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焦点眼用透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07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焦点眼用透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多焦点眼用透镜,特别涉及以对老花眼的视力修正进行改善的多焦点眼内透镜为例的多焦点眼用透镜。
背景技术
:多焦点眼用透镜具有比单焦点眼用透镜深的焦点深度。该多焦点眼用透镜的特征是对矫正老花眼有益的方面。使用了单焦点眼内透镜的老花眼很多仅能清楚地看见远用距离和从远用距离到中间距离的一部分的像、或者近用距离和从近用距离到中间距离的一部分的像。例如,在用于远用视力的折射误差为0屈光度(D)的单焦点眼内透镜的折射矫正力下,无法清晰地看见近距离对象物。因此需要其他眼镜。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标号D表示屈光度。另一方面,使用了多焦点眼内透镜的老花眼根据透镜的光学设计而能够清晰地看见远用距离、近用距离以及中间距离。近用视力、中间视力、远用视力的视力距离的范围分别为眼前60cm以内、眼前60cm眼前1.5m、从眼前1.5m到无限远。对中间视力的视力距离的范围没有特别的定义,但是在眼科光学的领域中,眼前60cm眼前1.5m的范围作为中间视力的视力距离被采纳。关于多焦点眼内透镜的光学设计,很多专利针对老花眼的矫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下面示出了与多焦点眼内透镜的光学设计相关的发明的例子,所述多焦点眼内透镜包括对多焦点眼内透镜应用的远用视力修正用的中央区域和包围该中央区域的近用视力修正用的环状区域。专利文献1和2提出了包括远用视力修正用的中央区域和包围该中央区域的近用视力修正用的环状区域的多焦点眼内透镜。当在明亮环境中观看远距离的对象物时,眼睛的瞳孔縮小。在该环境下,由于大部分的光通过多焦点眼内透镜的中央区域(远用视力修正区域)而被折射到视网膜上,因此人的视觉系统(眼睛、视网膜、视神经、脑)能够清晰地看见远距离对象物。另外,在平均的室内照明或读书时的照明中,当眼睛观看近距离或中间距离的对象物时瞳孔扩大。此时,通过多焦点眼内透镜的环状区域(近用视力修正区域)而被折射在视网膜上的光增加。结果,能够清晰地看见近距离或中间距离的对象物。上述专利文献1和2中的多焦点眼内透镜的光学性能容易受到瞳孔直径的大小的影响。例如,当进行代替晶状体而插入该眼内透镜的手术后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夜间外出时,由于是光量非常低的照明环境,因此眼球的瞳孔打开到接近最大直径。此时,由于环状区域(近用视力修正区域)没有被瞳孔区域覆盖,因此该环状区域与中央区域(远用视力修正区域)相比面积的比率远远变大。因此,在夜间中央区域能够利用的光量变得不充足,眼患者在没有眼镜的情况下几乎无法看见远距离对象物。该专利文献1和2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了以下的多焦点眼内透镜通过重复构成远用视力修正用的中央区域和近用视力修正用的环状区域,以减少透镜的光学性能受瞳孔直径影响的依赖性。该眼内透镜中的远用视力修正用区域的总面积和近用视力修正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地近似相等。通过这样的透镜构成上的等面积性,能够确保远用视力和近用视力的成像性能的平衡。另外,专利文献3和4提出了三个区域光学设计的多焦点隐形眼镜。该隐形眼镜的光学部包括远用视力修正用的中央区域、包围该中央区域的近用视力修正用的第一环状区域、以及包围该第一环状区域的远用视力修正用的第二环状区域。傍晚或黑暗环境下的瞳孔直径比平均的室内照明或读书时的照明的环境下的瞳孔直径扩大,从而第二环状区域由于为远用视力而起到包围光的作用。在该光学设计中,多焦点隐形眼镜的远用视力修正用区域和近用视力修正用区域的面积按照因视力距离和照明环境的关系而变化的瞳孔直径的大小来设计。另外,专利文献5和6提出了以下的多焦点眼内透镜采用三个区域光学设计,预测在不同的环境照中下瞳孔直径的大小变化的趋势,调节并6限定中央区域(远用视力修正区域)、第一环状区域(近用视力修正区域)、第二环状区域(远用视力修正区域)各自的范围,由此设计出多焦点眼内透镜的光学部。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发明第3332313A1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4813955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4752123号说明书;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文献特开昭62—121419号公报;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第5139519号说明书;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第2993022号公报。
发明内容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的专利文献中的专利文献36所记载的、具有三个区域光学设计的多焦点眼内透镜中,与中央区域(远用视力修正区域)、第一环状区域(近用视力修正区域)、以及第二环状区域(远用视力修正区域)的面积或径向的范围相比,加入度数及其度数分布对光学性能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在专利文献5和6的多焦点眼内透镜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眼内透镜100的透镜光学区域的中央区域配置有用于远用视力修正的第一远用部103(中央区域)。并且,在该第一远用部103的外侧以同心圆状态配置有环状的近用部(第一环状区域)。另外,在该近用部104的外侧以同心圆状态配置有环状的第二远用部105(第二环状区域)。并且,在近用部104(第一环状区域)设定加入度数为34D(换算成眼镜为2.253D)的范围的固定值的度数,该加入度数为了修正用于近用视力修正的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这里,用于近用视力修正的期望的加入度数是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度数。图12表示在近用部104的透镜径向的整个区域设定了固定值3.5D的度数,并且表示在第一远用部103(中央区域)和第二远用部105(第二环状区域)的径向的整个区域设定了基准度数(基本度数,basepower),该基准度数是为使无晶状体眼患者的眼睛或老花眼成为正常视力而需要的眼用透镜的屈光力(度数)。但是,这样的专利文献5和6所记载的多焦点眼内透镜100的近用部104中的比较固定的值的加入度数的分布给出了较浅的近用焦点深度。这是因为,为固定值的加入度数的近用部104对于近用视力仅具有一个焦点距离。浅的近用焦点深度只不过是仅对放置在近距离的狭小范围(例如,眼前2540cm)的近距离对象物提供适当的成像能力。除了需要用于读书等的近用视力的工作以外,当在日常生活中看近距离对象物时,眼睛不是仅在固定于近距离的一点对准焦点,而是连续地看距眼睛的距离不同的多个近距离对象物组。这样,眼睛在近距离改变视点时的看近处的困难性例如像比较餐桌上的食物或看一眼报纸的标题和照片时等那样将视点从处于距眼睛近似相同的距离的一点改变为另一点时有很大不同。与此相对,如果近用的焦点深度深,则能够解决看近处的上述困难性,而获得有益的近用视力和看近处的舒适性。然而,在实施单焦点眼内透镜的白内障手术中,大部分的手术者为了确保近用视力而牺牲了未矫正远用视力,以手术后的屈光力的误差为一0.5一1.0D(近视)为目标。与此相对,植入多焦点眼内透镜的大部分手术者为了完全得到患者的近用视力和未矫正远用视力,而以手术后的屈光力成为正常视力或轻度的远视(0+0.5D)为目标。在近年来的白内障手术中,达到了术后折射误差为预测折射误差目标的约士0.5D以内的精度。这样,在使用多焦点眼内透镜的白内障手术中,按照达到正常视力或轻度的远视的方式实施手术,但是插入了多焦点眼内透镜的患者多少存在一点术后折射误差,由于相对于该术后折射误差的预测值的约士0.5D的误差,从而会产生成为近视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即使是轻度的近视,也有可能使未矫正远用视力降低,从而可能出现在黑暗环境中光向光源周围扩散的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另外,对于近视,由于使近点移动到患者的眼睛附近,因此近用视力的近距离间隔比患者估计的间隔更靠近眼睛,从而有时会妨碍看近处的舒适性。在上述的专利文献中的尤其是专利文献36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相邻的两个视力修正区域的边界区域上的度数分布的特征会对三个区域光学设计的多焦点眼用透镜的光学性能产生影响。在中央区域(远用视力修正区域)与第一环状区域(近用视力修正区域)的边界区域存在很大的度数差的情况下,由于该度数差导致的度数分布的不连续性变为增强透镜的双焦点性、减弱多焦点性的趋势。具有双焦点的特征的眼用透镜在远用视力和近用视力中可以完成高的视力和良好的成像性能,但是对于用于中间距离的中间视力,只提供了低的视力和不足的成像性能。另外,当在看远处与看近处之间改变视点时,由于很大的度数差导致的度数分布的不连续性有可能产生不期望的跳像(imagejump)现象。另一方面,有以下的多焦点眼用透镜通过在中央区域与第一环状区域之间以及第一环状区域与第二环状区域之间施加中间视力修正用的具有中间度数的中间部(过渡区域),由此可以改善中间视力的成像性能和视力。事实上通过上述中间部的中间度数同时形成的成像有时会将远处像和近处像重叠而混杂成像在视网膜上,从而导致降低成像性能。另外,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上述中间部的中间视力并不需要如远用视力和近用视力那样高水平的视力。