阴影。由于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副屏开小窗的双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诸 如移动通讯(手机)、多媒体音频接收器、玩具等,都迫切需要耗能小、发光均匀、尺寸小(特 别是厚度尺寸小)的双面发光背光源。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出一种用作双屏LCD液晶显示 器等的背景光源,高效、均匀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其结构包 括LED发光芯片、导光板、固定导光板的胶框、位于导光板下底面的下扩散膜和下增光膜、 位于导光板上表面的上扩散膜和上增光膜。所述的LED发光芯片设在背光源的单侧或两侧, 所述背光源为单一导光板结构,导光板发光面为正、反面双向发光,导光板下底面为单面激 光刻纹、或单面机加工刻纹、或单面印刷成纹、或单面蚀纹注塑成型的凹坑或凸起的圆点状或线条状的花纹,凹坑或凸起的花纹按大小规则排列成阵列状,导光板上表面成磨面、镜面 或放电面。其凹坑或凸起的排布规则为距离光源越近的凹坑或凸起越小,或间距越大;而距离光 源越远的凹坑或凸起则越大,或间距越小;而且在开窗处的凹坑或凸起形成过渡性的加大加 密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措施是所述导光板镶嵌在高反射率白色边框内,其导光率>80%。 所述背光源的正面为扩散膜或扩散膜+增光膜,反面也为扩散膜或扩散膜+增光膜。所述背光 源的面积为0. 5cm2"~3000cm2,其厚度尺寸范围为l一30mm,且反面面积比正面面积小,使得 反面发光区比正面发光区小。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进步和突出的特点-1、 结构设计合理,改革后的结构使得超薄型双屏液晶LCD显示器的厚度尺寸达到最小, 其厚度尺寸与原双导光板背光源相比,可减小40 50%,为双屏液晶LCD显示器的结构设计、 外观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 双面发光均匀。采用导光板正面、反面双向发光结构,可同时为两片液晶LCD显示器 提供高效、均匀的背景光照明,从正面角度看时,完全看不到副屏开窗所造成的阴影。3、 高效、节能。由于将两个背光源合为一个背光源进行设计和使用,因此成倍的减少原 材料的消耗和能源的消耗,其减少率最多可达50%,并且这种高效率的节能的背光源可以实 现广阔的亮度范围,可以使用于单色光、多色光(多达七彩光)、全彩屏光的背光源。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双面背光源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双面背光源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双面背光源的背面示意图; 图4为双面背光源的侧面放大示意图; 图5为双面背光源网点面的示意图。 图6为双面背光源网点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l一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结构至少包 含一LED发光芯片1、 一导光板2、 一用以固定导光板的胶框、位于导光板下底面的下扩散膜 5和下增光膜6、导光板2上表面的上扩散膜3和上增光膜4(见图4),背光源的面积为36cm2, 厚度为3mm,反面面积小于正面面积。在背光源的一侧面设有LED发光芯片l,使光源从导光板2的侧边射入,导光板2安装 在高反射率白色边框7内,导光板2的导光率〉80%,导光板2发光面为正面、反面双向发光, 反面发光区比正面发光区小(见图1一图3),其可同时为两片LCD提供背景光。导光板2的 下底面采用单面激光刻纹,由众多的凹坑或凸起形成线条状的花纹网点面8 (见图5、图6), 按大小规则排列成阵列状,凹坑或凸起离光源越近则越小,间距越大;离光源越远,则越大, 间距越小;而位于反面小窗9处的凹坑或凸起的局部网点,则形成过渡性的加大加密(见图 6),上述结构的合理之处在于若加工后的导光板出现局部透光不均匀或光度偏高现象,则 可通过调整导光板下底面的凹凸点的大小与排列密度,使导光板透光达到一致效果。而导光 板2的上表面做成放电面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由于导光板2下底面设有大小不一的凹坑或凸起,当光源从导光板 2的侧竭射入时,经过导光板2下底面众多凹坑和凸起的反射与折射,使导光板上表面、下底面都有很强的光线透出,从而实现两面发光,而在开小窗的部分因凹坑、凸起形成明显加 大的改变,折射的光就多,如此便补充了开窗对正面所造成的漏光,使正面看不到阴影,即 从正面角度看不到反面开窗所造成的阴影,因此,可同时为两块LCD提供高效、均匀的背景 光源。导光板2下底面处的下扩散膜5,因其上是双屏LCD的副屏,可根据副屏Lg)所需的背 景亮度要求,采用不同透光率的扩散膜,当LCD要求背景亮度低时,可釆用透光率低的扩散 膜,相反可采用透光率高的扩散膜,另还可在此扩散膜上增加一层或数层具有聚光效果或增 光效果的增光膜来提高亮度。导光板2上表面的上扩散膜3,因其上是双屏LCD的主屏,由 于主屏需亮度较高,可采用导光性较好的扩散膜,当然,也可增加一至二层具有聚光效果的 增光膜以增加亮度。本实用新型的双面背光源用于为双屏LCD液晶显示器等提供高效、均匀的背景光源,本 实用新型减少耗能、节省材料,双面发光均匀,不产生阴影,实用性与应用性强。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列举,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基于本技术方 案所变换的等同效果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包括有LED发光芯片作光源、导光板、胶框、位于导光板上表面的上扩散膜及上增光膜和位于导光板下底面的下扩散膜及下增光膜,其特征在于LED发光芯片设在背光源的单侧或两侧,所述背光源为单一导光板结构,所述导光板发光面为正、反面双向发光,导光板下底面为凹坑或凸起的圆点状或线条状的花纹,凹坑或凸起的花纹按大小规则排列为阵列状,导光板上表面为磨面或镜面或放电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 板下底面的凹坑或凸起的排布规则为距离光源越近的凹坑或凸起越小,间距越大;距离光 源越远的凹坑或凸起越大,间距越小。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其特征在于位于 开窗处的凹坑或凸起形成过渡性的加大加密。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镶嵌在高反射率白色边框内,其导光率>80%。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 板下底面为单面激光刻纹、或单面机加工刻纹、或单面印刷成纹、或单面蚀纹注塑成型。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 源的正面与反面为扩散膜或扩散膜+增光膜。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的面积为0.5cm2—3000cm2,厚度尺寸范围在l一30ram,且反面面积比正面面积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面开小窗不产生阴影的双面背光源,包括LED发光芯片、导光率>80%的导光板、胶框、导光板下底面的下扩散膜和下增光膜、以及上表面的上扩散膜和上增光膜。LED发光芯片设在背光源的单侧或两侧,导光板发光面为正、反面双向发光,导光板下底面为凹坑或凸起的圆点状或线条状的花纹,其按大小排列成为阵列状,导光板上表面成磨面、镜面或放电面。本实用新型为双屏LCD液晶显示器等提供高效、均匀的背景光源,采取反面开小窗,改变传统的原双导光板背光源结构,从正面看不产生阴影,结构独特,设计合理,适用于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1097046SQ20072005195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5日
发明者陈武昌 申请人:星磊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