此外,中间部的面积大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会降低远用视力和近用视力的成像性能。这是因为,由于中间部使用了较多的光能量,从而减少了分配给远用视力修正区域和近用视力修正区域的光能量等等。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看远处和看近处中分别扩大清晰可见的范围、并能够提高看远处时和看近处时的舒适性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并且,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的产生、并能够抑制跳(jump)像现象的产生的多焦点眼用透镜。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第一手段是以下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一种多焦点眼用透镜,在透镜光学区域同心圆状地配置有远用部和近用9部,所述远用部用于修正远用视力,所述近用部用于修正近用视力,所述多焦点眼用透镜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的径向上度数分布被设定成渐进地变化,且在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度数被级差状的不连续地改变,并且,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的度数的差值小于等于用于修正中间视力的中间度数的最大值。第二手段是在第一手段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用部的平均度数被设定为比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加入度数低的值。第三手段是在第一或第二手段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远用部设置了相对于基准度数而具有负的平均度数的区域。第四手段是在第一至第三手段中任一手段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相对于基准度数被设定为正的平均度数。第五手段是在第一至第四手段中任一手段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区域的中心区域配置第一远用部,在该第一远用部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环状的近用部,在该近用部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环状的第二远用部。第六手段是在第五手段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用部中的第二远用部侧区域的加入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近用部中的第一远用部侧区域的加入度数低的值。第七手段是在第五或第六手段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低的值。第八手段是在第五至第七手段中任一手段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的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低的值。第九手段是在第五至第八手段中任一手段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相对于基准度数被设定为负的平均度数。第十手段是在第一至第四手段中任一手段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区域的中心区域配置近用部,在该近用部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环状的远用部。第十一手段是在第十手段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的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低的值。第十二手段是在第十或第十一手段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相对于基准度数被设定为负的平均度数。第十三手段是以下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在透镜光学区域同心圆状地配置有至少一个远用部和至少一个近用部,所述远用部用于修正远用视力,所述近用部用于修正近用视力,所述多焦点眼用透镜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的径向上度数分布被设定成渐进地变化,且在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度数被级差状的不连续地改变,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附近的近用部的渐进度数分布在所述边界具有与用于修正中间视力的中间度数的最大值近似的值,所述近用部的渐进度数分布形成山状的分布,该山状的度数分布的顶点的最大度数被设定为用于在观看所想要的最近处距离或读书距离的物体时所需要的视力修正的度数,且所述近用部的渐进度数分布是度数从所述近用部与所述远用部的边界向所述山状的度数分布的顶点逐渐增加的分布,所述远用部具有比基准度数小的负的平均度数。第十四手段是以下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一至第十三手段中任一手段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包括紫外线吸收剂和/或蓝色光遮挡色素。第十五手段是以下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一至第十四手段中任一手段的眼用透镜是植入到眼内的眼内透镜。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远用部与近用部各自的径向的整个区域度数(power)分布被设定成渐进地变化,因此可以加深远用部的远用焦点深度以及近用部的近用焦点深度。结果,在看远处和看近处时,能够分别扩大清晰可见的范围,因此能够提高看远处时和看近处时的舒适性。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的发生,并能够抑制跳像(jump)现象的发生。图1是从眼睛侧观看作为本发明中的眼用透镜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的图2的(A)是图l所示的眼内透镜的侧视图,图2的(B)是从物体侧观看图1的眼内透镜的透镜主体11的图3是表示图l和图2所示的眼内透镜的透镜部ll在透镜半径方向上的度数分布的曲线图4是将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焦点深度与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焦点深度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4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4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5是将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远点和近点与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远点和近点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5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5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6是将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光晕症状与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光晕症状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6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6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焦点眼内透镜的远用区域与近用区域的配置关系的图8是表示图1和图2的眼内透镜的距离一视力特性的曲线图9是表示图1和图2的眼内透镜的距离一对比度特性的曲线图10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中的眼用透镜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的透镜部31的图,图10的(A)是从物体侧看到的图,图10的(B)是表示透镜半径方向上的度数分布的曲线图;图11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透镜部的图,图11的(A)是侧视图,图ll的(B)是从物体侧看到的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现有的眼内透镜在透镜半径方向上的度数分布的曲线图13是表示具有从视力0.2的指标(兰氏环,Landoltring)到视力1.0的指标的兰氏环的视力表的图14是在模型眼的孔径为3mm的情况下通过ZEMAX来仿真使用了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100的透镜时的各距离的视力表的成像状态,并示出各距离的像仿真结果的样品图像的图15是在模型眼的孔径为4mm的情况下通过ZEMAX来仿真使用了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100的透镜时的各距离的视力表的成像状态,并示出各距离的像仿真结果的样品图像的图16是在模型眼的孔径为3mm的情况下通过ZEMAX来仿真使用了实施例1的眼内透镜10的透镜时的各距离的视力表的成像状态,并示出各距离的像仿真结果的样品图像的图17是在模型眼的孔径为4mm的情况下通过ZEMAX来仿真使用了实施例1的眼内透镜10的透镜时的各距离的视力表的成像状态,并示出各距离的像仿真结果的样品图像的图18是表示角膜的屈光力与球面像差、半径距离的关系的图19是表示在将光源设置在角膜跟前60cm时的角膜的屈光力和球面像差的影响的图20是表示通过将光源设置在角膜跟前60cm时的眼内透镜使从角膜射出的光线在视网膜上一致的情况的图21是表示在将光源设置在角膜跟前1.5m时的角膜的屈光力和球面像差的影响的图22是表示通过将光源设置在角膜跟前1.5m时的眼内透镜使从角膜射出的光线在视网膜上一致的情况的图2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的波长与透射率的关系的图24是将本实施例(孔径4.0mm)中的眼内透镜的光的波长与透射13率的关系同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光的波长与透射率的关系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24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24的(b)是本实施例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25是将本实施例(孔径5.0mm)中的眼内透镜的光的波长与透射率的关系同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光的波长与透射率的关系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25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25的(b)是本实施例的眼内透镜的情况;标号说明IO眼内透镜(眼用透镜)13第一远用部14近用部15第二远用部30眼内透镜(眼用透镜)32近用部33远用部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图9)图1是从眼睛侧观看作为本发明中的眼用透镜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的图,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中的眼用透镜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的透镜主体ll的图,图2的(A)是图l所示的眼内透镜的透镜主体ll的侧视图,图2的(B)是从物体侧观看图1的眼内透镜的透镜主体11的图。图3是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眼内透镜的透镜部11在透镜半径方向上的度数分布的曲线图。图4是将图l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焦点深度与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焦点深度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4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4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5是将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远点和近点与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远点和近点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5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5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6是将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光晕症状与现有技术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下的光晕症状相比较而示出的图,图6的(A)是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的情况,图6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眼内透镜的情况。以下,参照这些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图1和图2所示的眼内透镜IO是用于修正老花眼等的视力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包括透镜主体11和支承部件12。在透镜主体11的透镜光学区域有视力修正用的三个区域,在该透镜光学区域的中心区域配置有第一远用部13,在该第一远用部13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有环状的近用部14,在该近用部14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有环状的第二远用部15。图1所示的所述支承部件12从透镜主体11突出设置有多条,通过与透镜主体11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来构成。该支承部件12用于将透镜主体11的透镜光学区域定位在透镜佩带者的眼睛的内侧或外侧的预定位置处。另外,在眼用透镜为隐形眼镜的情况下,支承部件12是形成在透镜光学区域的周围的凸缘部,在眼用透镜为眼镜透镜的情况下支承部件12是眼镜框。这里,对透镜主体11进行详细说明。透镜主体11中的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是修正远用视力的区域,近用部14是修正近用视力的区域。在第一远用部13、近用部14、第二远用部15中,如图3所示,按照在各自的径向的整个区域内的度数分布渐近地变化的方式设定。另外,在第一远用部13与近用部14的边界、以及近用部14与第二远用部15的边界,按照度数级差状地不连续变化的方式设定。在存在度数的级差的该边界,度数分布从远用部中的最小中间度数向近用部的最大中间度数跳跃。最小中间度数是为了观看处于最大中间距离(例如为1.5m)的对象物而需要的透镜的屈光力。最大中间度数是为了观看处于最小中间距离(例如为60cm)的对象物而需要的透镜的屈光力。另外,这里,所谓中间距离是指远用距离和近用距离的中间的距离,所谓最小中间距离是指中间距离中最短的距离,所谓最大中间距离是指中间距离中最长的距离。另外,所谓中间度数是指远用度数和近用度数的中间的度数,所谓最小中间度数是指中间度数中最小的度数,所谓最大中间度数是指中间度数中最大的度数。另外,根据图3上述第一远用部13中的透镜中心侧的子区域A被设定为与基准度数相等或比基准度数小的负的平均度数。另外,这里,所谓基准度数是指为使无晶状体眼患者的眼睛或老花眼成为正常视力所需要的眼用透镜的屈光力(度数),也称为基本度数。以下,当称为基准度数时,在上述含义上使用。并且,该第一远用部13中的透镜外侧的子区域B、即第一远用部13中的近用部14侧区域B被设定为比基准度数(basepower)大的正的平均度数。子区域B的度数分布具有近似于半径距离al上的基准度数(basepower)的度数,并且逐渐增加到半径距离a上的最小中间度数。另外,上述第二远用部15的透镜中心侧的子区域C、即第二远用部15中的近用部14侧子区域C被设定为比基准度数大的正的平均度数。子区域C的度数分布具有近似于半径距离b上的最小中间度数的度数,并且逐渐减少到半径距离bl上的基准度数。另外,上述第二远用部15中的透镜外侧的子区域D被设定为与基准度数相等或者比该基准度数小的负的平均度数。半径距离bl上的子区域D的度数近似于基准度数。子区域D的度数分布相对于半径距离的增加(从半径距离bl到半径距离c)具有比较固定的度数或者随着半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另外,上述近用部14的平均度数被设定为比期望的加入度数G4D;换算成眼镜为2.253D)低的值。这里,所谓期望的加入度数是点p附近的子区域的平均度数,并且是近似于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追加加入度数的度数。该追加加入度数是3040cm的读书距离所需要的度数,追加加入度数根据各个患者而不同。一般来说,该度数是从3D到4D。当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度数为约3.5D时,点p附近的子区域的平均度数为约3.5D。然而,在设定上述度数分布时,需要增加考虑角膜的球面像差和屈光力随着从角膜中心移动到角膜周边部而增加的情况。在图18中,图示出角膜的球面像差的特征。根据图18,角膜半径hn(n二0,1,2,3…,将h0设为通过角膜的半径中心的平行光线)的位置16处的、角膜的眼轴上的平行光线在通过角膜入射到眼球中之后,分别折射到位于眼球内的焦点fD之前的点Pn。该点Pn为角膜半径hn的值越高越从焦点fD向角膜侧移动的点。g卩,距角膜中心的高度越大,平行光线越更大程度地折射。即,角膜的屈光力和球面像差随着距角膜中心的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而,由于角膜的屈光力和球面像差具有上述的特性,因此为使多焦点眼用透镜的光学特性最佳化,需要在多焦点眼用透镜的设计上考虑角膜的球面像差。以下,基于眼内透镜来详细地说明如何具体地考虑角膜的球面像差。图19图示出从处于角膜模型的前面60cm的距离处的光源照射光线的情况。光线Lx在距透镜中心的高度、即距透镜中心的半径距离xl的位置处入射到角膜中,在x2的位置处从角膜射出,并折射到点Px。光线Ly在距透镜中心的高度、即距透镜中心的半径距离yl的位置处入射到角膜中,在y2的位置处从角膜射出,并折射到点Py。如上所述,由于半径y2比半径x2大,因此y2的屈光力比x2的屈光力大。因此,光线Ly与点Px相比折射在靠角膜侧的点Py处。结果,为了清晰地看见对象,需要使点Px和点Py在视网膜上一致。即,为了使点Px和点Py在视网膜上一致,需要根据图19的状态使施加给在x2的位置处从角膜射出的光线Lx的屈光力比在y2的位置处从角膜射出的光线Ly的屈光力增加,从而使点Px和点Py在视网膜上一致。根据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视网膜的位置设定为角膜和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并且,图20表示通过角膜和透镜折射的光线在视网膜上一致的情况。根据图20,为了使光线Lx和光线Ly折射在视网膜上,通过眼内透镜使施加给半径距离a上的光线Lx的屈光力比施加给半径距离b上的光线Ly的屈光力增加。另外,根据图22,为了使光线Lx和光线Ly折射在视网膜上,透镜被放置在角膜后方。这是因为,为了使光线Lx和光线Ly折射在视网膜上,需要在透镜中半径距离a的屈光力比半径距离b的屈光力大。半径距离a上的加入度数ce和半径距离b上的加入度数/5被用于使来自角膜前60cm、即"中间距离最近的点"的光线折射在视网膜上。另外,ce是半径距离a上的透镜近用部14的加入度数的值,并且是最大中间度数,/3是半径距离b上的透镜近用部14的加入度数的值,并且是最小中间度数。图21图示出来自角膜模型的前面1.5m的距离的光线。与图19相同,光线Lx在距透镜中心的高度、即距透镜中心的半径距离xl的位置处入射到角膜中,在x2的位置处从角膜射出,并折射到点Px。光线Ly在距透镜中心的高度、即距透镜中心的半径距离yl的位置处入射到角膜中,在y2的位置处从角膜射出,并折射到点Py。半径b上的屈光力5使光线Ly折射在视网膜上。为了半径a上的屈光力Y使光线Lx折射在视网膜上,需要屈光力Y是比屈光力S大的屈光力。半径距离a上的度数Y和半径距离b上的度数S被用于使来自作为角膜前1.5m的"中间距离最远的点"的光线折射在视网膜上。另外,7是半径距离a上的透镜第一远用部13的度数的值,并且是最大中间度数,5是半径距离b上的透镜第二远用部15的度数的值,并且是最小中间度数。如果考虑半径b上的角膜屈光力比半径a上的角膜屈光力大,则优选按照半径a上的透镜加入度数和度数的值比半径b上的透镜加入度数和度数的值大的方式制造。另外,优选半径距离a上的透镜近用部14加入度数的值a比半径距离b上的透镜近用部14加入度数的值/3大。另外,优选半径距离a上的透镜第一远用部13的度数的值Y比半径距离b上的透镜第二远用部15的度数的值S大。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的第一远用部13、近用部14、以及第二远用部15的光学构造。这里,在该眼内透镜10中,第一远用部13、近用部14、以及第二远用部15的度数分布通过设计眼内透镜10的前表面16的方式来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设计眼内透镜10的后表面17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第一远用部13、近用部14、以及第二远用部15的度数分布。18(1)近用部14被设定成在径向的整个区域(图2和图3的点a点b的范围)度数分布从度数急剧地变化的点(以后,称为拐点)的度数a到拐点的度数/3渐进地变化,并以加深近用焦点深度的方式来构成。上述度数分布优选形成点p处为透镜加入度数最大的、向上凸的曲线。这是因为,如果是形成向上凸的曲线的度数分布,则在眼镜透镜中具有缓慢的渐进构造。点p附近的子区域的平均度数是近似于追加加入度数的度数。这里,所谓期望的加入度数是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追加加入度数。以下,当提起期望的加入度数时使用为上述含义。期望的追加加入度数是3040cm的读书距离所需要的度数,追加加入度数根据各个患者而不同。一般来说,该度数为3D到4D。当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而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度数约3.5D时,点p附近的子区域的平均度数约3.5D。对上述度数分布进行详细叙述,图3的近用部14区域的渐进部分的度数分布在形成向上凸的曲线的顶点的透镜半径p的位置的左右附近缓慢地变化,以用于即使瞳孔直径变化也确保接近于最大近用视力的近用视力。但是,近用部14区域的渐进部分的度数分布随着靠近o;、/5而其变化变得急剧。如果根据切线的斜率和透镜半径来说明该近用部14的渐进部分的度数分布曲线的变化,则近用部14区域的度数分布曲线的斜率从透镜半径a上的正值经过透镜半径p上的斜率0值而变化到透镜半径b上的负值。即,如果距中心O的距离从半径a增加到半径p,则近用部14的渐进部分的度数分布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减少,如果距中心O的距离从半径p增加到半径b,则近用部14的渐进部分的度数分布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增加。第一远用部13、近用部14、以及第二远用部15区域内的度数分布的设计值可以通过下述的多项式来表示。[数l]尸附V"+A—/—1+2+.........++"/+"。P:半径r上的屈光力r:距透镜中心的半径或距离m:透镜的折射率a:常数n:多项式的次数这里,如果将上述多项式的次数作为4次来计算图3中的第一远用部13、近用部14、以及第二远用部15区域的渐近部分,则其变化可以通过下述的多项式来表示。在后述的例举出本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的+21D的多焦点眼内透镜的例子中,近用部14的渐近部分变为多项式P14(r),同样地透镜中央区域的远用部13的渐近部分变为多项式P13(r),作为透镜周边部的远用环状区域的第二远用部15区域的渐近部分变为多项式P15(r)。徵2]《3(^=5.579271,—6.404604一+1.3526602—0.172927,+21.000059《430.84U08r4—164.546812,+312.553124,—247.902804,1+91.932185尸15《)=0.987169r4—10.048864,+38.04855k2—64.889717/+62.857009另外,点p的度数是3.5D,这是一般的读书距离所代表的约35cm的距离的度数。另外,如果点p的半径距离设定为与作为室内的通常照明下的平均瞳孔直径的约3.0mm、即半径约1.5mm相同的半径距离,则能够导出佩带者的最大近用视力。另外,优选将点p设定在稍微靠近透镜中心O的位置,以便即使在比上述的一般的照明亮的照明下瞳孔直径平均变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近用视力。另外,上述度数ce和度数/3是为了观看位于眼前60cm对象物所需要的度数,例如a=2.0D、/3二1.6D。当最大加入度数为4.0D时,最大近用距离约30cm,在此情况下,近用部14具有用于收集从近用距离所表达的范围(例如,眼前3060cm的范围Wi(图4的(B)))产生的光的全部度数,扩大看近处清晰可见的范围。由此,由于能够清晰看见处于不同的近距离的对象物,因此看近处的舒适性变得良好。如上所述,通过使a>/3,能够在考虑了上述球面像差时使折射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与此相对,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100中,越靠近透镜周边部近用部104的度数分布受到球面像差的影响越会增加。与此相应,度数分布曲线与透镜周边部方向相对来增加度数,但是由于在第一远用部、近用部、第二远用部中度数仅在固定的范围变动,因此近用焦点深度浅,例如只不过仅在读书距离(眼前2535cm的范围Wp(图4的(A)))给予清晰的成像性能。另外,由于上述透镜的球面像差与角膜的球面像差的协作效果,因此如果瞳孔径变大,则在现有技术的透镜中预定的远用视力就会下降。另外,在图4、图5以及图6中,标号18表示视网膜。另外,在图2和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10的近用部14中,度数被设定为比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加入度数低的值。即,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近用部104的加入度数在34D的范围内稍微增加,但是大致被设定为固定的值,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近用部14中,如图3所示,上述近用部14的平均度数被设定为3.0D以下的值。在白内障手术中,在进行代替晶状体而插入多焦点眼内透镜的手术后,如果将不是远视也不是近视而成为正常视力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在看近处时清晰可见的近点作为近点1(图5的(A)、(B)),则在插入上述眼内透镜的手术后成为近视状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的近点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为近点2(图5的(A)、(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成为近点3(图5(B))。由于现有技术的平均加入度数比本实施方式的平均加入度数高,因此与近点2和近点1的距离Lp相比,近点3和近点1的距离Li变小。因此,由于本实施方式情况下的近点3不会过度靠近眼睛,因此能够确保看近处时的易见性。另外,由于远点2比远点3靠近眼睛,因此本实施例的眼睛能够看见位于远点2与远点3之间的物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10的近用部14中,近用度数分布的度数范围比透镜100的近用部104的近用度数范围大,并且平均度数被设定为比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加入度数低的值,因此如图6的(B)所示,该近用部14的焦点距离Fi变长,即聚光的位置距眼内透镜IO变远。因此,由于该近用部14的光在视网膜18上狭小,因而能够降低在黑暗环境中的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的产生。因此,由于能够降低在黑暗环境中的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的产生、并且在看近处时清晰可见的近点不会过度靠近眼睛,因此能够确保看近处时的易见性。另外,由于考虑到角膜的球面像差,因此优选半径距离a的透镜近用部14加入度数的值a比半径距离b的透镜近用部14加入度数的值/3大。这是因为,使从半径距离a到半径距离p、从半径距离p到半径距离b的透镜近用部14成为渐近构造,将半径距离a的加入度数a和半径距离b的加入度数/3设定为ce〉A由此能够在看近处时清晰地看见宽的距离范围,并且能够通过视网膜清晰地看见对象物。与此相对,如现有技术那样,当眼内透镜100的近用部104的平均度数被设定为比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加入度数高的值时,如图6的(A)所示,由于该近用部104的焦点距离Fp比上述焦点距离Fi短,因此聚光的位置靠近眼内透镜100,通过该近用部104的光在视网膜18上扩大,因此容易在黑暗环境中产生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2)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远用部13被设定成在径向的整个区域(图3的点0点a的范围)度数从负的度数渐近地变化到正的度数7。另外,所述第二远用部15被设定成在径向的整个区域(图3的点b点c的范围)度数从正的度数S渐近地变化到负的度数。这里,度数7和5是为了看见处于眼前1.5m的对象物所需要的度数。由此,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的远用焦点深度变深,看远处时清晰可见的范围Xi(图4的(B))扩大(例如为1.56m的范围),能够提高看远处时的舒适性。与此相对,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眼内透镜IOO的第一远用部103和第二远用部105中,度数分布成为与基准度数一致的固定的值,因此远用焦点深度浅,看远处时清晰可见的范围Xp(图4的(A))比本实施方式的范围Xi小(例如为26m的范围),看远处时的舒适性下降。另外,在图2和图3所示的眼内透镜10中,第一远用部13的透镜中心侧的子区域和第二远用部15的透镜外侧子区域被设定为与基准度数相22等或者比该基准度数小的负的平均度数。由此,能够使眼内透镜10的佩带者的眼睛的光学度数向远视侧改变,该轻度远视(+0.3D以下)可以改善眼内透镜10的佩带者的眼睛的远用成像性能。尤其是,在白内障手术中,在进行代替晶状体而插入眼内透镜的手术后,如果将不是远视也不是近视而成为正常视力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在看远处时清晰可见的远点作为远点1(图5),则在插入上述眼内透镜10的手术后成为近视状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的远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成为远点3。这是因为,对于在插入眼内透镜IO的手术后成为近视状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眼内透镜10的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的具有负的平均度数的子区域抵消该眼患者的近视的度数,使该患者的眼睛的光学度数向远视侧改变。另外,如果比较图6的(A)、(B)中的聚光像,则作为现有技术的(A)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B)相比,中心的像扩展得很大,并且该中心的像越远离中心点越模糊。这样,在现有技术的图6的(A)中,在中心的像及其周边部、即眼内透镜中的第一远用部和第二远用部,无法得到清晰的远用视力。相反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图6的(B)中,通过对第一远用部和第二远用部设定负的平均度数,能够消除上述角膜中的球面像差,从而能够得到清晰的视野。结果,通过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的具有负的平均度数的子区域,可以抵消过剩的正的度数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减小近视化。并且,通过具有第二远用部15的负的平均度数的子区域,能够抵消由于角膜上的半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角膜球面像差的影响。此时,考虑到角膜的球面像差,优选半径距离a的透镜第一远用部13的度数的值7比半径距离b的透镜第二远用部15的度数的值5大。在图11和图12的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100中,第一远用部103和第二远用部105的度数被设定为基准度数(0D),因此无法使眼内透镜100的佩带者的眼睛的光学度数向轻度的远视侧改变。因此,在插入眼内透镜100的手术之后成为近视状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的远点变为远点2(图5的(A))。由于远点3与远点1的距离Mi比远点2与远点1的距离Mp短,因此能够降低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10的佩带者的近视化。由此,可以提高透镜佩带者的眼睛的远用视力的成像性能,并且能够抑制在黑暗环境中的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的产生。(3)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与近用部14的边界如图3所示,在眼内透镜10中,第一远用部13与近用部14的边界(拐点的度数7a)以及近用部14与第二远用部15(拐点的度数/3S)的边界被设定成度数级差状地不连续地改变。因此,眼内透镜10所摄取的光能量仅被利用于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的远用视力以及近用部14的近用视力上。结果,通过有中间度数用的中间部的眼内透镜使远处视像和近处视像变得清晰,能够提高远用视力和近用视力的成像性能(对比度和清晰度)。上述的第一远用部13与近用部14的边界以及近用部14与第二远用部15的边界的不连续的度数的级差(度数差)的高度具有为使远处视像和近处视像在视网膜18上分离而足够的度数差。人的视觉系统(眼睛、视网膜、视神经、脑)根据需要选择清晰的远处视像或近处视像来观看,不会有意识地同时观看两个视像。g卩,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具有中间度数的中间部形成的成像(中间视像)有时会使远处视像和近处视像重叠在视网膜上,而使成像混杂在一起,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为使远处视像和近处视像在视网膜上分离而足够的不连续度数差,因此能够抑制出现该混杂的成像。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远用部13和第二远用部15中的、两近用部14侧子区域被设定为比基准度数(OD)大的正的平均度数。由此,能够减小第一远用部13与近用部14的边界、以及近用部14与第二远用部15的边界的度数级差,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度数级差被设定在12D的范围内。结果,能够降低可能出现的跳像现象,当在远距离对象物与近距离对象物之间转移视野时,能够舒适地实现该视野的转移。由于近用部14采用渐近构造,因此其平均度数比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加入度数小。由此,a、/3成为比期望的加入度数小的值。并且,第一远用部13中的近用区域的度数7和第二远用部15中的近用区域的度数S被设定为正的平均度数,由此该7仏^S的幅度变小。由此,能够抑制像的跳动,并能够抑制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另外,在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在远用修正区域与近用修正区域的边界,被设定成度数急剧地变化。即,在远用部的远用度数的曲面和近用部的近用度数的曲面相交的拐点(线)曲率急剧地变化,由此该拐点(线)成为产生眩光的根源。并且,按照上述设定难以进行加工。但是,在图3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述边界设定平均度数,该曲率的变化变为缓慢的变化,能够降低眩光的产生。另外,加工也变得容易,提高了成品率。以下,例举出本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在图3和图22中,将眼内透镜度数的基准度数0设为21D。此时,半径距离a二1.05mm和b=1.75mm的近用部的度数分别为22.97D和22.64D。另外,半径距离a=1.05和b=1.75mm的远用部的度数分别为21.60D和21.28D。因而,半径距离a的透镜近用部14加入度数的值o;、半径距离b的透镜近用部14加入度数的值/3、半径距离a的透镜第一远用部13的度数的值7、半径距离b的透镜第二远用部15的度数的值5通过取用上述加入度数与基准度数O之差,而分别成为1.97(=22.97—21.0)、1.64(=22.64—21.0)、0.60(=21.60—21.0)、0.28(=21.28—21.0)D。另外,半径距离a与b之间的半径距离p的值p、即最大加入度数根据中间距离最近的距离的值来确定。如果将中间距离最近的距离的值和半径距离分别设定为30cm和1.4mm,则半径距离1.4mm的度数为25.13D,p为4.13D。当中间距离最近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35cm时,半径距离1.4mm的度数为24.49D,p为3.49D。上述度数通过光线追踪法并由计算机计算来得到表1所示的角膜模型和透镜的光学系统。角膜和透镜的光学系统的建模、以及基于如一般销售和公知的光学设计软件的OpticalResearchAssociates公司制光学设计评价程序CODEV(注册商标)或美国ZEMAXDevelopmentCorporation制光学系统设计软件ZEMAX(注册商标)的光线追踪法被用于该种透镜的设计。通过不同的折射率的材料和不同的光学部形状制造的透镜的a、/3、7、5的值与上述的值稍微不同。并且,即使设计使用了不同的角膜模型的透镜,o;、/5、7、S的值也与上述的值稍微不同。但是,对于本实施例和本实施方式的见解也可以应用在具有与上述例示出的实施例的参数不同的折射率、不同的光学部形状、不同的参数的透镜的设计上。接着,作为图6的具体的实施例,图24、图25示出了使用了软件ZEMAX分别对孔径为4mm、5mm进行光暈仿真的结果中。图24的(A)、图25的(A)与现有技术有关,图24的(B)、图25的(B)与本实施例有关。关于现有技术和本实施例的模型眼的参数如表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具有表1所示的参数的模型眼的前方60m的距离处设置了直径20cm的作为光源的圆形对象物。该圆形对象物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例举出夜间的交通信号。通过眼内透镜的近用区域折射的光线在光源的中心像的周围作为光晕图案而出现。这里,光晕是将光源的像表示成比实际的光源的像大。并且,光晕被形成为围绕通过透镜远用区域表示的中心像。通常,透镜近用区域的平均度数越高,由比该平均度数设计得低的透镜近用部的远用部侧区域平均度数引起的光晕图案越大,且变得更浓。现有技术的透镜近用区域中的平均度数被设计得比本实施例的透镜近用区域的平均度数大。因此,如图24和图25所示,现有技术的透镜的光晕图案的尺寸与本实施例的透镜的光晕图案的尺寸相比变大。另外,如图25所示,现有技术的透镜的光晕图案与本实施例的透镜的光晕图案相比变浓。S卩,本实施例的透镜的光晕图案的光强度比现有技术的透镜的光晕图案小,本实施例的透镜对患者来说难以感到不自由。即,可以认为,与植入了现有技术的透镜的患者相比,植入了本实施例的透镜的患者很少感到由于夜间的光晕症状导致的不自由。然而,多焦点眼内透镜的性能被透镜的远用视力修正区域和近用视力26修正区域的各区域的相对配置关系、加入度数、以及度数分布等所左右。多焦点眼内透镜的光学性能可以通过表示对象物体被放置的距离与观看该对象物体时的视力的关系的距离一视力曲线图、以及表示对象物体被放置的距离与对比度(二MTF值)等的像的性质的关系的距离一对比度曲线图来表示。因此,以下,关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焦点眼内透镜和现有技术中的多焦点眼内透镜,说明求出上述曲线图的结果。在此情况下,这些光学性能受到透镜的开口直径和无晶状体眼的患者的眼睛的瞳孔直径影响。因此,也示出改变了上述开口直径和瞳孔直径时的结果。并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焦点眼内透镜和现有技术中的多焦点眼内透镜这两者的远用区域和近用区域的配置关系均通过图7表示。另外,两个透镜的基准度数为21.0D,度数分布分别为以图3和图12表示的分布。对于透镜的近用区域的最大加入度数,两个透镜均约3.5D。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近用区域在度数分布的顶点附近的子区域具有约3.5D的平均加入度数,近用区域的其他子区域为3.5D以下。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透镜在其近用区域的全部子区域为3.5D,具有其值几乎固定的加入度数。另外,用于做成上述曲线图的检验是使用通过表一1所示的参数表示的模型眼和美国ZEMAXDevelopmentCorporation制光学系统设计软件ZEMAX(注册商标)来进行仿真,在与无晶状体眼的患者的眼睛的瞳孔直径相当的各孔径(2.5mm、3.0mm、3.5mm、4.0mm)中进行评价。监测10个被检验者能够识别到该仿真出的视力表的哪个视力,将能够识别出的最高视力的平均值作为各距离的视力,做成了纵轴为视力、横轴为距离的各孔径的距离一视力曲线图(图8)。[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8</column></row><table>表一l模型眼参数注1)眼内透镜前表面曲率半径作为本实施方式和现有技术的多焦点面,多焦点面的中心曲率半径设定为12.06(mm)。注2)为了降低角膜像差,在通过ZEMAX进行的仿真中,对角膜前表面使用了二次曲线常数。并且,为了通过距离一视力曲线图进行评价,使用具有从视力0.2的指标(兰氏环)到视力1.0的指标的兰氏环的视力表(参照图13)和表一1的模型眼,针对模型眼的各孔径通过ZEMAX来仿真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10和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100的透镜时的各距离的视力表的成像状态,图14图17示出各孔径的实施例和现有技术的各距离中的像仿真结果的样品图像中。为了清晰地看见眼前60cm以内的物体(看近处)需要视力0.3以上,针对各个孔径(2.5mm、3.0mm、3.5mm、4.0mm)对在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IO看近处时视力0.3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Wi和通过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IOO看近处时视力0.3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Wp进行比较,并表示在图8的(a)、(b)、(c)、(d)和表一2中。<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9</column></row><table>表一2在针对各个孔径通过本实施方式和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看近处时,视力0.3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Wi、Wp由上述图8的(a)(b)(c)(d)和表一2可知,在看近处时,在各个孔径中视力0.3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的宽度比现有技术大,在读书、看电脑等中间距离的工作中,在各种瞳孔直径的情况下,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10的无晶状体眼的患者能够比使用了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100的无晶状体眼的患者更容易且更清楚地看见近用物体。为了清晰地看见从眼前60cm到1.5m的物体(看中间时)和从1.5m到6.0m的物体(看远处时)需要视力0.5以上,针对各个孔径(2.5mm、3.0mm、3.5mm、4.0mm)对在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10看中间和看远处时视力0.5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Xi和通过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100看中间和看远处时视力0.5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Xp进行比较,并表示在图8的(a)、(b)、(c)、(d)和表一3中。<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9</column></row><table>表一3在针对各个孔径通过本实施方式和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看近处时,视力0.5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Xi、Xp由上述图8的(a)、(b)、(c)、(d)和表一3可知,在看近处和看远处时,在各个孔径2.5mm、3.0mm、3.5mm、4.0mm中视力0.5以上清晰可见的范围比现有技术大。根据表2和3所示的结果,示出了在各种孔径中,在本实施方式的看近处和看远处时与现有技术的眼内透镜相比焦点深度深。此外,由图8的(a)、(b)、(c)、(d)可知,在各种孔径中的本实施方式的看中间时的距离一视力特性比现有技术大。另外,在相当于视力0.5的空间频率50c/mm的条件下求出各个孔径(2.5mm、3.0mm、3.5mm、4.0mm)的距离一MTF值。图9的(a)、(b)、(c)、(d)和表一4示出了在作为像的识别能力、即成像性能(对比度和清晰度)的阈值的MTF值为0.05以上本实施方式和现有技术的透镜的比较结果。[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0</column></row><table>表_4针对各孔径的MTF值为0.05以上的本实施方式和现有技术的距离一MTF值(a)、(b)、(c)、(d)的远距离、近距离的范围。根据以上结果可知,如果在本实施方式和现有技术的远距离和近距离的空间频率50c/mm的条件中相当于视力0.5的条件下,在作为成像性能(对比度和清晰度)的阈值的MTF值为0.05以上时进行比较,则表示出本实施方式达到了比现有技术更宽的范围,判断为在成像性能(对比度和清晰度)上本实施方式比现有技术好,其中所述成像性能是人的眼睛对为物体及其背景的像的识别能力。另外,与上述的图8(a)、(b)、(c)、(d)、表一2、以及表一3的结果相同,该结果也表示出近用视力的焦点深度和远用视力的焦点深度比现有技术的近用视力的焦点深度和远用视力的焦点深度深。另外,除了用于减轻上述光暈症状或眩光症状的方法以外,通过从作为其刺激成分光的近紫外线吸收蓝色光部分的着色剂和/或紫外线吸收剂,来使眼用透镜具有着色化和/或紫外线吸收能力。由此,能够减轻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另外,公知有人眼晶状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变黄,在摘出晶状体之后植入了透明的透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作为由于蓝视症、色觉的变化、对比灵敏度的下降、以及紫外线而导致的对视网膜的影响等的抑制效果,所述蓝视症是由于所述透镜与人眼晶状体的颜色的差异导致的色视症。另外,优选用于着色的着色剂、紫外线吸收剂从眼用透镜中洗脱为最小或没有,进一歩优选抑制着色剂、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或者与眼用透镜材料结合的反应性染料、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着色剂的例子,优选色素索引(CI)所记载的CI溶剂黄(solventyellow)、CI溶剂橙(solventorange)等油溶性染料或CI分散黄(DisperseYellow)、CI分散橙(DisperseOrange)等分散染料。如果是与透镜材料的相容性好的着色剂,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着色剂。作为黄色系着色剂,可以列举出CI溶剂黄16、CI溶剂黄29、CI溶剂黄33、CI溶剂黄44、CI溶剂黄56、CI溶剂黄77、CI溶剂黄93、CI分散黄3等。另外,作为黄褐色系着色剂,可以列举出CI溶剂黄14、CI溶剂黄104、CI溶剂黄105、CI溶剂黄110、CI溶剂黄112、CI溶剂黄113、CI溶剂黄114等。另外,作为橙色系着色剂,可以列举出CI溶剂橙60、CI溶剂橙67、CI溶剂橙68、CI溶剂橙79、CI溶剂橙80、CI溶剂橙86、CI分散橙47。上述之中,尤其优选的着色剂可以列举出CI溶剂黄93、CI溶剂黄44、CI溶剂黄16、CI溶剂黄77、CI分散黄3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最大吸收波长处于350400nm附近的化合物。即,这些着色剂具有吸收可见光400500nm且能够同时吸收作为晶状体的紫外线吸收区域的300400nm的光的优点。另外,作为反应性着色剂,优选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0—19532431中所记载的(式1)表示的吡唑啉酮系反应性黄色染料或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0—290256中所记载的(式2)表示的吡唑啉酮系反应性染料。这是因为,上述染料可以与多焦点眼用透镜的材料结合,不会从透镜中洗脱。另外,下述式中,X表示苯基或4一垸基苯基。[式l][式2]<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3</formula>《1)在本实施方式的多焦点眼用透镜中,通过与上述着色剂一起并用紫外线吸收剂,能够进行任意调整,以在300400nm的范围内进行光线吸收。作为这样的紫外线吸收剂,可列举出以下等。(1)苯并三唑系2—(2'—羟基一3'—叔丁基一5'—甲基苯基)一5—氯苯并三唑(TINUVIN326,CIBA—GEIGY社制)2—(2'—羟基一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TINUVINP,CIBA—GEIGY社制)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TINUVIN320,CIBA—GEIGY社制)2—(2'—羟基一3',5'—二叔丁基苯基)一5—氯苯并三唑(TINUVIN327,CIBA_GEIGY社制)2—(2'—羟基—3',5'—二叔戊基苯基)苯并三唑(TINUVIN328,CIBA—GEIGY社制)(2)二苯甲酮系2,4一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一4一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一4一辛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一4一十二烷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一4—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一4,4'一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_羟基一4_甲氧基_5—磺基二苯甲酮(3)水杨酸系水杨酸苯基酯对一叔丁基苯基水杨酸酯水杨酸对一辛基苯基酯另外,也可以使用具有与上述紫外线吸收剂类似的化学结构部分且具有能够与眼内透镜基材形成用单体共聚的部分的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例如,优选由2_羟基_4_丙烯酰氧基乙氧基二苯甲酮、2—(2—羟基一4一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一4一氯苯并三唑和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08—311045所记载的(式3)表示的苯并三唑化合物构成的紫外线吸收剂,或者作为其他的苯并三唑系的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而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0_290256中所记载的(式4)表示的具有下述结构式的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另外,式中,X表示氢原子、卤原子、C1C4烷基或C1C4垸氧基。恥、加34<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5</formula>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多焦点结构的眼用透镜所使用的透明透镜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硬质高分子材料、亲水性和疏水性的软质高分子材料。如果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作为硬质的高分子材料、以2—羟基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作为亲水性的软质材料、以具有橡胶弹性并具有作为软性透镜材料所要求特性的材料作为疏水性的软质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硅酮系材料,可以列举通过縮合和加成反应而固化的单组分、双组分型的液状硅酮橡胶等,另外,作为丙烯酸系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长链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壬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等)。也可以将使上述主成分在存在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芳基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垸三甲基丙烯酸酯等)的情况下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用作材料。另外,作为软性透镜材料,可以使用上述长链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这些材料优选具有玻璃转化温度小于或等于30°C。另外,作为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上述单体,也可以选择含氟丙烯酸酯或含氟甲基丙烯酸酯等单体。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的实施例,通过以下的聚合步骤进行热聚合向丙烯酸正丁酯(n—BA)42g、甲基丙烯酸苯乙酯酯(PEMA)52g、全氟辛基乙基氧亚丙基甲基丙烯酸酯(HRM—5131HP)8g、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5g以及AIBN0.33g的混合物、相对于这些透镜用单体的全部量添加1.5质量。/^的紫外线吸收剂T一150、0.02质量%的通式(I)化合物所包含的反应性黄色染料HMPO—H,使氮气通过,并且进行充分搅拌,将所得到的聚合性材料放入到眼用透镜用聚丙烯(PP)树脂模具中,从室温到6(TC加热30分钟,在6(TC下保持12小时,从6(TC到90。C加热15分钟,在90。C下保持3小时,从90。C到100'C加热15分钟,在10(TC下保持12小时之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对所得到的聚合物进行切削加工,从而制造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对该多焦点眼用透镜进行光线透射率测定,图23的(A)例示出由10个透镜的平均值得到的光线透射率曲线。另外,从上述组合物中去除反应性黄色染料,从而制造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多焦点眼用透镜。由这样制造出的10个多焦点眼用透镜的透射率平均值制成光线透射率曲线(图23的(B)),并与含有上述反应性黄色染料的透镜的光线透射曲线进行比较而例示。此时,将人眼晶状体的光线透射率(引自人眼晶状体章节"BoettnerEA等人Transmissionoftheocularmedia.InvestOphthalmol1:776783,1962")作为比较例而记载在图23中。结果,仅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光线透射率曲线(B)表示吸收在400nm以下紫外线区域中的光线。并且,使用了反应性黄色染料的光线透射率曲线(A)与仅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光线透射率曲线(B)相比更近似于人眼晶状体曲线,从作为眩光症状或光晕症状的刺激光部分的500nm到400nm的蓝色光中吸收紫外线,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眩光症状或光晕症状的减轻。第二实施方式(图10)图10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中的眼用透镜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的透镜部31的图,图10的(A)是从物体侧看到的图,图10的(B)是表示透镜半径方向上的度数分布的曲线图。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30包括透镜主体31和未图示的支承部件,在透镜主体31的透镜光学区域的中心区域配置有近用部32,在该近用部32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有环状的远用部33。近用部32是用于修正近用视力的区域,远用部33是用于修正远用视力的区域。并且,在这些近用部32和远用部33中,各自径向的整个区域(对于近用部32为图10的(B)的点0点d的范围,对于远用部33为图10的(B)的点d点e的范围)内的度数分布被设定为渐进地变化,通过近用部32设定成近用焦点深度扩大,通过远用部33设定成远用焦点深度扩大。另外,在近用部32与远用部33的边界(图10的(B)的点d),被设定成度数不连续地变更,在近用部32的近用度数与远用部33的远用度数之间包括中间度数不存在的度数级差。近用部32被设定为比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加入度数G4D)低的值。并且,远用部33的透镜中心侧的子区域、即近用部32侧子区域被设定为比基准度数(0D)大的正的平均度数。另外,远用部33的透镜外侧子区域被设定为与基准度数相等或比基准度数小的负的平均度数。由于如上地构成眼内透镜30的光学构造,因此该眼内透镜30也可以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1)(3)叙述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眼内透镜的透镜光学区域中,用于修正视力的远用部和近用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总计配置三个(第一远用部13、近用部14、以及第二远用部15),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总计配置两个(近用部32和远用部33),但是也可以将这些远用部和近用部交替配置总计四个或五个以上。另外,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可以列举出以下的方式。(1)在实施方式一中,使作为中间距离的最近的距离为60cm,但是能够设定为比该距离大的值或小的值。另外,使中间距离最远的距离为1.5m,但是能够设定为比该距离大的值或小的值。(2)在实施方式一中,通过在近用部与远用部的边界设定成度数级差状地不连续改变来构成,但是也可以在近用部与远用部的边界度数从最大中间度数急剧地变化到最小中间度数。(3)在实施方式一中,示出了第一远用部、近用部、第二远用部这样的三个区域型的眼用透镜,但是可以使作为第一远用部的中心区域的平均度数与作为第二远用部的第二环状区域的平均度数相等或近似。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眼用透镜为无晶状体眼用眼内透镜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有晶状体眼用眼内透镜、隐形眼镜、植入用隐形眼镜、眼镜(眼镜镜片)。在隐形眼镜的情况下,通过过渡到拐点的部分在边界设定平均度数,由此其曲率的变化为缓慢的变化,可以降低由于与眼睑的接触而导致的异物感,改善佩带感,能够降低对隐形眼镜配件在眼球上的动作的影响。由此,可以改善透镜佩带者的眼睛的远用视力的成像性能,并且能够抑制在黑暗环境中的光晕症状或眩光症状的产生,也可以改善加工性,并且在为隐形眼镜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对佩带感、配件的影响。权利要求1.一种多焦点眼用透镜,在透镜光学区域同心圆状地配置有远用部和近用部,所述远用部用于修正远用视力,所述近用部用于修正近用视力,所述多焦点眼用透镜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的径向上度数分布被设定成渐进地变化,且在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度数被级差状的不连续地改变,并且,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的度数的差值小于等于用于修正中间视力的中间度数的最大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用部的平均度数被设定为比为了修正患者的近用视力而根据患者设定为适当度数的加入度数低的值。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远用部设置了相对于基准度数而具有负的平均度数的区域。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相对于基准度数被设定为正的平均度数。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区域的中心区域配置第一远用部,在该第一远用部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环状的近用部,在该近用部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环状的第二远用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用部中的第二远用部侧区域的加入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近用部中的第一远用部侧区域的加入度数低的值。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低的值。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的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低的值。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相对于基准度数被设定为负的平均度数。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区域的中心区域配置近用部,在该近用部的外侧区域以同心圆状态配置环状的远用部。11.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的度数被设定为比所述远用部中的近用部侧区域的度数低的值。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用部的外侧区域相对于基准度数被设定为负的平均度数。13.—种多焦点眼用透镜,在透镜光学区域同心圆状地配置有至少一个远用部和至少一个近用部,所述远用部用于修正远用视力,所述近用部用于修正近用视力,所述多焦点眼用透镜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的径向上度数分布被设定成渐进地变化,且在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度数被级差状的不连续地改变,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附近的近用部的渐进度数分布在所述边界具有与用于修正中间视力的中间度数的最大值近似的值,所述近用部的渐进度数分布形成山状的分布,该山状的度数分布的顶点的最大度数被设定为用于在观看所想要的最近处距离或读书距离的物体时所需要的视力修正的度数,且所述近用部的渐进度数分布是度数从所述近用部与所述远用部的边界向所述山状的度数分布的顶点逐渐增加的分布,所述远用部具有比基准度数小的负的平均度数。14.一种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用透镜包括紫外线吸收剂和/或蓝色光遮挡色素。15.—种多焦点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用透镜是植入到眼内的眼内透全文摘要一种多焦点眼用透镜,在透镜光学区域同心圆状地配置有远用部和近用部,所述远用部用于修正远用视力,所述近用部用于修正近用视力,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的径向上度数分布被设定成渐进地变化,且在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度数被级差状的不连续地改变,并且,所述远用部与所述近用部的边界的度数的差值小于等于用于修正中间视力的中间度数的最大值。文档编号G02C7/06GK101583325SQ200780048619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7日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7日发明者德玛斯·森格尔申请人:Hoya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